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培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21:11: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在線教育培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K12教育培訓機構市場發展策略
[摘要]肺炎疫情期間K12教育培訓機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其中的短板也不容忽視。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呈現出新的特征。面對挑戰與機遇,K12教育培訓機構應當進行充分的預前研究。主要應對策略有:聚焦課程建設,深入推進OMO模式;加強技術應用,提升用戶體驗;積極拓展業務和規模,打造品牌優勢。
[關鍵詞]K12;后疫情時代;教育培訓機構;OMO模式
當前,雖然國外的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但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社會經濟的各方面都在迅速恢復與發展,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后疫情時代。后疫情時代并非一個時間概念,它將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改變,而這些沖擊與改變將成為在后疫情時代必須面對的機遇與挑戰。2020·金融四十人年會暨專題研討會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認為,政策應對和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將會呈現新的特點,對此應進行充分的預前研究[1]。K12(KindergartenThroughTwelfthGrade),是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縮寫,現在普遍被用來代指基礎教育。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放開,K12階段的學生數量將會越來越多,K12教育培訓市場的規模也將越來越大,發展前景廣闊。本文以K12教育培訓機構好未來(TAL)為例,就K12教育培訓機構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并制定實施有效的發展策略進行探討。
1肺炎疫情期間K12教育培訓機構的表現
在肺炎疫情期間,K12教育培訓機構經受了一場大考。愛學習于2020年3月的《K12教育培訓機構疫情影響情況調查報告》指出,肺炎疫情給K12教培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87%的機構表示已經受到較大甚至嚴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三大因素是營收減少、場地租金壓力大、人力成本高;60%的機構預計上半年凈營收將遭遇滑鐵盧式下跌,跌幅超過50%[2]。不過現在看來,K12教育培訓機構大多挺過了難關,這主要得益于這些機構積極的應對舉措,譬如,規模大的企業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將業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規模小的機構則采取壓縮成本或“冬眠”模式渡過難關等。以好未來(TAL)為例,疫情期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1課程方面:全部轉型線上,不斷豐富課程內容
專業培訓在線教育平臺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智能化”已成為現代遠程教育培訓的主流和趨勢。該系統有力地支撐了郵政企業戰略轉型發展和員工個人素質提升,已成為集團公司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平臺。
關鍵詞:遠程培訓;在線教育;在線考試;培訓班;課程學習
專業培訓系統是由中國郵政培訓中心建設和運營的面向全員、覆蓋全網的在線教育平臺。有效提升企業教育培訓效能,有力地支撐了郵政企業戰略轉型發展和員工個人素質的提升[1]。隨著業務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智能化”已成為現代遠程教育培訓的主流和趨勢,中郵網院亟需轉型升級,以更好地實現辦好網院為企業和員工服務的目標。
一、平臺需求分析
建設云學習服務支撐系統,采用私有系統環境和公有云相結合的混合方式,高效快捷穩定地對全國學員提供學習服務,見圖1。
二、平臺架構設計
在線教育的發展困境及其突破
摘要:信息技術正在從促進教育發展的外在力量轉變為內生動力,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創新必然帶來教育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在線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態正逐漸受到關注。相較于傳統的線下教育,在線教育具備突破傳統教育時空限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革新傳統教育流程等優勢,這使其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以及帶動教育教學結構性變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肺炎疫情以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推動在線教育獲得空前發展,但在線教育面臨的學習者困境、教育質量困境和在線教育管理困境也飽受詬病。后疫情時代,要實現在線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發展模式,推進技術教育化,同時還要形成政府引導、機構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在線教育;教育信息化;發展困境;路向
“人類塑造了媒體,媒體也塑造了人類。”[1]21世紀以來,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并深刻嵌入社會各個領域,重塑著社會形態和社會空間,諸多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涌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點和著力點,我國也希冀通過推進教育信息化水平搶占未來的教育發展高地。為此,政府圍繞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以教育信息化推動和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應然之舉,必須予以高度重視。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強調,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育服務樣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可見,未來已來,信息技術正在從促進教育發展的外在力量轉變為內生動力,黨和國家都高度重視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創新來實現教育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在線教育作為新興的教育形態逐漸受到關注。2020年肺炎疫情暴發,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號召下,我國在線教育獲得空前發展。從高等教育領域看,截至2020年5月8日,全國開展在線教學的高校達1454所,103萬教師開設覆蓋12個學科門類的107萬門在線課程,總計1226萬門次課程,在線學習的大學生人次達23億;[2]從基礎教育領域看,2020年2月17日,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開通,27個省份相繼開通省級網絡學習平臺,截至2020年5月11日,云平臺瀏覽人次達17.11億,瀏覽次數累計20.73億次,[3]在線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現實情境下,在線教育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而要真正促進在線教育的健康發展,就必須正確研判在線教育的價值,深刻反思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應對之策。
一、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的價值意義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在線教育并非是傳統教育模式的補充,更不是傳統教育模式之下的次級教育模式,而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4]是信息化時代的必然產物。在線教育具有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教學資源、教學時空、教學流程等,這使其在有效教學和個性化學習中呈現諸多優勢。1.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的公平與均衡發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性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追求每個公民基本受教育權利的實現。隨著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逐漸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后,黨的再次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上好學”的高位均衡上升為國家的教育理想。然而,在傳統線下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傳授者,聚集了大量教師的學校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學校間的競爭以及對生源的爭奪使得教育資源具有唯一性和封閉性,教育資源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往往被部分學校壟斷,教育公平性無法得到保障。不同于傳統教育,在線教育最突出的優勢就在于其豐富且開放共享的線上資源。在線教育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移動設備共享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有助于打破知識的壟斷,從而使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能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據iiMeidaResearch(艾媒咨詢)調查顯示,43.4%的受訪用戶認為在線教育平臺的優勢在于其共享課程資源。通過實施在線教育,傳統封閉、單向的知識循環體系開始轉向互動、開放、包容的共享網絡體系,教育發展相對薄弱地區的學生也就能夠接觸到更高質量的教育和更全面的知識,從而改善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實現優質均衡發展。2.突破傳統教育時空的局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伴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知識和技能的更新不斷加快,學習逐漸被要求超越傳統的學校場域,終身學習和泛在學習日趨成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學習形態。對此,2015年在發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強調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5]在此建設邏輯之下,黨的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線教育通過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促使知識表征方式越來越豐富多元,教育教學資源也更加凸顯出無限的可復制性和廣泛的通達性,[6]從而實現對傳統學習時間和空間界限的突破,顯著增加了人們的學習機會。學習者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時間地點,也不再被絕對的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所束縛,而是真正銜接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學習成為貫穿人類整個生命周期的持續性活動,沒有邊界、無處不在。疫情以來,很多高校利用ZOOM、釘釘、騰訊課堂、騰訊會議室等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和學術研討,學生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即可在任何地方進入全球的任何課堂開始學習,并結合自身實際安排學習進度。如2020年4月以來,我國依托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英文版、高教出版社的“愛課程”國際平臺向世界推出了500多門課程,中國駐外大使館也將我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老師和最好的課程向100多個國家推廣。可見,在線學習真正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時空,學校場域不再是學習者接受教育和開展學習的唯一正規場所,[7]學習者也不必被固定的學習時間和教師預設的學習節奏所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學習進程隨時進入課程,靈活調整學習進度,真正獲得終身學習和無縫學習體驗。3.革新傳統教育流程,帶動教學的結構性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制的搭建是以傳統權力模式為藍本,關注中心權力,強調自上而下的運作,而邊緣權力往往被忽視。[8]這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權威,所有的教學活動基本都處在教師權威和絕對權力的控制之下,學習者的自主權和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缺失狀態,所有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必須接受教師預設的相同的教育內容和教學進度,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相反,在線教育則能為學習者提供一種個性化的自適應學習。所謂的自適應學習即強調根據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偏好和認知水平為學習者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以避免所有學習者使用相同的課件,從而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9]在線教育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云儲存、數據挖掘等技術能夠精準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并形成一種以學習者需求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教學模式,其在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保障下,使學生與教育服務提供方形成一種雙向選擇的狀態,在線教育系統能夠基于學習者相關學習經歷的大數據分析而精準推送適合學習者的教育內容;同時,學習者也能夠擁有自主選擇權,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課程和感興趣的教育教學方式,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自由地對知識點進行拓展,不用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填鴨式教學。在線教育的智慧性和自適應性賦予了學習者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的可能,使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教育流程再造。
二、我國在線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困境
疫情推動網絡教育
摘要:肺炎的突然爆發,擾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學校不得不延期開學。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全國中小學生率先開啟了線上教學,隨后便是各大高校,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井然有序的“復學”。這使得網絡教育迎來春天,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由線下教學轉變為線上教學。疫情雖然對經濟、社會、教育等帶來了影響,但也同時推動了網絡教育,本文通過對網絡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進而對網絡教育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來對網絡教育的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疫情;線上教學;網絡教育;
近年來,我國教育規模不斷發展,肺炎的突然爆發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這次疫情反映出平時被忽視的問題,教育是國家的未來,開學季的到來,全國依然處于疫情期間,開學的日期不得不延后。根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要求,中小學、幼兒園2020年春季開學時間已推遲。為保障“推遲開學不停教、不停學”,在疫情的防控期間全國中小學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學工作。在正式恢復上課后,再對已在線講授的課程進行系統梳理和復習,以此來減少對教育的影響。
1疫情推動網絡教育
在疫情時期,網絡教育有了發展空間,當大部分產業還在觀望時,網絡教育產業迎來時機。疫情的爆發雖然影響了現有的傳統教育,也讓教育出現了“拐點”,促使著理想化網絡教育早日到來。1.1政府機關積極參與指導工作。在疫情的防控期間,各個省都了有關這段特殊時期關于開展網絡教學的指導意見。各個地區按要求展開網絡授課,讓中小學生在家開啟了新的學期。各市教育局做好各地各校的網絡教學的指導工作,結合互聯網技術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在線直播授課、師生課堂互動、教學內容回看、課后作業、課堂測試、考試等服務。為了保證網絡教學質量,一個可靠的網絡平臺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選擇不同的線上教育方式,提高網絡教育質量。2020年2月17日中小學生開始了網上學習,老師開始網絡授課,“停課不停學”工作也是打贏防疫阻擊戰的一部分。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充分備課,最大的限度減少疫情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1.2網絡教育平臺提供技術支持。阿里旗艦的產品釘釘提供直播授課平臺,慕課、網易公開課等提供教學資源。除了中小學生的正常教學外,許多高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開放了網絡教育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例如清華大學搭建網絡環境為大家提供免費的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教育部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的在線教育教育資源等。由于學校不能復課,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一批在線教育平臺迎來爆發的春天。雨課堂打破課時教室的時空限制,實現翻轉課堂。教師可以將預習習題、微課視頻等在課前推送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知識點的梳理,由此,課堂的時間就釋放出來讓教師可以進行更多課堂互動,激活課堂教學。[1]
2網絡教育效果評估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對策
摘要: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鄉村人才培養工作日益得到重視,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人才的主力軍,其職業教育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更好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文章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對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問題進行探究,通過調查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供給現狀,找出當前職業教育供給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云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開辟一條可行之路,助力云南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云南省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1]。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三農”工作的不斷推進,國家對農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從業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推動其職業教育發展刻不容緩。云南省作為地處邊疆地區的農業大省,至2020年底,云南省農村人口約為2358.07萬人,占全省人口49.95%,同期全國農村人口占比為36.11%。面對云南省農村人口規模龐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需要充分發揮農村現有潛力,通過培育大量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因此,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水平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1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成為云南省各鄉鎮政府的熱門話題。各地加強工作協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主要由青年農民、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種植養殖大戶以及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中的骨干農民構成,并由各級農廣校,涉農中、高職院校以及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等第三方機構就近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依托農業園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合作建立相關實訓基地。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意見》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2]。涉農優惠政策要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通過認證的新型職業農民有權享受國家多項助農惠農政策,如農業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培訓補貼、減免稅費等。以上保障措施可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接受教育。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形成了以省農廣校為龍頭,16所州市級分校、121所縣級分校、551個鄉鎮、村教學班和5465名專兼職教師為主體的五級辦學隊伍[3],打造出集農民教育培訓、科學普及、推廣服務、信息傳播多功能一體化的農業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基本構建起面向農村的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工作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提供了更多外部支持。
2新型職業農民教育供給存在的問題
K12在線教育平臺運營策略
摘要:介紹了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習階段)在線教育平臺現狀,分析了K12在線教育平臺運營面臨的問題,探究了K12在線教育平臺運營的優化策略,提出了改進建議,以幫助其提高用戶轉化率和用戶黏性。
關鍵詞:K12在線教育平臺;運營策略;客戶滿意度
隨著互聯網的浪潮席卷而來,大多數行業都開始嘗試轉型。一直以來傳統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資源質量分布不均勻,發達城市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偏遠城市教育資源相對較差。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為資源分布不均的地方提供新的教育可能性。2020年國家倡導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學資源較差的學校也有機會使用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因為這些硬件設施及網上學習方式的普及完善,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新的機會,名校名師可以在線為學生授課,讓教育不夠發達的地區可以接觸更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K12在線教育就是在K12教育領域(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習階段)借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進行線上教學。教育部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同時艾瑞咨詢網提到“成人教育依然占據市場主體,K12教育成必爭之地”,這些信息足以證明K12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好,但K12教育的市場份額實際上沒有想象的那么好。其發展初期僅有9%的占比。這是因為雖然市場對于K12在線教育有著極其強烈的需求,但是該階段的學習存在不確定性,家長對于選擇K12在線教育平臺存在疑慮。但隨著家長教育意識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同時在下一代又對互聯網特別熟悉的情況下,家長及孩子越來越能夠接受在線教育,并使用在線教育平臺來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病毒的到來對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生們開學都不同程度地推遲了,但是學習不能推遲,各大學校都實行了在線教授學生課業的方法,這將迅速推動K12在線教育的不斷前進。但同時,在這次在線授課的浪潮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例如,某些直播平臺會出現系統崩潰的情況,學生們進不了直播間,學生對授課知識掌握度不能檢測等。
1K12在線教育平臺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的經濟有著顯著的發展,人民的消費方式不斷改變,對于教育的支出也不斷增加。近些年經濟發展顯著,國民消費支出結構改變,對教育的需求也不斷上升。根據2019年8月份發出的《中國互聯網流量季度分析報告》來看,近兩年教育方面的消費支出是增加的,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度提升,越來越多企業瞄向了K12在線教育這個細分領域。就目前的K12在線教育的現狀來看,其主要的運營渠道包括4種方式:自主研發平臺、借助第三方平臺、合資重組、與企業合作。規模較小的K12在線教育的產品主要是資源型,而大型的K12教育機構則包括工具類、平臺類以及資源類。K12在線教育的課程形式主要是直播課或者錄播課,同時也會推出一對一的精品課程。一般中小型機構主要以錄播課為主,而大型的K12在線教育公司如新東方課程類型趨于多樣化和綜合化。在業務的拓展方面,無論是小型教育機構還是大型教育機構均是以教學為主要的驅動模式。小型教育機構更加注重產品和師資驅動,而大型的教育機構還會利用營銷和規模驅動業務發展。K12在線教育的主要營銷方式是: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網絡線上教學和合作模式[1]。根據艾瑞咨詢系列報告來看,K12階段的在線人數龐大,該階段的學生及家長都是潛在用戶。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使用K12在線教育平臺的被調查者中超過七成的人居住在一、二線城市,其為主要發力區域,雖然現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使用在線教育平臺的較少,但是隨著網絡普及,科技發展,網絡穩定性提高,家長對教育的認同感變高,三、四線城市也是巨大的潛在市場。“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揭示了教育一直是我國最重視的。一直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大力扶持教育發展。這一系列的文件報告及發展趨勢都可以看出K12在線教育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廣闊。
2K12在線教育平臺運營面臨的問題分析
教育培訓企業信息技術優勢探討
【摘要】信息技術在現階段已經成為人民生活、企業生產、國家發展等眾多方面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維持著社會的穩定與市場的繁榮。不同的企業雖然根據其特性對信息技術有著不同的應用與依賴,但都或多或少的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本文通過從線下教學、線上教學、廣告宣傳、后勤服務以及大客戶開發等多方面的比較分析,總結研究教育培訓企業在教學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以及“維護”等方面應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企業;競爭優勢
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與經濟模式的轉型升級,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漸展現。在傳統儒家文化對教育的推崇下,中國的教育培訓行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于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利潤空間較大,使得行業內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給教育培訓行業的和諧穩定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在現階段發達的信息技術條件下,教育培訓企業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形成專業化的高效產品供銷方式,成為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優勢的關鍵。
一、線下教學方面
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形成由總部聘請專家進行VIP授課并現場錄制,并將課程視頻上傳內部資源系統,建立企業自有的專家課程資源庫,再由各地分校自行下載所授權的課程,根據自身安排組織學員集體觀看的新型線下教學方式。在提高品牌整體教學質量的同時,減少了各地分校的大量成本,加速了公司在全國市場的擴張,對采取傳統教師現場授課教學方式的企業形成了“課程質量優勢”與“教學成本優勢”。(一)提高課程質量。企業通過總部錄制視頻對全國學生統一授課,課程內容、課程進度、配套書籍等均由公司總部統一安排,各地分校僅需根據自身情況安排播放時間,確保了各地學員所獲得教學內容的統一。而且,由公司總部聘請的該領域知名專家,常年致力于項目的第一線,對培訓內容有著自己獨到的心得與見解,保證了各地學員所獲得教學資源的優質。從兩個方面共同提高了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的課程質量,為打造一流的教學服務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降低人工成本。企業總部將專家授課視頻免費提供給各地分校,分校只需負責宣傳招生并安排教學,無須再為教學質量及教師課酬而擔心。與傳統的教師現場授課模式相比,最大程度保障了各地分校培訓時間的及時靈活與課程質量的優質統一,避免了因教學人員個人水平的不足而給公司帶來的不良影響,也節省了各地分校在人工成本上的開支。而且專家的教學經費由授課現場的VIP學員承擔,無須各地分校再行分攤,為分校在各地的市場競爭中提供了巨大的成本優勢。
二、線上教學方面
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論文
一、引言
在2013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1]可見,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發展問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繼續教育不僅可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技能,還可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綜合實力和城市適應能力,推動實現“市民化”。總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中國正式步入互聯網加時代,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在互聯網時代面臨新的機遇,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探究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繼續教育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意義
新生代農民工繼續教育是指對初進城市或者對適應城市有困難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文化教育和規劃指導,以實現幫助農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轉變生活觀念、思想觀念、增強法律意識盡快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標。[2]繼續教育的理念是強調終身學習,這無論是對于務工前還是務工后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主體需求角度出發,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通過繼續教育可以更好地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社會的五種需求:
(一)滿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發展
當前,絕大多數的新生代農民工務工年齡呈緩慢遞減的變化,從80后平均年齡18歲到90后平均年齡16歲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學歷普遍偏低,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教育的他們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單位的要求,而他們又想要進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證基本的謀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中青年農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識中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文化知識﹙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對專業技能知識的需求比例遠遠高出其他,可見新生代農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會,首先最直接的目標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滿意的工作,滿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繼續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專業技能培訓,包括崗前培訓、職業資格證書獲取、實際應用技能培訓等,這些都能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解決生產生存中遇到的各種技能資質需求,根據調查,就建筑行業,福建省基層新生代農民工中參與過技能培訓的人薪資水平高于沒有參與過技能培訓的人的16.8%。如果是獲得更高級的職業資格證書,那薪酬水平差距將更大。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通過繼續教育來增強自己的就業技能,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發展。
音樂教育培訓產業現狀及發展構思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會將孩子送入到各種類型教育培訓機構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多才多藝,而音樂就是廣大家長選擇的藝術培訓項目之一。正因如此,音樂教育培訓產業獲得了高速發展,在其為廣大學生提供教育培訓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培訓質量。基于此,本文就針對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當前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對其未來發展進行構思,從而促使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能夠獲得良性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關鍵詞:贛州市;新媒體環境;音樂教育培訓
贛州市是江西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也是江西省最為發達的城市,由于該地區人們經濟生活水平較高,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相對較大,非常重視藝術培養,不僅有很多學生會接受藝術培訓,而且還存在很多承認接受藝術培訓,這使得該地區音樂教育培訓市場非常繁榮,所以對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進行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讓人們音樂教育培訓情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下面筆者就針對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的現狀進行闡述。
一、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的現狀
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主要是面對對象是廣大中小學生,從該產業當前發展情況來看已經成為贛州市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是該產業自身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音樂教育培訓產業中培訓機構質量問題、培訓內容問題以及整個產業的收費問題等等[1]。其具體內容如下。(一)培訓機構質量良莠不齊。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機構非常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品牌、無規模,在師資力量也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教師自身素質問題,常常出現教學不專業的現象。例如,鋼琴教學在音樂培訓中一直都是主流,但是進行鋼琴培訓教學的主要都是在校學生,其雖然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自身缺乏教學經驗,導致鋼琴教學工作難以得到有效展開,甚至處于低水平狀態。還存在部分音樂教育培訓機構中的培訓教師并不是專業的教師,其自身素質和能力更難以達到音樂教育培訓崗位的要求。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因為缺乏統一標準、考評制度以及監管部門,如此導致贛州市場上的音樂教育培訓機構自身教育能力無法得到保障,培訓質量堪憂,嚴重影響了當地音樂教育培訓市場的發展[2]。(二)教學內容不夠完善。教學課程與內容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幫助學員通過相關考試,此種教育培訓方式過于重視考試,扼殺了學生本身在此方面上的興趣。如果沒有重視對音樂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做好配套教育,忽視了素質培養,存在部分學員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將其中兩到三首考試曲目學好,如此不僅無法學員自身的實際音樂能力,而且不懂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僅僅是通過枯燥的練習形成肌肉記憶以滿足考試要求,如此只會讓學生感覺厭煩,無法體會到音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魅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嚴重該違反了藝術培養的初衷[3]。而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主要還是因為音樂教育培訓機構在定位上出現了錯誤,其是為了考試而創辦的培訓機構,這使得其所有培訓工作都是以考試為主,這也是應試教育本身所存在最為重要的問題。(三)收費標準不統一。音樂教育培訓機構在招生上也非常混亂,各個培訓機構的競爭毫無規矩,導致在競爭過程中存在亂宣傳、亂收費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藝術培訓市場異常混亂。贛州音樂教育培訓市場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而且也沒有權威機構對收費標準進行評判,造成音樂教育培訓機構的收費缺少有效依據,如此則非常容易出現二次收費的情況[4]。從上述內容中能夠了解到,贛州市音樂教育培訓市場發展還是較為繁榮,但是教學水平、教師素質等也是當下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再加上缺少對音樂素養的培養,收費標準的缺乏,嚴重影響了音樂教育培訓市場的發展,需要制定措施加以有效解決。
二、新媒體給音樂教育培訓產業帶來的機遇
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十三五”時期,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發展,貫徹落實“五水共治”決策部署,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的攻堅時期。水利發展迫切要求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水利人才隊伍。水利建設的重點在基層水利,這是水利行業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不少地方基層水管單位和縣鄉水利部門承擔著大量公益性職能,工作條件極為簡陋,專業人才十分缺乏,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特別是面對大規模水利建設的繁重任務,基層水利單位的組織協調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管理服務能力尤顯薄弱。基層水利隊伍素質不高,已成為水利隊伍能力建設的“短板”。因此,目前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重點是提高廣大基層水利單位從業人員的能力素質。但基層水利單位職工的崗位多在野外和山區,很分散,集中學習成本較高,各單位經費緊張,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機會。另外,基層單位人手緊、任務重,工學矛盾十分突出,加上每年從4月到10月汛期內,都要求堅守崗位,在職職工尤其是單位的業務骨干很難抽出時間脫產參加集中學習。因此在新的時期,積極探索開展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新途徑尤為重要。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互聯網+”的發展思路,無疑為破解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發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機遇。構建一個基于“互聯網+”繼續教育平臺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實現網上授課、在線學習、自主考核、跟蹤管理,具有優質課程資源共享、針對性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將極大緩解水利職工的工學矛盾,開辟水利人才教育培訓的新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培訓教育相結合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新模式。
一、“互聯網+”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思考
1.加強規劃,做好“互聯網+”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頂層設計基于“互聯網+”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對于“互聯網+”的認識、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須加強整體規劃,明確指導思想,加強信息資源整合,落實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建設、應用、評估、安全、支持、保護等方面的相關制度,構建以實用為導向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網絡應用環境,推行能夠解決繼續教育資源不足、滿足學習者多樣需求的應用方案。借助互聯網技術改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質量,緩解基層水利人員的工學矛盾,切實提高水利繼續教育教學與管理的效益,促進水利現代化。建立督導、評價與獎勵機制,建立利益相關者的協作制度。應充分發揮宏觀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上級水利部門、繼續教育機構、水利基層單位和企業等多方合作,發揮各相關利益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資源優勢,形成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滿足各自的利益訴求,實現多贏。2.構建線上繼續教育云平臺,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多時空的學習需求以構建在線學習平臺和移動學習APP作為支撐“互聯網+”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載體,打造水利繼續教育云平臺。在線學習平臺具有大規模、開放性、低成本、個性化、交互性的優勢和特點,將使優質教育資源趨向扁平化,打破教育的時空界限,推動自主學習,從模式、內容、質量等多方面為傳統水利繼續教育帶來全面的變革。水利行業繼續教育平臺的實現方式,可以組建全國水利高校課程聯盟,整合已有的遠程教育、在線教育資源,創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新型在線教育體系,將分散的繼續教育資源聚集、加工、升級、再造,挖掘潛力,凝練特色,形成標準化的課程資源,并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鼓勵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教育平臺的制作與運營,保障繼續教育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需重視移動終端的主要載體作用,加大移動平臺的開發力度,與在線課程資源相匹配,在平臺解決“有所學”的基礎上,實現“方便學”。3.建立學習支持和公共服務機制,促進繼續教育資源開放基于“互聯網+”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需要有完善的硬件及軟件環境提供支撐。要開展基于網絡學習的基礎設施、應用設備建設;要加強軟件的開發與應用,開展相關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習者參與在線學習的能力和信息素養;加強網絡后臺的管理服務,建立與在線學習前端相呼應的相關制度;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習者開展自主學習,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疑問等提供支持與幫助;對學習者通過在線學習取得的學習成果,提出認證、轉換、積累的相關方案,確保學習成果的有效實現。要加強對于參加網絡學習的管理,成立由水利主管部門為主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建立政府投入、社會力量捐助和受益者適當出資相結合的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作用,組成服務隊伍,為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服務,不斷提高繼續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4.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化繼續教育改革“互聯網+”平臺的打造并非另起爐灶,線上教育也并不能夠完全取代傳統水利行業繼續教育模式。基于“互聯網+”的繼續教育發展,應結合現有的繼續教育資源,堅持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機結合,協調相關部門、高校、水利行業企業等,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崗位培訓,實行把實體性面授培訓、遠程教育、網絡教育、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師徒傳承學習、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等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區域內構建多種層次、條塊結合、開放共享、相互協調、虛實結合的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網絡。通過制度機制引領,引導開發建設和匯聚各類優質水利行業培訓學習資源,為學習者全面接受終身業務學習創造良好條件,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二、“互聯網+”水利行業繼續教育的實踐
1.謀劃水利行業人才繼續教育頂層設計,做好“互聯網+”繼續教育平臺建設規劃為進一步加強水利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水利發展人才保障,政府水利主管部門編制了《浙江省水利人才發展“十三五”規劃》,對水利人才隊伍繼續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實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訓工程。在人才教育培訓平臺建設方面,提出以“互聯網+”理念為指導,構建以“省水利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統籌建設“浙江省水利行業人才培養及績效考核信息化平臺”“浙江省水利人事人才信息管理APP”等綜合應用平臺,實現全省水利人事人才大數據運行,進一步推動水利人事人才工作規范化、流程化。2.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平臺,強化繼續教育過程質量管理目前,已開發建成網上報名注冊系統、在線學習系統、職稱考評系統等繼續教育平臺,基本建設了繼續教育線上教學環境,實現了各系統的對接集成和數據共享,業務涵蓋學員注冊報名、自主選學、考試、學分認定、考核利用等各教學環節。網上報名注冊系統包括報名注冊、信息審核、信息查詢與統計等功能。系統建成以來,已完成1841人次的報名注冊,人員涉及全省11個地市、廳屬機關和直屬單位。水利職工在線學習系統是實施水利行業繼續教育重要的線上教學平臺,在網上實現教、學、考、管等多種功能。學員根據自己從事工作類別,按專業分類確定必修課和自選課,系統記錄學員課時學習情況。系統也可選定某一專業、某一區域人員,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課程的學習和考試考核。3.構建平臺課程體系,豐富線上繼續教育資源水利行業在線繼續教育平臺課程體系建設包括水利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兩大類。其中,水利專業課程包括水利案例、防汛抗旱、水文等18方面課程;公共課程包括領導講話、政治經濟、政策法規、社會管理、水文化等13個方面課程。至今為止,平臺注冊學習人數已達43000多人,建成水利各類專業課程和公共類課程共計368門,可滿足學員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自主選學、網上學分認定。學員學分成績通過系統同步給水利職稱評審系統,作為學員職稱評審中重要的數據。4.推進繼續教育制度創新,激發學員學習積極性將水利干部教育納入行業繼續教育體系,提升水利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新時期水利事業發展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關于實施水利人才教育培訓工程全面推行水利隊伍能力建設的意見》《全省水庫海塘工程管理單位人員崗位培訓和崗位任職資格學歷教育工作方案》《浙江省農村水電站從業人員輪訓試點實施方案》《浙江省水利人員在線學習系統運行和使用管理辦法》等多項培訓制度。以水利隊伍專業能力建設為核心,采用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業技能培訓、注冊資格考試等形式,強化在職人員教育培訓,積極推進持證上崗工作,推行網絡在線學習學分制,大大提高了繼續教育學生網上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全省水利人才隊伍的思想素養、專業知識、業務技能,使水利人才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水利單位形成學習型組織氛圍。近年來,廳屬培訓機構舉辦培訓班464期,共培訓59772人次。5.創新線下教育途徑,有效提升水利從業人員素養在做好線上平臺建設和線上繼續培訓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線下人才培養學習新途徑。結合“五水共治”“千人萬項”“百項千億”專家蹲點指導服務,選派技術專家、院校老師等服務指導員到艱苦環境、施工工地上去鍛煉,到重點水利工程上去“實地培訓”,開展工程一線蹲點服務。水利院校及有關培訓機構開展送教下鄉、送教到工地等活動,幫助地方水利排憂解難。引導高層次專業人才利用技術咨詢、科研技術合作、現場培訓和項目聘用等方式,推廣水利實用技術,解決技術難題,普及科學知識。舉辦“全國水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開展以技能大師等為項目帶頭人的帶徒傳藝、技能攻關訓練。開展首席水利員的評選工作,組織首席水利員分批次到臺灣交流學習,舉辦基于水利站長和新任水利員等業務能力提升培訓。多層次多途徑的水利行業線下教育培訓和技術指導,為地方水利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贊賞。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