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政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15:35: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學時政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目前高中時政教育出現的矛盾與對策
摘要:在和諧社會下,如何有效開展時政教育以改進和加強高中德育工作值得研究。本文指出了目前高中時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與建議,以期為今后高中時政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時政教育思想政治課
1當前高中時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思維和心理從發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高中學生大都喜歡關注熱點問題并隨時隨地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加強高中階段的時政教育,結合學生思想實際進行正確引導,對于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時政教育的整體現狀而言,目前高中時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1時政教育認識不足
當前很多高中校在開展時政教育方面不作為,認為時政教育可有可無,甚至把時政課等同于思想政治課;教師授課的隨意性比較大;家長對子女學習時政的態度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學校、教師和家長都沒有充分認識到時政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時政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觀念問題成為制約時政教育開展的首要問題。
高中政治時政教學思考
一、重視時政教學的緣由
(1)這是高中政治學科自身特點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學以致用,從高中政治課教學要求樹立的質量目標來看,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突出強調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授課中必須把書本知識密切聯系實際,如國際、國內形勢和學生的生活周邊以及自身的思想實際。否則,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對學生進行灌輸和講解,學生就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原則要求。新課程改革中強調應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人人成功為目標,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因此,教師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在各個方面充分滲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江蘇新課程改革著眼于當前社會生活和高中學生發展的需要,增強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時政材料所涉及的社會熱點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社會的實際狀況和變化,時政教育的推進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國情教育的推進,從而打破45分鐘課堂時限,使高中政治課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論說教轉變為更加豐富多彩的師生共同參與。
(3)這是高中學生自身身心發展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日趨成熟,接觸社會的能力漸趨加強,社會交往的范圍和頻率逐步加大,課堂學習的內容比初中階段領域更多、程度更深,他們認識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更強。新聞媒體上的時政資料由于時效性強、內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滯后,拉近了高中學生與一向比較嚴肅呆板的政治的距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獲取的興趣。目前在政治教學中學生對政治書本知識學習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認為政治知識脫離生活實際,學了也沒有用。如果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能有針對性地從時政資料中發掘補充新鮮材料并充實到教學中,則可使學生以這些現實材料為基礎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以實現知識的良性遷移。
二、加強時事政治教學的策略
(1)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新課改理念。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樹立新課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關注時政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高中政治教師應樹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時政教學理應成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每天都發生著豐富生動的國內外時事,而這些時政資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課程知識有密切的聯系,且學生對這些時政資料興趣較大,政治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確立開放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
初中政治課堂時政教學探究
[摘要]政治時事是初中政治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能體現理論素養和實踐分析的結合,更是培養我國公民基本素養的重要資源。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的重要時期,初中政治課堂的時政教學顯得尤為必要。而且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更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初中政治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當前的時事熱點進行思考,從而正確培養學生的三觀,為其確立正確的人格向導。
[關鍵詞]初中政治;時政教學;分析
初中是學生形成人格的的重要時期,初中政治課堂的時政教學十分必要。多讓學生參與討論時事話題,增強學生主人翁的意識,熟悉國家政治發展局勢,培養學生對政治的興趣,增加他們對社會信息獲取的途徑,往才德兼備的方向發展。在初中政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無疑是增加學生認識社會和國家的機會,幫助學生從更客觀、全面的角度去建立正確的政治思想。
一、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時政教學的必要性
1.順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政治課堂引入時政教學,不但能促使學生積極討論時事熱點,而且能激發他們對時事熱點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初中政治教學的效率。另外,將時政教學引入初中政治課堂,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革新了教學形式。鮮活有趣的時政內容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自主探究熱情,使他們大膽表達自己對時事熱點的看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狀
1.“互聯網+”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轉型與發展。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雙刃劍”屬性給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促使高校轉變觀念,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有機整合,兼顧思政教育的思想性與互聯網的工具性,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載體,使思政教育轉變為更加靈活的良性師生互動過程。借助互聯網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可以準確掌握學生動態、實時進行輿情研判,更好地因材施教,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實際困難,實現了思政教育的現代化、信息化、人性化。2.“互聯網+”提升了第一課堂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枯燥乏味”“填鴨式教學”的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轉機。海量的網絡資訊和生動的視頻、音頻、圖文素材為思政課程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接地氣的案例分析、時事熱點研討等更易引發學生的共鳴。慕課、網絡微課、藍墨云班課等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的有效融合,既有助于實現“授與受”的雙向互動交流,也有利于打破思政教育在時間、空間、環境上的限制,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與輻射半徑。3.“互聯網+”豐富了第二第三課堂思政教育實踐形式。一些高校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了專門的思政教育網站、開發了思政教育手機應用APP,主動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構建了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正能量網絡陣地。適應大學生特點,借助微博、公眾微信平臺、百度貼吧、網絡直播平臺等載體,將思政教育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相結合,讓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以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了思政主題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
1.在思政教育主客體地位方面平等性與交互性仍然不足。盡管“互聯網+”時代對教師作為教育主體的權威提出了挑戰,但仍有大部分教師習慣于扮演主導者的角色。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均深受互聯網影響,有強烈的獨立意識,使學生更渴望教育主體地位的回歸。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雖然統一了思想認識,融入了多媒體手段,搭建了信息化平臺,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仍不明顯,線上“鍵對鍵”對接線下“面對面”的師生交互模式仍未有效建立,學生潛意識里對宣教式、灌輸式思政教育的抵觸情緒,會由于師生主客體地位的失衡與溝通交流渠道不暢而激化,影響思政教育效果。2.在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方面層次性與靈活性仍然不足。當前高校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還主要停留在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加以簡單的轉換,無論是內容層面,還是表達形式層面,都缺乏新穎性,也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獲取知識更為便利、交互更為高效的優勢。這種簡單轉換往往缺乏對學生真實需求的調研和對學生個體特征的分析,不分層次、不分對象、不重差異,忽略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用戶使用體驗”,使學生難以從中獲得德育共鳴和價值認同。3.在思政教育效果與評估方面實效性與技術性仍然不足。互聯網的開放性造成了不同政治觀念、文化思想的激烈碰撞,也導致了信息的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難以嚴格篩選有效管控,嚴重干擾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進和有效開展造成了阻礙。互聯網的虛擬化特征,在為師生的教育學習、互動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功能,削弱了思政教育在言傳身教過程中的師生情感互動,導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當下追隨互聯網技術探索出的思政教育載體創新,由于受到硬件設備滯后、思政工作人員普遍缺乏互聯網操作技能等限制,存在內容更新較慢、技術含量偏低、宣傳及推廣力度欠佳等問題。
“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構建要點
1.進一步明確學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互聯網的普及與迅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方便快捷且豐富多元的信息獲取平臺,其“海量”“開放”“共享”的特性讓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對話交流意識等日益增強。因此,發揮互聯網作為有效的信息技術載體,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是要改變以教師為單向主導的思政教育模式,進一步弱化施教者的中心地位,回歸思政教育“做人的工作”這一本源,凸顯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一過程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而是一種單一主體向雙向主體的轉變,要求施教者改變以往以“灌輸法”“一刀切”“強硬式”為主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正視學生的發展需求,看到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生源類型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分類別、分對象制定思政教育目標,差異化完成思政教育任務,在雙主體的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中促進思政教育取得實效。2.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方向和內容側重的轉變高校思政教育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實現施教者與受教育者雙主體的平衡,還需要轉變思政教育的傳統路徑設計。互聯網作為有效的信息通信技術手段,因其弱化了信息交互過程中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多向互動成為可能,因此,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應向教師與學生之間交互傳輸轉變,只有充分喚起和激發學生在思政教育實踐中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高校要進一步樹立“用戶至上”的互聯網思維,注重“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追求與個體差異,搭建全方位的共享平臺,讓學生獲得廣泛的參與機會。同時要對思政教育內容的側重進行調整,要善于利用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時政焦點等為“原料”,通過信息技術“加工”成優質的“服務”與“產品”,用社區化、交互式的方式優化思政教育參與體驗,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在遵循互聯網科學規律的同時,更要抓住思政教育的根本,要從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提升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PU的“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實踐1.基于PU的“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整體構架PU(PocketUniversity)是一款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學生成長服務網絡平臺,同時建有網站、移動客戶端APP,提供貫穿思政教育全過程的技術平臺支持。高校根據工作實際,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為出發點,將學生在校期間必修或選修的思政教育類活動設定為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藝術、職業發展、社會服務等類別,通過大類菜單形式在PU系統中予以預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PU系統線上發起、線下參與、線上評價不同類別的思政教育主題活動,獲得相應積分并最終轉換為素質學分,形成思政教育的“O2O”模式。2.以思政教育情理互動機制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思政教育中的情理互動機制,強調的是深入學生生活,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依靠主體調動自身的價值觀和認知,充分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托PU平臺,高校可以建立思政教育工作者、學生部落、廣大學生三級教育實施框架,以學生的情感、行為、認知等為思政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著力點,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思政教育活動內容與形式,并為相應的思政教育活動設置學時積分,讓施教者逐漸實現向引導者的角色轉換。在這個三級框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主要負責的是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例如必修與選修的模塊設計、學時積分分配等,同時對各類活動的組織實施予以審核把關和正面引導,重點在于確保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學生部落的組成形式多樣,包括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班級團支部等,成為思政教育活動的主要發起單位,大到全校性的論壇講座、小到班級的主題團日活動,學生都可以自擬活動主題,自主設計活動形式,并在PU平臺進行活動,在活動的發起、組織實施、過程管理等方面都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權。“互聯網+”技術也為思政教育實現“私人定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廣大學生群體可以通過PU平臺查閱所有思政類活動子菜單,在必修與選修的整體框架內,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時間分配等自主選擇想要參與人生教育、戀愛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題活動,將原有固定化、程序化的說教式“套餐”服務轉變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自助餐”服務。在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的基礎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育與自我教育全過程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累計思政教育學時積分,從而改變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3.以大數據為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理念邊界。通過PU平臺可以統計學生參與各類思政教育活動的情況,分析哪個類別、哪些活動更受學生歡迎,同時學生也可以在PU平臺上對其所參與的思政教育活動進行滿意度測評,并提出改進的意見建議,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斷優化教育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拓展實踐路徑。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掌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動態,有針對性地點對點開展教育引導。學生的活動參與、互動交流、評獎評優等信息都在PU平臺上建有電子檔案,學生個人可以通過查詢了解自己在校期間參與各類思政教育活動的動態和學時積累進度,既可以發揮自身專長,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實現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依托PU系統的數據模型技術,還可以從基本素質、專業能力、未來創就業潛質等方面為學生繪出綜合能力“自畫像”,利用匹配度計算器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兼職實習、就業創業等推薦服務。通過大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建設,高校可以將PU平臺數據對接學工、教務、就業、后勤等職能部門,構建校園一站式學生事務服務體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服務黏合性和教育契合度。
初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論文10篇
第一篇:思品課堂中引入時政的策略研究
摘要:政治教學與時事政治密切相連,在初中政治課堂中合理地引入相關時事政治,是教學改革的需要,能夠突出教學的時效性。如法律法規、國家機構、最新改革、世界新格局,等等。在課堂中合理運用時政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關鍵詞:初中政治課堂;時政教學;必要性;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教育教學的非常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到大學都有重要意義。課程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個人的德行修養有著直接關系,對社會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初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思想還不成熟,對于政治理論理解不夠透徹,不容易產生興趣,所以,初中課堂應該活躍起來,不是枯燥的課本講授,加入時事政治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一、對初中政治課堂時政教學還不夠重視
時政教學,就是將時事政治引入的政治課堂中來,通過最新發生的事件結合理論直觀的呈現給學生。這是政治教學的必要手段,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分析問題。政治教學理論性強,學生容易厭倦,純理論灌輸晦澀難懂,通過時政作為實例進行結合分析,學生容易理解,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大多學校教師還沒有認識到時政重要性,尤其初中,教師認為學生認知能力不足,不能夠理解時政中的內部問題。同時,搜集時政費時費力,需要教師整理大量課外資料,選擇有用的部分進行備課,負擔加重,所以一些課堂時政匱乏,或者缺乏時效性。如今網絡發達,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學生能夠獨立的獲取信息資源,時政教學已經不再是難題。
思想政治課的導入方法剖析
摘要:思想政治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故事導入法,名言、等句、詩詞、典故子導入法、憊念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時政新聞、熱點事件導入法等,同時,在運用這些方法時,必須要注意要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簡潔性,導入時還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選樣才能取得好效果。
關鍵詞:政治課導入方法注意問題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新課導入對整個思想政治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是優化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在教學實踐中,藝術地設計導入,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松弛狀態中吸引過來,調動他們的充分注意,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一、故事導入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故事的獵奇心理,講新課之前,教師先精講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有趣、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引出本節課要講的課題。這種導入方法,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時,我講述了一個故事:幾位負責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到一個貧苦山區去調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該在學校學習的放養娃,他們便問:你為什么放羊?為了掙錢。掙錢千啥?蓋房,娶媳婦。娶媳婦為啥?生娃。讓娃干啥?放羊。這件事被登在報紙上,一位在城市上學成績優秀的中學生看到了這篇報道后,認為自己也處于一種簡單的循環中,好好上學,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考上一所好大學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為了娶個好媳婦,娶個好媳婦生個好兒子,再好好上學……而他覺得這種循環又毫無意義,最后,自殺身亡。(同學們立刻開始議論紛紛)教師點撥:這兩個事例盡管涉及的人物、結局等都不相同,但實際探討的是同一話題:即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的問題。那么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和價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而然地導人新課。
二、名言、警句、詩詞、典故等導入
剖析高中政治課導入方法論文
摘要:思想政治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有:故事導入法,名言、等句、詩詞、典故子導入法、憊念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時政新聞、熱點事件導入法等,同時,在運用這些方法時,必須要注意要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簡潔性,導入時還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選樣才能取得好效果。
關鍵詞:政治課導入方法注意問題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新課導入對整個思想政治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是優化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在教學實踐中,藝術地設計導入,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間的松弛狀態中吸引過來,調動他們的充分注意,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1故事導入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故事的獵奇心理,講新課之前,教師先精講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有趣、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引出本節課要講的課題。這種導入方法,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時,我講述了一個故事:幾位負責計劃生育的工作人員到一個貧苦山區去調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該在學校學習的放養娃,他們便問:你為什么放羊?為了掙錢。掙錢千啥?蓋房,娶媳婦。娶媳婦為啥?生娃。讓娃干啥?放羊。這件事被登在報紙上,一位在城市上學成績優秀的中學生看到了這篇報道后,認為自己也處于一種簡單的循環中,好好上學,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考上一所好大學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為了娶個好媳婦,娶個好媳婦生個好兒子,再好好上學……而他覺得這種循環又毫無意義,最后,自殺身亡。(同學們立刻開始議論紛紛)教師點撥:這兩個事例盡管涉及的人物、結局等都不相同,但實際探討的是同一話題:即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的問題。那么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和價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然而然地導人新課。
2名言、警句、詩詞、典故等導入
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翻譯課實施路徑
摘要:以省級線下一流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為例,積極探索在翻譯課程教學中如何建設教學思政話語庫、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構建含有課程思政維度的教學評價方案,以助力培養既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實翻譯能力,能有效從事我國社會生活各種翻譯實踐活動、傳播中國聲音的翻譯人才。
關鍵詞:翻譯課;教學思政話語庫;思政教學模式;思政教學評價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教高〔2019〕6號)等文件多次強調“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標志著“課程思政”在我國進入了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的新階段。“課程思政”已成為教育的前沿和熱點,也是高校課程教學改革與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議題。
一、本科英語專業翻譯課的思政功能
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專業課程肩負著專業知識傳授與專業技能培養的雙重使命,其思政教學是“隱性”的。高校一線教師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融鹽于水、潤物無聲”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亟待深入研究。翻譯課作為高校本科英語專業核心必修課程,融人文價值與思政功能于一體,其目標在于翻譯知識傳授、翻譯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具體而言,其知識目標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英漢語言與文化的異同及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英漢互譯的方法與技巧;能力目標在于培養學生運用翻譯知識技能分析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翻譯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價值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形成嚴謹踏實的翻譯習慣、高度負責的職業操守、謙虛好學的學習理念,樹立服務國家翻譯與語言戰略的意識和擔當。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翻譯課在培養英語“聽、說、讀、寫、譯”綜合知識與技能扎實、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具有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復合型翻譯人才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翻譯課“天然”的思政優勢,將思政教育無縫嵌套于翻譯課教學全過程,既是新時代翻譯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也是翻譯課本科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指標點與教學改革的難點。學界圍繞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建設已開展了系列研究。如駱海輝、李云濤[1],司顯柱[2],夏黨華、黃群輝[3]等探索了在翻譯課程教學中如何融入思政主題元素,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楊正軍、李勇忠[4],董琇、丁愛華[5],李蒙[6]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翻譯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與方法。雖然翻譯課程思政已得到翻譯教學一線教師的關注,但研究廣度與深度都亟待拓展。《翻譯理論與實踐》課一直是懷化學院本科英語高年級專業能力模塊的核心必修課,在師資配備、教學改革和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具有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影響力。2008年,該課程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期間,該課程組通過國內外進修訪學、攻讀博士、承接地方翻譯與語言服務項目的方式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翻譯理論水平,提高翻譯技術,提升翻譯實戰與項目管理能力。課程建設過程中,團隊注重合作與研討,在“重組知識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創新考核方式”等方面積極嘗試。與此同時,團隊自主創建了超星網絡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并將“傳神智能翻譯教學與創新實踐平臺”引入日常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2019年,該課程被認定為“湖南省線下一流本科課程”。課程組精準對標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觀測點,進一步強化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兩性一度”的建設標準,扎實推進“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認證理念,不斷優化教學設計與課程資源,全力建設著眼于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金課”。基于以上,筆者以自身主持的省級線下一流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為例,積極探索在翻譯課程教學中如何建設教學思政話語庫、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構建含有課程思政維度的教學評價方案,以助力培養既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實翻譯能力、能有效從事我國社會生活各種翻譯實踐活動、傳播中國聲音的翻譯人才。
二、挖掘教學素材的思政價值,建設翻譯教學思政話語庫
開設視聽課的探索與思索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拓寬學生的信息量,了解當今時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最新信息,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福安地處農村的實際情況,我校從2001年春開始利用校園電視網絡開設了校本課程——視聽課。實施兩年多來,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完善,已發展成為影響較大,受到師生好評的特色課程。
一、開設視聽課的實踐探索
所謂視聽課就是組織學生收看并參與由學校電視臺精心編制的視聽節目,向學生及時傳輸國內外最新科技、經濟、文化和時事政治信息,傳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課程。我校開設視聽課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編輯隊伍,搜集有效信息。學校成立了由政教處牽頭的由政治、語文、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師組成的編輯隊伍。負責搜集定錄每天在中央電視臺各套節目尤其是央視第一、二、四、十套節目上播出的新聞、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科技博覽、子午書簡、電視詩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線等等節目內容,然后,精心篩選出最好的內容編輯播出。
2、設置課時欄目,保證按時播出。每天設置20分鐘的固定課時統一組織學生收看并參與,使全校學生都能及時上好視聽課。同時,設置了熱點新聞、科技在線、校園法治、文學欣賞、英語園地、校園生活等欄目。
3、學生自主管理,保證良好秩序。為了使開設視聽課既不增加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又保證全體學生能有序參與,我們實行了學生自主管理制度,不僅保證了視聽課的順利進行,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
中職思政新課改教學初探
摘要:中職思政課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展開,面對轉型發展期的新要求,亟需新舉措解決教學中的新難題。文章以“職業道德與法治”為例,著眼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探討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中職思政課;新課改;職業道德與法治;單元教學
當前職業教育已進入轉型發展期,面對新時代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的新要求,適應新時期培養大批德才兼備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現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亟待改進。2020年2月14日,教育部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教材〔2020〕2號)的通知。其中,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幫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法治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對照新課標,本文以“職業道德與法治”為例,對單元教學實施提出以下策略。
1單元教學內容設定
新課改將“職業道德與法治”設置為中職二年級下學期開設思政必修課,共計36學時。該課程分為道德與法治兩個部分,由于新教材還未出版,我們選取的教學單元是舊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法律部分,具體內容是:第六課——第十二課,命名為“少年的你——與法同行,與愛相伴”。
2單元教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