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情況范文
時間:2023-12-27 17:4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情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現狀
現階段在大規模網絡開放教育引起的全球高等教育深入變革的形勢下,我國各高校也紛紛展開了在線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探索工作。我國教育部在2012年下發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2013年進行了多年教學及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我國逐漸展開了傳統精品課程的升級轉型[1]。為了確保在線開放平臺及課程建設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加強組織管理,促進課程應用,2015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考察課程教學資源與內容、教學活動與評價、教學方法與設計、教學影響與效果、團隊服務與支持等要素,通過先建設應用、后評價的方式,我國在2017年認定了492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認定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結合本校課程建設實踐工作,進行課程建設規范要求,從而進行課程考核標準的制定,加速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有效對接,切實促進課程建設水平的顯著提升。職業教育與院校課程資源建設要與實踐相結合,需要從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開發設計校企合作在線課程、建設在線課程資源平臺、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課程實施與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建設。
二、當前制約職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主要因素
1.對在線開放課程標準缺乏深入理解。現階段仍然有很多教師認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只是簡單的視頻錄制,對教學內容的電子化與視頻化,因為視頻資源較為枯燥冗長,降低了后期在線開放課程的使用率。通過相關實踐總結發現,在線課程中不能按照傳統課時錄制視頻,而是要結合教學知識點錄制相關視頻,成為不同知識點的綜合性微視頻,通常情況下需要控制時長在15分鐘范圍內,6—8分鐘時長最適宜,并且還需要配套與知識點相對應的電子課件、教案、電子教材、圖片、動畫、測驗、討論等教學資料。結合這些教學資料進行資料庫的建立,便于任課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特征有效組合教學資源,同時還要建設移動通信及互聯網課程系統,確保其具有多場合、多終端使用功能。2.教師缺乏較高建設課程的熱情與積極性。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過程中,因為時間較短且任務量大,青年教師成為中流砥柱,但是存在積極性不高的現實性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青年教師缺乏足夠教學經驗;其次,部分教師存在“輕教學,重科研”的思想,只是簡單地認為做好日常教學工作就行;最后,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時需要處理大量的動畫、視頻及圖片等電子資源,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信息化技術操作要求,而大部分教師是非科班出身,在操作處理中面臨的困難較大,從而降低了教師建設課程的熱情與積極性。3.整個課程建設未能充分落實且缺乏市場化。通過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中投入大量的物力與人力,大多數都已經流于形式,大多數課程建設都是為了應付完成不同項目以及學校的檢查,項目驗收合格之后就很少有人問津在線開放課程,主要有兩種因素造成這種現象的出現[2]。首先,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的相關教師在項目驗收后便不再投入相應精力維護課程,造成整個課程內容出現落后陳舊的情況,無法與時俱進,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現階段因為在線開放課程存在不合理的經費分配方式,在建設項目申請過程中,并沒有對課程后期維護經費給予充分考慮,并且在當前經費審核體制下,很難審核后期維護經費。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過程中,只重視了學校學生及任課教師的使用需求,對企業及社會學習者要求未能給予全面考慮,因此需要將市場機制引入到后期維護及教學內容中,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增加,為后期企業培訓奠定基礎并提供條件,并且為課程后期維護找到資金投入渠道,促進在線開放課程實現良性、可持續性的市場化運作。
三、加強職業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與應對策略
1.分類建設,重點培育。立足辦學類型、層次及定位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在院校規劃課程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優勢,進行分類建設與重點培訓,從而建立充分體現本專業教學特色與優勢的課程體系,在體現學校實力與特色的課程中集中主要資源,從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3]。選擇學校具有優勢力量及特色的課程進行分層發展與重點建設,很大程度上需要高職院校對當前本地經濟發展形勢充分掌握,了解企業需求,并以應用型、地方性及區域性的辦學定位為基準,重點規劃特色課程建設,確保與其他院校相比時更具優勢。并且在分類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創新能力及應用能力培養給予充分考慮,優化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從而為特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的建立奠定基礎。2.整合資源,創建平臺。創建并使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是為了確保在線開放課程能夠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需要整合內部資源,進行在線開放課程機構的專門設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確保網絡運行,從而保證課程平臺多項功能得到正常運轉。同時專業技術人員還需要加強對教師及部門的相關培訓工作,促進全體教師專業化與信息化素養的提升,并負責實現運行課程與建設課程的有效自動對接,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教師及部門提供便捷服務。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可以與其他院校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約定協議進行平臺的共建、資源的共享以及經驗的交流借鑒。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與社會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商討課程平臺建設的各個環節,通過購買或者共建形式建設課程平臺。
篇2
[關鍵詞]開放課程 發展路徑 發展問題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2-0048-02
一、開放課程發展概況
(一)從精品課程到精品開放課程
國外開放課程發端于麻省理工學院的OCW計劃,我國開放課程始于2003年的精品課程建設計劃。雖然我國精品課程數量巨大,但使用者寥寥,究其原因是精品課程開放程度不夠。為了促使高校進一步開放課程資源,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十二五期間建成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5000門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高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精品資源共享課是對原國家精品課程優選后的轉型升級,并適當補充新課程,實現由服務教師向服務師生和社會學習者的轉變,由網絡有限開放到充分開放的轉變。[1]精品開放課程實現了課程資源從共建共享到免費開放的轉變。
(二)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迅速發展
近幾年國外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迅速發展。在國外MOOC浪潮的影響下,國內著名高校率先加入國際MOOC陣營,2013年北大的民俗學、生物信息學等課程在edX和Coursera上線。同年 “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管理中心”開始嘗試聯盟內高校學生在線跨校修讀學分,近3800名上海高校的學生選修首期7門共享課程,平均每門課程的修讀人數在540多人,有的課程選修人數達到1137人。[2]
二、開放課程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政府主導發展之路:政府出資建設,用戶免費使用
精品開放課程是政府資助建設經費,用戶免費使用。這種建設機制能夠為課程建設提供充足的啟動資金,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我國開放課程快速發展。但與國外開放課程相比,我國政府主導的開放課程雖然免費,但對學生吸引力不大。
(二)企業運營發展之路:企業出資建設,用戶有償使用
網民對網絡視頻課程的追捧激發了一些企業開發網絡課程運營平臺,探索開放課程建設這種商業模式的激情。超星公司是國內較早探索開放課程商業化發展路徑的企業之一。目前,該公司網站擁有5850位名師的7839門課程,學術視頻達98593集,其中的基礎課、講座免費向公眾開放,而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課程則通過收費的方式供給特定用戶。[3]
與政府主導的建設路徑相比,企業運營的多數課程需要用戶付費才能使用,課程開放性不足,學校購買課程的數量有限,學生免費使用面較小,但企業能為學校提供課程平臺和相應培訓服務,為學校組織和管理學生在線學習提供技術支持和便利。
(三)學校自主發展之路:供課學校出資建設,共享學校補償回報
為解決高校課程資源不足、高品質通識課程數量有限、學生選課機會不多的問題,部分高校自愿結成跨學校、跨區域的開放性課程聯盟,讓其學生有更多選擇優質課程的機會。高校聯盟中提供課程的學校可得到相應的補償回報,使用課程的學校須按需付費。其試圖用市場機制來保護供課方的知識產權,提高課程質量,形成長效的課程共建與共享機制。[4]為保障教學質量,高校聯盟組成跨校的協同教學團隊,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學習課程。[5]與企業運營課程相比較,高校課程聯盟中課程供需雙方不但對學生在線學習進行全流程管理,而且教師協同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課程的學習效果,但是課程的開放性也有限。
三、開放課程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建設的持續性
開放課程建設需要持續性投入資金來維護課程資源,支持在線教學,一旦建設資金用完,課程資源的維護和教學活動就會停止。政府采取一次性補助課程建設經費的做法,導致課程后期維護乏力,課程建設的持續性得不到保證。企業和學校自主建設的課程都實行有償使用,這不但增加了學校的經濟負擔,而且一些課程開發力量薄弱的學校還擔心自己變成其他高校的教學輔導室,學校出于保護自身利益而不愿使用這類開放課程,從而導致課程建設資金來源有限,課程建設的持續性也難以保證。
(二)學習者留存率
學習者的留存率是開放課程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問題。目前國外Coursera、Edx等課程運營企業通過為學習者提供課程榮譽證書來提高學生的留存率。[6]國內課程運營企業和高校聯盟試圖爭取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通過在線教學輔導、在線考試、承認學分的方式來支持學生的學習,提高留存率。
(三)學習質量評價
目前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主要通過點擊率和注冊學習課程的人數來反映課程資源的質量,學習者像查資料一樣瀏覽課程資源或像看《百家講壇》一樣看教學視頻,沒有組織機構對學習者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國內課程運營企業和高校課程聯盟普遍推行開放課程與學分掛鉤,通過在線測試來評定課程成績,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性試題由系統自動評分,成績信度不高。加之當課程成績與學分掛鉤時,學生有可能通過作弊來回答在線問題。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就成為開放課程成績評定中的大問題。
(四)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是精品開放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高校與主講教師提交國家精品開放課程資源時,須與課程單位簽署知識產權協議,在課程正式推出前,不得在公開網絡傳播使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禁止商業使用。這些規定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部分規定也可能限制了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傳播和使用。此外,國內大學教師對與網絡相關的知識產權多數都比較陌生,由于擔心知識產權糾紛或擔心自己的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多數教師不愿公開自己的課程資源。
四、開放課程發展趨勢
(一)強交互課程平臺
開放課程平臺需要支持大量的流媒體課程資源傳輸和數以萬計的學習者同時在線交流學習,網絡上傳下載的流量非常巨大,只有高寬帶、高可靠性的強交互課程平臺才能滿足教師創建課程資源和學習者在線學習需要。[7]首先,課程平臺要滿足教學管理的需要,便于學校課程公告,展示和推薦優質課程資源,以及全面、動態掌握開放課程的使用情況。其次,課程平臺要滿足教師課程建設和教學需要,方便教師及時更新課程資源、布置作業、在線測驗、答疑討論等。再次,平臺能夠支持移動學習工具,便于學生在線交互學習。
(二)微視頻教學設計
近幾年開放課程設計以掌握學習、交互學習理論為基礎,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向有利于學習者高效掌握課程內容方面發展。課程設計的一個關鍵部分就是以知識點為單元,將一講的教學視頻分割成若干8-12分鐘的微視頻,期間還嵌入小測試,學習過程中視頻常常會停止,學生需要回答出現的問題,以此來保持學生對課程的投入。唱詞在視頻和其旁邊的純文本窗口中同時出現,方便學習者回顧唱詞內容。這些策略便于學習者根據自己的節奏來學習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三)全流程學習管理
MOOC增加了組織教學、作業的布置、檢查與評定等教學環節,課程的教學環節日益完整。課程教學團隊不僅每周定時課程資源,而且還要布置作業、組織網上討論、答疑等。學習者可以在規定時段內,自主選擇時間觀看視頻、完成作業、參加討論等。在學習過程中,教學團隊要對學習者的作業、討論、回答問題等進行評價,及時反饋學習效果。課程學習結束時,學習者可以參加課程考試,獲取課程成績。
(四)試行課程學習認證
MOOC正在嘗試課程學習認證服務,如果一個學習者想通過課程學習來申請工作或完成學業,他可以申請課程學習證書。課程學習證書分為免費的普通證書和付費的ID驗證證書。普通證書表明注冊學習者完成了課程的學習任務,但不能將學習任務與他的真實身份聯系起來。ID驗證證書通過學習者的照片、身份證和打字樣本來驗證學習者的身份,從而將課程學習與學習者的真實身份聯系起來。課程結束時,學習者的作業和在線測試達到一定標準,他就可獲得課程ID驗證證書。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 / OL].http://.
[2] 上海30所高校學子共享優質課程.聯盟學校學分互認[EB / OL].http://.
[3] 楊寧,姜泓冰.網絡公開課,我們來了[N].人民日報,2011-04-27.
[4] 中國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在重慶大學正式成立[EB / OL].http://.
[5] 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第一期工作培訓會在上海召開[EB / OL].http://.
篇3
【關鍵詞】MOOC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 教育技術
2011年起,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對高等教育產生了沖擊。斯坦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免費網上課程,世界各地有超過10 萬人注冊學習。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
201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紛紛加入MOOC大家族。同一年,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日本的東京大學也相繼在Coursera上推出自己的公開課。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是MOOC的三大課程平臺。其課程一經推出,選修人數成千上萬。
一、MOOC課程特點
MOOC課程是學習管理系統與網絡開放資源的聚合,它將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聯系起來。它脫胎于視頻課程,融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出開放的教育理念。它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1. 完整的教學環節。通過平臺課程信息、授課教師、課程大綱等,以供選修。每周定時視頻教材料,布置作業、組織網上討論。學生自主觀看視頻教程、完成作業、參加討論等。
2. 微課程式教學。每堂課根據相關主題分割成3―5個短視頻,方便按主題學習,又便于學生利用零碎時間觀看。
3. 智能化學習。教材嵌入交互式課題,學生可以及時檢查學習效果;將背景資料嵌入超鏈接,便于及時了解內容,繼續學習。
4. 互動討論區。世界各地的學生都能在討論區表達觀點、分享資料,相互查漏補缺、頭腦風暴。
二、對開放課程建設的啟示
我國自2003年啟動了“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免費開放瀏覽。2011年“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2012 年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項目,向社會大眾免費開放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如今MOOC教學形式的出現及成功,給我國開放課程的指明了方向。
在這碎片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具自主性,對課程的要求也更多元化。課程視頻可以以動態的、非完整的、不系統的方式多樣化傳播。同時,利用互聯網強大的交互功能和超鏈接特性,MOOC的課程論壇,讓學生們實現互幫互學,營造網絡學習環境。
可以說,MOOC至少在兩方面帶來了新的一波教學改革:
1. 以大數據為指導的教學反饋系統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像Coursera、edX、Udacity等MOOC平臺可利用數據分析的技術,了解課程情況。一方面,當課程中的某個節點,被學生反復點擊和瀏覽時,教師就能及時意識到這個環節點的課程設計問題,適時調整講義;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在線模擬測試,及時了解課程掌握程度。大數據會記錄和分析頻繁錯誤的知識點,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不斷出現以強化和鞏固學習。
2. 從課程設計到設計課程
MOOC課程不僅是教育理念的開放,更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改革。全新的在線學習方式對課程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多樣化呈現課程,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表述,如何兼顧全球不同背景的學生等等。教師對課程的設計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思考啟發,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從技術層面上設計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
三、國內針對MOOC的教育技術支持
國內的教育環境和基礎設施與國外較為不同,參考三大平臺的運作特點,可以建立國內MOOC項目的教育技術支持體系。
1. 教學團隊: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助教。熟練掌握學習理論,制定教學目標,規劃整個學習過程,按照學習規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習題,組織學生利用論壇進行互助。
2. 制作團隊:具有視頻課程制作經驗的團隊,能夠完成課程視頻制作。熟悉MOOC平臺的操作,指導教師熟悉軟硬件平臺。
3. 課程反饋:具有認知心理學背景的數據分析小組。針對單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反饋,以及針對整個MOOC平臺的數據整理及反饋。
4. 基礎環境建設:統一搭建不同類型的MOOC制作環境,比如錄屏、演播室等;建立相應的錄播課程預約系統。
5. 可更新的MOOC平臺:功能完善的平臺,友好的討論區,能夠根據課程及平臺反饋及時調整模塊、更新功能,設置平臺管理員。
MOOC項目的興起順應新技術引發的新教學需求,把高校課程直接推向了市場。在直面反饋的壓力下,教學理念能夠得以更新。同時,它打破了國內課程閉門造車的局面,讓教師和學生接觸更多思想,享受真正開放的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吳維寧. 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Coursera評析.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2).
篇4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下簡稱“思政課”)也正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精品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我們認為,當前建設高校思政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應緊緊圍繞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興起這一時代背景,在原先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之上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升級,在平臺建設、資源使用、教法研究等層面認真探索、創新實踐,構建既符合思政課的基本屬性,又體現思政課教學要求的精品資源共享模式。
一、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時代背景——MOOC來襲
MOOC是近年來教育領域出現的一種新的課程模式,它由很多愿意分享與協作以便增強知識的學習者組成。雖然目前對MOOC的爭論仍在不同層面展開,但無可否認的是,MOOC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MOOC倡導的“關聯主義”理念對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帶來不小的啟示。
(一)MOOC的核心——關聯主義
關聯主義認為,所謂學習,就是形成網絡,就是在相關的節點(node)間建立有效的連接(connection)。學習的關鍵在于將相關的節點/信息源連接起來,形成學習網絡。這種連接可使學習者學到比現有認知狀態或知識體系更多、更重要的東西,使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統合起來,通過“個人--網絡--組織”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使學習者在各自的領域中實現與時俱進。在MOOC課程中,教師提供的原始資源成為知識探究的出發點,學習者產生的內容成為學習和互動的中心,學習者提供的資源,擴展和放大了知識的界限。學習者在作為資源的消費者的同時,也成為資源的生產者,他們在消化、吸收已有資源的基礎上整理、創新、分享知識,從而形成動態發展的開放式學習資源。
(二)關聯主義給當前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客觀而言,目前高校思政課的資源共建共享仍處于較為粗放的初級階段,高校共建的動力不足,妨礙了資源共建的深化,高校間的壁壘又使資源的共享障礙重重;而基于關聯主義的大規模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上的缺失,是導致無法真正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共贏”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受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一言堂”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開發、建設課程資源時習慣于“單向上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什么都是由教師事先指定,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也難以掌控。
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思政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觀念的引導,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引導學生用的立場、觀點、方法理性看待、分析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思政課追求教學時效性的具體體現。而面對網絡時代的海量信息,從中辨別、篩選出有用資源用于思政課的課程建設,思政課教師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而在這方面,被稱為“虛擬的一代”“數字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顯然更有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學生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對網絡上流行的某件事件或某段視頻的看法,卻因教師的“無知”而尷尬收場。
因此,在高校思政課資源共建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參與課程資源共建的積極性。通過搭建能實現雙向互動功能的平臺,讓學生也成為學習資源的收集者,在提供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分享著對資源的學習心得;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二次整理”“二次加工”產生新的課程資源,形成動態發展、良性循環、師生共享互贏的局面,有利于解決原精品課程建設中存在的資源更新率低、受益面窄、關注度低、互動性差等問題,也契合了關聯主義所倡導的核心理念:開放、互動、共享。
二、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基礎——精品課程
盡管在大數據共享的時代背景下,原先的精品課程面臨著巨大挑戰,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但精品課程建設為共享課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為避免重復建設,新一輪共享課建設應在前期精品課建設的基礎之上實現轉型升級,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
(一)思政課共享課建設推動了優質資源共享升級
自教育部2003年啟動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以來,作為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過若干年的建設,初步形成各門類、專業的國家、省級、校級思政課精品課程體系,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宏觀層面看,精品課程的本質是教育資源庫,是靜態的,課程建設者和提供者不組織教學,只是展示各項課程資源。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在充分整合原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果基礎上,根據時展的需要,在教學理念、共享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強調適合網絡傳播的資源共享。簡單來說,精品課程的網絡展示只是把教師的教搬到網上,而共享課程則包含著教學相長的各環節,呈現出教學主客體間的互動。因此,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除了繼續做好教師團隊建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工作,還應著力解決原先精品課程建設中出現的資源關注度低、共享應用差的問題。
在共享課程建設中,應結合實際教學需要,以服務課程教與學為重點,以課程資源的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以資源豐富、充分開放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此外,還應對資源的內容做細化與規范。
(二)思政課共享課建設拓展了原精品課程的服務功能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明確,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從原精品課程以服務教師為主,轉向服務教師與學生,擴大了課程的受益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服務面向的轉變是真正落實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大學精神,也是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真正目的。與此同 時,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服務對象從高校師生擴展至社會學習者,它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精神食糧,回饋了社會,有助于改變大學形象,并促進高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改革。這是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內在需要,也體現了高校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已經突破了原有范疇,成為國家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當下,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意識形態表達和“角逐”的重要平臺,各種參與網絡信息平臺構建和運用的主體都把自身的“意識形態”——價值觀、理論和政治傾向等“物化”于網絡上。目前在網絡上大規模傳播的國外高校視頻公開課,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包括哲學、歷史、文學、法學等近百個人文社會學科,直接、間接地傳遞著西方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政治信念等意識形態。如何能夠在國際文化話語權競爭中贏得主動,占領一席之地?對此我們應當主動占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陣地,整合現有的優質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全面展示,促進先進文化的網絡傳播,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有其特定意識形態功能,擔當著傳播主流價值觀和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應當主動適應時代要求,運用互聯網彰顯和強化自身功能,以精品資源共建共享的形式,在新一輪的社會意識形態“角逐”中爭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排頭兵”。
三、高校思政課共享課建設的創新實踐——以上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程為例
為了積極應對MOOC帶來的挑戰,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率先布局,統一標準、統一管理,整合上海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創建了上海市高校課程中心,首先開展了線下教學和網絡課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繼首批成功推出7門課程供全市30多所高校學生選修后,進一步把高校共享課程范圍擴大到量大面廣的基礎課,又推出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模式下的思政類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
(一)“思修共享課”依托了全新的平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由復旦大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國希領銜負責,來自復旦、人大、交大、同濟、華師大、上理工等9所學校的21位教師,共同打造推出全新教學模式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共享課。
作為全國首個依托中國式MOOC平臺建設的思政類共享課程,在整合各方優質資源的基礎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享課程已正式上線,首輪開課即吸引了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五千余名學生選課。
在教學設計環節,“思修共享課”分在線進階式學習(36學時)、見面課(12學時)、考核三大塊。在線課程采用微視頻的方式,以15分鐘左右的“短、快、精”的視頻闡述一二個核心問題,學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利用電腦或移動智能終端自主學習,以滿足其碎片化學習的需求。為了確保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思修共享課”將課程大綱內容精煉為若干部分,由20多位教學名師分別講授各自最擅長的內容,濃縮成36學時的在線課程,供學生自主學習。此外,為了讓追求個性化的“95后”大學生有更好的應用體驗,在線學習還植入了“進階闖關”的游戲元素。例如,微視頻中穿插了相關的小問題,學生只有回答對了才能繼續學習后面的內容,就像游戲中的通關;學生在學完指定課程內容、做完相關測試后,系統會給予諸如“學習勛章”“在線達人”等獎勵,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收獲了另一種成就感。見面課則包括了兩次大課堂直播互動與四次小課堂小組討論。大課堂通過“沉浸式遠程互動教室”的技術保障,實現跨校區直播和收視教室間課堂共享,使不同學校的學生能夠在跨校區收視教室看到教師的真實授課場景,同時實現收視教室遠程收視、電腦上遠程在線收視、移動終端實時在線收視多種聽課模式,也支持多種教學互動過程,包括本教室互動、教室間互動、投票表決互動等。小組討論由教師與助教分工合作,事先通過網絡平臺布置若干討論話題由學生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則由授課教師和助教組織學生互動討論。此外,選課學生還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共享課程平臺上布置的個人閱讀資料、練習、小論文等學習任務。考核則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根據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見面課的表現以及期末考試的成績予以綜合評定。
(二)“思修共享課”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
傳統“思修課”大多采用課堂講授模式,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單向傳輸多,學生學習體驗不佳,教師大量重復授課難以獲得成就感;課后學習則以學生作業為主,重在知識傳遞,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思修共享課”則“翻轉”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在課堂內,教師主動組織學生討論、答疑互動,在課堂外,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點、互助討論;學生成為主動的研究性學習者,教師則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正如上海市課程中心質量管理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教授指出,資源共享課程平臺不僅僅解決教學資源的問題,借助網絡在線課程風暴席卷全球的契機,探索及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真正受益,這才是這個平臺真正存在的意義。依托中國式MOOC平臺,“思修共享課”采用網絡視頻課程學習與線下小組研討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由在線視頻完成知識性、概念性的基礎內容傳授,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反復播放學習,教師能夠從大量重復性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學生解疑釋惑上。
混合式教學融合了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數字化教學的優點,實現了二者的優勢互補。課堂教學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及系統知識的傳授,在線教學則憑借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各種多媒體手段的有力支持,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混合式教學體現了不同學習理論、學習者、教師 、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等多重要素的結合,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運用合適的學習技術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但同時也對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修共享課”的完善與展望
“思修共享課”嵌入了MOOC的元素,采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一經推出即吸引了眾多關注,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與傳統教學相比,“思修共享課”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不足,如無法有效防止學習者作弊;在線視頻課程設計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個性化授課與教學內容規范之間的矛盾;進階式學習模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平臺設計的互動性不強、用戶的應用體驗不足等等。
我們認為,就“思修共享課”的定位而言,它雖有諸多不足,也替代不了傳統教學,但面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到課率低”“抬頭率低”的局面,“思修共享課”的實踐嘗試無疑給處于困境中的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以共享課程建設為契機,冷靜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對于這一教學改革的新舉措,不能求全責備,而應包容對待、熱情支持、積極參與,為其完善與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distance learning.2005,2(1).
[2]李青,王濤.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2,(3).
[3]陳豪. “慕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4,(4).
篇5
1 我國民辦高校慕課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慕課的現代教學方式為民辦高校改革傳統課程教學方式提供了契機。開放而??質的慕課教學資源彌補了民辦高校既定和已有課程教學資源的短板,有利于節約辦學成本,但是由于民辦高校自身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導致了慕課課程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急需關注的問題。
1.1 民辦高校處于節約辦學成本而盲目引進慕課課程
民辦高校由于缺乏政府的財政撥款和經費投入,在辦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學費作為主要經費來源,開展教學活動的運行經費占據了收入來源的重要部分。隨著學校領導層對高等教育趨勢和潮流認識的不斷變化,在線教學活動將會是教育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種方式,并且教學內容一旦在線,大規模開放共享的成本就會變低,這也是校園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2]。慕課課程的出現和運用為民辦高校節約辦學資金提供了有利契機。但民辦高校往往為了節約辦學成本而盲目引進慕課課程,從而減少開設傳統模式課程和聘任教師,繼而減少經費支出。引進的慕課課程在很大程度上為民辦高校的學生提供了免費的優質學習資源,但是民辦高校的學生在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方面相對薄弱一些,面對名校的課程教學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由于師資緊缺,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不能給予及時解答和指導,因此如果一味為了節約成本而盲目引進慕課課程,勢必會影響到教學質量。
1.2 一味擴大學習者人數規模
慕課的英文縮寫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是基于課程與教學論及網絡和移動智能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在線課程形式[3]。其規模之大可能由幾百人到幾萬人不等。師資緊缺是民辦高校的突出問題,在慕課課程教學方式未得到廣泛應用之前,民辦高校的專業課程多以行政班或選修課程組成的教學班為單位進行教學,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師進行集中的統一授課,授課班級的人數規模從10人至200人不等,有的民辦高校由于部分專業招生人數較多,甚至合班上課。隨著慕課課程的出現,部分民辦高校從一些開放的網絡平臺上引進了學校層面的公共必修課程,一味地擴大學生人數規模。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加之缺乏教師指導,學習效率和質量較為低下,至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教師的因材施教更是停留于理論層面,無法落到實處。
1.3 對自主建設的慕課課程缺乏技術支持與指導
在民辦高校引進慕課課程的同時,部分學校也逐步嘗試自主建設慕課課程,但是在慕課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卻忽略了慕課課程制作的技術支持與指導。慕課課程不僅與任課教師相關,教師主要承擔課程的教學設計、組織與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分解等。課程的呈現還需要借助計算機技術及其制作軟件的支持,大部分民辦高校的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但是對于慕課的制作和呈現,在專業技術和軟件應用方面的能力顯得非常欠缺。目前在我國已經正式上線的慕課平臺,例如,清華大學推出的中國本土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發“好大學在線”中文慕課學習平臺、吉林大學“慕課”平臺―――“吉大在線學堂”等,都是以學校作為主體進行建設的。而這些學校大多都是國內的一流大學,經費充足,慕課制作團隊龐大,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較為先進和成熟,所以在制作慕課時具有明顯優勢。相比較而言,民辦高校往往因為經費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匱乏,而忽略了對教師的技術支持與指導,導致了教師對于慕課課程建設無從下手的局面。
1.4 對慕課課程教師教學工作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
民辦高校師資緊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學校積極倡導教師開設慕課課程,但是教師卻不能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更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設計和制作教學軟件。而且學校對于開發、建設和承擔慕課課程教學的教師的工作考核評價缺乏科學的評價機制,仍然按照傳統的工作評價考核機制進行,這必然影響教師的積極性,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慕課課程的教學質量。
2 民辦高校慕課教學質量的保障措施
2.1 學校層面應當循序漸進地引進和自主建設慕課課程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在“基本原則”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當“立足自主建設。發揮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傳統優勢,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采取‘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方式,集聚優勢力量和優質資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4]。MOOC在學校的教學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定位何在,按照什么樣的策略向前推進,這些均是MOOC開設之前工作的關鍵點[5]。在慕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民辦高校是慕課課程引進和開設的主體。如圖所示,慕課作為“互聯網+教育”環境中的一種具體形式體現,這些慕課課程來源于公共網絡平臺(例如網易公開課、可汗學院等)以及一些知名高校借助優勢師資和技術支持而建設的一些慕課課程(例如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等)。在第三個層級中,筆者將范圍限定到民辦高校,民辦高校成了慕課課程引進和開設的主體。只有以學校為主體,引進或自主建設的慕課才能夠投放到學校網絡平臺上作為課程向全校學生開放。當前大部分公共網絡平臺上的慕課課程教學資源處于開放免費使用狀態,但是民辦高校在引進慕課課程的過程中應當做到循序漸進,避免盲目大批量引進,同時應當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引進慕課。從高等教育的外部規律來看,民辦高校多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養和教學活動與地方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有著更為密切的關聯。因此,在民辦高校引進慕課或者自主建設慕課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以此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民辦高校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慕課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應該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
圖 民辦高校慕課層級圖
2.2 應當適度控制慕課課程的學習人數規模,應用多種形式開展慕課課程教學活動
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而單門課程學生人數規模的過度龐大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民辦高校開設慕課課程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為了師資緊缺而過度擴大學生數量,應當盡量提供豐富的慕課課程資源供學生選擇,以此避免由于課程門類稀少而導致選課人數集中的情況發生。同時還要應用多種形式開展慕課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性質和學習要求的不同,應當在傳統慕課大規模在線開放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采用翻轉課堂、SPOC(小規模限制性選修課程)以及o + o混合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從而保證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質量,也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
2.3 對學校內部自主建設的慕課課程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
只有在學習和借鑒引進慕課課程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自主建設慕課課程才可能更加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辦學特色。在自主建設慕課課程的過程中,必然要購買硬件設備,但是更主要的是慕課制作軟件和專業技術的指導,而后者正是當前民辦高校的硬傷。正如圖所示,在“民辦高校慕課層級圖”中,民辦高校自身是慕課課程建設的主體,軟件和硬件投入必須由學校層面牽頭、教學管理部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多部門合作,為慕課課程的任課教師和技術團隊提供制作技術的指導和培訓,提升任課教師和制作團隊的制作理念和技術水平。民辦高校必須意識到,只有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自主研發和建設慕課課程,才能增強課程教學的適用性和實效性,對于自主建設的慕課課程應當給予積極地支持和指導,從而保證課程建設質量和后續的教學活動質量。
2.4 對慕課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應當進行科學評價
篇6
>> 項目管理在高職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研究性學習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探索 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交互式模式及應用研究 項目化教學法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的應用 Moodle平臺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網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的實踐研究 流媒體技術在精品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高校虛擬演播室在精品課程制作中的應用研究 精品課程網站建設與應用研究 神經病學精品課程中網絡課程的建設與應用研究 《金融學》在精品課程群建設中的教學改革思考 從系統論視角看精品課程優質資源共享中的問題及建議 精品課程建設中非線性編輯系統的應用 淺談精品課程的應用研究 “操作系統原理”精品課程建設中的若干問題探討 論音樂精品課程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論精品課程網站建設中幾類用戶的權限與過程管理 多媒體技術在眼科學精品課程網絡建設中的應用棗 分層遞進教學理論在中職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資源系統。除了本學科課程的核心資料之外,還包含相關學科(如藥用植物學、植物分類學、動物分類學、中藥化學、中藥學)資源、本校數字圖書資源、其他學校(如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數字標本館)資源、社會網絡資源的利用與共享。這些資源,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很好的完善學科教學基本資料,尤其在專題教學、專題討論的教學環節中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它們的來源復雜、涉及面廣,不能全部直接拿來使用,需要進行篩選、甄別、分類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個條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資源系統。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資源的簡單鏈接,我們還只完成了部分資源的篩選,預計本系統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統
分為運行機制、教學信息管理兩個子系統。
2.2.1 運行機制從上而下劃分為:課程負責人制——團隊協作機制——評價與反饋更新機制(網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課程負責人劉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學名師,具有30余年的教學科研經驗,使得精品課程建設能夠實現資源統一調配,項目組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位。整個團隊人員結構合理,主要成員均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綜合素質高,有效地實施了協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設效率。筆者認為,精品課程的建設不僅是教學資源的電子化,還應該能夠把教學中形成的教學資源再投入的教學中去,與教學過程互動,形成反饋。因此,建立了評價與反饋更新機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應用效率,保證精品課程長久的生命力。這個機制的運行具體表現在互動系統的應用上(圖1箭頭1)。
2.2.2 教學信息管理子系統完成對各類教學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有關教師與學生、教學材料之間的信息,包括任課教師管理(如開課、評估、考核、個人基本情況)、學生評教、課程指南、課程信息、答疑、作業提交與。這部分內容從互動系統導入(圖1箭頭2)。另一方面管理學科專業和教學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學科最新研究進展、團隊各成員的研究報告、專題文摘、教育技術的發展等,有利于學生理解學科專業發展,吸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開展創新性研究活動。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這部分內容從共享資源系統導入(圖1箭頭3)。主要圍繞中藥鑒定學課程的實用性、與市場結合緊密的特色進行建設,并以此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地開展課程特色的建設工作,突出教學內容的獨特性、新穎性和不可替換性。最后全面提升課程水平和地位。
2.3 應用系統
此系統由數字化學習平臺和互動系統組成。已基本建成(網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擬突出有中醫藥特色的教學情境,促進民主、和諧和愉悅的教學氛圍。如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德國四步教學法、SDSPR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教學法等,提高精品課程的教學效果。
2.3.1 互動系統的特點是開放式,反映了教師、學生與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包括在線測試、在線答疑、學生評教等內容。教師通過這個窗口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輔導學習難點,進而引導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探究知識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
2.3.2 數字化學習平臺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是一個集成的、開放的系統,集合了學科課程教學資料系統、共享資源系統的內容,同時嵌入互動系統,并通過它將管理系統也納入進來(見上圖箭頭4~6)。很好地體現了課堂內外的互動性及廣泛的參與性,構建了一個適應現代教學需要、教學資源開放、教與學良性互動的立體化精品課程系統。教師通過精品課程平臺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資源和維護網站正常運行。學生通過網上教學資源的分享與交流,及時反饋不足信息,并對精品課程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學校采取技術支持、激勵和評價等措施,加強精品課程的建設和管理。精品課程建設期間,通過校際交流與合作,精品課程教學資源達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學習者的網上學習,最終實現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最優化。
3 中藥鑒定學精品課程系統構建中的子系統關系協調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3]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17]。
中藥鑒定學精品課程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是由資源組成系統、應用系統、管理系統構成的整體,分系統之間既互相獨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課程建設的好壞同時受到這幾個分系統建設狀況的影響。在這些子系統中,資源組成系統的建設是主要任務,管理系統是順利運行的堅強保障,應用系統是整個建設的樞紐。只有盡力保持各系統之間的相互支持、相對穩定及相互協調,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4 小結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它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復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系統論,連同控制論、信息論等其他橫斷科學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人類的思維開拓新路,它們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促進著各門科學的發展。
精品課程是基于民主、開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進的教學理論、課程理論的指導下設計開發的。精晶課程建設提倡的資源共享理念將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學科結構的良性發展,提高學生水平,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它與一般課程相比較,呈現出更符合社會經濟需求、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材內容與社會經濟需求更加吻合、師資力量最強、教學方式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更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等特點。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對中藥專業創新型、開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課程建設的重點和關鍵是構建精品課程的共享資源,也是精品課程建設的終極目標。本研究以系統化的構架進行中藥鑒定學精品課程的建設:開放課程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理論與實踐并重,構建實踐教學互動體系;加強現代化實驗網絡建設,大力開展仿真實驗、模擬實驗,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遠程實驗平臺。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可操作性,鼓勵學習者參與到科研活動中來,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根據中藥鑒定學學科領域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有所側重,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形成一個立體化的評價體系。在注重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學生評教等方式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學習者自身的評價以及同伴的評價,進而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教與學的評價,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總之,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本文在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導下,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了研究,從整體的觀點出發把握各子系統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設、管理、應用互相促進,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獲取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變被動型學習為主動型學習,從整體上提升教學質量,將學校的教學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更加激烈,中醫藥高等教育如果不會或不愿創新,將很難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本研究在中藥鑒定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引入和實施系統化管理,用系統論的理論和方法影響和促進教育改革,將更加有助于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這是高校長期、穩定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參考文獻]
[1] 黃寶玉,項國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分析及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來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究綜述[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6,(6):171-174.
[3] 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
[5] 孫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究綜述[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吳海峰.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J].濟寧學院學報,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6):88-90.
[9] 李國友,粱弘秀,曾派興.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熱中的冷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8):73-76.
[10] 賈劍秋.對當前我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5-98.
[11] 畢志明,劉惠娟,李萍.生藥學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J].藥學教育,2004,(4):19-22.
[12] 陳以海.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輝.網絡精品課程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俠,楊承運.談精品課程建設與評估[J].醫學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陳學紅,林文雄.精品課程教學團隊及其構建與運作[J].高等農業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順.普通高校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研究述評[J].現代教育科學,2009,(3):37-42.
[17] 許國志.系統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篇7
[關鍵詞]校企合作;開放大學;開放學習資源;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3)03-0093-06
一、前言
根據國務院201 1年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中的數據,我國各類中小企業(含個體工商戶)達4400萬戶,完成了全國50%的稅收,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主體的重要力量,更是落實黨和國家提出的“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重要陣地。人力資源是中小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人才資源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核心。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點中也明確提出:“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聯盟、大學與企業繼續教育聯盟、繼續教育城市聯盟建設。”可見,國家教育部門日益重視面向企業的繼續教育辦學,日益重視理論學習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開放大學面向企業員工開展教育培訓對于企業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開發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員工繼續教育逐漸成為開放大學辦學的重點發展領域。成為開放大學提升辦學地位、轉變辦學理念、擴大辦學規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業員工日益成為其重要的生源對象。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企業對于開放大學提供的繼續教育熱情不高,學校“一頭熱”現象明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企業對于開放大學現有課程體系并不是很認可,課程內容脫離企業的現實需要,這一點在2012年浙江省“轉型期遠程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學術論壇上得到很多學者的共鳴。為此,如何構建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開放大學課程資源,提高開放大學課程制作質量,以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課題。
二、國內外開放大學課程研究現狀
(一)正式學習:標準課程
英國開放大學是英國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采用現代遠程教育的綜合性大學。英國開放大學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課程體系建設。毛麗萍在《遠程教育課程建設的范例——英國開放大學的成功經驗》一文中指出在優質課程資源開發方面,英國開放大學注重完善課程組機制、規范課程開發流程、創新網絡課程開發、建設實用的課程模塊和“教學包”、進行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在有效的課程教學管理方面,英國開放大學注重個性化的選課模式、靈活的學分互換制、雙重課程成績考核制;在可靠的課程質量保證方面。英國開放大學注重嚴密的教學管理網絡、全面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完善的課程質量保證體系。鄭芳在《英、韓開放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其啟示》一文中對韓國開放教育的標準化課程體系建設進行了詳細介紹,該課程體系由教育部和教育開發院聯合組織相關專家研制,標準化課程體系特點是具有適應各個專業特點的全面的學習計劃,為教學者提供課程準備指導。對學員的學習目標、途徑和結果給予具體描述。劉永權在《為什么美國開放大學會失敗》一文中指出,課程的不適應是美國開放大學(USOU)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和美國的很多地方相近,但是國體和文化傳統差異仍然很顯著,導致很多課程是專家叫好,學生不買賬,得不到企事業單位的認可,英國的優質開放課程忽視了美國市場需求,不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需要,自然會在辦學中碰壁。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實施,中央電大開始建設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電大、上海電大、江蘇電大、廣東電大、云南電大等省級電大試點建設省市開放大學,很多高校開始設立開放學院或開放教育學院。雖然創建新型開放大學時間較短,但國內相關學者已經在開放大學課程資源建設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龔祥國在《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一文中,認為課程作為開放大學服務學習者的主要載體和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單位,需要在廣播電視大學或者高校繼續教育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與重構,開放大學課程體系的基本特點表現為開放性的課程理念、分級化的課程體系、規范化的課程管理、靈活的課程銜接。康萍在《淺析開放大學專業與課程體系設置》一文中提出了開放大學的專業和課程是為了適應社會成員的學習需求而設立的。應該具有開發性、優質性、實用性和動態性。僅依賴開放大學自己的力量建設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優質資源的建設主要依靠廣泛的合作、共建、引進。丁興富在《北京開放大學網絡平臺建設和課程開發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要進行多元化的課程建設。課程內容要符合當前學習者的真實需要,中國曾經的函授教學就是成功的范例,基于平臺的網絡在線課程只是遠程教育與開放學習眾多課程類型中的一類。進入網絡時代后,即使像英國開放大學這樣的世界一流開放大學,也依然有眾多的以函授教學為主的遠程教育課程。
(二)非正式學習:微型課程
微型學習的概念于2004年由奧地利學者林德納提出,是最近幾年在成人學習與培訓領域備受關注的一種學習形態。在教育領域中出現了一系列與“微”有關的新詞,如微課件、微課程、微課堂、微課題、微課例、微型學習等。“微”是后現代文化的一個典型特征,后現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有:消解、碎片化、去中心、去深度等,后現代文化對社會各個領域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引起各類事物的變革。與此同步,后現代文化同樣呼吁著開放大學課程內容發生變革。從2000年起,歐洲就對微型學習培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先后組織了30多個移動培訓項目,如通過便攜式移動設備來為其提供信息與學習內容,以幫助那些不能參加教育和培訓的16~24歲的年輕人完成終身學習目標。受歐洲聯盟資助,愛立信公司和RomeⅢ大學等合作,由挪威的戴斯蒙德,基更主持的“小尺寸顯示屏上的學習環境”項目。目的就是要開創下一代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先河,勾勒出有線虛擬學習環境向無線虛擬學習環境進化的脈絡。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我國很多學者已經認識到微型課程資源建設的必要性。在2010年全國電大教學資源協作會第四次理事會的“開放大學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論壇”上。楊孝堂認為泛在學習的模式分為三類。即非正式資源學習、準正式主題學習和正式的課程學習。在非正式資源學習模式下,泛在學習資源具有非常廣泛的內涵,任何學習材料都是這一模式下可以利用的資源:祝智庭顧小清等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微型學習及微型課程資源建設的文章。對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的分類,共建系統的框架、流程、機制進行了詳細介紹:王寒冰根據開放大學資源與泛在學習的特點,設計了開放大學微型學習課程設計框架。
三、企業員工繼續教育課程需求
葉忠海認為,企業教育是指企業所進行的旨在提高企業員工科技文化素質,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并直接為企業發展服務的教育、培訓活動。企業教育具有產業性、增效性、職業性和企業主體性等特征,這就要求開放大學面向企業開展員工繼續教育時,充分體現企業教育的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企業教育領域,在實現黨和國家提出的“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重要陣地發揮主力軍作用。現階段隨著區域產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往往需要盡快調整產業結構,自主創新,不斷提高競爭力,對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荒”頻現使我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繼續教育質量,由傳統的學歷補償教育向素質提升、技能提升教育轉變,這就需要厘清企業對開放大學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建設提出的新需求。
為此,我們采用問卷調查法及質性訪談法,編制企業員工繼續教育學習需求調查問卷,以溫州為例,隨機從5個行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業各1家,共10家企業,對企業普通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每家企業100份,總計1000份,并對這10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經理進行深度訪談:同時利用參加浙江省遠程教育協會年度學術會議的機會,對省級電大及市級電大的專家學者進行訪談。通過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及訪談內容整理分析,匯總出開放大學面向企業教育的課程資源建設需求。
(一)內容簡潔實用
目前,開放大學提供的企業教育課程,往往是以學科為中心。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框架結構。“普教化”思想嚴重:課程體系缺乏頂層設計。鮮有根據企業教育的特點來科學靈活設置課程教學內容,忽視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培養,有些課程的專業性太強。課程內容繁雜冗余,“短小、精悍、實用”的微型學習資源偏少,對員工提高銷售業績、管理能力或操作技能沒有顯著的幫助;同時面向企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更新慢、案例陳舊、脫離實際,與企業轉型升級需求相脫節,不能匹配企業新的需求變化,導致很多企業對通過“外訓”,即通過學校培養在職員工逐漸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愿投入更多地人力和財力,更傾向于直接招聘技術、管理及營銷等人才。現在,就業市場富有經驗的人才非常缺乏,很多企業人力資源部60%~2上的工作都放在人才招聘上,而不是放在員工繼續教育上,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折射出開放大學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設置,課程資源建設模式亟需改革,要契合企業實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員工對“快餐文化”的需求。
(二)融入行業文化
行業文化是指一個行業內部,企業和員工共同遵守的行業道德規范。對于一些較大的企業,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孕育出自己的企業文化。生產力作為最活躍的要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行業或企業是生產力的直接組織者和參與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行業或企業文化,相對于社會文化是超前的,所以,企業教育要求課程知識更新速度要快,更多地反映時代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目前,開放大學現有課程資源往往忽視了行業文化的融入。雖然,課程具有系統性、理論框架嚴謹、規范性高的特點,但由于行業文化內涵的缺乏,員工學習后往往感覺與企業實際情況差距很大,紙上談兵,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的東西也很難得到企業領導的認可。行業文化與學校教育不能很好相融,一方面,由于開放大學短時間內很難理解企業文化精髓,并將其應用于課程資源建設:另一方面。每個行業的文化各不相同,增加了課程建設的難度與制作成本。所以僅靠開放大學自身完成面向企業教育的課程資源建設是很困難的。
(三)教學模式多樣
丁興富指出。課程教學模式要多元化。即傳統的印刷教材、多媒體光盤、網絡在線課程兼而有之,發揮各自的特長,開放學習與適度的面授輔導和短期住宿學校協同為之。目前,很多開放大學開展企業員工教育。全部采用網絡學習平臺在線學習。雖然減少了教學成本和節省時間。有效緩解了工學矛盾,但是學習明顯缺乏交互性。完全以在職人員為中心自主學習探究,沒有專業教師的引導,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不理想是個不爭的事實。根據企業教育的特點,適度的面授教學,特別是以講座的形式,非常受歡迎,教學效果非常好;大眾文化、快餐文化的崛起,深度文化的取消及無深度的泛濫,導致很多開放大學即使建立了在線答疑交互系統,效果并不明顯。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員工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基于手機移動學習悄然間成為企業員工日常學習、娛樂的重要方式;現在學員普遍使用微博、微信、QQ群等即時通訊工具方便快捷咨詢問題,也喜歡在博客、論壇、社區等交互平臺協作交流。所以開放大學的教學模式要多樣化,實現面授教學與網絡助學的良性結合,網絡交互方式與時俱進。
(四)考核機制有效
有效考核才能激發企業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培訓才能得到企業的認可。目前,開放大學課程考核側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忽視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檢驗,當然這方面的考核由開放大學來組織有難度,因為涉及到實驗室的建設及師資配備等。而企業教育考核要求員工學以致用,“實用性”特征明顯,側重促進員工銷售、管理或技能水平的提升,促進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促進企業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開放大學需要嘗試改變現有課程考核機制,根據一定的成績比例,實行學校和企業共同考核方式。通過增加企業或者行業協會參與課程考核的權利,來實現企業員工開放教育的教學目標向培養“學歷+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同時積極鼓勵企業員工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通過證書頂替的方式可以免修、免考部分對應的課程。
四、面向企業教育課程建設探索
面向企業教育的課程打造是一項艱巨而又迫切需要的資源建設工程,是我國繼續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開放大學自建往往力不從心,校校合作共建常常淺嘗則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可以看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教育部部長袁貴仁(2010)認為:“整合教育資源包括多種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整合學校和企業的資源。改進教學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內容,最主要的是要實行工學結合。”根據劉曉明、楊如順、董奇、郭蘇華㈣,徐世浩、陳龍根等學者的觀點,我國學校開展的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與企業教育的融合(即校企合作)多數還處于淺層次的初級階段,其合作深度與深層次的高級階段相距甚遠。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課程資源是建立在二者有機融合基礎之上的,故需建構二者融合的長效機制。
(一)理論建構:開放教育課程建設校企聯盟
1.協同:校企聯盟理論基礎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提出協同的概念。“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2007)提出了基于協同創新的合作績效變化理論。該理論主要從行為互動維度(x軸)、資源整合維度(Y軸)兩個維度來動態描述協同創新對合作績效產生的重要影響。其中,行為互動維度主要包含互惠信息、共同約定、系統協調、優化同步等協同要素,資源整合維度主要包含信息、目標、性能、行動等創新要素。如圖1所示。
2.創新:校企聯盟運行平臺架構
開放教育校企聯盟采用協同創新理論框架,是校企合作辦學的創新模式(如圖2所示)。該聯盟基于開放教育課程資源建設平臺展開工作,由政府、高校、企業、第三方教育研究機構(簡稱研)構成。通過校企聯盟,建設企業教育課程需要的師資庫、人才培養計劃、課程資源、實訓基地,形成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采用會員制管理辦法不斷吸收更多的企業、行業協會加入;定期舉行政府、高校、企業的課程資源建設交流會,企業需求研討會,加強“政校企研”之間的聯系與溝通。該校企聯盟注重破除政府、高校、企業及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的溝通壁壘,實現相互間價值增值;以提升教學質量、共建共享課程資源為根本出發點,以滿足企業需要為主要工作任務,以高校為主體負責課程建設,以政府為紐帶實現學校和企業深度互動,以第三方研究機構調研數據作為課程資源建設及教學改革的重要參考。
(二)實踐探索:開放大學課程建設立足點及方向
溫州大學作為浙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繼續教育中心,一直秉承開放辦學的理念,注重辦學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重視融合“地方元素”,將校企合作貫穿于學校辦學的全過程,與企業共同建設了一批與企業教育需求相吻合的課程資源,形成了較完善的課程資源校企共建共享機制。教學質量得到了企業和廣大學員的認可。
1.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本,明確課程合作方向
立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突出區域行業、企業的特點及我校部分專業師資優勢,結合我校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八個專業領域與部分企業開展了企業教育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建設。具體包括面向中小企業的經貿類專業,地方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類專業,藝工結合、藝商融合的現代鞋服應用型設計研發類專業,“開放·綜合·研究”三位一體化工類專業,產學深度聯動的電子電器信息類專業,以工程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機械應用類專業,深度整合校所資源的土建類專業,以崗位創業為導向的創業教育類專業。學校在上述專業建設中積累了大量的精品課程資源。例如,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分別是《服裝立體裁剪》、《鞋靴結構設計》,省級、市級、校級精品課程100多門;同時溫州多個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例如,服裝、化工新材料、低壓電器等,其中低壓電器是年產值超千億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人力資源培訓、技能操作培訓等方面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教學課程資源及經典案例,這些都為我們進行校企合作,面向企業教育開展課程建設提供了師資保障、資源積累和經驗借鑒。
2.以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為本,制定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資源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和人力、物力,而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發展生產,創造財富。如何調動企業參與課程資源建設的積極性是學校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以企業發展為本,通過教學培訓不僅僅解決企業員工的學歷提升問題,還要盡可能解決企業在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因為企業教育應該首先滿足企業的生存需求,而員工的發展則是其比較深層的需要。目前,開放大學開展的企業教育往往只是關注員工教育,忽略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所以校企合作辦學一直處于淺層次的初級階段,合作共建共享課程更是少之又少。為此,我們構建了校企聯盟課程建設平臺,如圖2所示,該平臺是對傳統“產學研”模式的二次重構,拓展了新時期“產學研”模式的內涵,強調協同創新,通過教學更好地解決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依托該平臺,把政府、高校、企業及研究機構的教學對象、課程資源、研究成果整合起來,大大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有效解決工學矛盾、培訓效果差、教科研脫離企業實際需要等問題,增加了企業對高校的資源依賴、技術依賴、信息依賴,企業參與課程資源建設的積極性、能動性明顯提高。
3.以提升職工綜合素質為本,完善課程考核機制
行業或企業文化是一個行業或企業一切行為的道德基礎,它是企業人格化的外在體現,是職工敬業奉獻的道德依據。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是職工素質的核心,是職工所有素質的基礎,也是職工文化素質和技能素質得以不斷提高的力量源泉。在面向企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中,可以將職業道德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融入教學計劃。將團隊意識、環保意識、敬業精神寫入教學案例。通過評選“送教進企”精品課程及優秀課程的活動。帶動整體企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發展。例如,學校先后出臺了《面向企業教育課程申報建設管理辦法》和《面向企業教育課程評審辦法》等文件,采用“課程申報立項一校企合作建設一師生試用一校企聯合驗收”的流程來確保課程資源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完善課程考核機制,由傳統的閉卷考試,逐漸向開卷、小論文、實踐操作等形式轉變,企業人力資源部參與部分課程的考核要求制定及成績的評定。
4.以堅持開放辦學為本,豐富課程資源庫
企業員工的學習需求主要包括:基于求職的學歷教育需求,基于崗位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需求。基于提高生活品質、生活經驗和豐富文化生活的需求等。依據這些需求來設置課程,形成豐富的課程庫。課程庫主要包括四大類:一類是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課、外語、計算機應用等;二類是專業知識課,主要是根據不同專業建設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分為本科、專科兩類課程;三類是專業實踐課,主要包括項目實訓、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四類是綜合通識課,主要包括社會、自然、人文、藝術、心理健康等課程。對于學歷教育需要的標準課程資源,以高校建設為主,以購買和企業建設為輔;對于非學歷教育資源,課程類型多為微型課程,以學校和企業共同建設為主,以購買為輔。目前,學校已開發24個較為成熟的專業模塊。共計114門課程,主要包括面向企業班組長素質提升的工商管理課程:面向企業基層管理者的心理咨詢師培訓課程;面向企業職工學歷提升的開放教育課程;面向國家、省、市級職業技能鑒定或認證的培訓課程。
五、開放大學課程開發建議
(一)學以致用。理論與實際相契合
課程建設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戰略,深度融合區域產業特質、企業理念、企業文化和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具有鮮明的區域行業特色,將企業崗位要求納入課程考核標準。課程設計采用行動導向、項目教學等多種方法。突出培養員工的職業能力。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對于構建企業教育課程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為“卓越計劃”和企業教育培養計劃是吻合的: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與卓越計劃是相互促進的,課程資源不僅可用于企業在職員工的教育培訓,還可以作為在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輔助資源:卓越計劃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對于企業教育課程的構建也是很好的參考。校企合作構建教學課程時,必須成立由學校教學部門、課程開發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聘請在企業掛職鍛練過。理論與實踐經驗都豐富的雙師型教師作為教學課程的主講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專業建設:鼓勵和邀請企業高管或相關行業精英錄制短期培訓型教學課程,配套進行短期面授時的實驗課程及實訓教材開發建設。
(二)學分互認。學歷與非學歷相融合
課程建設應充分考慮課程的互用性,滿足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技能培訓的需要,即學歷教育的部分專業課程、大部分實驗課程都可以和非學歷企業培訓課程互用。對于這部分課程在學歷教育學習取得學分后,在非學歷培訓中就可以免修:同樣對于參與非學歷培訓合格的學員在學歷教育時也可以申請免修該門課程。由于可以有效縮短員工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精煉,學歷和非學歷培訓教育課程可以互認,學員在課程學習時就非常重視,自主學習探究時也會產生較好效果;另一方面,課程考核方式要與學員學習目的、企業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不再是單一的閉卷考試。而是結合成人學員的學習特點、認知規律、學習需求。特別是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時,注重“學測評導”一體化考核模式。課程要求短小,一般每節課件以半小時為宜,具備整個“學測評導”環節,學員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后,就在線進行測試考核,然后比對正確答案,所有問題都回答正確后才進入下一章節課程學習。在國家大力提倡持證上崗的今天。將職業證書考試內容作為對應課程的綜合練習不斷進行更新,實行職業資格證書頂替學分制度,調動廣大企業職工考證的積極性,有效地保證課程學習質量及考核效果。
(三)精雕細琢。特色與通用相統一
課程建設必須精品化,在企業教育中才能有立足之地,但這一精品含義不同于高校開展的精品課程建設。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申報性特征十分明顯,往往按照申報條件要求制作,后續更新與維護明顯投入不足。而企業教育課程資源制作觀念需要轉變,不是為了申報課題和評比獎項而建設,而是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易學習性,易更新性;課程視頻錄制環節要規范,拍攝場地、燈光、噪音處理等條件要參照教育部關于錄制網絡課程的規范要求:教學課件格式開放。生成的課件資源符合scorm標準,視頻為wrry、rm、fly等流媒體格式:課程資源符合開放學習資源制作技術規范。便于二次開發和后續更新:注重特色課程資源的打造,課程設計要融入企業文化。融入企業特質。例如。如果是面向浙江中小企業教育的網絡課程,就要注意融入浙商文化,企業員工學習這樣的課程資源才有親切感。同時課程資源開發要注意根據區域產業集群化趨勢。課程資源盡量要能在同一產業集群、同一行業領域中通用。使課程在一定范圍內具有推廣價值。
(四)共建共享。版權與服務相保障
課程建設必須走共建共享之路,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開放教育一直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校本資源的利用。忽視了課程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形成眾多的“信息孤島”。目前部分高校、開放大學在校校之間已經進行了共建共享課程的實踐探索。但是。校企之間共建共享課程的案例很少。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應該由四個要素組成,即先進的開放教育理念、統一的技術規范、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的后續支持服務,如圖3所示。
篇8
一、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大學語文網絡資源建設模式
大學語文課程涉及了我國眾多優秀文學作品,綜合了豐富、復雜的中華歷史和社會文化因素。傳統的“教案+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存在信息量少、趣味性差、教學質量不佳等問題,如何借助網絡上的海量數字媒體內容將語文專業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為了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展現更為豐富的資訊內容,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建設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教學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通過這些教學資源,能進一步提高授課的直觀性。例如,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涉及到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分析,如能穿插播放相關的插圖、音樂、視頻,而不只是對著教材泛泛而談,則教學效果會大為改觀,教學知識量也會有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更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將更為高漲。
基于數字媒體技術,能有效突破傳統大學語文的單一教學模式,進而以全方位的教學模式來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數字媒體技術在網絡教學資源中的應用,能夠將枯燥而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而充滿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一個活力、生動的學習環境。基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大學語文網絡資源建設模式如圖1所示。
二、大學語文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實踐
作為一種嶄新的課程表現形式,網絡課程能將包括多媒體課件在內的各種教學資源通過網絡進行表達,具有交互、共享、開放、協作和自主等特征。大學語文網絡課程除了能夠輔助教師課堂教學,還將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交流和實踐的平臺,同時有助于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實踐。利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較強的電子信息學科優勢,我們積極開展大學語文網絡課程探索實踐,提出了一種高效、實用的網絡課程建設方法。該網絡課程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完善的技術支撐。該網絡課程主要利用了Flex、Fms、AdobeCaptivate、Maya、3Dmax等數字媒體技術軟件對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設計。
(二)創新的教學設計。將系統科學“新三論”運用到教學設計中,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以章節為線索的線性知識結構,將每個知識點作為連接點,圍繞其合理、有效地整合相關知識,有效實現網絡課程的非線性、協同性、漲落性和開放性。
(三)多重的交互方式。該網絡課程不但實現了人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重交互,還實現了郵件、在線答疑、視頻互動等離線或在線的多方式互動。
(四)多元的有效評價。該網絡課程實現了每一章內容的形成性練習和自我評價模塊,并提供了綜合測試和作業系統,能及時對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在線評價及反饋。
(五)清晰簡明的導航功能。該網絡課程為使用者提供了整個專題學習網站的使用指南,網站導航清晰明確,提供了自主學習知識導航和附有相關鏈接的知識脈絡圖。
(六)方便快捷的輔助學習工具。該網絡課程充分考慮學生需求,提供了多項擴展功能,包括:網站檢索、網外檢索、網絡視頻交流、電子日歷、網絡計算器等。通過該網絡課程的建設,大學語文教學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并有效、及時地,更好地支持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工作、通知、介紹學科前沿,同時有效添加各類課程資源,并實現學生在線答疑、在線測試、在線提交作業等一系列功能。
三、結束語
篇9
[關鍵詞]網絡學堂高職院校高職數學精品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陳玉花(1964-),女,河南周口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數學教育;張耘(1964-),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數學教育;王新蘋(1978-),女,北京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數學教育。(北京100102)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1-0111-01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高職數學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已不能適應現代高職學生學習的需要,網絡學堂已成為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以外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高職數學精品課建設的組成部分。
一、網絡學堂概念及主要特征
網絡學堂是在現代教育理念、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指導下,基于信息網絡的教學模式,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說,現代網絡學堂教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將教學活動擴展到每一個地方,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各種智能數字終端連接到網絡教學環境中,學習想學的任何課程。
二、網絡學堂在高職數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課程已走向開放、互動、自主,其特點是開放性、復雜性和變革性。網絡學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滿足了現代高職數學精品課程發展的趨勢。因此,網絡學堂已成為數學高職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數學精品課程網絡學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課堂教學起到重要的輔助教學作用,即為高職各專業學生學習高等數學提供資源共享及教學輔導。其具體做法是,教師通過在網上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教案、講義、重點難點、教學案例、布置作業、在線自主學習輔導、學習討論、在線測試、探究學習等功能,為學生學習提供教學目的要求、下載教學資料、提交作業、參與課程討論、進行自我測試和實驗演示等自主學習的平臺。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在網上BBS、存放文件、開設個人主頁、提供鏈接等。在建設網絡學堂時,要結合高職數學課程特點和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把常用的抽象概念、與學生所學專業實際用到的數學知識,以易學、實用、簡潔為原則,構建高職數學教學模塊;更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學模塊中應體現分層教學的設計。
三、高職數學網絡學堂的運行形式與構建要素
建設網格學堂,應采用服務器端動態網頁技術。在服務器端運行的程序、網頁、組件、視頻等屬于動態網頁,動態網頁可以直接訪問服務器終端資源,可以達到不同用戶,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瀏覽同一個網頁時所提供的內容(數據或功能)有所不同。
高職數學精品課程網絡學堂構建要素有:教學大綱、教案、講義、教學案例、課件、授課視頻、實驗實訓操作系統,以及“教師—學生—學生”交互平臺。其技術要求是:教案、課件采用普通網頁形式,學生可以下載;授課視頻采用“在線播放+下載播放”,以便于學生隨時觀看;實驗實訓操作系統數學實驗和參加建模競賽的幫助系統,包括實驗室幫助文檔、交互式的輔導系統、實驗討論系統三部分;交互平臺包括了學習論壇、答疑系統、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資料鏈接等。其中,學習論壇采用Blog、“BBS+留言板”、E-mail的形式,欄目有學習動態論壇、在線交談等;在線考試系統包括試卷統計、試卷及試題質量分析、教學質量分析、學生成績,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學員可以隨時隨地參加在線考試,并具備考試監控功能;成果展示欄目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階段性成果展示平臺,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和收獲;網絡學堂要體現學生更多的過程性評價;資料鏈接包括教師博客主頁、有關高職數學資料網站等,通過自主學習,獲取課外知識。
四、基于網絡學堂的高職數學精品課建設的途徑
1.改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自身素質。網絡學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網絡學堂利用網絡優勢,將信息技術與高職數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突破了以往班級集中上課的限制,實現了群體教育和個性指導相結合,基礎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互為補充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網絡學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但為教學和學生服務,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專業素質。
2.注重能力培養,避免為了“精品”而建設“精品”。教育部2003年實施的國家精品課建設工程,對推進課程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是一個集觀念、內容、方法、師資、技術、效果、質量等一體的整體建設的過程。但近十年來的精品課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情況。建設精品課程不能為了“精品”而建“精品”,不能把精品課程的網絡學堂建設停留在知識教育的層面上,無目的堆砌資源。課程的教案、課件、授課視頻以及案例的呈現形式上應盡量統一;在內容選擇上,教案和課件要系統全面,授課視頻重視細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視頻、教案、課件與網絡學堂的文字稿結合起來,實現互補,切不可有過多重復,給學生造成“教材搬家”的印象,方能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另外,授課視頻要完整,不能是僅有某一章節的代表性視頻。
3.重視教學內容優化整合。高職數學是高職院校各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高職數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數學精品課程建設的教學內容要從學生現有文化基礎出發,在不應過分強調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體系的嚴謹性下,既要保證不同專業對高等數學知識的實際要求,適度考慮學生的深造發展,又要留給教師和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以適應不同人才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需要。
4.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高職數學精品課程網絡學堂的評價,二是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前者包括國內外或校內外專家、教師、用人單位、畢業生以及在校生等對該課程的評價,采用的是學生評價與專家、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網絡學堂應建有動態的評價體系,為專家、學生等提供網上評價的平臺,如針對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方面的調查問卷等。在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方面,應設置教師評價、學生自己評價和同伴的評價,強化過程性評價。學生的考核應由多種內容組成,如調查報告、撰寫論文、數學建模、成果制作、使用數學軟件求解數學問題的方法等形式,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起到督促學生學習的目的;網絡學堂中的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教師通過該系統即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進展,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同時,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作業布置和批改情況以及答疑情況,了解學生對學習的關注程度。這些都有助于教師的教學評價和學生的學習評價。
[參考文獻]
[1]張寧.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網絡學堂教學模式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07(6).
篇10
關鍵詞:E-Learning;精品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11-0080-02
高校實施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系統工程。2003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教育部計劃用五年時間建設1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而E-Learning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E-Learning環境獨有的交互性、超媒性、虛擬性、跟蹤性、智能性、時效性、協作性等特點恰恰可以有效地促進和完善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具體實施。
一、提高教師對E-Learning的認知和理解是在E-Learning環境下進行精品課程有效性建設的前提
E-Learning是從美國引進的教育新理念,它是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與信息技術發展結合的產物。E-Learning理念的提出雖然只有幾年時間,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而備受關注。學科專業教師對E-Learning的認知、理解和應用情況能反映高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情況。目前高校教師對E-Learning概念的具體含義的理解尚處于感性認知水平,在理解的視角和范圍上存在差異。E-Learning是在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具有豐富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工具的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數字化學習。數字化學習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建構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數字化學習的特點是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是能夠滿足個體需要的;同時學習是以問題或主體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是進行通訊交流的,學習者之間是協商的、合作的;最后,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如果高校教師對E-Learning的理解模糊,則在進行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就不能從分發揮E-Learning優點于整個教學環節中,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對教師開展E-Learning的培訓,同時鞏固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基本環節,進一步增強網絡基礎知識和利用Internet技術的技能,以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高校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教師需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放在網絡上供師生共享。
二、借助E-Learning環境改革精品課程教學模式是關鍵
E-Learning是基于網絡(互聯網、局域網、衛星廣播網)開展學習與教育活動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在交互式學習環境中為學習者提供網絡課程、多媒體素材、多媒體課件、題庫、案例等數字化內容,從而有效促進學習者知識與能力的發展,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完全基于課堂的一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系統授課,學生作為學習者被動接受課堂信息,在課堂上僅有時間內缺乏教師與學生有效流和互動,教師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也缺乏了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會受到限制。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的主要職能應由“教”轉變為“導”,信息時代,學生很容易從網絡等媒介中獲得信息和知識,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更多知識,所以教師的職責已經不可能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教師的任務更多體現在“導”上。教師作為課程的主要實施者,積極規劃課程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和策略,制定課程評價方法的手段,幫助學生決定適合個體需要和個體實際的學習目標,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E-Learning環境下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首先可以在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課堂教學還是必要的,但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基于網絡進行主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和小組在線協作學習。但前提是需要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已經建立好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并且搭建成專題學習網站。教師首先要有能力進行基本教學資源建設,提供給學生學習的目標和內容等閱讀資料,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及時補充新知識,同時可以把課堂上使用的CAI課件制作成在線點播資源,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E-Learning環境下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還需要進行基本教學環境建設,包括交互平臺建設(網上作業提交與管理、網上答疑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學習交流系統等)和網上評價平臺建設。學生可以在E-Learning環境下進行知識學習、知識討論和知識創新活動,同時可以及時有效地向自己或教師反饋學習效果,構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三、學校政策和制度是E-Learning環境下進行精品課程建設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