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開展路徑

時間:2022-09-30 10:26:10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開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開展路徑

[摘要]課程思政契合現代教育的育人思想,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必然發展趨勢。自課程思政推行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更具開放性,培育人才更具有針對性。然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交融度仍有不足。為完善課程思政在高校的發展路徑,應以依托互聯網開發課程、建設導師制等措施為切入點,推進課程思政完全落實到校園內部及學生群體之中,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自課程思政試點成功并開始全國推行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就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進行探究。學者萬力從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和系統論四個方面梳理了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及發展價值,為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1]沙占華在針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中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者進行了概念比較和差異辨別,沙占華得出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者的內在邏輯具有必然關聯性的結論,并提出了“課程思政”需要與高校的普通思政課程協同開展的發展方向。[2]趙鶴玲根據當前教育“德育為先”“素質教育為重”的發展要求,分析了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現狀,并基于目前各專業教學時理論與實踐疏離、學生課堂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提出了“全方位、全員育人”的解決路徑,與時俱進地為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3]莊梅蘭基于課程思政的開展,針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莊梅蘭根據我國高校教師團隊的特性,從更新教師評價體系、專兼結合培訓教師、提供教學后備科技支持等方面,在穩固教師現有工作的前提下創新開展課程思政體系,突出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的重要性。[4]綜上所述,眾多學者通過對當下思政教育的研究,均肯定了課程思政開展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且提出了課程思政應用在高校的多元路徑。然而,鮮有學者探析課程思政應用在高校教育后的不足及課程思政如何做到真落地。因此,探究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開展路徑具有創新性及重要意義。

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分析

(一)課程思政中人文教育成效

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將不同專業與思政巧妙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課堂中的方方面面。課程思政與普通思政課程一樣,其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因此,人文教育在課程思政中至關重要。2018年復旦大學基于課程思政的要求,在校內實行“大思政”課程體系,教師將人文知識結合思政觀點,于不同專業課堂內進行教授。以復旦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桑玉成的教學成果為例,其在教授國際公共安全及個人財產安全等內容時,將我黨在近期所召開的會議及黨的決策結合安全案例進行講解,教師在進行知識結合時的邏輯性及系統性較強,專業理論扎實,課堂案例具有代表性,教學成果突出,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我黨的決策,更通過社會案例教學警醒學生,提高立德樹人的教學成效。課程思政背景下,不僅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學專業及哲學專業等社科文學類專業協同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工科專業教師更應將思政理念融入課堂中,做到思政與其他專業結合教授、協同發展,發揮思想政治立德樹人的效用。除各個工科專業課堂上滲透思政知識外,復旦大學也以公共課的形式,在工科學院新開設“人文與醫學”“環境與人類”等課程。復旦大學金曉峰教授指出,學生通過課程思政計劃的開展,逐漸跳脫書本思想框架,思想更具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此,高校思政教育從“專業成才”質變到“精神育人”。然而,隨著現代各高校開設專業的類型逐漸增多,以及學生基數的倍數增長,課程思政需以更系統化、創新化的形式推行,傳統的課堂講授、公共課增設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全面落實需求。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互融合

在針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中,沙占華、蒙麗媛、李赟、殷雪嬌等眾多學者,都提出了當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互融合不佳的困境。[2,5-6]一方面,二者目標皆為育人,本質都是滲透思想政治理念;不同的是,后者是顯性教育,而前者是隱性教育。部分教師忽略了課程思政的本質,切斷了課程思政與普通思政教育隱性與顯性的邏輯關系,過于重視自身專業的知識系統,從而造成了政治知識在融入時出現過于牽強的情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育人,而育人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課程思政雖是將思政知識融入不同的專業課堂上,但其卻是課堂上的“主要矛盾”。因此,學者蒙麗媛指出,教師需把握教育的主次矛盾,平衡本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把控好思政知識在課堂上的切入點,做到課程思政到思政課的科學過渡。[5]另一方面,非思政專業教師存在對于政治信息把控敏感度不足,在本專業課堂上融入的思政知識不對口等問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交互融合出現困境。基于此,2017年北京聯合大學交通與物流學院開展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交流會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設定了百余本涵蓋人生導引、專業應用等圖書,作為思政輔助圖書應用在非思政課堂上,旨在通過書籍內的案例及知識,將思想政治育人思想全面滲透在高校課堂上。由此,學生對思政的興趣加強,教師也無需過多尋找思政案例融入專業課堂,節約了教師備課時間,彌補了非思政專業教師備課不全面的短板。然而,思政輔助類圖書多具有故事性強、理論性不足的特征,取代不了思想政治教科類書籍,更無法替代教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教師團隊的專業性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互融合的重點,更是課程思政有序開展的關鍵。只有整合教師團隊,提升教師思想政治專業素養,才能推進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

(三)課程思政開展下學生政治實踐分析

馬克思主義原理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不僅要落實在課堂上,還要落實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社會實習等方方面面的具體實踐上。課程思政與各個專業進行融合,就是為提升學生在專業實踐中的德行素質及政治素養,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的職業化人才奠基。[6]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系統尚不完善,各高校學生的政治實踐能力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另外,我國高校學生基數過大、校外實踐機會供不應求,學生的政治實踐能力提升渠道不足。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創新完善路徑

(一)依托互聯網平臺開發課程

學者劉燕平指出,在當前的時代際遇下,“互聯網+課程思政”具有實施的可行性。[7]互聯網的自身特性不僅能夠做到共享資源、系統化建設人文知識庫,還能夠通過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利用大數據分析出學生的價值供給側,便于教師針對性培養職業人才。基于課程思政中人文知識系統性不足的困境,需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課程開發,有力把控課程思政在各個專業課堂上的人文教育環節。一方面,開發課程思政的線上教育課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搜集,不同專業的學生均可在線上找到與自己專業相匹配的思政理論知識及案例。另一方面,借鑒課程思政背景下開發的“大國方略·中國系列”課程,依托互聯網平臺,結合各省市高校的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開發契合不同高校的“省市系列”課程,將不同省市的傳統文化及傳統精神,結合思政知識理論進行教學,契合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要求。互聯網的線上課程開發,具有時效性快、創新性足的優勢,學生通過圖像、視頻、音樂及文字能夠更深入的理解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從而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

(二)建設思政導師制教學模式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基于高校教師地位的重要性,以及考慮到當前高校非思政專業教師政治能力不足等問題,建設思政導師制教學模式,以思政教師教導非思政專業教師,非思政專業教師再分批次負責學生個體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層級完善課程思政在高校開展的實效性。一方面,高校教師團隊定期進行思政研學培訓,促進非思政專業教師快速形成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重點針對工科類專業教師進行導師制的思想政治培訓及傳統人文教育滲透。除此之外,定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學會,鼓勵普通教師參與思政教育的研究工作,提升各個專業教師的政治敏感度,保障課程思政計劃在各個專業課堂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面,在教授學生時以導師制進行,每班不同專業的教師根據自身擅長領域,分別負責不同學生的思政教育。導師制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說,更能拉近師生關系,導師可時刻線上關注學生生活、監督學生的行為習慣,全面指導學生的思政知識、思政心理及行為。

(三)打通校內外政治實踐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實到學生的課堂教學、工作實習、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以打通校內外政治實踐平臺的形式,為學生提供社會實習及社會政治參與的機遇,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政治品格、增強政治素養。首先,以校企合作、建設創業就業孵化基地等模式,增設校外實踐平臺。以往高校僅對學生校外實踐的專業結果進行評價,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根據學生校外實踐的行為過程進行評析,正確檢驗課程思政實行的成效。其次,基于學生基數較大且校外社會實踐機遇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高校教師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在校內為學生增設行政實習崗位,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最后,在“立德”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需把握機遇,加強“樹人”成效。[8]

[參考文獻]

[1]萬力.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的四維綜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2]沙占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邏輯必然及路徑選擇[J].保定學院學報,2020(1).

[3]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4]莊梅蘭.“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創新思考[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

[5]蒙麗媛.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做“三全育人”踐行者[J].智庫時代,2020(3).

[6]李赟,殷雪嬌.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融入課程和生活實踐改革經驗研究綜述[J].中外企業家,2019(5).

[7]劉燕平.依托“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2).

[8]楊艷菊,陳彥保.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教育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8).

作者:出燕鵬 單位:集美大學誠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