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教育思想對農村教育的重要性
時間:2022-08-06 09:11:20
導語:師范教育思想對農村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20世紀末起,我國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相應地,對擔負培養大學新生任務的高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長期以來的城鄉差距使農村教育成為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農村教育碩士學位的設立是近年來我國發展師范教育的新舉措之一,有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農村教育的發展。但在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不僅長期從事鄉村教育實踐工作,而且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師范教育思想。針對農村教育碩士計劃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可以主要從三方面借鑒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一、農村教育碩士的發展與問題
農村教育碩士計劃即通過推薦免試入學和免費攻讀學位等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的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到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的學校任教。教育部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村高中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臺了“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進一步完善了農村教育碩士培養的相關政策,主要包括:擴大了實施地區,從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擴展到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學校;新增了培養單位,增加了4所師范大學開展專項推薦免試工作;調整了培養方式,由“1+1+3”變為“3+1+1”的模式[1]。具體培養方式為:前三年,取得農村教育碩士入學資格的學生(以下簡稱為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到簽約農村學校任教;第四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到培養學校注冊研究生學籍,脫產學習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第五年,農村師資教育碩士生回到任教學校,邊工作、邊學習,通過現代遠程教育等方式繼續課程學習,并撰寫學位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并頒發碩士研究生學歷證書。目前全國試點省份均有一至兩所大學承擔了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任務[2]。農村教育碩士學位的設立順應了我國教育發展趨勢,有助于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但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差距以及農村教育的復雜性,使現實中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培養出真正滿足中國農村實際需要的教師。農村教育碩士是教育碩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碩士最先產生于美國,是美國為了適應工業化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學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對專業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碩士被引進中國,并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教育碩士實施時間還比較短,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還直接脫胎于教育碩士,缺乏與中國農村實際的有機聯系。二是如何使這些培養出來的優秀教師能真正為農村服務。農村教育碩士從教的地方都是國家級和省級貧困地區,缺少發展的機會和資源,這與教育碩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使農村教育碩士在服務期滿后仍有志于從事農村教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世紀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鄉村師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見對今天的農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二、陶行知的師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國教育事業特別是鄉村教育改革。他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眾解放、人類解放的武器。同時他又指出教育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而培養教師的關鍵則在于師范教育和師范學校。他強調“有生活力的國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師培養的;有生活力的教師,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師范學校訓練的”[3]。針對中國的現實狀況,他明確提出師范教育要面向廣大農村,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生產服務,為農村培養師資[4]。他不僅在思想上重視師范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實踐著他的師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間他開辦了曉莊師范學校,致力于鄉村教師的培養和鄉村教育的改造。在實踐中,他結合教育發展規律以及我國鄉村的實際情況,形成了獨具特色又極富指導意義的鄉村師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紀初陶行知就認識到中國教育必須聯系中國國情的問題。他指出中國教育界不是乞靈古人,就是仿效外國,缺乏時代精神和中國特色[5]。中國鄉村教育包括鄉村師范教育的問題在于脫離農村實際,以城市為導向,他認為我們的師范教育必須是從自己的親切經驗里長上來的[3]。除了重視教育聯系實際之外,陶行知還非常強調對教師進行終身教育,他認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人不應以從學校畢業作為教育的結束。只有教師自身得到充實,才能真正有益于學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視師德建設,他不僅以身作則,“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且鼓勵青年教師要有“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師的貧困地區。總之,在有關鄉村教師培養的論述中,他強調教育聯系農村實際、突出中心學校的地位,主張教師教育的終身性并重視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這對我國當前開展農村教育碩士計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如何培養出真正滿足中國農村實際需要的教師以及如何使這些教師能真正為農村服務這兩個問題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三、啟示
(一)實現簽約學校與高校之間的互動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碩士培養中一個鮮明特點是強調師范生必須先在農村實際鍛煉3年,之后再進行系統理論學習。可見,農村教育碩士實際上是由簽約學校和高等院校共同培養的,且簽約學校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教育碩士培養中的簽約學校實質上與陶行知一再強調的中心學校(承擔師范生實習任務的實施基礎教育的學校)有著諸多相通之處,二者都是師范生實踐鍛煉提高的主要場所。陶行知非常重視中心學校的作用,他指出“我們要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從活的中心學校產生活的鄉村師范;從活的鄉村師范產生活的教師;從活的教師產生活的學生,活的國民”[6]。他強調要運用中心學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養師資,認為師范學校和中心學校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的。但在我國農村教育碩士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簽約學校的建設卻往往成為被忽視的地方。簽約學校不僅是師范生最初開始工作的地方,而且也是他們不斷學習提高的基地。師范生有效融入農村學校之中,才能真正扎根農村、服務農村;也才能從教育實踐中發現問題,使3年后的理論學習更有意義。只有高等院校與簽約學校的有機互動才能真正有助于高校、師范生以及簽約校三方的共同進步。因此,在農村教育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加強高校和簽約農村學校間的溝通與互動,具體而言可以采取如下舉措。第一,高校應邀請農村學校的優秀教師向研究生傳授教學實踐經驗。同時,高校教師在自身的教育活動中也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密切聯系農村實際[7]。陶行知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楷模,在師范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他形成了“生活教育論”和“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學內容上,他主張要面向生活、聯系社會、聯系大自然。在教學方式上,他主張教學做合一,指出“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不然便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了”。這些都值得高校借鑒與學習。第二,簽約學校要及時吸收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成果。通過經常性地聘請高校教師來講學或座談,簽約學校可以不斷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農村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也有利于農村學校的整體進步。特別是對于農村教育碩士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思考的問題,高校更要注重從理論上給予引導和解答。
(二)加強農村教育碩士的終身教育早在20世紀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這一思想實際上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論”的一種延伸[8]。他的“生活教育論”強調生活即教育,因此教育不僅涉及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包括生活的各個階段。他認為教育在縱向上應是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體化;在橫向上則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他設想的終身教育體系中各級各類教育縱橫溝通、靈活多樣,涵蓋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其中他非常強調師范學校的繼續教育的職責。他指出內地有許多師范學校對畢業生毫不關心是最不好的現象,強調學校對畢業生有繼續培養的責任。農村教育碩士取得學位、結束5年的學習生活,只是其整個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已。在他們正式踏上工作崗位后,只有繼續學習、不斷補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同時,只有國家為農村教育碩士提供更多的學習深造機會,也才能更好地調動起他們服務農村的積極性。因而,農村教育碩士的終身教育成為一種必然,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教育內容要聯系實際。陶行知強調成人教育要以成人生活為中心,因此,農村教育碩士的繼續教育內容應緊密切合農村教育和農村社會的實際情況,要以他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境為出發點,以現實問題的解決為落腳點。對農村教育碩士的繼續教育可以不以學科而以問題為單元組織內容,這一方面有利于受訓教師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農村實際教育問題的解決。第二,教育形式要靈活多樣。陶行知為了適應成人生活的需要,在成人教育方面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小先生制”、“藝友制”等。雖然在今天的繼續教育中我們不必直接采用這些方式,但其背后的指導思想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農村教育碩士正式開始工作之后,再對他們實施系統的教育會變得比較困難,因此多樣化的教育形式成為必然。在教師培訓上,長期、短期,面授、遠程,半脫產、全脫產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形式,關鍵是要做到因地、因時、因人制宜。
(三)重視農村教育碩士的職業道德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環境一般比較艱苦,發展機會也相對較少。要使農村教育碩士這些優秀人才能真正為農村服務,除了物質上的鼓勵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精神修養,加強職業道德。陶行知非常重視師德的培養,他曾對教師提出五點希望,即:信仰心、責任心、共和精神、開辟精神以及試驗精神[9]。聯系今天農村教育碩士的實際,我們尤其應該強調師德中的信仰心和責任心。因為一名教師只有真正熱愛教育,對教育事業充滿信心,對學生傾注愛心,他才能在相對艱苦和不利的條件下,依然堅守崗位、樂教樂業。如何使農村教育碩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德”在農村教育碩士入學選拔標準中的地位。應屆畢業生有志于成為農村教育碩士,除了熱愛教育事業、希望服務農村等原因之外,還有些人是基于就業困難、經濟壓力等方面的考慮,這些緣由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這成為學生參與農村教育碩士計劃的主要原因,則今后他們的流動性也會增大,不利于農村師資隊伍的穩定。因此,在選拔過程中,學生的“德”特別是職業道德應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德”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比較難以把握,但并非完全不可行。比如,對于曾積極參加過社會服務特別是農村支教活動的學生應予優先考慮。
第二,加強農村教育碩士的職業道德培養。農村教育碩士系統學習的時間雖然僅有一年,但不可只重視學業上的進步,道德上的教育也不能忽視。除了可以開設專門職業道德課程以外,其他科目以及各種課外活動中都要滲透愛崗敬業的思想。但這種職業道德教育并不是填鴨式的灌輸,也非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而是要使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從教的快樂,為師的幸福。陶行知之所以能不慕高官厚祿,不怕艱難困苦,把畢生奉獻給教育事業,就是因為他體會到“教育是一種快樂的事業”,相信教育的力量并從學生的成長中感受到極大的幸福。如果農村教育碩士都能從農村教育中感受到快樂,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對教育事業充滿信仰心,對學生飽含責任心,則我國開展農村教育碩士計劃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 上一篇:辦事處社會治理工作報告
- 下一篇:提高農村學生考試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