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在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的應用

時間:2022-09-30 10:46:42

導語:教學模式在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模式在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的應用

摘要:為貫徹落實應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強化課程建設,從“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現狀出發,闡述BOPPPS模型的內涵與環節,設計基于學習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學模式并加以應用。實踐表明,該模式能夠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聯動,激發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是構建良好課堂生態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學習通;BOPPPS;教學模式;“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唐山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1]。土木工程專業是唐山學院首批省級一流專業,是學校成立最早并重點建設的專業,經過多年努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培養了數千名服務于地方工程建設一線的畢業生,為唐山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建設活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長期以來,學校致力于培養“能施工、會設計、懂管理”的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2]。“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內容涵蓋混凝土材料性能、混凝土結構設計原則及各類混凝土構件的力學性能、計算方法和構造要求等[2],課程兼具理論性強與實踐性強的雙重特點,著重結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土木工程師的基本素養。傳統“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堂采用單一保守的教學手段,以“教”為中心的模式,課堂氣氛沉悶,教師單方面將大量課程信息通過講授的方式不斷輸出,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程內容包含大量的概念術語、復雜的公式計算、嚴格的規范條文[3],專業性很強,學生在之前的課程中對此類內容接觸少,往往難以快速適應;該課程是培養學生分析、設計、實踐等能力的重要平臺,然而理論知識的應用訓練相對缺乏,綜合能力的培養被弱化;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教師按照既定的思路實施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反饋,課后缺乏有效的教學反思,不能及時地調整教學設計,有效性較低。教育資源和教學空間在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得到了有效豐富與拓展[4],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將成為必然趨勢,先進的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有助于培養目標達成,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發力點。目前,眾多課程將雨課堂、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等具備豐富功能的智慧工具,與OBE、翻轉課堂、BOPPPS模型等先進教學模式結合,以智慧工具為技術平臺,支撐先進理念與模式的有效落地,通過實踐均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彌補并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與問題,驗證了智慧平臺與先進教學模式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4-7]。基于上述背景,結合課程特點與知識體系,本文以學習通平臺作為教學工具,輔助BOPPPS模型設計教學過程并加以應用,構建生生互動、師生互動[8]的課堂生態,以期打通線上與線下教學,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1學習通與BOPPPS模型內涵

基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立足移動終端與課堂相輔相成的理念,一款集學習、傳播、管理以及分享為一體的教學工具——超星學習通平臺應運而生[6]。平臺包含通知、資料、討論、活動、作業、考試、統計等多種模塊,以及課堂簽名、搶答、評分等互動功能[7]。海量的圖書、報刊、視頻資源,通過一鍵導入便可將其分享到課程;簽到的發布可幫助教師快速確認出勤狀況;發放隨堂測驗,實時獲取學生的掌握程度;作業的布置、收集、批改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更及時更便捷的體驗;最終,平臺能夠對課程中學生的學習進度、作業完成情況、線上互動情況、考核情況等進行專業可靠的數據分析。總而言之,利用學習通平臺,可以建立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間的紐帶。同時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軌跡,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智能、個性、精準的高效教學。在建構主義理論中,“情境”“意義建構”“會話”“協作”這4大要素構成了學習環境。該理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必備的知識資料,營造適宜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幫助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的構建[6]。因此,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推出的BOPPPS模型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近年來被北美眾多高校與教師推崇,與此同時,該模式也得到了國內院校的認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BOPPPS模型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劃分為6個相互貫通的模塊,即導言(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總結(Summary)。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該模式學習目標與知識點更加明確,學生的參與度得到明顯提高,教學效率得以有效提高[7-9],有助于營造煥發生機活力的課堂氛圍,并充分結合學生反饋信息形成教學閉環,是一種互動豐富、反饋及時的教學模式[10]。

2基于學習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學設計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而BOPPPS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互動與參與,而實現由傳統模式向BOPPPS模式的轉變依賴于教學工具的支撐。下面筆者以BOPPPS模型的6個模塊為框架,結合學習通平臺提供的多種功能進行了教學設計與應用。依據模型對教學過程劃分為以下6個模塊:①導言(Bridge-in)。本模塊的任務在于普及知識背景、理論依據或者有關概念的歷史沿革,通過引入與知識點內容相關性很高的經典案例、事故教訓、熱點新聞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使學生建立知識的初步感知,同時也引導學生意識到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提高學生對知識、課程甚至專業的認可程度。②目標(Objective)。本模塊的目的在于指明本節課的重、難點,從知識維度、能力維度、素質維度提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核心是明確的學習目標,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目標來設置的。對于以上2個模塊,可以將背景和目標以課件或者視頻的形式,上傳至學習通平臺,通過課前發布任務的形式推送給學生,根據內容特點適當安排討論,從而指導學生完成概念的感知與目標的明確。③前測(Pre-assessment)。本模塊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預習效果,可以在學習通布置課前預習測試,考察學生對相關背景原理、專業概念的理解深度以及力學基礎的儲備,進而可以指導教師根據前測結果開展后續教學設計。④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本模塊強調激發學生熱情,設計互動情境鼓勵學生參與,進行針對性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提問與討論、在線練習及答疑、案例分析與匯報等多種環節,觸發有效的互動,提升授課質量和學習成效,本模塊可以根據學習通提供的前測試題的統計狀況了解學情,調整教學設計,側重對預習效果欠佳、易錯內容和難點內容的講解和訓練。⑤后測(Post-assessment)。本模塊檢查學生獲取知識的效果,包括對基本假定、核心概念的掌握情況,對重要公式的運用程度,對構造要求、規范條文的理解深度等,通過及時的課堂測驗,既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學習過程的不足,又能幫助教師反思和調整教學設計[11]。可以充分利用學習通的主題討論、隨堂測驗、分組任務等功能,要求學生限時完成相關活動,實時監測教學效果。⑥總結(Summary)。本模塊通過布置課外設計內容、引導后續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訓練,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整理。該模塊是BOPPPS模型的最后一環,可以在學習通發布課堂總結(總結可由教師完成,也可由學生完成,教師補充),布置線上作業,基于作業完成情況反思教學效果。下面以“偏心受壓構件計算的基本原則”為例設計基于學習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學活動,詳見表1。

3實施效果與討論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制作了24個知識單元的微課視頻,引用了10個構件試驗演示視頻,在學習通平臺的支持下,高效利用這些視頻輔助課堂教學,無論是作為BOPPPS中導言、參與式學習還是總結模塊,學生都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反復觀看,并可以針對性觀看。此外充分利用平臺主題討論、投票、隨堂測驗、問卷等功能落實了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學設計,圓滿完成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學生通過學習通軟件在課堂回答問題的參與度達到95%以上,學生均能主動完成課前預習,并高質量完成前測、后測試題以及課后思考或作業。由于課前積極引導、課中精準教學、課后持續改進,營造了活躍的互動氛圍,形成了反思及時的閉環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低下、反饋延時的弊端。學習通后臺數據有效呈現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因而教師能夠追蹤學生的學習軌跡,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更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課后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約有90%以上的學生喜歡該課程的教學模式,認為自己能便捷地通過學習通獲取教師推送的資源,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課堂學習精力更加集中,和教師以及其他學生間的交流協作更加密切,學習興趣和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目前,尚需改進的地方如下:應逐步提高過程性考核的占比,改變傳統教學以總結性考核為主的現狀,題型設置上更偏重體現能力考核的案例分析類題目;通過學習通布置分組任務時各組內成員間的分工不夠明確,個別成員積極性較低,這就要求教師兼顧各小組成員的貢獻差異,設置合理的賦分機制對該環節進行考核,利用有效的監督與評價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

4結語

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對于學生的分析與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行了有效的啟發與培養,同時,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工程意識,塑造工匠精神。依托學習通平臺,探索BOPPPS模型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更加智能、精準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使得互動更豐富,反饋更及時,有效打通了線上與線下教學,構建了良好的課堂生態,是全面提升“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有益探索。

作者:張瑤 佟建楠 王喜強 單位:唐山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河北省建筑工程與尾礦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