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12:43: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原生家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原生家庭論文

內蒙古生態經濟綜述

本文作者:梁榮趙秀麗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成立大會暨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來自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內蒙古社科聯、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氣象局、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環保局、內蒙古黨校、內蒙古生態環境監測站、內蒙古統計局、內蒙古財經學院等16個黨政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學者共68人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給予關注和報道。與會代表提交論文16篇。大會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籌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東應邀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主持。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致開幕詞。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高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研究員關于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進行了說明。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就學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說明。會議表決通過了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領導成員及辦事機構人員名單、常務理事名單、學會顧問名單。會議選舉郝益東副主席擔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名譽會長,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當選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會長。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由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高、內蒙古氣象局局長烏蘭、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暴慶五研究員、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永紅、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秘書長由內蒙古財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潘建偉教授兼任。表決結束后,大會舉行了隆重的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的揭牌儀式。科學發展觀是當今時代的指導思想,本次會議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會議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一、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認識

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作了題為5從社會角度看生態6的主題演講。額爾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國GDP增長是靠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這必然對生態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經濟的增長、能源的緊張對生態問題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人口問題、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造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整個生態惡化。額爾敦扎布教授進一步指出,當前,自然生態失衡是比較嚴重的,導致自然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態失衡,社會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制度、財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機(信仰危機、信心危機、信用危機)等。因此,要解決自然生態失衡問題,必須使經濟、社會、生態保持動態協調發展。對于理論工作者來說,就要對經濟、社會、生態進行綜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態談生態,要把經濟和諧當做問題導向的科學,從多個角度去研究生態,目的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條件本身,保證良好的生存條件下的經濟的發展和福利的增長。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則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視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要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經濟既要尊重經濟規律也要尊重生態規律,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進而指出發展生態經濟可選擇的模式。發展生態經濟要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追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追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要將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弘揚中國少數民族的綠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要將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養生息結合起來,將強化宣傳教育和嚴格執法監督結合起來。

二、生態經濟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可持續發展問題

內蒙古農業大學李青豐教授在題為5內蒙古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6的演講中,首先總結了內蒙古草原的戰略意義,草地作為一種資源,具有生態功能也有資源屬性。畜牧業生產是內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資源功能,也是人類干擾草地環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發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護問題。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業生產是農牧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在保護草原問題上,畜牧業生產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草地退化的原因來看,一是草地超載過牧問題嚴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壞。季節性和區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統投入和系統產出的失衡問題。對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這就是系統裂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豐教授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國是單一的依賴于草地生產、放牧的生產方式,正是這種傳統的靠天養畜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變,人為的干擾、自然災害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要實現草地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生產方式的調整來減輕草地的壓力,要采取預防的措施。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暴慶五研究員作了題為5深入研究內蒙古生態經濟問題,推動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6的發言。暴慶五研究員從發達國家先經濟,后生態的發展對比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暴慶五研究員強調指出,內蒙古生態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內蒙古面臨的生態經濟問題相當突出,實現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就成為現實的、必然的選擇。內蒙古農業大學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這一角度,就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系統論證了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與可能性。蓋志毅教授從充當一定守邊任務的牧民減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間、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導致牧民的貧困影響社會的穩定、在牧區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三個方面闡述了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同時,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跨越國界的特性對國際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態系統孕育的多種生物物種延續問題等角度也論證了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必然會從多方面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考慮通過實現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來營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從人類的最終的安全角度,應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查看全文

都市職業劇的價值取向與藝術創新

摘要:中國的職業劇目前處于發展階段,主要以醫療、律政、刑偵題材為主。展現房產中介行業的都市職業劇《安家》在職業劇題材創新、職業人物形象塑造、職業精神展現及反映社會現實等方面,為職業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藝術創新思路。

關鍵詞:職業劇;價值取向;職業精神

職業劇近兩年持續升溫,如電視劇《急診科醫生》《獵場》《精英律師》等,都獲得了較高的關注度。作為一部具有現實主義特征的都市職業劇,《安家》在題材選擇、人物刻畫、反映社會關切、展現人生百態等方面表現突出,展現了房產中介這一行業的面貌,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和倫理道德觀念,其具有現代感、都市感,也具有人文性、藝術性,為觀眾提供了相應的價值取向與藝術體驗。

一、中國職業劇的發展現狀與題材創新

近幾年中國的職業劇以刑偵劇、律政劇、醫療劇為主,如《外科風云》《精英律師》等,所描寫的職業集中在醫生、法官、律師、警察等人們較為熟悉的職業,《獵場》則是展現大眾并不熟悉的獵頭行業,對于職場劇的題材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安家》則更豐富了職業劇的行業選擇,將注意力聚焦到人們接觸較多、看似比較熟悉卻對其內部真實情況并不了解的房產中介行業。中國職業劇相較其他國家職業劇發展較晚。美劇《實習醫生格蕾》、日劇《談判專家》、韓劇《愛上女主播》等職業劇在體現專業程度、職業精神方面水平較高。職業劇對專業性要求高,劇中的人物行為、語言、處理問題的方式等,都要符合這一職業的本質特征,要反映這一職業的規范和素養,劇中人物的臺詞、行為要體現專業性。這就要求編劇具有深厚的行業知識儲備和生活體驗,不能讓內行人覺得不夠深入,也不能淪落為言情的附屬品。職業劇的核心價值在于真實展現職業理念和行業價值觀,塑造、刻畫職業共同體,并對職業特性進行正面展示①。而中國的職業劇存在的一個較大問題就是過度描寫言情,行業淪為人物的附屬品,職業劇變成了情感劇和偶像劇,比如《親愛的翻譯官》,對愛情描述過多,對行業描寫明顯不足。從職業劇的要求來看,《安家》整個故事不僅有對行業專業性的描寫,表現了房產中介的專業技術和職業精神,還描寫了很多人物的故事,人物眾多、關系復雜,涉及對原生家庭、婚姻倫理、青春奮斗等問題的討論。《安家》通過每幾集解決一個買、賣房問題,并展開講述中介們的故事和客戶的故事,來深入展現中國人的買、賣房問題,反映了當下中國社會的家庭關系,探討人們關注的時代話題。這種本土化的改造,對于豐富電視劇的內涵、展現時代關切、反映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安家》聚焦房產中介這一行業,關注中國人的買、賣房故事。在中國人的精神觀念里,房子具有特殊意義。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造就了濃厚的家文化和根文化,房子是家的承載體。就像《安家》中女主角房似錦所說:“房子是很多人一輩子的大事。”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買房依然是人生大事,是一輩子奮斗的目標之一。《安家》這部劇在題材上有新意,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觀眾基礎。

二、主要人物的形象建構與職業群像刻畫

查看全文

小說對人性的關注的生存意識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寫實小說人性視角人性人性內容

論文摘要: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普遍關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話題。本文通過對八十年代人性和人道主義回歸的社會背錄的分析.來詮釋新寫實小說關注人性的原因;新寫實小說采用了人性視角來審視現實生活不僅體現在選材上,也體現在創作的過程中;八十年代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現實使新寫實小說注重物資化、欲望化,扭曲和變形等人性內容的書寫,同時也不乏對人的自然本性的關注。

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現象的新寫實小說產生于文壇相對寂寞的八十年代中期。這一擁有眾多作家、具有獨特藝術風貌、與傳統現實主義有所不同的創作現象,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恒的《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劉震云的《單位》、《一地雞毛》,蘇童的《妻妾成群》,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楊爭光的《黑風景》、《賭徒》等都被劃人新寫實小說。這些作品把筆墨沉落于新舊交結、沖突、轉換的現實土地上,通過對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庭婚姻等基本的生存內容的描寫,窺視當代普通人的生存質量、精神狀態、價值取向、生活困擾等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并從其中得出感性和理性層次上更為基本的人性內容,體現出文學史上人性的回歸和前所未有的對人性的關注。

一、新寫實小說關注人性的原因

在中國文學史上,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普遍關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話題。可以說人道主義思潮是新時期文學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文藝思潮之一。現代中國的人道主義發軔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人的覺醒為主要思想內涵的“五四”文學,不僅在當時形成了一種人道主義的文學思潮,猛烈沖擊著傳統的禮教觀念和封建專制主義,而且在現代文學的發展史上形成一種新文學創作的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并為新時期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復蘇的埋下了種子。由于中國現代社會的劇烈動蕩,人道主義經歷了一個相當曲折的發展過程: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文藝界對人性與階級性的關系進行過論爭。四十年代延安革命文藝陣營內部開展過對“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批判。五十年代,文藝界針對“人性論”和“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批判,人性與人道主義被作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那說,并且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打擊,被不加區別地斥之為“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的理論”,作家的獨立思考與藝術個性都被否定。到了時期,政治性、階級性成了人的唯一屬性和文藝批評的唯一標準,人道主義完全被驅逐出文藝創作的領域。人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人性被扭曲、踐踏、扼殺和泯滅,人性的丑陋充分暴露。這一切直接構成了八十年代人道主義復歸的社會背景,同時也構成了新寫實小說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生存處境、關注人性的原因。

“”后整個中國社會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大討論,打破了極左政治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的鉗制,掃除了反思歷史的思想障礙,人們真正從政治迷信的歷史隧道中走了出來。一個理想、激情、夢幻的時代的結束了,文學也漸漸由浮夸、脫離實際轉向對人生存現實的關注,文學最終回到現實的土壤之上,開始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關注人性。由于“”中人被肆意摧殘,整個社會的價值信念和道德準則破壞得支離破碎,所以人們反思歷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自然地落在了“人”身上。人情、人性首先在文學藝術創作上突出地表現出來。在文學的創作中強調對人的尊重,呼喚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性復歸、人道主義便成為新時期文學開端的最強音。從創作實踐來看,文學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肯定,又是分別體現在具體的文學現象之中。“傷痕文學”揭露人的精神與肉體在“”期間遭受的創傷;“反思文學”對人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進行了思考。新寫實小說則將書寫的空間落到人的生存現實,通過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思考人生,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反映更為本質的人性內容。

查看全文

客家文化在農產品品牌設計的作用

摘要:通過對客家文化中民俗文化、客家精神和建筑文化中傳統元素的精髓進行提煉,運用創新思維將其融入到有機農產品的品牌設計中,打造一個以發展地域旅游文化為主的有機食品中心,讓省內外的人們充分了解贛南客家文化的作用、地位的同時,帶動江西農業經濟科學發展。

關鍵詞:客家文化;有機農產品;品牌設計;創新

1對贛南客家文化精髓的提煉

1.1民俗文化: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民俗文化的傳統元素在包裝設計中可以最為直觀、最為生動的提煉出來加以運用,客家民俗文化是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在工藝美術方面:剪紙與紙扎藝術在贛南古代就廣泛流行于民間的各種喜慶、娛樂活動中,起著寓意和裝飾作用。常見的有"五谷豐登"、"三星高照"、"八仙過海"、"歲寒三友"、"喜上眉梢"等,在春節、喜慶、廟會、宗族活動中廣泛流行。雕刻藝術中,在贛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贛州、龍南、贛縣藝人較多,善雕花板,廣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許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廟宇建筑中應用,即是一件藝術品又充當實用構件。刺繡藝術在贛南客家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多應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簾、轎簾等生活用品和服飾上。做工精細,風格古樸,立意多為吉祥與美好生活,色彩以紅、黑、黃為多,風格獨特。古代贛南盛產瓷器,唐宋達到高峰。以宋代贛州七里鎮窯最為出名。七里鎮窯產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窯變為典型產品,瓷品紋飾以團菊、花卉卷草。圖案豐富生動的黃陂窯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戲劇故事裝飾為代表的固厚元窯及色澤烏黑光亮的東山壩窯黑釉瓷,還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尋烏上甲窯等,這些都是當時贛南質量優秀的瓷器。從瓷器的裝飾藝術上看贛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數印花、窯變為主要表現手法,以龍窯燒造為主。1.2人文精神:客家精神是來自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沉積,來自萬里遷徙的磨練,來自偏僻山區惡劣環境的鍛冶,來自祖輩一代一代的言傳身教,來自客屬先賢“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曾彩。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觀念、尋根意識、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等是客家人文精神的體現,其核心在于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1.3建筑文化:贛南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被建筑學家譽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贛南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龍南縣是贛南客家圍屋最多的縣,擁有376座圍屋,被譽為“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其圍屋數量占贛州市的五分之三,走進了圍屋就走進了客家文化的中心:多層的梅州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就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征;總體給人以外圍樸實無華、冷峻、嚴謹,圍內活潑、質樸,帶有濃濃生活氣息感的傳統民間藝術氛圍。

2有機農產品的品牌構建

在食品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有機食品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借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也一直是江西經濟工作的重點;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農耕思想的禁固,無論是農業產品還是工業產品,江西人習慣于生產和出售初級產品,對品牌觀念較為淡漠,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產品卻寥寥無幾,因此,將客家文化融入到贛南有機農產品品牌構建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站在全新的起點;將文化藝術作為紐帶重新整合--文化回歸,經濟跨越,共同奏響客家文化跨時代的主旋律,無論是文化生態的構建還是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都具有戰略性意義。2.1品牌細分。每個品牌旗下的產品,也進行人群和產品細分,針對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方案。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市場細分更為明顯,發覺客戶未發現的“需求”,是這一階段產品細分的關鍵點,就像“蘋果”一樣,在iPhone之前,手機只是實用品,在iPhone之后,手機成為時尚品,這就是發覺“需求”的重要性。而在比較成熟的產品市場如奶制品、茶、煙、酒等市場,產品細分和產品定位及品牌宣傳已經非常成熟。客戶已經被教育的熟知其品味高低、產品差異等等。例如:酒的好壞,取決于地點、糧食、水,最終要的是年份。茶的好壞,取決于產地、時節。以前對水沒有細分,現在也分好水和不好的水取決于產地(高山、地下、南極、地表)等。對于農產品,亦然。2.2有機農產品品牌理念的構建。有機農業崇尚的是自然農法和自然農耕,從這種角度上講,有機農業是一種“倒退”,是對現代工業化的農業生產的對抗。因此,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是上天的饋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綜上所述,在對有機農產品的品牌構建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2.2.1人文濃厚,好人種好糧淳樸善良的農民,以皇天后土為信仰。對于有機農產品而言,遠離機械化大生產,回歸原始的農耕文明,才是最返樸歸真的味道。2.2.2景區級別環境,生態無污染基地特點:天朗、氣爽、山青、水秀、魚鮮、米香。2.2.3空氣氧分子充沛城市霧霾嚴重,空氣質量低。好的農作物,就是靠天吃飯。所以好的空氣質量,空氣含負氧離子充沛,是有機農產品的先決條件。2.2.4天然水源,天然灌溉贛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長江流域修河水系,鄱陽湖水網區。水系發育旺盛,水資源富足,水質良好水量充沛,常年不竭。2.2.5原生態有機肥,有機質高絕不使用任何農藥激素除草劑等化學品,零污染,零殘留。完全采用自然農耕法耕作,只用有機肥,自然生長,自然成熟。口感好,風味佳,營養更豐富均衡。2.2.6嚴格質檢,確保土壤無污染嚴格質檢:土壤必須經過檢測,不能有重金屬化學品等污染。至少三年不能使用化學農藥等化學品。從常規種植到有機種植至少兩年轉換期。2.2.7第七道:優質選種,嚴格甄選非轉基因:種子經過嚴格甄選,精選優質“土莊稼做種”,確保沒有基因污染。2.2.8有機種植,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人工拋種種植,施有機肥,人工除草,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取農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來培肥土壤、防治病蟲害,以獲得安全的、原生態的水稻種植體系,促進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失地農民問題分析論文

1、調查方案設計

筆者在2008年7月至11月,和來自土地資源管理、社會保障等不同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一同進行了專題調查。問卷調查涉及浙江省的蕭山、溫州、寧波、義務、金華、麗水等縣、市、區,同時我們還零星走訪了浙江部分縣、市的一些村莊和農戶。抽取的農戶調查樣本覆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失地(或即將失地)農民,符合隨機抽樣要求。本次調查共發放農戶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58份,有效問卷239份,其中涉及已征地174份,即將征地65份。

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農民個人和家庭基本信息,包括農民個人信息、2007年個人及家庭純收入、家庭月消費水平等;第二部分是農民對征地制度的認知,包括對征地相關法規、補償制度的了解及對征地的意愿等;第三部分是農民對征地所獲補償的滿意程度,包括獲得的補償、征地前后生活狀況等內容。

2、被調查農民基本情況

從年齡分布區間來看,被調查農民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年齡階段,且每個階段都具有一定比例。從受教育水平來看,調查農戶的文化程度普遍不到,大部分處于小學或初中水平,本科或大專水平只占到總人數的2.51%。

農戶2007年家庭總收入水平分布較為廣泛,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其中,家庭總收入在2-3萬元范圍內的較為集中,占到35.56%,而家庭總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農戶所占的比重達到20.50%,數據顯示低收入農戶仍然較多。

查看全文

權力魔影下的生存尷尬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劉震云新寫實權力生存環境

論文摘要:劉震云是80年代后期出現的“祈寫實”小說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說側重關注人與“環境”的關系,描寫人在社會結構中的尷尬處境,為我們展現了權力對人的驅使和捉弄。他以冷峻的敘述風格揭示了權力對人性的扭曲和靈魂的殘害,充滿了對普通人的生存現實的關注。

涌起于21世紀80年代后期的“新寫實”小說,是一個曾經引起文壇普遍關注的復雜的創作現象。在“新寫實”的大旗下,曾經匯聚了池莉、方方、劉震云、劉恒、葉兆言等眾多知名的青年作家。他的創作“仍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更加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現實,表現出一種由“為人生”到“為生存”的價值取向的轉化。

由于作家對生活的理解不同,表現生活的視角不同,以及表現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對作家的創作產生影響,形成不同的藝術風貌。因而“新寫實小說作家,也都各自有著鮮明的創作個性。劉震云就是其中一位對生活有獨特理解,有自己的風格特征的作家。

解讀劉震云的小說,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權力意識和冷峻調侃的敘述風格往往是令人震撼的。作為“新寫實”小說的實力派作家,劉震云對生活有著獨特的理解。如果說池莉的小說善于在世俗的層面上表現人們生存的煩惱,劉震云則更側重于從政治層面表現人們生存的煩惱,他往往選取“權力”這個特殊的切人點,權力的魔影在他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無法把握的欲望,人性的弱點和嚴密的社會權力機制,在劉震云所創造的普通人生活世界中,構成難以掙脫的網”。

權力本來是一種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又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抗拒也無法抗拒的支配力量。權力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存境況,不管你是否認同,·它的影響都是無處不在的,你每天都要和它打交道。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說:“人類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權力欲和榮譽欲。”然而,權力欲和榮譽欲與金錢一樣,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驅動人們不斷進取,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往往使人們陷人互相傾軋、互相爭斗甚至互相殘殺之中,歷史早已證明了這一點。而權力對現實生活的滲透和影響,又使人們不得不受制于它,不得不面對強大的“環境”壓力,陷人無法擺脫的生存困境。

查看全文

小學教科室年終工作總結

一、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學習課程理論,轉變觀念,提高教科研能力。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我們認真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的教育科研理論知識和課程理論知識,做好教師業務學習的改革工作,

開辟“學習與研究”論壇,本學期,我校圍繞新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具體課題,如綜合實踐活動、新課程引起課堂教學策略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角色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的變化等方面,請學校學科帶頭人,圍繞主題,進行了專題講座;同時教科室為各課題收集相關的理論資料,分發各課題組學習參考,提高課題研究的理論水平,促進課題研究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強培養學校教科研骨干隊伍,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

首先我們努力提高課題組人員理論素養。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廣闊閱讀理論書籍,吸取營養,并及時將有關課題研究的資料分發給大家。在此基礎上,形成學習制度,每個課題組有固定的理論學習時間(每兩周一次),每位教師要寫好學習理論、學習心理,定期交流檢查。

查看全文

小說流派對傳統壩實主義昀禮正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寫實”小說傳統現實主義發展

論文摘要:“新寫實”小說可以從“新寫”和“新實”兩方面進行理解和闡述。“新寫實”小說仍然是一個現實主義小說流派,但又不完全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它是在傳統(經典)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思潮的對峙中,采取現實主義直面現實的精神和再現生活的方法,同時又接受了現代主義思潮的某些影響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現實主義小說流派。

關于“新寫實”小說,有人認為它是由傳統現實主義注重對生活選擇、主題提煉還原到對生活的純客觀的描寫、主題意識的消解。實際上,作家的主觀思想感情不可能完全與作品內容無緣。首先,作者在選取素材的時候就已摻人了自己的情感,如池莉的《太陽出世》就是源于她在當婦產科大夫時的感受;表面看,“新寫實”小說描寫的大多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瑣事,但作者實際上是通過這一角度,透視生活中平凡人物的生存觀和生存狀態、行為動機等。也有人認為“新寫實”小說的最大特點應該是“主觀真實的表達性”,但這也不盡然。“新寫實”小說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之處在于它從作家主觀真實到生活真實的過程中,不是一種表達,而是一種拒絕介入。這種“拒絕介入”是作家有意識的,而非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那種主觀真實的隱含。關于“新寫實”小說的特征界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鐘山》所作的如下定義:“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于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于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小說的創作方法仍然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意觀察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雖然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可劃歸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無疑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

筆者認為,“新寫實”小說可從“新寫”和“新實”兩方面對它進行理解。如果從“新寫”的角度來看,有三個方面的“新”:

一是在表現手法上博采眾長,從現實主義和現代派那里汲取營養,以平民化的視角介入創作,沖破了文學史上的種種既定“主義”和“原則”的束縛,成為一種真正屬于中國現實,最能引起讀者共鳴又富有現代色彩的小說形式。

二是在敘述視角上,“零度寫作”至少是作家的一種追求,強調作家持局外人的冷眼旁觀的態度,即不褒貶、不介入、不評判。正如范小青所說的“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對生活做出評價”。作家們是“以純粹的客觀對生活原始發生狀態進行完滿的還原”,“盡力保留生活的色蘊”l2]。也就是說,作家是以“零度的感情”來對待他們所描繪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物。不帶任何主觀好惡感情,不問生活以及人物行為的是非曲直,成為“新寫實”小說重要的敘事特征。

查看全文

生態文化構建生態文明

青藏高原的研究簡況由于海拔、地緣和氣候等因素,青藏高原被人們視作生命的禁區。歷史上內地對青藏高原的認識較少,一些漢文典籍描述,“青藏高原群山連綿、氣候寒冷、道路難行、滿目荒涼、寒風凜冽、干旱缺氧,屬于人跡稀少的蠻荒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進入青藏高原的邊緣時就大發感嘆,如唐代的周樸寫道:“一陣風來一陣沙,有人行處沒人家。”唐代的杜甫寫道:“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唐代的柳中庸寫道:“青海城頭空有月,黃海磧里本無春。”唐代的皇甫曾寫道:“暮天沙漠漠,空磧馬蕭蕭。”以及唐代的王之渙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聽到這些詩句,誰敢再踏入此地?我國對青藏高原真正的認識,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從20世紀50年代政務院組織的中科院青藏高原考察隊進入當地算起,到目前為止斷斷續續進行了四五十年的考察。西方世界雖然從十八、十九世紀開始對青藏高原進行了傳教、探險和科考,但至今還處于科考階段。自1953年5月,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向導的扶助下成為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從此以后,珠峰熱了,登山熱了,青藏高原的探險和研究也隨之熱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板塊學說興起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多學科的驗證。關于高原隆起與環境演化變遷:迄今所知,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后青藏高原各部分曾有過不同次數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除阿爾金山地外,青藏高原的絕大部分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到距今4千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接壤并繼續向北移動,導致兩個板塊的接觸帶巖層發生彎曲、破裂和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的雛形。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姚檀棟說“:關于青藏高原,我們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我認為,這只是針對自然地理和地況概貌而言,而對青藏高原的人文景觀和山水文化的研究,卻更為淺薄和外沿。我認為青藏高原是“五源”,即生態之源、氣候之源(冷源)、生命之源、水源、文明之源。

青藏高原生態文化為其構建生態文明打開了一扇窗口青藏高原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生命的禁區,高寒、干旱、缺氧等氣候特征使高原生態環境更加脆弱、敏感,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較差,尚未發育成熟的生態鏈極易受到人類的干擾,在遭到人為破壞后,又極易產生崩潰性失衡,造成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與別的地區不同的是,青藏高原的生態狀況一開始就對人們的生態理念和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趙樸初先生為《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這個研究課題欣然題寫“立身青藏高原,立志環境保護;江河源源流長,功在千秋萬古”的題詞。費孝通先生曾兩次寫信鼓勵和贊揚道:“雪山草原濕地,哺育江河之母,保護雪域生態,惠及中華后代。”青藏高原的生態價值和意義,事實上已經遠遠超越了其本身的范圍,直接關系到中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態利益。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全球環境問題正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生態原本脆弱,但為什么這塊年輕的高原在歷經千萬年后還能與藏民族基本和諧相處?我認為,這與藏民族立足這一自然生態,培育、發展山水文化、生態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人類生活在世界上,將面臨著兩個不能回避的基本問題: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兩種關系,需要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等規范性手段。但從近現代的實踐經驗來看,僅僅運用這些手段是遠遠不夠的,除了這些手段之外,還要提倡倫理道德、消除仇視、培養善念,從精神層面予以關注和引導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藏族善待自然,將雪域每一處山山水水都賦予了生命的含義,這一人性化的定義將雪域生態保護與人和人造的神聯系起來并定格化;藏族生態觀念中關于崇敬自然、敬重生命的價值觀,以及與自然相適應、相和諧的活動和節制簡樸的生活方式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打開了一扇窗戶。這些都對我們保護和建設人類這片最后的凈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青藏高原生態安全維護是長周期、大尺度的系統工程,其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當地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實際,從保護整個國家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各民族和諧發展的高度,認真思考和審視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珍惜和參考長期積累下來、不可替代的歷史經驗和實踐。

十八大以后,生態文明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體納入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生態文明的納入使青藏高原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生態文明源于對我們人類發展的反思,也是倒逼我們對發展理念的提升。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就青藏高原這一特殊的區域而言,構建生態文明,我認為保護高于開發,保護是基礎,保護是關鍵。青藏高原的生態地位決定了必須從構建生態文明戰略高地、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歷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態良好而興盛,也有一些文明因生態惡化而衰敗。在此舉一則當生的實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黃河源頭第一縣,30年前,這里山清水秀、湖泊成群、濕地連片。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個以草原畜牧業為基礎的純牧業縣賴于黃河母親的施澤,瑪多牧民的人均收入達到500多元,人均占有牧畜達到100多只。“突破百萬牲畜”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從1980年—1982年連續3年蟬聯全國人均年收人排名第一。而20年后的今天,當冰川一點點萎縮、湖泊干涸、水位明顯下降,當草場退化成沙漠、退化成黑土灘的時候,瑪多人又首當其沖地品嘗了生態惡化的苦果,瑪多已經淪為國家級貧困縣,國家以大量的投入進行生態移民———貧瘠的草原再也無力養育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牧民們。這個地方走了一條典型的“先開發,后治理”的彎路。這種發展模式雖帶來了一時的經濟增長和繁榮,但從根本或長遠意義上審視是得不償失、不可取的。它不僅破壞了我們的生存家園,而且這種“發展”的后果常常需數倍于其產出的投入才能治理,更何況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基本是不可逆轉的。近些年來,青藏高原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也付出了一定的資源環境的代價。20世紀下半葉后,國際社會開始思考“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問題,提出了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聯合國先后召開了4次環境與發展大會,達成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共識,并逐步轉化為各國的行動。國家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會來進一步關注生態保護建設問題,各級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有效措施,青藏高原生態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從整體上而言,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地位,目前所采取的治理保護舉措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青藏高原自然生態極其脆弱、環境容量極其有限、文化生態趨向多元,這已經成為科學發展必須跨越的障礙。我們從事這一研究,正是要為破解這一難題做些努力和準備。

藏族傳統文化對青藏高原的生態解讀

青藏高原是藏族心里的一方高潔神圣之地。當地人民用擬人的方式賦予這里的山山水水以部落、家族、愛情的神話故事,并進行祭祀和崇拜。藏族把青藏高原的高山稱為神山,湖泊稱為圣湖,地下稱為龍神領域,藍天由天神主宰。藏族自豪地稱自己為“雪域民族”,又稱“卡瓦堅”。當然,他們也承認這塊地方環境惡劣,當地人把這塊高地的地形看成一個仰臥的女魔,又以佛教的理念在這個魔女的要害部位上建立寺院,壓邪扶正。

(一)青藏高原的史前文化

查看全文

大學生消費信貸產品使用調研報告

摘要:本研究以長江大學荊州校區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系統地了解了該校大學生花唄使用的具體情況,并據此對大學生與良性校園金融產品的互動模式做出了更加合理的猜想。深入挖掘大學生使用花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花唄;非理性消費;大學生

一、引言

近年來,一些新型的消費信用貸款產品(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層出不窮,這些金融產品打著安全、便利的標簽,被大學生廣泛接納并使用。但大學生作為基本無收入來源開支主要靠生活費的特殊群體,同時在消費主義思潮的沖擊下,許多學生選擇超前消費來獲得即時滿足的情況下,他們能否理性看待與使用,以及這種消費觀念對學生的消費行為是否有影響的問題都有待研究。

二、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長江大學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線上線下同時發放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共收回問卷108份,其中,女生67人,男生41人。(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花唄使用情況、個人對花唄的使用態度等問題。(三)結果與分析1.長江大學(荊州校區)學生花唄了解及使用比例分析花唄作為信貸產品中的領軍者,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青年群體成為花唄的主力軍。本次調查發現,使用群體占比82.41%,完全不了解群體僅2.78%,表明花唄在大學生群體中有很高的接受度。2.長江大學(荊州校區)學生生活費和花唄額度情況分析(見圖1)以該樣本大學生群體為例,67.59%大學生的生活費在1000元-1500元區間,生活費高于1500元的學生約為20%。而在花唄額度上,額度高于1500元的學生高達71.84%。由此可見花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使得不少的大學生使用花唄進行超前消費。3.長江大學(荊州校區)學生支出排序情況分析(見圖2)以該樣本大學生群體為例,在開通花唄的群體中,日常生活支出的綜合排序占了第一位。在使用頻率上,在經常使用的花唄的大學生中,日常支出占比也首居第一位。4.長江大學(荊州校區)大學生花唄使用原因分析(見圖3)以該樣本大學生群體為例,在“為什么使用花唄”題中,多數人在使用花唄時都較理智,依賴性不高。而因為生活費不夠支出和提高生活質量使用花唄的大學生,推測其面臨的是一個長期矛盾的狀態,因此這部分人對花唄依賴性也較高。5.長江大學(荊州校區)大學生償還花唄情況分析由于花唄的還款形式多樣,主要從是否逾期和分期兩方面了解花唄償還情況。調查發現有60%的人表示有想過甚至實際降低額度或關閉花唄的行為,有約40%的人表示因為償還花唄而曾經有過(37.25%)或者經常(5.88%)降低生活水平。這表明花唄對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影響。針對遇到超額消費和超額還款這兩種情況,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又有所不同。在第一種情況時,近一半的人(49.09%)選擇尋求父母支持,反映了大學生經濟基礎薄弱、依賴性高的現實。而第二種情況下,尋求父母的支持的人下降到三成(32.73%),說明大學生更傾向獨自承擔超額消費帶來的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