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

時間:2022-05-24 08:41:34

導語:農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河道治理方法分析

摘要: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山區農村。如在粵北山區,由于人們對河道治理的意識淡薄、投入資金較少且保護不足,導致河道出現生態失衡、河道淤塞和水環境劣化等諸多問題。當前,切實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保障農村河道健康,保護山區生態平衡,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河道的整治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以粵北山區的農村河道為例,分析了當前農村河道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對農村河道漂浮物的解決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能為提升農村水資源的質量狀況、維護河道健康提供借鑒。

關鍵詞:治理;山區農村河道;漂浮物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尤其是淡水資源。其中,河流是大地之脈,城市會因水而興、農村會因河而美,人們都期待著家鄉“山清水秀,岸綠景美”。但在山區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不平衡很容易破壞山區河道生態系統。所以,我們不但要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更要為子孫后代保住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這樣才能實現農村綠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

1河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總會因思想意識、技術條件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環境污染,人類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山區農村河道,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當遭遇洪水塌方、濫砍濫伐和隨意排污等災害時,會出現河床淤塞、河床抬高、河流流動不暢和水體富營養化等現象。而目前,與河流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立法工作相對滯后,且基層執法力度不足,這些現象都嚴重影響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態環境。其具體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山區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會導致河道淤塞和生態破壞等現象。一般情況下,山區河流流域數量較多而流域面積較小,河道比較大。所以,當遇到洪水時,水流速度會陡升,沖刷力增強,就會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甚至是山體崩塌現象,而山體崩塌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山脈地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自然災害。這是因為我國南方山脈地區的土壤類型較多,地形變化大,其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差懸殊,因此,在遇到山體結構松散,且每到雨季就容易出現山體崩塌現象,遇到洪水更是如此。其次,人為因素影響導致河流流動不暢和水體污染等現象。第一,我國人口眾多,國民素質良莠不齊,而農村地區居民的思想意識會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山區農村,由于耕地較少,農民會采用粗放式的生產模式,從而破壞了生態平衡,當山洪暴發時,會出現河道淤塞,河床抬升等現象[2]。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推進,山區農村的村民數量越來越少,而留守村民的生活水平又相對較低,且住得又較為分散,這就增加了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的難度。同時,在山區農村,農村污水管網、污水收集和污水處理等工作開展較難,這也導致了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被破壞等現象。第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亂倒亂堆。近年來,粵北農村地區涌現出較多的自建新房,由于缺少規劃,產生了較多的建筑垃圾。而部分村民為了節省建房成本,會把部分建筑廢渣直接倒在河邊甚至是河道里,嚴重阻礙了河道泄洪[3]。第三,在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中,生活污水處理廠沒有達到預期的使用效果。在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部分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廠在建設初期就困難重重。而村里費盡周折建成的村級生活污水處理廠,卻難以保障后續日常的運維資金。因此,這樣的環保工程光有門面,沒有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屬于“爛尾工程”。同時,山區農村的污水收集管網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徹底,進水口污水濃度偏低,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污水處理廠難于長期持續開展日常工作。而有些農村地區,更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富營養化,導致水葫蘆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過度生長(如圖1所示),最終導致河道阻塞,影響河道生態環境,形成惡性循環。最后,政策執行力不足,流域生態被破壞。一是在山區河流上游,小型水電站偏多,部分小型水電站是在旱季儲水發電,嚴重影響了河流的生態流量、自凈能力和生態發展。二是山區的桉樹種植等歷史遺留問題。桉樹以生長速度快著稱,其木材用途甚廣。但因其生物學特性,桉樹一直在林業圈頗受爭議。這是由于桉樹的生長過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肥力,而大面積高密度的種植會導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過度使用化肥則會導致土地板結甚至土壤沙化,所以,這些不合理種植的情況都會導致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目前,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已意識到了這種情況的嚴重性,其中部分種植不合理的桉樹已開始清退了。三是河道砂石亂采濫挖現象。近年來,新農村發展較快,各地的砂石料需求量驟增,導致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擅自采砂挖石,嚴重影響了河道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又因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控源截污”無法控制?;谝陨蠁栴},自然資源、林業、水利和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執法力度不夠,則“內源治理”無從談起,并且,污染后的治理手段欠缺,則“生態修復”難于長治。綜上,造成山區農村河道淤塞和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三種:一是客觀因素;二是人為因素;三是政府因素。

2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山區河道承擔著農田灌溉和防洪排澇的重要任務,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河道工程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命脈,也是一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和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同時,更與“鄉村振興”的發展密切相關。在針對以上山區農村河流的具體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后,我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山區農村實際河流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

2.1加大宣傳力度,解決意識問題,形成氛圍

山區河道治理工作預防大于治理,從根源上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由此,在實際工作中,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是重中之重。同時,要充分利用鎮級村級等最基層的管理單位,充分提高山區居民的“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己生存的家園”的意識。一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的宣傳方式,廣泛宣傳河道功能,增強全民“愛河、護河”意識;二是做好公益廣告、標語、宣傳欄建設,切實做到有村民的地方就有宣傳;三是開展衛生健康和生態環保等綜合宣傳模式,并倡導科學文明的行為規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2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河道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是山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礎。因此,在規劃治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綜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整個流域的相互關系,做到整個行政區域甚至是與相鄰行政區域“一盤棋”謀劃,從而有效推進山區農村的協調發展。同時,山區河道治理還可以結合“河長制”發展生態水利模式,一方面要在流域內確保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實,另一方面要結合“鄉村振興”的目標,以此來建設美麗河道。

2.3明確責任,規范管理

河道的廣泛性、流動性決定了河道治理工作必須上下聯動,多方配合。目前,各級政府都實現了“河長制”,成立了河道專項治理領導小組,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明確河長責任,嚴格執行河長制度,認真履行河長職責,以此形成縣、鎮、村(居)共同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時,縣、鎮、村(居)各級河長要積極履行職責,創新工作方法,如:水面漂浮物打撈攔污浮筒(如圖2所示),有效減少了打撈水葫蘆等漂浮物的工作量;還要加強鎮、村級生活污水的處理工作,不能只上項目,不顧日常維護;要打通污水管網最后一公里,達到污水“不處理,不入河”的效果。

2.4加強執法力度,形成綜合執法效果

在執法工作中,要加強相關立法頂層設計,要讓相關部門“有法可依”。因此,對于小型水電站,水務部門要科學布置,合理整治,確保山區河流的生態流量,有效改善河流的自凈能力,提升河流的環境容量,要做到“有法必依”;而對于亂采亂挖砂石現象,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做到“執法必嚴”;對于桉樹種植,林業部門要計劃統籌安排,合理、分步清退部分桉樹,不搞一刀切,要在保障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改善桉樹的種植情況;對于農村亂倒亂堆亂排現象,生態環境部門一定要制定相應的管理機制,并出臺相應的獎懲措施,做到“違法必究”。

3結語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資源,其中,淡水資源就更為重要。因山區森林是集雨區,所以山區河道就是集雨區的通道,就是生態屏障,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發展流域下游城鎮建設的重要保證。對此,我們要加強生態環境意識,轉變生態環境理念,標本兼治,有效改善山區的生態環境,為實現“山清水秀,岸綠景美”的生態目標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孫公謹,孔寧.淺談農村河湖存在的問題與治理[J].城鎮建設,2020(6):11-12.

[2]王成.農村河道現狀及綜合整治措施[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8,36(8):61-62+65.

[3]張亮遠.淺談桉樹對生態的利弊[J].科技資訊,2017,15(18):125+127

作者:李喜 單位:河源市生態環境局連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