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時間:2022-06-21 09:10:31
導語:本科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從凝聚勞動價值共識、健全勞動育人體系等幾方面進行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深入探索如何能將勞動精神內化到學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貫穿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相融合,達到“五育”并舉,從而積極塑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勞動教育;應用型本科高校;體系構建
一、推行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意義
2020年,有關勞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相繼出臺,勞動教育的內涵更明確,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體。3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布,在國家層面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學校勞動教育指明了具體路徑;10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發布,對教育評價進行了改革,學生評價成為重要指標之一,考慮到大中小學實際教學的差異,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在政策層面指導學校如何落實,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并進一步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要求。教育本質就是育人,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勞動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對勞動有更深入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勞動去開創新時代的遠大抱負,通過勞動實現人生的升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美好生活,贏得美好未來,讓勞動散發出的光榮、崇高、偉大、美麗的耀眼光輝普照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可以說,勞動教育意義非凡又任重道遠,尤其是新時代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生力軍,加強應用型勞動教育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開展應用型勞動教育,讓大學生崇尚勞動、善于勞動,更好的發揮聰明才智,倡導創新型勞動、創造性勞動,打造一支有正確勞動觀的,有激情、有夢想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為中華民族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二、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現狀
(一)部分大學生勞動觀存在偏差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存在偏差。當代大學生中存在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少數大學生平時逃課、應付功課,數次“補考”,甚至不愿在學業上下功夫;大學生中也存在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想吃苦、不想挨累,不知創業艱難、缺乏創業能力的情況;有一部分學生還存在認為腦力勞動要高于體力勞動、生產勞動的錯誤認識,這些錯誤認識的形成導致學生對勞動教育價值認同感偏低。
(二)高校勞動教育體系尚未健全
高校勞動教育推進過程中,部分高校缺乏組織化、系統化、科學化的思路,以至于教學實踐流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也被弱化,覆蓋面和影響力都打了折扣。部分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有效的管理機制,相關的政策措施也未及時修訂,相關的保障機制未全面建立。如:有的院校以片面價值認知開展勞動教育,未能將勞動教育上升到全面育人的核心位置,也有部分學校勞動教育存在模式化、課程化錯誤傾向,不能將其融合到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當中,未能在家庭、學校、社會之間建立常態化的協同機制,勞動教育缺乏連貫性,客觀上影響了教育效果。
(三)勞動教育的活動載體搭建不夠
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應該體現出新時代的特色,建立與時代特色匹配的勞動教育活動場景,要讓改革后的勞動教育更能吸引時代新人的目光。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勞動教育,還停留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校內生活類勞動等層面,活動載體較為單一。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開展勞動教育,更應注意要在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服務區域地方發展上協同設計,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積極創新探索勞動育人的實踐載體。
三、推進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建議
(一)提高學生勞動教育意識,凝聚勞動教育價值共識
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緊緊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動搖,把綜合素養培養作為教育效果的檢驗標準,致力于培養有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在青年人“三觀”確立關鍵時期,高校要重點加強勞動教育,讓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樹立立志報國的志向,保持陽光健康的心態,堅守奮斗拼搏的信念。一是要通過勞動教育去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勞動觀。這就要求高校的勞動教育理念要自我更新,要緊跟上時代,盡量做到與大學生“零距離”,把正確的勞動態度、集體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的幾個維度,將勞動教育的價值植入到學生的心里,融入到血液當中。二是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開展創新型勞動。用勞動書寫人生篇章,在創新勞動中創造美好生活,如今我國面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新型勞動、創造性勞動,是時代對青年人的現實要求。三是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巧,練就勞動本領。對學生來講,只要肯學、肯努力,掌握好一手技術,就能找到自己的舞臺,實現自己的價值。高校勞動教育要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勞動教育。
(二)健全勞動育人體系,建設勞動教育協同機制
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到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之中。新時代勞動教育要秉持發展性、創新性、系統性的原則,構建并完善“課程建設—師資隊伍—評價體系”的立體化結構框架,以體系化建設為基礎,處理好相對獨立和深度融合的關系。一是要加強勞動教育專職師資隊伍建設。在保證師資數量的同時,更要提升師資隊伍質量,提高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準入門檻,提升教職員工的教育理念,提高綜合素質和水平。加強對勞動教育教師的培訓和考核,理論課程安排專門接受過勞動教育培訓的人員擔任,實踐課程可安排院系輔導員、班主任擔任指導教師協助開展。二是依托第一課堂,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人才培養方案是核心,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應結合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地方社會實際,入學初期可將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從高校教育初期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即將畢業的學生可以設置為選修課,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與應用的有效銜接。研究結合不同專業的培養計劃將勞動教育融進專業課程教學,開設相關必修課程,內容形式可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多元化設置,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文則文,宜藝則藝,還可結合男女生的性別比例和學院及地方特色,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把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意識的培養滲透到課程學習中去,提升勞動教育的成效。三是融合第二課堂,建立動態學生評價體系。除在學生在校的重要時間節點“入學、過程、畢業”集中開展勞動教育,把好勞動教育的“入口關”“過程關”“出口關”外,還可單獨設立勞動專項獎學金,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四是家、校、社聯合,建立聯合育人機制。推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深度融合,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協同育人機制。引導學生在家可幫助父母做家務或開展戶外的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勞動意識,鼓勵家庭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學生畢業踏入社會,學校和就業單位建立學生勞動素質互評,實現育人過程全覆蓋。
(三)拓展勞動育人平臺,創新勞動育人實踐途徑
1.與資助育人結合,設立勤工助學崗位勞動教育體系要與資助育人內容相結合,結合本學校的學生特點,依托“大學生一站式服務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中心”“大學生素質能力拓展中心”等平臺,深入挖掘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勞動教育,讓貧困學生更有自信,更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并進一步起到帶動作用,凝聚起學生創造性勞動的強大力量。2.與志愿服務結合,開展校內外公益活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高校各級團組織應充分調動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志愿者走到防疫工作一線,幫助相關工作人員更好地進行服務工作。我們要以此為著力點,在勞動教育體系中加入培養所有學生具備參加社會志愿服務能力的內容,要引領學生積極為社會做貢獻,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要將志愿服務的內容系統化、職業化,與在校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體系對應上,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培養學生相應技能,引領學生更加有序地加入到社會志愿服務當中。3.與創新創業結合,貫通實踐體驗訓練立足于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各高校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根據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依據用人單位用人需求反饋,在校期間開展相關創新創業類技能競賽,推動校企合作,積累職業經驗,培養學生將勞動精神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4.與社會實踐結合,深化校地合作社會實踐的過程是在校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的成果轉化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生勞動教育體系中,要分層次進行,學業上所有的實踐內容都要以最終為社會服務為目標,設立相應標準,讓學生用自己的專業與社會上的生產活動進行對接,學校也要結合社會發展和地方的實際需求,通過勞動教育的形式培養學生,為地方建設精準服務,學校可派專人參與其中,負責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機制的整體運轉,將勞動教育內容做到實處。
作者:閆慧蘭 柳宏波 姜巖 范家萌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 上一篇:園藝技術與園林景觀設計發展現狀
- 下一篇:互聯網推動公證法律服務創新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