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對人性的關注的生存意識論文

時間:2022-07-13 03:43:00

導語:小說對人性的關注的生存意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說對人性的關注的生存意識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寫實小說人性視角人性人性內容

論文摘要: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普遍關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話題。本文通過對八十年代人性和人道主義回歸的社會背錄的分析.來詮釋新寫實小說關注人性的原因;新寫實小說采用了人性視角來審視現實生活不僅體現在選材上,也體現在創作的過程中;八十年代處于轉型時期的社會現實使新寫實小說注重物資化、欲望化,扭曲和變形等人性內容的書寫,同時也不乏對人的自然本性的關注

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現象的新寫實小說產生于文壇相對寂寞的八十年代中期。這一擁有眾多作家、具有獨特藝術風貌、與傳統現實主義有所不同的創作現象,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恒的《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劉震云的《單位》、《一地雞毛》,蘇童的《妻妾成群》,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楊爭光的《黑風景》、《賭徒》等都被劃人新寫實小說。這些作品把筆墨沉落于新舊交結、沖突、轉換的現實土地上,通過對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家庭婚姻等基本的生存內容的描寫,窺視當代普通人的生存質量、精神狀態、價值取向、生活困擾等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并從其中得出感性和理性層次上更為基本的人性內容,體現出文學史上人性的回歸和前所未有的對人性的關注。

一、新寫實小說關注人性的原因

在中國文學史上,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普遍關注而又十分敏感的話題。可以說人道主義思潮是新時期文學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文藝思潮之一。現代中國的人道主義發軔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人的覺醒為主要思想內涵的“五四”文學,不僅在當時形成了一種人道主義的文學思潮,猛烈沖擊著傳統的禮教觀念和封建專制主義,而且在現代文學的發展史上形成一種新文學創作的強烈的主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并為新時期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復蘇的埋下了種子。由于中國現代社會的劇烈動蕩,人道主義經歷了一個相當曲折的發展過程: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文藝界對人性與階級性的關系進行過論爭。四十年代延安革命文藝陣營內部開展過對“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批判。五十年代,文藝界針對“人性論”和“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批判,人性與人道主義被作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那說,并且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打擊,被不加區別地斥之為“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的理論”,作家的獨立思考與藝術個性都被否定。到了時期,政治性、階級性成了人的唯一屬性和文藝批評的唯一標準,人道主義完全被驅逐出文藝創作的領域。人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災難:人性被扭曲、踐踏、扼殺和泯滅,人性的丑陋充分暴露。這一切直接構成了八十年代人道主義復歸的社會背景,同時也構成了新寫實小說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生存處境、關注人性的原因。

“”后整個中國社會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大討論,打破了極左政治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的鉗制,掃除了反思歷史的思想障礙,人們真正從政治迷信的歷史隧道中走了出來。一個理想、激情、夢幻的時代的結束了,文學也漸漸由浮夸、脫離實際轉向對人生存現實的關注,文學最終回到現實的土壤之上,開始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關注人性。由于“”中人被肆意摧殘,整個社會的價值信念和道德準則破壞得支離破碎,所以人們反思歷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自然地落在了“人”身上。人情、人性首先在文學藝術創作上突出地表現出來。在文學的創作中強調對人的尊重,呼喚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性復歸、人道主義便成為新時期文學開端的最強音。從創作實踐來看,文學對人性和人道主義的肯定,又是分別體現在具體的文學現象之中。“傷痕文學”揭露人的精神與肉體在“”期間遭受的創傷;“反思文學”對人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進行了思考。新寫實小說則將書寫的空間落到人的生存現實,通過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思考人生,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反映更為本質的人性內容。

二、用人性視角燭照生活“原生態”

視角是觀察事物、審視現實生活的立場、距離和角度。小說家往往試圖選擇最佳的視角來完成故事的敘述,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批評家也會以視角為切人口,來評論和分析作家的創作,解釋作家的成文思路和估計作品的價值大小。新寫實小說與傳統寫實小說相比采用全新的人性視角,放棄了以往的價值視角和政治視角,不再從外在的意義和價值去審視現實生活,那些體現階級的意志、時代的精神以及民族利益的生活內容被消解和淡化。在創作的過程中,新寫實小說處處致力于人性的發問,把人帶回自由世界,也把人性帶回了文學。新寫實小說的人性視角體現在諸多方面。

(一)在選材上真正從表現人性出發。新寫實小說往往從現實生活能否體現人的生存的價值,人的生存和環境的關系、人性的丑惡或者變形等等方面出發來選材。選材上的人性視角往往能使新寫實小說在選材的過程中打破現實政治階段性的制約,使作家''''題材的選擇不再局限于重大的社會事件上,不再為所謂的熱點問題所困擾,真正做到在選材上瀟灑自如,無拘無束。現代低層市民物質貧窮與精神壓抑,如《風景》、《煩惱人生》;官場上的繁雜瑣碎、平淡乏味而又相互防范、相互競爭的《官場》;舊時代封建家庭的勾心斗角、爭風吃醋、各施手段的《妻妾成群》;黃土高坡上農民、土匪、賭徒、殺手的本色人生,如《黑風景》;知識分子渴望事業一有所追求又為經濟壓力所逼迫的無奈和尷尬如《無處道逃》……現實生活中不被人關注的者見人生,都成為新寫實小說關注的對象。

(二)新寫實小說在反映現實的方式和創作藝術手法上有了重大的轉變,最明顯的是在敘事方式上基本上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不對現實生活作夸張、變形、幻化的處理,而是與所要表現的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生活的本相持冷靜的態度,盡量不介入作者的感情,不進行情感愛憎、善惡、喜愛、稱贊的引導和宣揚,不流露批判什么、譴責什么的傾向,一切聽任讀者自己的判斷,即表現出一種客觀化的敘事態度。這與傳統現實主義作品主觀化、立場分明的敘述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中客觀的敘述,無疑也是從表現人性的本來面目出發,考慮到人性的真實性和客觀性,也是人性視角在創作中重要體現,只有做到這種客觀化的敘事,才能真正地做到對現實生活的“原生態”還原,才能更好的體現人性的視角。

(三)在語言運用上,新寫實小說家們希望用語言

所講述的事實本身,去感染讀者,讓他們體驗真正的人生,而不是以語言的本身打動讀者一方面,新寫實小說的語言向口語最大程度的逼近,句式多有短語構成,描寫使用的是慣常形容詞和習慣用語,有是甚至與大白話差不多。這樣的語言不僅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上,許多內心感受和事件描寫也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往往因為更接近生活而變得生動而富有彈性,也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同時,新寫實小說語言中具有價值判斷的語句出現的幾率減少,消除了許多善、惡、美、丑的主觀評價語句,作者以極靜的語氣,講述一個有—個實實在在的故事。作家對高度凝練的評論語句厭惡,而對最為豐富、最為客觀的語言青睞有佳,原因就在于作者想通過這樣的語言將更為真實的包含人性內容的生活畫面呈現給讀者。

三、新寫實小說中的人性內容

人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相對于動物而言的,與動物相區別的類本性。人性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古人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就是指人性中自然本性的一面。然而,人性并不僅僅如此,人性極具復雜性和多面陛。理論界對什么是人性一直存在著爭議,但人性會受時代的影響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超越時空的、抽象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新的時期社會時代的新變化,無疑給人性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為文學人性的復雜化表現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盡管人類一直在苦苦地追求人類平等、自由、發展、幸福、富有人權的理想人i生,期待著對人的精神有著提高和上升。然而八十年代末的社會現實,使人性還不足以發展到人們所期待的高度。人性在現實的土壤上生根發芽,最終使新寫實小說關注得更多的是物質化、欲望化的人性。這種人性并不是憑空而生,是人性內涵對特定文化情境的回應,是人的本質屬性在特定條的特定形式。例如《風景》中的七哥這個本應是鐵錚錚的漢子卻在都市的環境中變得委瑣、虛偽、矯情、欺詐,從而引發讀者對人類這種生死無別、甚至生不如死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對無恥的失去血性物欲化欲望化人性的思考。

人性中自然的本性,在現實的物欲的浪潮中變了型,這種人性的扭曲和變形生動地再現于新寫實小說的作品中。《妻妾成群》通過幾個女性為了獲得、而實際上誰也得不到丈夫的怪象的描寫,不禁引起人們對社會中處處沒有正常權利與地位的女性的同情,同情她們想做人卻難以過上真正的人的生活。

她們本能的欲望因為制度和所謂的條條框框所束縛。更可悲的是,那些女人的遭遇、生活方式,本應是同命相連,一致對外。可她們卻相互競爭、相互仇視、排斥、落井下石中,從而引發讀者更為豐富的人性扭曲和變形的聯想和思索。《伏羲伏羲》展示了一場人性扭曲和靈魂搏斗的場面。一方面,菊豆和楊天青的戀情出于本能的欲望,另一方面,兩個年輕的青年又不得不背上亂倫的罪名。小說通過對人生存畫面的客觀描寫引發人們深思:人的性壓抑與性變態索引發的生存痛苦正是所謂社會道德和倫理道德所造成的,倫理道德的壓抑同人的自然欲望在低下的生存困境中狹路相逢,上演了一出令人觸目驚心的悲劇。

在新寫實小說展示人性復雜、多變、膨脹、變形的同時,也不忘記對自然人性的關注和書寫。在新寫實小說中,我們看到其呈現的“原生態”的生存布景后面,是對這種原始的本能的人性、人的生存的深沉思索。表面上看,作家似乎有意地沉溺于世俗景象的復制的過程之中,停留在人的生活瑣事和人的日常行為之中,實際上,作家正是通過這種意義上的空缺,帶給讀者更為廣泛的思索空間,并加強關于人性的永恒的思考。

四、新寫實小說的價值

新寫實小說這種對人性的關注不僅體現了作家們對人性話題的認同和肯定,同時,新寫實小說中對物質化、欲望化人性的書寫,也充分體現了人對于自身所處的社會現實的正視,對人所處的生存狀態、生存困擾的認同。只有真正正視人的生存環境、生存現實,體察到人性的弱點和不足之處,人性才可能向著更高的水平發展。人們所向往的那種平等、自由的理想人性才有可能實現。當人類體察到自身的不足時,才能激發人類對自己生存處境的深思,從而增強人類改造社會現實的決心,堅定人的信念和意志,更好的改造人的現實生存空間。這樣一來,新寫實小說關注人性就具有了更深遠的價值,對人性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進步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新寫實小說通過對人類存在的真實揭示和對人性內在本質的深沉探索,充分地表現了人類對自由本質的渴望和追求。為人類重構理想化的生存秩序和生命秩序探詢道路,為完美人性的發展尋找方向,這就需要作家具有豐富而天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要有嚴謹的創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