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網絡教育

時間:2022-09-10 02:47:21

導語:疫情推動網絡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疫情推動網絡教育

摘要:肺炎的突然爆發,擾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學校不得不延期開學。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全國中小學生率先開啟了線上教學,隨后便是各大高校,通過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井然有序的“復學”。這使得網絡教育迎來春天,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由線下教學轉變為線上教學。疫情雖然對經濟、社會、教育等帶來了影響,但也同時推動網絡教育,本文通過對網絡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進而對網絡教育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來對網絡教育的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疫情;線上教學;網絡教育;

近年來,我國教育規模不斷發展,肺炎的突然爆發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這次疫情反映出平時被忽視的問題,教育是國家的未來,開學季的到來,全國依然處于疫情期間,開學的日期不得不延后。根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要求,中小學、幼兒園2020年春季開學時間已推遲。為保障“推遲開學不停教、不停學”,在疫情的防控期間全國中小學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網絡教學工作。在正式恢復上課后,再對已在線講授的課程進行系統梳理和復習,以此來減少對教育的影響。

1疫情推動網絡教育

在疫情時期,網絡教育有了發展空間,當大部分產業還在觀望時,網絡教育產業迎來時機。疫情的爆發雖然影響了現有的傳統教育,也讓教育出現了“拐點”,促使著理想化網絡教育早日到來。1.1政府機關積極參與指導工作。在疫情的防控期間,各個省都了有關這段特殊時期關于開展網絡教學的指導意見。各個地區按要求展開網絡授課,讓中小學生在家開啟了新的學期。各市教育局做好各地各校的網絡教學的指導工作,結合互聯網技術為中小學師生提供在線直播授課、師生課堂互動、教學內容回看、課后作業、課堂測試、考試等服務。為了保證網絡教學質量,一個可靠的網絡平臺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選擇不同的線上教育方式,提高網絡教育質量。2020年2月17日中小學生開始了網上學習,老師開始網絡授課,“停課不停學”工作也是打贏防疫阻擊戰的一部分。我們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資源,充分備課,最大的限度減少疫情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1.2網絡教育平臺提供技術支持。阿里旗艦的產品釘釘提供直播授課平臺,慕課、網易公開課等提供教學資源。除了中小學生的正常教學外,許多高校和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開放了網絡教育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例如清華大學搭建網絡環境為大家提供免費的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教育部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的在線教育教育資源等。由于學校不能復課,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一批在線教育平臺迎來爆發的春天。雨課堂打破課時教室的時空限制,實現翻轉課堂。教師可以將預習習題、微課視頻等在課前推送給學生,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知識點的梳理,由此,課堂的時間就釋放出來讓教師可以進行更多課堂互動,激活課堂教學。[1]

2網絡教育效果評估

線上授課已有一段時間,主要以兩種形式為主,直播、錄播。授課內容的結構大致為PPT+教師講解+慕課等平臺資源+課堂考核。在上網課時,經常會有學生遲到或早退,學生對網課的時間觀念較低,對課程的專注度不高,很容易走神,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利用電子產品上課易對其他的軟件產生興趣,老師無法實時掌握學生情況,并且大部分家長表示無法對兒女進行監督。普遍認為在線復課學習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中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重在基礎,學生的自制力差,課堂上與老師的互動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但網絡教育,學生、老師在網上的互動基本靠文字,降低了課堂的互動效果。如何提高學習質量成為當下大熱的話題,充分利用開放的教育資源,形成自主學習,交互式學習的體系,推動網絡教育的發展。線上復課必然有效推動在線教育的進一步普及,但后續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成為發展的關鍵。

3網絡教育優劣勢

在線教育平臺最大的優勢是名師優勢,疫情之后加速市場調整,聽過名師講課的學生,將再很難將就普通老師,在線教育必然迎來一波爆發期。未來線上教育與線下融合也是必然趨勢,網絡教育的優勢和劣勢并存。3.1網絡教育的優勢。在疫情下,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盡全力為廣大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網絡上授課在保證學生教師安全的同時又可以進行教學工作,減少了疫情對教育的影響,以及一系列涉及的考試等方面。網絡教育學習方式靈活,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網絡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依靠網絡技術為基礎,結合學校的優秀教育資源,將好的教學課程共享,方便學生們的學習。網絡教育溝通方便,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和課程的老師進行溝通、解惑答疑。網絡教育可以運用計算機網絡特有的數據庫管理功能,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督促同學學習。現代在線教育是一種基于融媒體的在線教育,一種“在線+”教育,其獨特內涵是:用適合教育內容特征的方式來選擇信息媒體與網絡平臺,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來表達教育內容把教育內容搭載到最具吸引力的媒體載體中去,努力創造出一種基于“人———機”交互原理,多主體、多媒體、多界面互聯互通的在線教育共同體。[2]3.2網絡教育的劣勢。學生的自制力有限,對課堂的專注度不夠,降低了學習效率。硬件設施問題,雖然現在每個家庭都有電腦,但是電腦配置、網絡質量、電腦配件設施等問題都會影響教學質量。并且與課程相對應的作業習題需要學生們自行打印,并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配備一臺打印機。學生上網課的同時還需要家長的協助,家長復工忙于工作,沒有辦法參與孩子的學習。老師習慣傳統的授課模式,授課形式的轉變,平臺軟件的使用,備課的內容等都出現了問題。在線教育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高,但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和應變能力卻“心有余而力不足”,這都成為了如何教好一節網絡課的問題。[3]網絡不穩定、同一時間網絡擁擠、學習環境等不理想,由傳統的授課方式轉變為網絡授課,延長了屏幕使用時間,對學生的視力產生影響。農村網絡設施的不完善,特別是偏遠農村網絡信號弱或有線電視未通達地區。客觀講,網課教育適合職業教育,而不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面對的是總想偷懶的學生,部分學生骨子里不想學習,沒有動力,基礎教育只能面授并督促。但職業教育是職業進修,有動力驅使,重視教育不能因噎廢食。3.3網絡教育的改進建議。授課方式、授課時長和課表做到靈活的調整,確保不增加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負擔。網絡授課延長了教師和學生們面對屏幕的時間,對視力造成了影響,為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視力保護,控制好在線的時長,降低對視力造成的傷害。在線課堂期間,我們需要加強與教育平臺的聯系,最好能建立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對平臺的動態進行實時監控,從而及時的發現在教學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教學工作的穩定運行。疫情考驗著教育培訓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次科技對教育方式的助力。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手段的刷新,由單純的錄播無法實現與學生實時互動到現在的直播。老師通過教師端為在家的學生直播上課,線上可以批改作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借助語音連麥、視頻互動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堂。線上教學有別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的課堂氛圍與面授存在差距,教師很難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態,師生互動交流受到限制,因此需要設計靈活多樣的線上教學方式,引導和督促學生學習,保證教學的實效性和互動性。[4]線上課堂可以通過數據處理系統,將學生個人的課堂表現、課堂測試及作業等信息,對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更好的評估學習成績。面對網絡教育存在的弊端,需要考慮的是對現有的網絡教育進行升級,揚長避短,發揮其具有的優勢,對劣勢進行改進,在線教育能夠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習者可以高效、便利地學習,這種對原有授課方式的改變,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教學模式。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在線教育,也能夠幫助學習者主動開展學習,提升學習質量。通過創新在線教育質量的管理途徑,讓其在發展中追求創新,也能為提升在線教育質量貢獻力量。[5]

4疫情后網絡教育未來展望

共享教育是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要做到教育資源共享,網絡教育平臺是重要的手段,模塊化教育也是繼續教育和教育資源共享的其中一環。加快構建網絡教育平臺,是加快教育發展的產業化、規模化、革命化的重要舉措。未來的世界將是網絡教育大爆發的時代,若看不到這一點,將落后于時代的步伐。網絡教育還可實現一些課堂上難以操作的物理化學實驗,通過互聯網的模擬技術實現實驗的操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在更大范圍、更多人群中被接受和應用,但教育規律決定了在線教育實現質的飛躍還需時日。在2010年,我國提出建立國家教育資源庫。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長期研究未來教育的發展,他再次呼吁建立國家教育資源庫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本次疫情,讓我們更快一步的接近網絡教育。網絡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將真正優質的教師資源共享,從而真正的實現以低成本提供優質教育,最大程度實現教育公平。疫情既是危機也是變革,它凸顯出平時被忽略的問題,網絡教育在過去應用范圍小,受益人群較少,經過這次疫情,希望政府牽頭成立一個共享資源、技術,打造統一平臺,推進國家教育資源的共享服務,從而真正實現網絡教育的理想化。

參考文獻

[1]吳丹.雨課堂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應用[J].科技風,2020(10):69-88;

[2]龍寶新.疫情背景下中小學在線教育高效化的行動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0(11):26-28;

[3]付衛東,周洪宇.肺炎疫情給我國在線教育帶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2):14-18;

[4]李克寒,劉瑤,謝蟪旭,王了,張凌琳,羅恩.病毒肺炎疫情下線上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04(16):1-3;

[5]王嵩,王澤,張瀚丹.淺談“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在線教育質量管理策略[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04):238-239.

作者:李松菲 姚淼 單位:沈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