多元智能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5:2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多元智能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由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在《智能的結構》一文中提出后,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教育的“革命性”變革。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進多元智能理論,國內有專家認為,多元智能理論無疑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質教育的最好全釋”;還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論與建構主義理論一道,構成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強大理論支撐。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內涵的能力至少有八種:包括語文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加德納認為,相對于過去的一元智力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能夠更全面地描繪和評價人類的智力能力。加德納還指出,人類智能還包含有次級智能和多種次級構成要素。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汽車英語課程設計
(一)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
Posner(1994)認為,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包括:了解學生的需求、興趣、能力、知識水平等例如:學生需要什么、需要的原因、已有的能力、待補的能力、已有的基礎或條件,缺乏什么等等。熟悉課程情況例如,有能力識別和解釋該課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全面和細致的有關知識,目前這個課程的開設情況等。擅長聽說讀寫譯五項必備能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而不是簡單的拼湊、復制、模仿依據以上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做好高職英語課程設計就要求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學生已經完成的課程標準或已經具備的語言知識,要求通過參考有關著作、論文、同類課程、教材等,與同行交流,收集積累案例或經驗等等。
(二)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標準
根據Furey提出的標準,高職英語課程設計必須把握下列標準:
1.是否有足夠的理論依據英語課程設計必須基于什么樣的科學理論基礎,是否遵照其本身的科學性和社會性?
2.是否適合學生目標在從事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不但熟悉、掌握學生的自身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效果性。
3.是否具有成功實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評性在從事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自評課程設計的真實效果。
(三)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內容
汽車英語課程設計的內容取決于授課的理念。針對英語語言,如果認為語言是符號系統,課程設計就由語音、詞匯、語法、句型構成,強調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如果視語言為交際工具,課程設計要考慮的是交際的人,交際發生的條件、交際的目的等。英語課程設計關注的不僅是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有社交的適當性。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調研結果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逐步更新,教材從最初的純英文閱讀形式的到單獨開發學生的專業英語閱讀能力,從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平行拓展,汽車專業英語校本教材內容新穎,圖文并茂,根據主題確定教學內容、重點及難點,融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訓練于一體,重點突出,實用性強,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多元英語語言智能,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三、多元智能理論下汽車英語課程設計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汽車英語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本位,突出應用性本課程在對汽車企業英語應用能力需求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按確定工作任務模塊、同時突出語言技能的要求制訂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明確了教學應達到的知識標準和技能標準。其次,課程體系整合突出全面性、邏輯性、典型性和實用性本課程以國際汽車行業最新的知識體系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將傳統汽車英語課程的以訓練專業英語閱讀能力為主體的教學內容,整合成為汽車構成的4大部分分別為發動機、底盤、車身、電氣設備以及發動機的兩大機構五大系統和底盤的傳動系統、行駛系統、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等各個任務模塊以系統的知識主題構成課程內容體系。最后,教學手段優化,突出多元英語智能培養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將互動教學、角色扮演、案例教學、多媒體聽力、課件加視頻等教學手段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用英語分析和理解專業知識的能力和用英語進行專業領域的交際能力,并結合具體課程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延伸性思考,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總結
篇2
1.1多元智能理論與地理教學目標的關系
初中地理教學的課程標準具有多樣性,因而在地理教學中應依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析,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就初中地理課程《中國的疆域》為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會辨別中國的疆域圖,并能夠在空白地圖上標注我國的重要鄰國、海峽、島嶼。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將課程標準分為學習中國疆域圖和借助疆域圖辨別位置,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空間智能、自然觀察的智能、語言智能以及邏輯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論與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關系
針對地理學科“借助中國地圖辨別我國的地理位置和特點”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對于地理教材上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圖、相關文字說明以及課后的活動題,學生應該把位置圖的學習作為重點,總結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特點。
2.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初中地理教學
2.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初中地理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不是單純以應試為目的。教師應充分了解傳統教育的不足和缺點,運用多元教學理論,不斷革新教學觀念,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學生觀、評價觀和教學觀,有意識地從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動了解學生,認識學生和關心學生,尋找學生的優勢,依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對學生的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地理學科特點為基礎,擬定不同的教學方式,配合學生的智力組合特點,尋求適合學生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2豐富教學方法和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認識到學生思想的多樣性和看待問題的多角度性,但其認知過程仍以具象思維為主。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認識到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智力結構是不同的,將教學設計多樣化,把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充分運用各種信息技術,動態化、多樣化地展現地理信息,營造地理學習的氛圍,記錄并展示學生學習的成果,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思想,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找到學習并理解地理知識的不同途徑。例如,教師在堅守麥哲倫航海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對世界地圖了解程度不夠,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或地球儀,動態展示麥哲倫航海時的航線,或者是組織小組競賽,詢問航海的起點和終點,從而讓學生理解麥哲倫航海對證明地球是球體這一結論的重要性。
2.3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可以開展各種與地理知識有關的興趣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例如,教師可以制作我國各行政區的模板,組織學生進行拼圖比賽;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組織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的特征、自然環境、地方特色,將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還可以安排學生組成小組介紹我國的各省的地理常識。
3.結束語
篇3
加德納(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不僅對當代美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教育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界也開始了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探討,但這種探討較少涉及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僅關注智能的多重性以及相關教學策略的發展,同時也關注對傳統教育評價的改造。加德納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就是在對傳統的教育評價(也即標準化考試與評價)的分析、批判與改造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加德納在批判標準化考試與評價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這種評價理論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點,對傳統教育評價的不足與缺陷之處進行了彌補與改造。它在以下幾點上明顯地區別與傳統的教育評價:1、強調識別學生的強項和弱項領域,提出應該繼續學習或投身于有關領域的建議,指出哪些習慣是有創造性的,以及未來評估可以預期的是什么,等等;2、認為對個體的評估應在更接近他們的“實際工作情況”條件下進行,以便對個體的最終表現作出較好的預測,主張不通過語言和邏輯能力而直接觀察運作中的智能,使評估成為自然的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強制“外加”的內容;3、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階段和知識形式應保持高度的敏感度,甚至建議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敏感程度,應該成為教師能力的一部分。
二
加德納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從其獨特的理論視角向傳統的教育評價提出了挑戰和批判,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教育評價的新思路與新方法。
1、教育評價應成為自然的學習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學習時間的固定部分或剩余部分中強制“外加”的內容。多元智能理論所支持的教育概念認為:教育并非就是已經掌握的各種信息的集中,然后回到或應用于非情景化的場合,而是看重創造與思考潛能的開發,這些技能要靠長期的專題作業來完成。根據這種觀點,教育評估應該盡可能地在日常活動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進行,應在個體參與學習的情景中“輕松”地進行。如果說起初這種評價可能需要明確地介紹有關評價的事,但過后大多數評價項目就將在學生和教師中自然地進行,甚至他們兩部分人都不需要明確地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評價。也就是說,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主張教育評價應成為學校景觀的一部分,應在學習中進行評價,在評價中進行學習。無時無刻進行評價,以獲得關于學生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如以往那樣將教育評價從其他的教育活動中孤立、分離出來。
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主張評估應成為自然的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評估應在自然的、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觀點值得我們對我國教育評價領域的一些傳統做法(如“評估與學習相分離”、“為評估而教”等)進行一番思考。我們認為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掌握非情景化信息的人才,而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那么我們的教育評價就應該盡可能在日常活動中進行,應盡可能地在自然的、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因為,個體的創造力只有當一個人在從事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活動時,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并且,依賴于只專注個體在某一瞬間大腦中存在的知識的幾次標準化考試,往往就有可能扭曲、夸大或明顯地低估一個人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所能作出的貢獻,只有在更接近個體的“實際工作情況”條件下進行的評估,才有可能對他們的最終表現作出較好的預測。當然,目前要使教育評價成為自然的學習環境中的一部分,經常性地進行教育評價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尋求的是能夠反映出受試者個體真實情況,特別是個體創造力的評估方法,我們就應該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2、教育評價不單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應在整個社會中進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發現,為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對象所設計的評估材料,不能直接應用于另外一種文化環境之中,實際上根本沒有純粹文化公平和無文化的題材,每一種評估方法都反映了其文化的來源。而原先西方學校與其外部的社會就是分別處于這樣兩個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中。西方學校的學生習慣于在脫離日常應用的環境下學習書本,而在校外和學校影響較小的環境中,學習都是在相關的情景中進行的。這樣一來,在學校中所預測的學生成就就很難用來估計學生在社會背景下所能作出的貢獻。因此,為了能更加準確地評估學生,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主張教育評價應該在類似的情景中進行才有意義,應以專題作業、過程作品集等形式架起學校活動和離開學校以后活動之間的橋梁。應在與日常實際應用相聯系的活動過程中進行評估。而當教育評價一旦要與日常實際相聯系,就自然地需要有更廣范圍內的人士參與這項活動,需要在整個社會中開展。如教師需檢查學生交上來的過程作品集,社區人士需提供導師式、師徒制或“特別小組”式的教育,家長應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學校里做些什么,和孩子一起(至少鼓勵他們)完成專題作業。
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主張在整個社會中對學生進行評估,對于我國教育評價的發展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評估與西方早期學校的教育評估一樣,也是與社會評估處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相互之間不能直接應用、在學校中能得高分或被認為優秀的學生,在社會中并不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成就,這已成了我國教育界的一大怪現象。此外,我國社會還普遍存在著對教育評價的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為教育評價僅僅是學校的事情,而對于社會和家庭來說,則僅僅在于了解教育評價的情況,而不在于參與評價。目前我國學校教育評價的這種狀況,顯然不能準確地預測學生在更廣泛的社會背景下所能獲得的成就,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國的教育評價若要想真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要想適應社會的需要,就應該從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中吸取經驗,就應該走出學校的籬笆,在日常活動中進行,讓社區和家長充分地參與到教育評價當中。
3、教育評價應以“個人為中心”的方式進行。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看來,作為個體,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七種智力,這七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組合使得每個人的智力各具特點:同樣具有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數學家,可能是一名畫家,可能是一名運動員。同時,即使是同一種智力,也往往有著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同樣具有較高身體—動覺智力的人,其中一個可能是在運動場上有出色的表現,而另一個則因為動作不協調根本上不了運動場,但他在棋藝室卻有上乘的表現。鑒于此,加德納所倡導的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指出,教育評價應以“個人為中心”的方式進行,評估方案若沒有考慮個體之間的巨大差異、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專業知識的多樣化,就會逐漸落后于時代的需要。為了實現“個人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甚至主張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敏感程度,應該成為教師能力的一部分,運用于正常的教學和對學生的評估之中,要求教師能夠根據自身心理,針對每個學生個體在不同季節表現出的差異,明智地選擇評估的時間和安排學生實踐的特定領域。并且,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還強調對個體智能強項的識別,以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認為,雖然讓學生學習共同的知識是重要的,但讓學生學會找出自己的強項,追尋他們自己喜歡、有可能成功的領域,其重要性不亞于前者。教育評價應通過一定的方法(如加德納主持的《多彩光譜》項目的評估方法),給予學生發揮各自長處的機會,以使他們在特定的職業或業余領域內擁有較好的技能,產生自信心。有時,還可以運用這些個體的強項領域作為其弱項領域的“入口”,鼓勵兒童以各自的方式戰勝過去感到恐懼的挑戰。
多元智能觀以“個人為中心”的評價方式,實際上是在向傳統教育中只有一小部分學生的才能受到重視而大多數學生的潛能卻被浪費的現象挑戰,主張從識別個體的智能強項入手,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潛能。相對于目前大多數學生的潛能不受重視的現狀而言,這種努力的進程雖然困難重重,但這方面的投資卻是值得的,特別是對于我國的教育評價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我國的教育評價顯然是對學生個體的差異缺少更多的實際行動。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正是從班級規模的改革入手來向這一方向邁進的有力舉措。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北京教育研究,2000(9).
篇4
傳統教學倡導的基本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即使在如今的職業院校課堂上依然如此,這便忽視了不同學科或能力之間在認知活動和方式上的差異。目前高職教育倡導在通識課程中“以人為本”更加提倡因材施教,從這一點出發設計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傳統教學法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論;第二部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接下來介紹了多元智能理論發展狀況,并通過圖表形式展示一種用法;最后一部分是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對高職英語跨文化課程所做的教學設計,展示了多元智能教學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論促使教師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不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打開新篇章。
關鍵詞:
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智能;教學法;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主要以“教師教,學生學”為模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中心,這樣便容易忽視學習者在這一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進入新世紀這樣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主要發展特點為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這就相對應的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人才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和能在日常生活與專業領域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感覺、情感、需求、信心、焦慮等)日漸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因素在教學中極大地影響到教學質量。
1多元智能理論引入
傳統的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包括直接法、視聽法、語法翻譯法、聽說法、認知法、功能法等。這些教學法都在不同時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也有各自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因為就談到聽說法,即在外語教學之中去運用語言結構分析的研究成果,為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編寫提供科學的依據。但是過分重視機械性訓練,忽視語言規則的指導作用,對于語言的結構形式過分地重視,對于語言和內容意義有忽視趨勢,語言傾向流于“造作”。視聽法來自于法國,初創于20世紀50年代,這種教法在組織聽說操練時號召廣泛使用電化教學設備,比如幻燈、電影等,以便結合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這種教法也存在缺點,視聽法重視語言形式,但是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就整體結構而言過分強調,造成對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的忽視。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首次提出了認知法,他的產生是相對于聽說法而言的,強調理解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主張在理解新學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創造性的交際練習的主張。為實現外語教學情景化和交際化,主張在教學中廣泛利用視聽教具。認識心理學是認知法的理論基礎,這使外語的教學能夠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不過認知法作為新體系,認知法還是不夠完善的,必須從理論與實踐上來結合充實,這些教學法都或多或少對于本文所提到的多元智能教學有著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多年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多元智能教學理論”,不僅在美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并逐漸席卷世界各國。多元智能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以心理學為基礎,有益于促進學生各方面只能全面發展。在這樣一個教師需要不斷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的時代,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通過其實用、有創意、具有拓展性、激發思維的策略,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用全新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習。
2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了MI(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論,即多元智能理論。人的多元智能理論,包括個體聽說讀寫的言語/語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數字推理與抽象思維的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運用身體解決問題的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對觀察事物圖像化并加以運用的視覺/空間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欣賞演唱的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與人交往的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認識做出適當反映的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探索自然的自然認知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等八個方面。當然,多年來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對多元智能理論做出實踐,取得很好教學效果,美國的拉澤爾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具體實踐這一理論時,引入一個全新的教學輔助工具:“多元智能工具箱”(如表1所示),用來輔助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當明確了多元智能工具箱后,便能夠從眾多的概念、策略、方法、技巧中快速篩選找到教師想要融入教學里的東西。這時可以運用“課程設計調色板”,(如圖1所示)在每個智能旁邊,寫上選取的工具名稱,然后簡單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已達到教學目的,取得教學結果。在本文接下來的課程實例中,該教師選取了不同的智能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鍛煉和發展了學生的各項智力。
3多元智能理論發展
“智能”曾一直被視作為靜態的、固定的、天生的、伴隨人的一生的,不過事實是人的大腦功能幾乎在任何年齡、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如果能有意識地在多角度激發不同智能,人類可以變得更加聰明睿智。美國的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止是受一種認知形式的影響。在此認識基礎上,他逐漸形成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博士和參與“零點項目(ZeroProject)”研發的哈佛大學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種形式的,而非一種。每種智力是獨立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加德納開始寫《智力結構》(FrameofMind)一書,并于1983年出版。1984年,由“學習新視野”(NewHorizonsforLearning)組織的以“即將來臨的教育爆炸”(TheComingEducationExplosion)為題的教育大會在紐約召開。加德納在會上向與會教育工作者介紹了他的新理論。這次大會在全國引起了一場教育改革的浪潮,成為“學習新視野”組織的連續八屆國際會議的起點。這一系列會議都圍繞多元智能理論展開,每屆會議都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組織,運用多種方式呈現大會討論的內容。1987年,心理學家和學習研究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TomasArmstrong)根據加德納的理論撰寫了InTheirOwnWay一書,該書有助于幫助教師和家長了解孩子之間存在的種種差異,以及如何創設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超越了智商測試所測量的范圍。1988年,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學校(TheNewCitySchool)開始實施多元智能理論。該校校長湯姆•霍爾(TomHoerr)指出,“多元智能理論已經超越智力理論的范疇,成為教育哲學。”1993年,加德納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inPractice中更新了他的理論。加德納認為,人有八種智能,有可能還存在我們目前尚無法測量到的其他智能。這八種智能是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智能。正是在這樣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教育領域,戴維拉澤爾(DavidLazear)通過《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智能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根據多元智能教學理論進行課堂組織和課程設計呢?在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將會對這八種多元智能詳加介紹并以實際案例對其應用加以介紹。
4多元智能理論實踐案例——英美文化入門課程設計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職學生的課程中,研制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課程模式與教學計劃,是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最佳的切入點。雖然現代大學教育中,注重學生多方面智能的培養,并積極引進各種教學輔助工具比如多媒體設備等,但是其教學方式仍然是具有教師為主導的局限性,對于學生自身各種技能的培養卻無法全面重視。本論文接下來所要介紹的這個課程設計正是多元智能教學理論的實踐,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從多元智能工具箱中恰當選取相應工具,創造性地依據課程設計調色板各項目標的要求來完成了四個課時的專業課課程設計。課程主題:英國風土人情簡介學科領域:英語跨文化課程教學對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2014級商務英語/國際商務教學內容及參考教輔:參考英美文化概況的課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英語國家社會和文化入門》一書課程時長:四個課時(本文中的教學設計實例只是其中的一個課時)學生人數:36人教學目標:學生將掌握一方面了解英國各個組成部分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智能。
教材/教具:紙筆等文具,用于查閱的字典、電腦,學生日志本,投影儀等教學設備,各式符合所講述節日的服裝道具教室布置:學生提前準備PRESENTATION,教室區中間空出一塊場地課程概要:在課前,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每組分配給不同的地區任務,分別為大不列顛、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要求學生以自己的方式來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學習這些節日地區的主要概況。學生須通過圖書館、網絡等途徑,以話劇、演講、小品等不同方式表現。大家在課下要把自己所負責的地區做仔細研讀和學習,并本組內積極合作,力求創新,以一種新穎的方式促進大家學習了解。在課上,教師首先向大家宣布每個小組的準備內容和此次小組結果,然后按照已分好的小組開始做分別的任務匯報。以第一組的講述蘇格蘭風土人情為例。第一,做出本小組的即興簡短演講介紹。題目為“蘇格蘭情調”可直接發言或借助多媒體設備,簡單概括蘇格蘭地形、人口、特點、當今發展和風土人情等。第二,本小組同學開始表演準備的節目,要求樂器、服裝等都是能夠反映蘇格蘭情調的,因此大家所穿的戲服是具有蘇格蘭情調的格子裙。表演內容有吹奏蘇格蘭傳統樂器風笛、齊唱羅伯特彭斯名曲《友誼地久天長》。第三,該組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由其他小組做記錄,要求在節目結束后對此節目中提到的“蘇格蘭情調”加以識別認識,并可在節目結束后做評論或提問題。第四,表演結束后,由該組代表做總結,并回答其他組同學以及教師提問,最后老師對本組表現點評,并講解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學生在課上完成上述四項任務后,要留出時間供大家討論反思,而且要意識到學生的成果匯報是一項十分有效的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教師可擔任這次活動的主持人,保證學生匯報不拖延時間,而且學生的焦點始終在蘇格蘭各方面聚合、發散。當所有小組做好匯報后,要引導學生對于他們學習研究這些地區的經歷做出反思,并提醒學生注意幾個這樣的問題:在同學匯報中,你記憶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哪部分的風土人情最感興趣?最喜歡哪個地區?如何認識這些地區的發展,并且可以讓大家做個對比。教師帶領全班繪制一張地圖,用具體代表事物對每一個地區進行說明,并且繪制表格,對各個部分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圖表形式體現出來。最后,給學生布置日志或論文任務,請他們發散思維,可以自己研究的地區為例,或者其他地區,寫出自己的看法、希冀等。
5評述和反思
根據信息量,該課程教學為四課時。學生在課前要做好充足準備,課上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各項智能的過程,另外,學生應發散思維廣泛學習,并小組內分工合作。設計多元智能教學模式,并不是說運用這八種學習活動,有些活動可以同時發生或者結合在一起進行。這一課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求學生去做presentation,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多種智力:言語語言(作為正式演講)、邏輯數學(建立聯系對比各個地區)、視覺空間(地圖的繪制及想象)、音樂節奏(風笛演奏)、人際交往(團隊內合作)、身體運動(話劇喜劇及舞蹈表演)以及自我認識智能(匯報反思及日志文章的寫作)。在一種學習體驗中運用了多種智能工具,鍛煉了學生多種智力。在幫助學生完成完善他們的匯報內容時,與大家探討的時間越長,學生所獲得的認識就越深刻,教學目標就更能達到。為了加深他們的學習,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提前準備的道具材料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演奏彭斯的《友誼地久天長》,彭斯在蘇格蘭的地位影響等。引導學生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想象彭斯時代的蘇格蘭,那時候人們的情感表達等。一旦他們進入自己的角色,他們將會從這一部分中獲得最大的樂趣。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一課的中心出現在學生最后總結presentation以及最后的日志或論文中。Presentation的制作與介紹能夠鼓勵學生實際運用他們所學過的各種知識,團隊合作這一人際交往智能在此可得到充分發揮。小組內部人員可見仁見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借助各種可能的設備儀器為自己的主題服務。這一過程本身對于學生智力的鍛煉具有極大作用。
6小結
多元智能理論的出現,對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的創新起到極大促進作用。高職的跨文化課程作為通識課程必要環節,即具有較強工具性又能體現其深厚人文性、藝術性,為保障教學質量,需根據學生的智能差異,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來,多元智能理論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思維活性能夠得到有效的激發,就此而言,基于學生學情考慮,將多元智能滲透到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麗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2):117-119.
[2]戴維拉澤爾.多元智能教學的藝術——八種教學方式[M].呂良環,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3.
[3]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4]李科,沈海英.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5]黎麗.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個性化教學[J].職業圈,2007(6):2.
[6]龐暉.多元智能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4).
[7]王朝暉.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篇5
【關鍵詞】 多元智能 創設情景 提問能力 培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針對傳統的智能一元化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人是具有多種智能的,個體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對獨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來,傳統的智能理論過于強調個體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而忽視了個體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傳統的智能理論無法說明現實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創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對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加德納提出了自己對智能結構的認識。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智能的類型和特點雖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種智能,即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個人都是以各自獨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種智能組合在一起,形成與他人相區別的智能組合。
多元智能理論以全新的視角闡釋了智能在學生個體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發展潛能,超越了以往只關注言語―――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而忽視其它智能發展的做法。它提醒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智能差異,也不能假設每個學生都擁有相同的潛在智能。“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物理教學的任務是: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評價事實證據、制作物理模型、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初中物理學生的提問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領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學生個體的智能差異和在不同領域中認知發展的不同步性,尋找發現學生的智能強項和優勢領域,開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展示提問的情境,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在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個性前提下,達到更有效的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培養的目的。
1 結合身體運動智能創設情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身體運動智能主要是指人調節身體運動及用巧妙的雙手改變物體的技能。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于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如果具有身體運動智能,一般就會對體育運動特別感興趣,我們讓這類學生平日多參加各類活動類運動類的項目。如,賽跑、打籃球、踢足球、游泳、玩單雙杠等等。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累積很多的運動技巧和操作要領。我們不妨在學生熟悉的這些要領和技巧中,誘導學生提問。
例如:玩單杠時往手上擦“白粉”。在單杠比賽中,運動員上場之前總要在手上擦些“白粉”。這些“白粉”是鎂粉,擦過之后,可起什么作用?還有,在做杠上反轉時手是用力握緊,還是稍稍放松?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游泳穿“鯊魚衣”。在游泳比賽中,運動員常穿特殊的游泳衣――“鯊魚衣”。穿這種游泳衣的目的是什么?
短跑穿釘鞋。短跑運動員在短跑時要換穿短跑運動鞋,這種鞋的底部安有小釘,運動員在高速奔跑時,小釘可以扎進跑道,有效地防止什么?這是利用了物理學中的什么規律?拋出去的球,在空中繼續飛行,這是利用了什么?跳遠要助跑。 助跑是為了增大什么?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射擊“三點一直線”。在射擊比賽中,運動員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掌握“三點一直線”的原理,即眼睛看到瞄準點、準星尖和標尺缺口三者重合再進行射擊。這符合什么規律?接力關鍵在交接棒。在田徑賽場上,進行接力比賽時,接好棒是關鍵。而在交接棒過程中,運動員必須充分利用好什么物理知識才能把棒接好,獲得好成績?
2 結合音樂智能創設情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這種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物理與很多東西都有關系,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就蘊含著豐富的聲學知識。有音樂智能的孩子對這方面的知識也會更有興趣,認識更為深入。例如只要在這一方面加以誘導,就會誘發這些問題的產生。
樂器中的物理問題:制造樂器的材料涉及到材料力學和聲學效果,用劣質的木頭造出來的小提琴、吉他、古箏等樂器,且不說它是否經得起振動,單是音質就大打折扣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樂器的造型除了美觀之外,還要看它是否牢固,這就涉及到力學,例如吉他等有共鳴箱的樂器,其共鳴箱的制作是不是越大越好?這得用什么知識去解決?
樂器的定音肯定要靠聲學知識,例如C調的Dou音,頻率就是多大?又如在吉他的調弦時,就運用了聲音的什么原理?關于樂音和音階中的物理知識又有哪些?
現代音樂已經離不開電聲樂器(例如電吉他)和電子音樂了,單靠傳統樂器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貪婪。電聲樂器的電聲原理和電子音樂的合成都與物理息息相關。那么他們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識呢?
不同的樂器為什么即使演奏相同的曲子,為什么聽到的感覺會不同呢?
音樂的載體中的物理問題:大概你也經常聽音樂吧?對!就是聽。但是,總不可能讓音樂家或歌唱家老是在你面前現場表演吧?所以,音樂的傳播途徑、載體非常重要。“繞三日”只不過是對美麗的音樂的贊賞,是一種心理表現,當你聽了可以“繞三日”的音樂后,你要介紹給你的朋友聽,只靠你的三寸不爛之舌是不行的,最好是送他一只CD或一盒磁帶。大家對磁帶、CD、DVD都很熟悉了,要是沒有這些儲存介質,好的音樂就不能保存下來,就不能讓我們大多數人欣賞了。可惜,古代伯牙的“高山流水”怎樣地動聽,我們也沒辦法聽得到;“大珠小珠落玉盆”的感覺是否如此,只有白居易才知道了。現在可不同了,無論是港臺音樂還是歐美音樂,只要有錢,還愁沒得聽?其中,磁帶、CD、DVD等錄制的技術,非得要物理學中電子技術、數碼技術出馬才行。其原理你來說說看?
3 借助人際智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重視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在探究過程中,個體學生得到的數據或結論往往是片面的,而讓學生通過交流或分工協作,加強了學生間的向心力和友好相處的心態,對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日后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學習、探究,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在取得成功喜悅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不足,糾正錯誤的嚴謹的科學的態度。并且誘導學生提出新的交流問題。這既有助于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智能。
4 借助視覺空間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視覺空間智能在物理課堂上主要表現為觀察能力。觀察對物理學研究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伽利略通過觀察教堂擺動的吊燈發現了擺的等時性;牛頓通過對月球、行星等運動的觀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研究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物理課上,無論是教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分組實驗,都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通過開發學生的空間智能,來提高物理提問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學生是看電視長大的一代,這使得他們的學習具有高度視覺化的傾向。幻燈片、投影片和錄象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素材,如果學生在使用這些素材的過程中能由被動的觀察者轉變成為主動的思考者,問題也就隨之產生。
“觀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看”。腦科學揭示,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時也在理解事物,并不是感知在前理解在后,思維與觀察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多元智能理論提出視覺-空間智能的重要依據。從多元智能的視角分析,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在觀察中思考,開發學生的視覺智能,便成為提高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
5 借助自我意識智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也叫自省的智力。是接近自己內在生活情感的才能,是有關人的內心世界的認知。
篇6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初中語文教學;應用措施
多元智能理論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與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初中語文教學帶來較多的發展機遇。基于此,本文針對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提出幾點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供初中語文教師參考。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根據對人類大腦的研究而提出的教育理論,從三個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也就是在智能多元文化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元文化生活情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發現問題之后總結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每個人的邏輯空間、視覺空間與身體運動空間中,都能夠通過智能的反應考慮問題,并且利用自身獨特的方式表現個體之間的智能差異。
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智能個體在發展結構中占有較為重要的位置,在任何訓練或是發展中,都可以形成較為全面的發展體系,是智能模式不可替代的產物。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可以提高學生的發展效率,創建個性化發展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智能差異,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期間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因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應用多元智能理論時可以尋找有利的教學途徑,在多元化教學方式中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學習路徑中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并且根據學習內容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良好的教學優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教學體系,為課堂教學提供多種選擇依據。主要教學體系包括:語言教學體系、邏輯教學體系、空間教學體系、運動教學體系、音樂教學體系、人際交往教學體系、自我認識教學體系與自然教學體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選擇更多的教學途徑,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體教學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考核途徑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學生的考核途徑。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方式集中在筆試上,而多元智能理論教學評價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情景化的測驗結構,在筆試檢驗的基礎上,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考查學生《看云識天氣》學習情況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視覺教學模式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即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云彩圖片,然后要求學生識別天氣,這樣就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在考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多元智能理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錯誤,進一步學習語文知識。
2.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學習途徑
初中語文教師在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作為學生學習的途徑,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增強教學效果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個體智能的發展。
首先,初中語文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應用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養成充分利用學習資源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其次,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科學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預測與概括邏輯推理結果,在不斷認知文字符號排列、組合與編碼概念的基礎上,增強學生語文閱讀知識的學習效果。
最后,初中語文教師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為學生營造音樂教學環境。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營造音樂教學環境,在充分利用音樂資源的前提下,增強語文知識的節奏感,使學生受到語言文化美感的熏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多元智能理論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體系,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上,增強初中語文教學力度。
參考文獻:
[1]歐陽朝霞.探究初中語文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的構建[J].考試周刊,2016(20):32.
[2]李莉.試析初中語文多元智能綜合性課堂[J].中學語文(下旬),2016(6):9-10.
篇7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多元智能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58-01
一、多元智能理論概述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發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是指任何一個人的智能不像傳統教育中所說的那樣簡單,僅僅限于語言智能與邏輯數學智能,除此之外,還存在其它多種的智能,諸如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我認識智能(深入自己內心世界的)以及人際智能(理解他人的)等。
二、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有效指導語文閱讀教學
1、閱讀思維的多元化。由傳統教學觀點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學思維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這是參與人員必須首先確認的,即確認每個學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現在的應試教學不利于開發學生右腦,全面調動其內在的積極性和自身的多元潛能。推行多元智能理論方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學生的各種智能在語文閱讀過程中都能發掘出來,使得那些單元智商高的學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學生仍能充滿信心;學生不僅獲得了語文閱讀的課本知識,而且還獲得了社會實踐的能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這樣培養出來不同智能強項的多元人才就能符合社會需要,真正印證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觀點。
2、閱讀目標的多元化。基于多元教學理論認定學生智能的多元化,每個學生的個性、感悟、智能的展現興趣偏好都不會完全相同,如果用統一的目標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們一貫強調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目標多元化的實質是,對于不同的學生和他的智能強弱展現,應該賦予這門閱讀課程中不同階段的具體教學目標。從廣義講,課標所賦予“知識目標”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能力目標”;完成考試要求的目標之外,還要求達到社會賦予的“實踐目標”。新課程標準中已明確提出了這一點,即三維目標的確定,從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提出了要求。總之,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統一目標最終還是滿足不了不同學生具有的多種智能強項所產生的強烈求知愿望,也很難滿足學生在社會實踐方面的需求。
3、閱讀內容的多元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與此配套的教學參考書、補充讀物一般比較開放和靈活,允許教師在一定范圍內作些選擇。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定的范圍內進行選擇,使選擇的讀物既符合教學目標同時又符合學生個人興趣愛好,以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此外,結合學生多元智能的強項,還可以根據教師指導或自行尋找適合自己感興趣的多種課外讀物,以及深入社會實踐必須學習的那些專業讀物。
總之,圍繞中學語文閱讀教材的多元化,內容豐富,學生有比較廣闊的活動空間。
4、閱讀方法的多元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方法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工具,是入門的鑰匙,過河的橋梁。我們要堅持科學觀點,在語文閱讀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
我國中小學語文課堂上提問很少,因為學生從小就接受了一種順從教育,師長的話,不容置疑,這在幼兒教育時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三R系統特效學習法”創始人朱松春教授認為:“教學系統中主要是三個主要環節,即一是教育部門包括學校和教師一方;二是家庭和家長一方;三是學生一方。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總是強調在家里是家長做主,在學校是教師做主,學生沒有自。‘三R系統特效學習法’別明確學生是主體這個概念。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是明確的。所以,在學習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以學習者本人――學生為主體。”
只有承認教學系統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多元智能理論。因為根據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只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才能在適當保留傳統教育優點的基礎上,全面吸收和開展實現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工作。
此外,面對大量的參考教材和課外讀物,學生還必須善于結合學習目標,擇優而讀,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總之,學生必須掌握各種科學的學習方法,隨機而用,因此,自主學習中擁有多元學習方法確實對提高學習效果是極為重要的。
5、閱讀測評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閱讀速度、閱讀質量等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進一步來檢驗學生未來運用這些閱讀知識來最終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篇8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傳統教育觀;突破;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
筆者愛思考,在教學工作之余,常常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文本讀解的程式化,文本有機整體的破碎化,文本主題理解的傳統化,教學內容的規范化,教學方法的模式化。凡此種種,學生覺得悶,厭得滯,學得了無興趣。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桎梏了學生的思想,摧殘了學生的個性。最近,我讀到的多元智能理論使我對傳統中職語文教學的反思以及未來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內容
美國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針對傳統的智能一元化理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能是解決某一問題或制造某種產品的能力,而這一問題或產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點環境中是被認為有價值的”。他先后提出了: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多種不同的智能。他指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具有四個重要特征:
(1)注重整體性。八種智能是一個整體,同等重要,教育者應對這八種智能給予相同注意力。
(2)強調差異性。盡管每個人都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由于不同的環境及教育的影響和制約,每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3)突出實踐性。多元智能理論最終的目標及考核的重點是實際的應用能力,以及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他所注重的是主觀能動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4)重視開發性。人的多元智能發展水平關鍵在于教育者的開發。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更全面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根本任務。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發
(一)對學生作出正確的定位
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教學關系密切,其內涵極其豐富。把多元智能理論融入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教師對學生作個性化分析,對他們的智能作準確的定位,本著一個“人無全材,人人有材,發展個性,便是人才”的觀念,明確每個學生的績優股和潛力股,明確每個學生的現在時和將來時。并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把智能開發與語文教學重點聯系起來。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優勢智能和潛能是什么。
(二)對教學過程認識的突破
程式化的傳統教學是一種靜態模式的教學。與之相反,多元智能理論以其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的特點使教學活動呈現出動態性和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更具放射性,探究的結果更具多解性。它更重視學習的過程與個體的積極參與。加德納在進行多元智能教學設計時,提出了學校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場景化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情景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有條件的可以深入社區進行學習。
(三)對教學目標認識的突破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使語文教學的目標由單一性到多元性的發展成為現實可能。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通曉基本學科的內容和技巧,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特定學習主題的深入理解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論要求中職語文改革教學內容
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從事不同的職業,各職業有著不同的智能要求。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根據專業所需具備的智能不同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使專業學習和提高專業所需智能緊密結合起來。調整更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去學習,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長盛不衰。
(二)多元智能理論要求中職語文改革教學方法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多元智能的潛能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但是在發展程度上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并且,對于不同的專業,智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就拿導游專業來說,對于他們的語言智能要求較高;而對于會計專業來說,對他們的數理智能要求較高;而對于商貿專業來說,對他們的人際智能要求較高。
四、多元智能理論要求中職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應更新觀念。霍華德的明朗化經驗與麻痹化經驗可以運用到中職語文教學中。明朗化經驗如民主平等而富有親和力等能夠開啟學生智能,促進智能的發展。相反,麻痹化經驗如公開的羞辱,憤怒等負面的情緒通常會阻礙學生的智能發展。因此,教師應該看到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沒有“好生”與“差生”,只有智能的不同。必須留意每一個學生只會在某一、兩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不要讓學生因此而受到責罰。要多些表揚,少些批評,用更多的耐心與愛心來進行教學,這樣才會使學生的多元智能得到開啟及發展。其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廣博的知識,廣泛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不同智能、不同智能發展水平的學生在教學中提出的要求。再次,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具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智能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學習了多元智能理論后結合本職工作的一點體會,錯誤之處,敬請指教。
參考文獻:
[1] 石顏萍: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啟示 [J]. 西安社會科學,2009,(05):154-155
篇9
小學階段開設語文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素質。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倡導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發展的思想和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對小學語文教育給予了新的啟示。
兒童時期是發掘大腦中各種潛能的黃金時期,培養和訓練創造性思維能力要從小開始,因此,小學階段是開發這八種智能最有效的時期,在實踐中,我研究并探索出以下幾種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愛和欣賞使學生自信地面對學習
我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正確處理好其中一些辯證關系,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實踐”的思想,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因此,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微笑、鼓勵帶進課堂,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在信任中主動吸取知識的營養,把多元智能理論成功引入課堂,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教師要樹立積極的學生觀。教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教學“面向全體”。
我們知道,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衡發展。那樣的話,就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這是不符合學生實際的。這就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
比如,我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對語文的學習充滿信心。我讓學生想說的說、想表演的表演、想讀的讀、想畫的畫、想創編課文的編課文、想做卡片的做卡片。
第二,幫助和期待后進生的進步,如何幫助后進生充滿自信地面對學習?我想,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可以燎原的那點“星星之火”。使后進生重新樹立信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的點滴進步,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我正是找到學生的一兩點優勢智能,以此為突破口,激發其更多的潛能,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感,幫助他們正確了解自己,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最終達到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的目標。比如在課前的三分鐘訓練中,我盡量多一些耐心給學生,讓他們擺脫畏難情緒。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的轉變是要經歷一定的過程的。
(二)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輕松自如地面對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過“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兒童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有了這個條件,語文課堂才會充滿情趣。同時八項智能在學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課堂成了鮮活的學習樂園。因此從課堂環境來講,應該結合聽說讀寫活動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1.配樂朗讀課文,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2.通過畫畫兒展現眼中的課文,發展繪畫智能和空間想象智能。3.在口語交際課堂上學生能模仿生活場景演一演,在對話的過程中發展了人際關系智能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如《運南瓜》、《我該怎么辦》口語交際訓練。4.在日記的寫作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發展了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如《春天來了》、《植物的生長》、《下雪》等日記。
(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受快樂、學會學習
1.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們呈現在語文課堂上的是明顯的語言智能的差異,這便成了學生認定自我的唯一標準。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好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出現了語文學習的兩極分化。事實并非如此,我的實踐使我感到另一部分學生也可以樹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只要讓其感到“快樂”便會揚起自信的風帆,在語文學習中風雨無阻、遠航。
2.由一方面智能的成功樹立學習的自信,最終達到開發多方面智能的目標
給學生以勇于嘗試的廣闊天空,讓學生盡情嘗試,勇敢挑戰,成為敢想、敢說、敢做的新時代兒童!尤其是語言智能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智能。
篇10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教育過程公平狀況;公平的建構
教育公平動態地包括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人們轉向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對待和更高的教育質量。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教育起點公平的必然延續,也是實現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因此,對教育過程的公平問題進行探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美國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所蘊涵的深刻的教育過程的公平理念對我們進一步地探討教育過程的公平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一、多元智能理論所蘊涵的教育過程的公平理念
1.積極、樂觀、平等的學生觀
傳統智力觀認為,人智力有高低之別,從而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造成教育中的精英主義價值取向,因此,學生不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結構,教育應從每個學生不同的智能結構出發,選擇相適應的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因此,多元智能理論提倡積極、樂觀、平等的學生觀,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多種智能和自身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不存在所謂的“差生”,每個學生都是各具智能特點的人才。
2.主張差別性教育
傳統智力觀認為,可以使用相同的認知標準去衡量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我們超越這種觀點越遠,就越能證明每個人的心理都與其他人不同。如果再加上以下兩個認識:每個人的心理都與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系,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人類和社會活動的延伸,就更能證明每個人都有完全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我們每個人看起來都不相同,我們的性格不同,我們的心理毫無疑問也不一樣。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體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表現方式,每一個體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個體之間的顯著差異,使人有理由懷疑,是否應該讓所有的人學習相同的課程?即使是同樣的課程,是否應該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學生?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差異,堅持要所有的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相同的內容,就破壞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全部基礎。因此,教育方法的確立,就應該反映這個差異。我們不能假設每個人都擁有(或者應該擁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應該努力確保每個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力。
3.對學業面臨失敗兒童的特別關注
多元智能理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學業面臨失敗兒童的特別關注。加德納教授認為,在一些個體的某種智能很突出的同時,另外一些個體卻可能存在問題。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幫助,后者在需要運用這種智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可能失敗。相反,前者成功的機會極大。在兒童教育的早期運用特定的手段干預和強化,可以將大量的兒童提高到前者的水平。他主張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辨認并確定其智能強項的領域(如通過“多彩光譜”項目的評估方法),然后給予他們發揮各自長處的機會。當他們出色地完成一項任務后自然產生的自信心,將會鼓勵兒童戰勝過去感到恐懼的挑戰。有時可以運用強項領域作為弱項領域的“入口”。例如,對于特別具有語言敘述天分的兒童,可以通過他們感到愜意的講故事方法,將他們引入感到困難的數學、音樂或科學領域的概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肯定了個體之間智能的差異,但是他認為這種差異并不表現為好壞、高低、貴賤之間的差異,而是多樣化的表現。它充分肯定了每一個人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并進而認為教育通過承認差異、適應差異、追求多樣性能夠讓受教育者都有機會獲得適合其特點的教育,這種理念正是真正的、理想的教育過程的公平理念。這為我們更好地探討教育過程的公平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能有效地指導我們教育的實踐。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在教育過程中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公平地分配教育資源,心目中再也不應有所謂的“差生”概念,而只應有各具智能特點的個體。即使那些在學業上表現困難的學生,我們也應善于發現其智能強項,給予他們發揮長處的機會,以培養其自信心,或利用其智能強項的遷移作用來有效地提高其學業水平。
二、學校教育中教育過程公平狀況調查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我走進了附近的一所較早進入新課改實驗區的實驗小學,調查了五、六年級的300名學生,并訪談了有關的教師和班主任。應該說,該校的教學質量較高,教師素質較好,教育過程公平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但是由于傳統智力理論的影響,精英主義教育思想的作祟,多數老師對多元智能理論還很陌生或不甚了解,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過程不公平的現象。
我在五、六年級各隨機選擇兩個班級,下發問卷300份,實際收回287份,無效問卷3份。通過訪談及問卷統計結果表明,教育過程明顯地存在不公平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學業成績明顯地與學生的智能類型相關
成績居于班級前十名的學生(以下稱為學業優秀生)與成績居于班級后十名左右的學業面臨困難的學生(以下稱為學業困難生)在智能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被調查的50名學業優秀者中,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皆突出的有27名學生,占54%;其中一項突出的有20名學生,占40%。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37名學業困難生中,語言智能和邏輯智能皆突出的學生一個沒有,其中之一突出的也只有7人,占19%。但是在這些學業困難生中,都有各自的智能強項,如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我們的學校教育過分重視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而忽視了其他智能,從而考試測試的重點也是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這不禁使人想起“龜兔賽跑”的童話,故事中由于兔子的懶惰,烏龜堅持不懈而取勝。童話本意在于贊揚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這本無可非議;但從另一角度看,拿兔子的長處和烏龜的短處進行比賽,卻實在是不公平的。假使龜兔比賽耐壓或游泳,恐怕兔子就要甘拜下風而高傲不起來了。
2.在課堂提問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學業優秀生中,語文課上每周被提問次數在六次以上者達37人,數學課上達35人。學業優秀生在課堂上經常被提問的人數占該群體的比例高達72%。而在37名學業困難生中,語文課上每周被提問次數在六次以上者僅6人,數學課上也只有9人,學業困難生在課堂上經常被提問的人數占所在群體的比例為20%。
不少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在課堂中普遍習慣于較多地安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除了用于警告與懲罰的目的之外,很少讓成績差的學生回答問題。對此,人們一般都不以為然。但現在看來,教師的這種做法從輕處說是對學生的課堂參與機會分配不公;從重處看則是學生的兩極分化得以不斷產生與擴大的教育根源。
據研究,在課堂提問的內容方面,教師對不同的學生也給予不同的問題。教師較傾向于讓學業失敗者回答“判斷性”、“描述性”等較為簡單的問題,而傾向于讓學業成功者回答具有“論證性”的較為復雜的問題。在提問的方式上,教師常常鼓勵高期望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對這些學生提問的次數也多,在提問較難的問題時,會給這些學生較多的時間,并且引導他們作出正確的回答;而對低期望學生,則常常表現出不耐煩。對學業成功者教師采用言語正反饋的方式顯著高于學業困難生。
3.對學生的期望程度方面的不公平
在50名學業優秀生中,老師的期望很高的33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6人,沒有期望偏低的情況。可以看出,老師對這50名學業優秀生期望高或很高的達44人,占88%,一般的占12%。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37名學業困難生中,老師的期望很高的7人,期望高的11人,一般的16人,另外3人期望偏低。老師對這37名學業困難生期望高或很高的有18人,占48.6%,一般的占43.2%,期望低的占8.2%。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對知識進行分配,而且還對學習知識的人——學生進行標定。教師對自己所接任的班級的學生,通常會加以分類,然后貼上一定的標簽,諸如討喜歡的學生和不討喜歡的學生,男生與女生,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學生與勞工階層家庭出身的學生,聰明的學生與愚笨的學生,等等。在教師的心目中,哪些學生有能力掌握哪部分知識,哪些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哪些學生能夠順利畢業并考取大學,哪些學生只能勉強畢業,常常是早就標定好了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如何實現其知識標定的呢?主要是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來實現的。關于教師期望的機理,最初是由羅森塔爾(Rosenthal.R.)和雅各布森(Jacobson.L.)的研究所證實的。他們用實證材料表明,學生在校的學習成就不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教師期望的影響。換句話說,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壞,是教師貼標簽的結果。
另外,在坐位安排方面,學業優秀生大多被安排在中間或靠前的坐位上,得到老師注意的機會自然就多;而學業困難生大多被安排在后面或兩邊,很少能得到老師的注意,實際上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在上講臺板演方面,學業優秀生獲得的次數明顯多于學業困難生。
從調查和訪談的情況看,學業優秀生所獲得的課堂資源顯著高于那些學業困難生。可以預言的是,那些學業優秀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學業中獲得成功,而那些學業困難生,如果不能運用特定的手段進行干預的話,將極有可能在學業上面臨失敗。
三、教育過程公平的建構
如何來構建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呢?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1.多樣化的課程是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的保障
每一個體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表現方式,每一個體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個體之間智能的多樣性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多樣化的課程,而不應再讓所有的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每個學生學習的課程應該根據各自的智能差異而有所不同,使課程盡可能地呈現出多樣性。我們未來的學校可以設置“學生課程人”(student-curriculum
broker)這一角色。他們和學生、家長、教師、評估專家一起參與智能的發現和推薦。課程人根據最近評估而得到的智能分析結果,向學生提出選修什么課程的建議。在統一安排課程的情況下,則向學生提出怎樣才能學好有關內容的建議。
2.“通過多元智能而教”是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的核心
既然每一個體的智能狀況各不相同,就沒有理由堅持讓所有的學生以相同的方法來學習同樣的內容。“通過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們的教師通過調動不同智能活動在教學中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差異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其智能特點的教育。教育方法的確立,就應該反映學生個體的差異。我們應該努力確保每個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力。在課程的教學中,有關內容可用多種方式展現,都有多個“切入點”。如歷史課可用語言、邏輯、空間或個人理解的模式來教學,幾何課也可用空間、邏輯、語言或數學等方面的能力來實施教學。有了多種多樣的切入點,至少可以找到一個適合某一個學生。
3.情景化的評價觀是實現教育過程公平的關鍵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觀與傳統的評價觀有顯著的不同,在評價的手段上,摒棄了傳統的紙筆測驗的方法,而采取“智能展示”的評估手段。如可讓一個個體展示體育動作來評估其身體運動智能,可通過觀察個體如何處理與售貨員的爭執來評估其人際關系智能等。在評價的目的上,傳統的智力測驗嚴重地偏向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而且把測得的結果作為鑒別兒童的唯一指數。智商高于140的稱為天才,而低于70的則定為弱智兒。在學校中,這些弱智兒總是被標上“差生”的標簽,甚至被棄入“冷宮”。這些學生享受不到本應享有的教育資源,從而失去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是面向學生的所有智能,評價的結果只被看作學生智能的部分表現,不把它作為其智能的唯一指數,也不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并排序。只將學生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加以比較,并向其提出未來學習方向的建議。對于智能缺陷的評估,可以預測學習者將要面臨的困難,并提出通過另外的途徑達到教育目標的建議。如通過空間關系學習數學,通過語言技能學習音樂等。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通過“智能展示”的方法,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進行,這種情景化的評價使教學和評價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評價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學之中。正如加德納所言,評價原本就是教學里的一環,評價應該成為自然學習情景的一部分,而不是在額外的時間里外加進來的。我們應該讓評價在自然參與的學習情景中發生,這樣的教學和評價必然是學生樂于參與并受到歡迎的。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