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3:05: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位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位教育論文

獨家原創: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隨著教育思想的進步及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強調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強調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建構。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教學理論的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項目式教學、問題解決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情境教學等等應運而生。其中,情境教學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情境教學重在一個“情”字,主要是以學生的“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真實的或虛擬的教學情境來進行教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知識的構建,還可以促進學生將所構建的知識于真實情境中運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情境教學還有利于學生的興趣、情感、價值觀的生成和體驗精神的成長。

職業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其中職業學校教育可以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屬于初中后的職業教育。“中職教育”的全稱是“中等職業教育”。實施這一教育的學校有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和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主要培養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技術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和其他從業人員。

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較為引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但是近幾年高校擴招導致普高升溫,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形勢嚴峻。特別是2000年以來生源的整體文化素質、綜合素質下降,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具備初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行為習慣,個體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道德品質的低下令人堪憂。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無論專業實力,還是個人素質都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人文素質嚴重缺失,不能滿足社會要求。迫于形勢,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實用主義”教育觀、人才觀,對人的培養從屬于科技、工業發展的需要。強調準職業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對人本主義的追求,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情感教學有助于促進人的認知發展,近年來心理科學的研究表明,情緒可以調節認知的加工過程和人的行為。因此,如何通過良好的情感教學對中職學生進行教學就成為了當前中職教師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數學對一個學生的思維、情感的開發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結合情感教學的情景體檢,給學生以一種良好的情感教學方式、模式就成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義:

查看全文

師范教育思想對農村教育的重要性

從20世紀末起,我國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相應地,對擔負培養大學新生任務的高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長期以來的城鄉差距使農村教育成為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農村教育碩士學位的設立是近年來我國發展師范教育的新舉措之一,有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農村教育的發展。但在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不僅長期從事鄉村教育實踐工作,而且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師范教育思想。針對農村教育碩士計劃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可以主要從三方面借鑒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一、農村教育碩士的發展與問題

農村教育碩士計劃即通過推薦免試入學和免費攻讀學位等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的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到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的學校任教。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村高中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臺了“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進一步完善了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的相關政策,主要包括:擴大了實施地區,從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擴展到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學校;新增了培養單位,增加了4所師范大學開展專項推薦免試工作;調整了培養方式,由“1+1+3”變為“3+1+1”的模式[1]。具體培養方式為:前三年,取得農村教育碩士入學資格的學生(以下簡稱為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到簽約農村學校任教;第四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到培養學校注冊研究生學籍,脫產學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第五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回到任教學校,邊工作、邊學習,通過現代遠程教育等方式繼續課程學習,并撰寫學位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并頒發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目前全國試點省份均有一至兩所大學承擔了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任務[2]。農村教育碩士學位的設立順應了我國教育發展趨勢,有助于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距以及農村教育的復雜性,使現實中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培養出真正滿足中國農村實際需要的教師。農村教育碩士是教育碩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碩士最先產生于美國,是美國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學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對專業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碩士被引進中國,并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教育碩士實施時間還比較短,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還直接脫胎于教育碩士,缺乏與中國農村實際的有機聯系。二是如何使這些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能真正為農村服務。農村教育碩士從教的地方都是國家級和省級貧困地區,缺少發展的機會和資源,這與教育碩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使農村教育碩士在服務期滿后仍有志于從事農村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鄉村師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見對今天的農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二、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鄉村教育改革。他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眾解放、人類解放的武器。同時他又指出教育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而培養教師的關鍵則在于師范教育和師范學校。他強調“有生活力的國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師培養的;有生活力的教師,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師范學校訓練的”[3]。針對中國的現實狀況,他明確提出師范教育要面向廣大農村,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村培養師資[4]。他不僅在思想上重視師范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實踐著他的師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間他開辦了曉莊師范學校,致力于鄉村教師的培養和鄉村教育的改造。在實踐中,他結合教育發展規律以及我國鄉村的實際情況,形成了獨具特色又極富指導意義的鄉村師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紀初陶行知就認識到中國教育必須聯系中國國情的問題。他指出中國教育界不是乞靈古人,就是仿效外國,缺乏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5]。中國鄉村教育包括鄉村師范教育的問題在于脫離農村實際,以城市為導向,他認為我們的師范教育必須是從自己的親切經驗里長上來的[3]。除了重視教育聯系實際之外,陶行知還非常強調對教師進行終身教育,他認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人不應以從學校畢業作為教育的結束。只有教師自身得到充實,才能真正有益于學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視師德建設,他不僅以身作則,“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且鼓勵青年教師要有“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師的貧困地區。總之,在有關鄉村教師培養的論述中,他強調教育聯系農村實際、突出中心學校的地位,主張教師教育的終身性并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這對我國當前開展農村教育碩士計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如何培養出真正滿足中國農村實際需要的教師以及如何使這些教師能真正為農村服務這兩個問題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三、啟示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迅速。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

查看全文

科研誠信教育管理機制與創新研究

摘要:研究生階段是科研工作者塑造求真務實科學精神、遵守科研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科研道德習慣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現象卻屢有發生,其科研活動過程中的捏造、篡改、剽竊、抄襲等不端行為成為輿論的焦點。高校作為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科研誠信教育管理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樂觀。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文章提出構建科研誠信教育引導機制、科研失范防范機制、科研不端懲治機制“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多管齊下、系統推進,形成研究生在科研活動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的協同效應。

關鍵詞:高校研究生;科研誠信;工作機制

研究生學習階段是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的啟蒙階段,也是他們科研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期,是塑造求真務實科學精神、遵守科研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科研道德習慣的關鍵期。但是,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群體卻成為科研失信的“重災區”之一,如不加強科研誠信教育、管理和監督,勢必會嚴重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

一、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誠信是科研主體在從事學術研究活動過程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時所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用以約束科研主體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規則、規定、慣例、信念、價值觀的綜合體[1]。科研的生命在于創新,同時也取決于科研主體對學術規范、科研道德和科學精神的尊崇和執著。高校作為我國科學研究的主陣地,研究生既是未來科研隊伍的主力軍,也是國家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的后備力量,他們對科研誠信的尊重與遵守,不僅直接關系到個人學術聲譽,更是實現國家知識積累和科技創新的根本保障。雷曉鋒等人從“歷史、現實、理論”三個維度審視了加強我國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研究生在校期間沒有養成嚴謹誠信、求真務實的學風和作風,很難想象他們步入社會后的發展前景和對社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2]。高校是研究生科研誠信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加強研究生科研誠信教育、做好科研誠信教育的守門人意義重大[3]。但是,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現象屢有發生,在科學研究特別是學位論文撰寫中的捏造、篡改、剽竊等科研不端行為成為輿論的焦點。方曉春認為當前我國高校科研價值觀教育存在道德目標過高、缺乏實踐性、與科研管理脫節等問題,難以實現科研誠信要求[4]。袁子晗等人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學為調研對象,分析了這些大學科研誠信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研究發現目前存在管理機構不統一、施教方式不協調、科研誠信政策宣傳不充分、各校學術規范要求不統一等問題[5]。王飛認為高校科研誠信教育具體實施情況并不是很樂觀,教育的作用收效緩慢且成本昂貴[6]。因此,新形勢下加強我國高校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是毋庸置疑的,不僅事關千千萬萬研究生優良道德品質、科研精神的養成,還對于保證科學研究嚴肅性和社會公信力,推動科學研究傳承、發展和創新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生科研失信行為主要表現形式

查看全文

中學一級教師職稱述職報告

本人2000年6月畢業于常州技術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2000年8月分配至無錫市河埒中學6年來,一直從事中學計算機的教學工作。2001年8月被評為中學計算機二級教師職稱,聘任期將近五年,符合申報中學一級教師的條件,下面將本人任現職以來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思想政治和組織紀律

思想政治上積極向上。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和學校組織的各項政治活動。在此間,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學習同志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講話,堅持"思、識、行"相統一,提高堅持"三個代表"的素質、能力。

遵紀守法,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制度。尊敬師長,嚴于律己。為人師表,努力以良好的師德修養影響學生。以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時刻警示自己,為創建新時期和諧社會作出努力。

二、教學工作

在教學工作中,我能虛心主動地向老教師請教,學習專業技能和教學方法,培養自己嚴謹的教學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在教學實踐中,摸索體會教學方法。堅持運用電子教案及電教手段,教學目的明確。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我注意巡視,耐心主動輔導學生,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教學中注重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靈活創新的學習意識,使他們保持積極努力求知的心態,因此教學效果較好,順利通過了青年教師業務達標活動的考核。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人體科學專業發展論文

[論文]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發展方向

[論文摘要]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在醫學院校的發展已初見規模,為了克服體育院校辦此專業的缺陷,凸顯醫學院校的特色,以滿足社會需求,文章從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的關系出發,以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能用體育的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新問題”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了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學科,是利用生物學和醫學知識探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等方面相互關系及其規律的學科。它既涵蓋體育科學中的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保健和康復、運動生物力學等課程,也包含生物科學和醫學等學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1998年教育部將運動人體科學設置為本科專業,屬于教育學的體育學類。2004年普通醫學院校開始招收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學生。但因該專業招收的對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再加上該專業是一個新專業,缺乏辦學經驗,大部分醫學院校在培養方案和專業建設上,基本上套用體育專業和臨床醫學等專業的相關課程,難以體現“以運動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人的健康新問題”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導致在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上產生了偏差。為了更好地促進運動人體科

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筆者就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談以下幾點心得。

一、醫學院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目前狀況

1.培養方案。運動人體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我國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國擁有該專業的本科院校達27所,其中,已招生的醫學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總體培養目標和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所提出的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即“培養具備運動人體科學理論和實驗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學校、體育科研機構、運動練習基地和保健康復等部門,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教學、科研、競技運動和康復指導的高級專門人才。修業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查看全文

歷史教師的述職工作報告

我于*年*月從*大學畢業,取得歷史學教育本科學歷及學士學位。同年8月進入河埒中學從事歷史教學工作。20*年晉升為中學二級教師,在河埒中學任教至今。任職五年來,不論是擔任任課教師還是班主任,都能立足本職,勤于鉆研,勇于實踐,成為學校歷史學科組教學的骨干。

一、思想品質,職業道德

思想上好學上進,要求進步,忠于教育事業。堅決擁護黨改革開放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正直溫和,愛崗敬業;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各項學習與教育,認真達成繼續教育目標,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始終不忘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和教育技能;愉快接受學校工作安排,不挑肥揀瘦,不怨天尤人,起早帶晚,辛勤耕耘,執著追求,一心撲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和集體活動,尊重他人,心懷學校,盡己綿薄,為校爭榮;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重師德師風建設,弘揚正氣,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具有較強的敬業、務實和奉獻精神。

二、教育教學能力

1、歷史教學工作

歷史在初中并非主課,但它在傳承文明、啟迪人生中卻有著突出的效用。為此,作為任課教師,我重學:向書本學,經常閱讀有關歷史教學的書籍雜志,做好摘錄;向他人學,廣泛聽課,擇其善者而從之;從實踐學,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有不善者及時改之。其次重新,教學上積極貫徹新課改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先,鉆研新教材,挖掘新思路,利用新手段,充分運用自己善于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將豐富的課材,廣泛的知識充實入日常教學,能合理運用游戲、知識競答、小組對抗賽等形式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與激情,在快樂的氛圍中傳授知識、遷移知識、內化知識。再次是重德,“學史做人”,歷史教育是歷史史實的傳授,更是人文道德的傳授,在講述豐富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的同時,我還十分注意發掘歷史學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公民道德教育。任職五年來,教學效果受到領導和同仁的肯定,完成過一屆畢業班教學,學生的結業成績令人滿意,合格率有明顯提高。我積極參加教學交流,多次代表學科組對校內校外開課,獲得好評,并多次獲獎。在20*年西片賽課中戰勝大橋、光華等對手,出線入圍參加市級課件比賽,并榮獲市級二等獎。結合自身教學還撰寫了《讓學生在“感知”中學習歷史》、《淺談歷史活動課》、《論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隨風潤物——論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格建構》等多篇教學論文。

查看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與人事制度改革

摘要:當下,要辦好中國的大學,必須深入推進行政管理改革,而目前困擾中國大學的關鍵問題就是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的膨脹以及廣受詬病的“行政化”,因而行政管理改革的兩個核心也正是精簡機構和“去行政化”。“去行政化”的關鍵步驟是去掉大學里各級領導的行政級別,并實現學者主導學術與學術管理。精簡行政機構,不僅要嚴格控制機構和行政人員數量,更要推動形成服務于教學與學術的行政文化,建立起一種“小行政大學堂”的局面。就大學來講,管理改革的另一個主題就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學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勇于實行人才的“來去自由”政策,讓人才發自內心地留校工作,當然這需要為人才創設一個良好的制度與工作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說,留下了人才也就意味著開辟了學校建設亟需的財路,因此要樹立“財從才來”的辦學理念和人才理念。

關鍵詞:高校管理;去行政化;人事改革;學術

一個社會有兩根“柱子”,道德和法律,一根也不可少。一個學校也有這兩根柱子,一根也不可少,需要遵守法律和規章制度,但更需要的是講道德,但是只有道德又管不住某些人的行為,所以就必須建立和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在高校內部則需要制定章程,健全各部門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一些人,規范他們的行為。進一步地,這就提出了高校制度改革的要求,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規章制度都是合理的。這就是為什么要進行高校管理的改革。高校管理改革包含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一、行政管理改革

(一)去行政化

所謂行政化,它的要害在一個“化”字。行政肯定是需要的,這么大一個學校沒有行政是不行的,但不能“行政化”,“化”字是這個問題的實質。行政化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官本位化”。[1]那么,這個“官”是哪里來的?“官”是我們國家的政府加給大學的,大學本來是沒有官的。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校長不是官。[2]大百科全書說,官只存在于兩個機構:政府和軍隊。政府的官,就是部長、省長、市長,這叫政府官員。軍隊的官,就是軍長、師長,這叫作軍官。這個是全世界公認的。因此,學校是不應該有官的。唯有我們國家、原有的蘇聯和朝鮮等少數這么兩三個國家,在學校里設官。這個是中國大學一個致命的弱點,學校里面校長是什么行政級別,院長是什么級別,這個一定要去掉。

查看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及人事制度改革

摘要:“去行政化”的關鍵步驟是去掉大學里各級領導的行政級別,并實現學者主導學術與學術管理。精簡行政機構,不僅要嚴格控制機構和行政人員數量,更要推動形成服務于教學與學術的行政文化,建立起一種“小行政大學堂”的局面。就大學來講,管理改革的另一個主題就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學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勇于實行人才的“來去自由”政策,讓人才發自內心地留校工作,當然這需要為人才創設一個良好的制度與工作環境。從一定意義上說,留下了人才也就意味著開辟了學校建設亟需的財路,因此要樹立“財從才來”的辦學理念和人才理念。

關鍵詞:高校管理;去行政化;人事改革;學術

一個社會有兩根“柱子”,道德和法律,一根也不可少。一個學校也有這兩根柱子,一根也不可少,需要遵守法律和規章制度,但更需要的是講道德,但是只有道德又管不住某些人的行為,所以就必須建立和完善各種法律法規,在高校內部則需要制定章程,健全各部門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一些人,規范他們的行為。進一步地,這就提出了高校制度改革的要求,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規章制度都是合理的。這就是為什么要進行高校管理的改革。高校管理改革包含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一、行政管理改革

(一)去行政化

所謂行政化,它的要害在一個“化”字。行政肯定是需要的,這么大一個學校沒有行政是不行的,但不能“行政化”,“化”字是這個問題的實質。行政化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官本位化”。[1]那么,這個“官”是哪里來的?“官”是我們國家的政府加給大學的,大學本來是沒有官的。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校長不是官。[2]大百科全書說,官只存在于兩個機構:政府和軍隊。政府的官,就是部長、省長、市長,這叫政府官員。軍隊的官,就是軍長、師長,這叫作軍官。這個是全世界公認的。因此,學校是不應該有官的。唯有我們國家、原有的蘇聯和朝鮮等少數這么兩三個國家,在學校里設官。這個是中國大學一個致命的弱點,學校里面校長是什么行政級別,院長是什么級別,這個一定要去掉。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途徑

摘要:社會的進步,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富強,與人才的培養有著直觀的影響。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學中,人才的輸出直接發揮到生產建設和思想蛻變中。重視高等教育就不得不關注教育教學輸出者的“健康”狀態及高等教育中教師隊伍的狀態。其中,青年教師在這支隊伍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起到的作用也日漸重要。在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需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高校想要培養出人才,首先要具備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能夠為培養人才做足可靠支撐。教育關系著民族的未來,祖國的明天。分析現階段該隊伍的境況,通過運用較為科學的方法來建設青年教師隊伍,從規劃、啟動、監控等方面入手,能夠更好地推進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教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步推進和完善了戰略發展和科學布局的發展階段,開始關乎教育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階段。而所有教育改革的貫徹和落實者都是由高校教師組織并合理完成的。繼續推進高校改革,必然要準確把握高校教師的職業規律。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端人才、向社會輸出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的重要陣地,高校教師便是直接關系到教育成果的根本因素。在這支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儼然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疑成為園丁團隊中的主流力量之一。首先,青年教師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科研任務和產教融合等社會服務工作。同時,青年教師自身處于職業生涯的成長階段,作為高校中重要的群體,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關乎著高等教育整體的水準,也必將深遠觸動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長足發展。總之,高校青年教師人力資源效能的發揮,關系到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將日益體現出其巨大的能量。高校教師是在高校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人員。其中,青年教師是最為新鮮的血液,關注“教育血液”的生存境況和未來發展規劃是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本文所指的研究對象“高校青年教師”的年齡上限,基本界定在40周歲及以下。在課授予學位的全日制教育的高等院校中,從事專門的一線教學或者科研工作的專業教師。大學青年教師的共同特點,這群人普遍擁有相對較高的學歷,但初入職場剛剛開啟自己的教師生涯。他們不僅要盡快適應職業環境,還承擔著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同時還要擔負職業特點給生活上帶來的影響。本課題圍繞青年教師為中心,展開探究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的當下生存境況和發展規劃。

一、建設青年教師隊伍所遇到的問題

近年來,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對教師隊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之下青年教師的壓力負荷也同時增加。隨著高校的擴招,極具需要教師人才,各個高校普遍廣招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教育行業。青年教師的人數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作為這支隊伍中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師必然承受了更多的工作量。青年教師在保證教學正常進行的同時,由于還是“新人”在教學經驗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都不如閱歷豐富的老教師,還需要利用其他時間和精力來完善教學。青年教師還需要增加對自我的投入,比如自費額外學習來彌補自己由于年齡和經驗不足所帶來的職業差距。科研成果也備受青年教師的亟待關注,無論是職稱還是待遇,都與高校科研緊密相關。所以,尤其是青年教師無論是為了職稱晉升還是提高薪資,都需要將時間和精力在保證教學的前提下,更多的投入到科研事業中來。但是科研對于大多數才剛剛開展教學的年輕教師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會經濟競爭對個人價值觀的沖擊,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教師也是一個社會人,他們一樣會面臨一些社會困難。

(一)缺乏團隊意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