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路徑

時間:2022-06-20 11:20:06

導語: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路徑

摘要:為了服務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文章首先闡述了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意義,然后分析了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最后提出了后扶貧時代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

關鍵詞:鄉村人才振興;高等教育;后扶貧時代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基本特征決定了鄉村不能衰敗,振興勢在必行。高等教育因具有的教育功能定位和資源儲備優勢,可以發揮促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作用[2]。基于此,實施好高等教育對于提升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功能性、提高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實效性及保障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可持續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學理意義。

一、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意義

(一)高等教育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關鍵點

高等教育是實現新階段鄉村治理有效性的服務性舉措。針對鄉村人口不斷外流導致的城鄉結構失序、村治主體缺位,急需重構治理體系這一現狀,高等教育應發揮其在鄉村治理型人才培養和鄉村青年后備干部輸送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并形成自上而下豐富治理主體和自下而上變革治理方式兩種功能路徑。一方面,高校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為大學生村官的培訓提供協助。期間,高校從大學生村官的任職需求出發,結合鄉村治理工作內容,設置培訓方案,以培養出具有深切鄉村服務情懷、基層黨政工作熱情、優質現代化治理能力和辦公制度化專業素養的大學生村官。另一方面,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高校應以自身理論建設結合鄉村治理實踐,形成協同共治之“合力”,從單向“以鄉治鄉”“鄉政村治”逐步過渡到“鄉村共治”協同發展。

(二)高等教育是推動鄉村產業協作的支撐點

高等教育是輻射鄉村多元產業的關鍵性抓手。當前,農村產業面單一、產業鏈薄弱等問題的解決需要健全農村產業體系并實現多類型產業有效銜接,高等教育作為人才輸入與知識產出的中轉站,應充分發揮鄉村產業科研基地的作用。首先,高等教育通過培養高層次、多維度、擅協作的創新性人才,在農產品生產方面,能完善加工、銷售、服務鏈,整合優質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在農業產業方面,積極引導有志人才投身農業發展,通過構建產業集群,合理整合農業產業資源,能促進鄉村農業體系現代化。其次,高等教育通過為農村產業提供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持,協助培訓鄉村創新創業人才,加快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高等教育助力農村“六產融合”的發展,通過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導入農業,更新農業現代化理念、技術、機制,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能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3]。最后,高等教育在促進人才下鄉建設產業的同時,積極主動發揮自身知識密集型組織的獨特價值,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產業協作的過程中主動扮演優質溝通渠道、知識輸送管道、推廣服務平臺、監督評價機構等職能角色,能不斷促進農村落后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進而推進農村多元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產業體系的發展。

(三)高等教育是促進鄉村文化傳承的生長點

高等教育是維系鄉村文化的血源性紐帶。鄉村文化在高速的城市化發展中被工業文明帶來的快捷性、符號化消費文明所沖擊,逐步擴大了城鄉發展的差異,產生了內部功能分化等結構性矛盾,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凝聚之所、文化交融之地,在鄉村文化的維系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亦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責任。首先,高等教育通過有意識地繼承和發揚鄉村文化傳統,可以增強文化建設認同。在優化自身學科專業結構、建立人才培養新模式等方式的基礎上,高等教育可以吸收當地鄉村獨特文化,培育出真正了解、熱愛鄉村文明的鄉村適切性人才。其次,高等教育具有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責任。高等教育幫助鄉村文化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與現代都市文明相互交流,形成一種既能留存鄉村優質傳統,又能兼具現代化特質的鄉村文化。最后,高等教育本身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符號。文化是一種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4]。高校作為文化發展的重鎮,吸引著各類文化事業的目光,部分高校開設的特色專業和社團活動為非遺藝術、地方特色、鄉土民俗提供了更多傳承的選擇和傳播的渠道。高校通過倡導傳統文化進校園、采訪非遺傳承人、開發鄉土文創產品等方式可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

二、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服務理念認識不足

“高校”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我國的不同高校在區域劃分、辦學層次、教育性質、學科范圍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一方面,不同高校在基于自身特點確定功能定位的過程中,“服務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功能會被自然過渡到職業院校或涉農院校這些與鄉村關聯較為緊密的高校,而非此類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則進一步側重和聚焦于非“農”與非“村”。另一方面,許多職業院校和部分涉農院校在基于自身特點樹立服務意識的過程中,與鄉村的交互不斷減少,逐漸消弭了與鄉村的實踐聯系,進而在弱化服務鄉村功能的同時消解了服務鄉村發展的意識,而非此類高校因功能定位的傾向忽視了自身與鄉村的內在聯系,進而在固化傳統功能定位的同時淡漠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意識。高校應明晰自身定位,發揮社會功能,其具有的比較優勢與獨特資源不能也不應該遺忘或忽略鄉村。

(二)培養體系守舊脫節

高等院校具有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職能,但是最核心的是人才培養職能[5]。鄉村振興需要高層次、高水平拔尖創新型人才,立足現代農林業發展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實用技能型人才,這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傳統的農業培養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多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當前,居于核心地位的教學內容應是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先進的生產技術、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知識[6]。此外,職業院校與涉農院校作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人才培養同質化程度較高,培養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大都過于追求標準化,缺乏針對性,不能很好地適應不同地方經濟與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是否為鄉村培養人才是體現高等教育功能發揮與否的重要參照,但培養的人才是否優質與適切鄉村則是衡量高等教育價值實現與否的重要標準,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不僅要功能不缺位,還要標準不降低。

(三)就業指導力有待提高

鄉村振興缺乏人才一方面是鄉村無可用之人,另一方面是可用之人不在鄉村。究其原因,不僅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鄉村的就業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弱于城市,高校畢業生具有傳統與單一的就業觀也是重要原因。而高校的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首先,就業指導應是一項較為專業的工作,但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大多為行政管理者,專業性不強,在就業指導中容易忽略對鄉村就業的導向,就業指導力有待提高。其次,就業指導應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生成,但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大多仍以政策解讀、就業技巧傳授為主要內容,忽略了對學生就業、擇業、創業思想的塑造,容易導致學生形成功利化與從眾盲目的就業觀。最后,就業指導應是一場潤物無聲的熏陶,但不少高校教師存在著對職業與鄉村的偏見,這種偏見通過教學與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就業觀的發展。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是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投入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破解農村發展的人才瓶頸[7]。但如何使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真正投入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仍是需要繼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四)統籌機制框架缺失

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不僅有先天之責,還有后天之能,但如何使后天之“能”更好地化為人才之“力”是一個問題,且如若這一“力”不能充分實現,將會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不利于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目前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在于各類高校與鄉村發展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即各類高校的突出資源和能力與鄉村發展的現實和需求之間的聯結是脆弱而無力的,其未能考慮學生培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其他影響因素,如一些在線平臺和應用程序與廣大想要為鄉村振興出力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匹配性不高;教學方式和講座模式與鄉村勞動者生產實際的協調性不足;培訓內容和傳授技能與鄉村發展需求的適切性不強。另一方面在于各類高校內部的層次性與互補性不足,綜合院校、農業院校、職業院校彼此敬而遠之,以各自的規劃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并未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和發展需求設計各項規劃,這必然會產生鄉村發展“雖滿尚予”“雖缺未補”的現象,在浪費資源的同時也會極大挫傷想要成為鄉村人才的學生的積極性。為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確立統一規范的規劃路徑框架是高等教育比較優勢發揮及功能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也是確保學生培養質量的根基。

三、后扶貧時代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

(一)樹立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理念和意識

明確為鄉村人才振興服務的使命與擔當,是高等院校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基礎與先決條件。高等院校只有明晰其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才能將助力鄉村人才振興落到實處。一方面,首先,高等院校應不斷審視并明晰自身與鄉村的內在聯系,結合自身特點、功能定位,尋求與鄉村人才振興理論的契合點和發力點;其次,高等院校應主動加強自身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聯系,在明確為鄉村人才振興服務的基礎上,轉變服務觀念,不斷探索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首先,高等院校應重新思考并樹立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識,牢固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思想基礎,切實為鄉村人才振興做出實質性貢獻;其次,高等院校應不斷增強并優化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識,基于時代特性,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如何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將為鄉村人才振興服務的意識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構建契合鄉村人才振興的培養體系

學生在大學里學什么、能學到什么、學得怎么樣,與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密切相關[8]。高等教育在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過程中,必須有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作為支撐。首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立足鄉村發展現狀,認識并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同時契合鄉村發展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各類人才,做好人才培養與鄉村需求之間的協調工作。其次,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結合自身特色,兼顧教育規律,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理論功底深厚、技術技能突出、綜合素質良好,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投身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最后,高等院校應加強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9]。耕讀教育將會承擔起將古老的農耕文明與新的時代嫁接、過去與未來對話、城市與鄉村互補共生、物質與精神統一的使命[10]。通過耕讀教育,可以厚植學生家國情懷,傳授學生“三農”知識,培養學生“三農”情感。同時,高等院校應利用現代技術拓寬農業傳統學科專業邊界,增設新興涉農專業。

(三)堅持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就業導向

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在就業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助推鄉村人才振興。為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首先,高等院校要做好就業信息宣傳工作,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微博微信、報紙雜志等多種宣傳媒介,多措并舉加大與鄉村發展相關的就業信息宣傳力度;對特殊計劃進行針對性宣傳,如“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選調生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有的放矢地進行就業信息宣傳工作。其次,高等院校應積極開展就業引導工作,建立學生就業指導專業團隊,不斷提升就業指導工作的水平和實效,切實做好學生就業服務保障工作;在指導學生進行擇業、就業、創業的過程中,逐步消除學生內心的職業不平等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服務鄉村的觀念,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充分落實就業引導工作。最后,相關教育者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應跟隨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自身職業觀念,營造職業平等的和諧氛圍,并堅持在學生就業方面將教育、管理與服務相融合,為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人才觀與就業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路徑機制

要實現多元化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就需要堅持多元主體分工配合,共同參與鄉村人才培養,解決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問題,形成工作合力。首先,高等院校需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借助網絡平臺,開發有關農業生產經營、鄉村治理等方面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易學的在線教育資源。通過線上教育與線下指導相結合,可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其次,高等院校之間應加強合作與聯系,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實際,共商共建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方案。最后,政府應支持農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設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將高等院校的科研優勢、信息優勢和農業企業的資金優勢、品牌優勢有機結合,最終能實現各類主體在不同領域的協調互助,形成多主體聯動機制,真正助推鄉村振興。

四、結語

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是后扶貧時代治理相對貧困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面對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現實困境,相關人員要認真分析,從實際出發,尋找針對性的解決策略,這樣才能有效發揮高等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作用。

作者:白阿龍 哈雪卿 王冰瑩 朱博龍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