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4 08:37: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學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若干研究論述

心理學理論是一項具有悠久的歷史的項目,是關系到人們行為和心理的關鍵因素。以教育事業為例,科學地對心理理論進行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科學的對學生進行組織,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專注度得到提升,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需要科學的對心理學理論進行研究和分析,發揮心理學理論的功能性。

一、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概述

心理學理論是一種針對心理學和精神疾病領域的重要理論,可以根據人們的行為情況,對對象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進行預測,甚至可以通過心理學理論將對象的行為進行誘導。心理學理論可以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可以應用到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醫生治療的過程中,緝查辦案中,其功能的全面發揮可以使得的各類問題得到良好的處理,促使社會的和諧安定。心理學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對象的心理活動情況,對象的行為等,心理學理論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心理活動揣摩和分析,將對象的下一步活動進行猜測,從而有效的提高行為問題、意識問題和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學理論的應用,可以提高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對象的潛能。

二、心理學理論的意義

隨著心理學理論的進步和完善,心理學理論的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對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心理學理論的理論意義

查看全文

自殺成因的心理學理論分析

摘要:當前,自殺已經成為了公共衛生中非常嚴重的一種問題,社會和學界都在高度地關注著這一問題。自殺作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很多國家的心理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根據近年來國內外對自殺案例的研究,從自殺的概念、成因和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的闡述。

關鍵詞:自殺;心理學;自殺評估;自殺治療

有相關數據顯示,在世界范圍內僅2008年死于自殺的大約就有100萬人,每年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上上升。我國自殺者大約每年有29萬人左右,自殺的年均死亡率達到了0.23‰。因此,自殺問題的研究變得非常重要。那么,為什么人們會以自殺的方式來將自己的生命結束呢?這潛在的原因并未得到廣泛的關注,這也使得自殺問題始終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因此,為了讓國內外的同仁對了解自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情況,本文將對自殺的概念、成因、治療三大方面做出有關研究和評述性的介紹。

一、對自殺的概述

1.解讀自殺。自殺,指的是某一個體自愿或者蓄意運用各種手段將自己的生命結束的一種行為。這是包含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的復雜行為。從心理學視角來看,自殺行為是自殺者對死的本能也是其心理長期積累的最終結果。生理學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先天的遺傳行為模式。現象學觀點認為自殺是一種故意終止生命的存在,進行自我毀滅的行為?,F象學觀點突出了自殺者的主觀故意性行為與客觀的毀滅性行為。學者們對于自殺的概念各持己見,至今尚且一個有統一標準。根據很多研究發現,家庭成長環境以及遺傳因素等方面對于自殺意識與自殺行為有著較大影響,其中包括家庭的精神疾病、自殺史等各方面的因素。2.自殺心理形成的整個過程。一般來說,自殺者自殺之前會有下列心理過程:首先是自殺動機的形成。當自殺者遇到了困難或是挫折后,他們的內心會很痛苦,為了找到發泄、表達或者解決、逃避等,選擇自殺作為解決的方法。第二階段,是自殺者矛盾沖突心理形成。當他們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之后,思想會徘徊在生死之間,也會在本能與社會規范和道德理念間反復徘徊,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斗爭,自殺念頭也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他們的自殺念頭也會反映為一種重要的信號以及異于常人的各種行為。最后則是決定自殺。當生死之間的矛盾受到激化之后,反復經過選擇之后,甚至表面上出現了正常的假象。第四階段,自殺的真正實施階段。自殺者付諸于行動,結束自己的生命。3.自殺的分類。自殺是由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產生自殺時不同的動機,國內研究者通常會把他們分為抗爭懲罰、心理解脫以及尋求關注和要挾等類型;國外學者將其分為:獻身式自殺(犧牲)、玩笑式自殺(證明自己)、攻擊型自殺(勒索或者報復)、逃避式自殺(擺脫懲罰或悲傷)。

二、分析發生自殺的主要成因

查看全文

心理學理論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世界性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度過了一個困難的時期,逐漸上升為學科發展的亮點。當前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復興主要得益于“后實證主義”新范式的出現。后實證主義范式將科學實在論和科學解釋學作為核心理論假設,試圖以新的維度重建心理學的科學基礎。以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社會建構主義、修辭心理學、辯證法心理學等為代表的后實證主義研究思潮的日益勃興,不斷展現出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內在學術魅力與文化自信。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研究;后實證主義;范式轉換

心理學的先驅者布倫塔諾曾說:“心理學好像是人類進步的基本條件,更是關于人類真理的試金石”。[1]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便將心理學建設成為一門與經濟學和法律齊名的熱門學科。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心理學又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以“腦的十年”研究和“認知科學計劃”為核心的科學發展戰略,又將心理學推向了一個鼓舞人心的新時代。目前,美國科學基金會已經把心理科學單列為七大部類之一。我國也將包括心理學在內的18門學科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基礎學科。這無疑為新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社會外部環境。從學科發展的內部格局而言,心理學的知識更新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實證心理學獨攬天下的局面已逐漸被打破,形成了實證主義與后實證主義雙峰對峙的并行發展格局。不僅像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步入了一個不斷創新的發展階段,而且以理論心理學、社會建構主義、文化心理學為代表的后實證主義范式,也不斷展現出了心理學理論研究本身的內在學術魅力與文化自信。新世紀的心理學研究范式走向了一個更為開放的新時代。探討西方心理學研究范式轉向的規范基礎和前沿主題,對于改善國內心理學理論研究的長期滯后及錯位狀態,具有重要的學術參照意義。

一、當代心理學理論研究范式的轉換:后實證主義的崛起

近10年來,世界范圍內的心理學理論研究度過了一個困難的發展時期,進入了后實證主義范式的新階段。正如車文博先生所講,目前心理學的研究發展“已經超越了以往狹隘的定義,已經從關注實驗室中的人,轉化到了研究復雜的社會、文化問題和理論問題”。[2]當前西方心理學理論研究繁榮的重要標志是:作為具有獨立學科建制的“理論心理學”學科分支已經得到確立;許多傳統問題像身心關系問題、意識、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等,在當代新的科學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討論;而且當今自然科學和社會時代的發展也為心理學理論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課題。許多傳統與現代性問題交織在一起,迫使心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對一些具有探本求源屬性學科問題的重新認識和理解。經過20多年的持續創新積累,西方心理學的理論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成型的后實證主義的新視角或新范式。

“范式”是指特定時期從事某一學科的研究者所公認的理論框架或研究綱領。根據庫恩的觀點,范式的基本含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學科共同體所持有的共同態度和信念;具有公認的研究框架和理論模型。理論范式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斯騰伯格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總是會受到兩種互為聯系的內生性資源的推動:一種是“思想驅動”(ideadriven),另一種是“數據驅動”(datadriven)。[3]理論范式無疑屬于“思想驅動”的范疇。隨著當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一些學者提出,許多科學發展問題在技術上困難并不大,而關鍵需要來自于“思想觀念”的變革,即需要進一步實現理論范式的轉換,以新的思路和視角來擺脫發展中的困局。

查看全文

心理學理論分析論文

理論心理學正是這樣一種學科,它從非經驗的角度,通過分析、綜合、歸納、類比、假設、抽象、演繹或推理等多種理論思維的方式,對心理現象進行探索,對心理學學科本身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它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就像理論物理學、理論化學在物理學和化學中一樣,是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理論心理學的歷史由來已久,實驗心理學創立之前的哲學心理學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理論心理學,因為它是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探討人的心理現象,并試圖從各種具體的心理現象背后發現心理生活的本質。但是,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哲學心理學并不能稱為理論心理學,因為理論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有自己特定的對象、任務和理論體系,它是心理科學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學的全部,它與實驗心理學是并存的。相比較來說,哲學心理學雖然在方法上與理論心理學有類似之處,但是它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于哲學;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沒有形成理論體系;在當時,哲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學學科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理論心理學也不同于以觀察、實驗為基本方法的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等實證學科或實證心理學。理論心理學使用理論思維的方法,從性質上講,它不是一種經驗學科,而實證心理學以觀察、實驗等經驗方法為主,同理論心理學的性質是不同的。但是兩者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為后者提供指導,后者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實證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論和假設為基礎,同時,理論的構建又必須建筑在一定的事實上。所以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兩者的分工只是為了心理學科學的發展和深化,而不是永遠的分道揚鑣、互不相涉。離開了實證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就成了純粹的主觀臆測,離開了理論心理學,實證心理學就會見木不見林,變成沒思想的操作。當代心理學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輕視理論心理學的必然結果。

就理論心理學的范圍來說,理論心理學包含兩個大的方面:元理論(Metatheory)和實體理論(Substantivetheory)。元理論是學科的基礎理論,它是心理學學科性質的高度理論概括,是心理學的實體理論和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具有元理論的部分,否則就是一個缺乏核心的松散聯盟,不成其為科學。實體理論不同于元理論之處在于它的研究對象不是心理學現象或問題。如果說元理論的探討主要依賴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實體理論的探討則更多地依賴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繹的方法。有關元理論和實體理論的更進一步闡述,請參閱與此有關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關理論心理學的概念中,我們已經指出理論心理學不同于以經驗方法為主的實證的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就其性質來說是一門非經驗學科。那么非經驗的學科能不能成為科學?是否只有以觀察與實驗等經驗方法為主的實證學科才能稱得上是科學呢?

把研究的問題局限于經驗的范圍內是實證主義哲學的一貫觀點。心理學的發展受到這種觀點的強烈影響,事實上,在行為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實證主義成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實證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在心理學中成為衡量科學問題和非科學問題的惟一標準。

查看全文

心理學理論在醫院藥學服務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學理論在醫院藥學服務質量提升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均分為34例研究組與34例參照組。研究組行藥學心理學服務質量提升管理,參照組行常規醫院藥學服務改善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藥房差錯事件發生率及投訴率。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與藥房差錯事件發生率及投訴率明顯優于參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學理論有助于醫院藥學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藥學服務差錯事件發生概率,減少了醫院藥學服務的投訴事件發生率,除此之外,還可幫助醫院構建全新且高效的藥學理論基礎結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醫院藥學服務;改善措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醫學臨床對藥學服務體系展開了全面且深入的創新研究,旨在有效提升當前國內醫院的藥學服務質量。從本質上講,藥學服務就是指藥學工作者通過自身對藥學知識、藥學工具的了解有效服務于患者及其家屬與護理人員,以滿足其對藥學服務實際需求的一種服務性質活動[1]。作為醫療服務的主體內容之一,藥學服務能夠積極準確地反映出醫院的真實服務質量??梢姡帉W服務質量的體現就是對醫院形象及患者健康的實際體現,同時對以上兩者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2]。從類型上分析,藥學服務主要包括西藥房藥學服務以及中藥房藥學服務,其類型上的區分主要依靠所用藥品的成分與效用,結合當前醫院內部的差錯事件發生率及投訴率比較發現,西藥房的差錯事件更多[3-4]?;诖?,本次研究將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主體,旨在深入探究心理學理論在醫院藥學服務質量提升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患者作為研究主體,均分為34例研究組與34例參照組。34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25.79±2.21)歲;34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26.58±2.4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參照組行常規醫院藥物服務改善措施。嚴格按照藥房醫師的開具處方發藥,向患者及其家屬簡單介紹藥方的組成及效用[5],對于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必須給予及時的解析[6]。反復叮囑患者及其家屬藥物的用法及用量,詢問患者的相關禁忌證及適應證,避免在用藥過程或用藥后出現過敏、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研究組行藥學心理學服務質量提升管理。具體內容如下:①中西藥房的相關醫護人員必須定期參加由醫院組織并發起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培訓活動,以此有效培養藥方醫護人員的心理判斷力及應急處理能力。除此之外,經過專業心理培訓的醫護人員能夠快速且準確地觀察出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情況,以此幫助患者有效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②醫護人員應當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由于部分患者是初入醫院的住院區,因此較易產生焦慮及恐懼等負面情緒,醫護人員應當注重患者每天的實際心理需求,并設法滿足其合理需求,從而不斷強化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康復信心。由此可見,當患者表現出負面情緒時,相關醫護人員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心理學理論及藥理學知識,為患者耐心且細致的講解,正面解決患者所面臨的各種問題。③除了利用心理學知識完善藥學醫師及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及處理能力之外,還需要加大對藥方建設的成本投資,強化醫院內部中西藥房的硬件及軟件設施,配置性能優化、效果良好的軟硬件設備,同時實施電子處方制度,減少傳統處方發藥對人力資源的消耗,切實提升了中西藥房的發藥效率。另一方面,加強對中西藥房藥品購置地過審標準,過審的藥品應當標注明確生產批號、使用說明、藥物品種、供貨商地址及國藥準字等相關信息。1.3觀察指標。本院將以兩組患者實施相應藥學服務質量提升措施后的差錯事件發生率、投訴率及服務滿意度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最終準確性,研究小組將服務滿意度具體分為滿意(≥90分)、較滿意(≥80分,<90分)及不滿意(<80分)3個,便于實驗結果的計算與統計。1.4統計學方法。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采用x2和t檢驗比較,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思政工作心理學理論應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期間存在著多重矛盾,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矛盾、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規范與教育者、被教育者和身處環境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在深層次上體現在認識、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淺層次上表現為人某種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依據人的思想活動規律進行的,而人的思想活動規律受制于心理活動規律。心理學是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側重于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方面來研究人。在新形勢下,把心理學知識合理運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來,能夠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實際效果。

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思想工作經驗,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典型示范法等,其中就包括豐富的心理學內容。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對這一珍貴的精神財富進行挖掘整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未能被人們自覺地運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視人的心理素質對思想政治品德的影響,難以使教育主客體發生情感共鳴和內心認同。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心理學依據,停留在感性階段上,難以形成自身的科學體系;心理學則因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實踐支持,削弱了自身的社會實踐性。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對心理行為關系與人的思想動態結合的研究,及時從人們行為反應中發現思想問題,了解心理過程和心理活動規律,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實效性。

一、心理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差異

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以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為對象的[1]。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正確的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實現主觀與客觀統一的過程,因而它是專門塑造人們思想的一項偉大工程。心理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功能和目的存在的差異就兩者的功能與目的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著眼于整個社會、國家和時代任務,而心理干預則著眼于人的個體。思想政治工作是“驚濤駭浪”,而心理干預則屬于“涓涓流水”。思想政治工作幫助人們認識國家形勢與任務,提高思想政治覺悟,而心理學理論可以幫助人們認識自我,建立自我評價和自我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學會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屬于宏觀方面的調節;心理學理論則是使個體學會處理個人與自身、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屬于微觀方面的調節。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會忽視心理健康問題,而心理學研究則往往會忽視政治方面問題。

(二)原則和方法存在的差異就兩者的原則方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善于主動出擊,積極發現和解決問題,心理干預則強調自愿性原則,來訪上門。前者是教育者找受教育者,后者則是受教育者找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較多,如授課、報告、對話、學習與討論、檢查與評比、表揚與批評、參觀訪問和個別談話等,而心理干預主要采取個別交談、咨詢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灌輸與教育、言傳與身教,而心理干預則主要是宣泄與疏導、傾聽與情感溝通。

查看全文

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應用探討

摘要:統一戰線學除了運用傳統的研究手段,還必要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從理論借鑒、問題拉動、文化交融等層次,實現對統一戰線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統一戰線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統戰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動適應”這一社會心理學內涵,將大大有利于與統戰對象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針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有的焦慮狀況進行心理疏導,將焦慮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這也是當前統戰部門亟需去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吧鐣犯瘛笔且l群體行為的重要心理動因,應該深入了解統戰成員的社會品格結構,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統一戰線;應用;探討

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統戰工作是一門科學,沒有很強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統戰干部要深入學習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方針政策,精通統一戰線歷史,做到心明眼亮,同時還要廣泛學習各方面知識,掌握統戰工作的個中門道,善于處理各種復雜敏感問題,努力成為行家里手。這一重要觀點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學指明了方向。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統一戰線學除了運用傳統的研究手段,還有必要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從理論借鑒、問題拉動、文化交融等層次,實現對統一戰線問題的整合性研究。因此,汲取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相關成果和研究方法,是統一戰線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心理學的歷史定位,乃是運用科學方法對個體、人際和群體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進行研究,并為社會問題與人際矛盾提供解決之道的學科。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不同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都可以在這個學科中找到對應的認識、解釋、預測和控制,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在統戰工作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中,社會心理學理論同樣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需要統戰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換一個角度來說,只要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同人的思想狀況保持密切聯系的工作,在實踐中就不可能完全擺脫心理學理論的運用。統戰工作本質上是爭取人心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地做好統戰工作,統戰工作者就必須與黨外人士交心、交友,去深入地了解人、理解人,做一個洞察人心與人性的行家。有選擇地吸納社會心理學中的某些動態的、實用的、具有辯證思維的理論元素,對于進一步推動統戰工作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結合近年來的實踐與思考,我們嘗試拈出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的“舍己的自動適應”、“社會焦慮”、“社會品格”三個重要概念及其在統戰工作中的應用,試作探討如下。

一、“舍己的自動適應”:思想交流中的無意識誤述

社會心理學理論所說的“舍己的自動適應”,指的是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即一個人可能有許許多多的思想、體悟、希望以及甚至于感官的感覺,這些思想、體悟等等雖然在主觀上好像是出自于內在的思考,但其實是外面加諸于其人的。我們在工作實踐中經常能發現,有許多人自以為在主動而自發的思想、行為,其實并不然。當他們說“我認為”時,這句話似乎很明確而肯定,似乎惟一的問題是“我所認為的”是否正確,而不是“我是否在表達意見”。但一經用心理學原理來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其中往往隱藏著“舍己的自動適應”行為:某些人也許在大庭廣眾前侃侃而談,但實際上并沒有表達任何自身的意見,只是不知不覺在復述環境傳遞給他的某種看法。這種基于“舍己的自動適應”的意見表達實質是一種無意識誤述?!吧峒旱淖詣舆m應”與催眠狀態非常類似。有經驗的精神分析師都知道,如果向一位被催眠者施以催眠術,向其灌輸一種思想,被催眠者在醒來以后,往往會把處于催眠狀態時灌輸給他的思想當作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在催眠中暗示某人,當他在催眠后醒來,他會感到非常口渴;結果,這人在醒來會真的感到口渴而立即找水喝,但實際上當時他并沒有處于口渴狀態。像這樣的情形在催眠中屢見不鮮,施催眠術的人可以暗示說,一杯咸鹽水是一杯香甜的橙汁,于是受催眠者便會像喝橙汁一樣津津有味地喝起咸鹽水;施催眠術的人暗示說,受催眠的人手指斷了,于是受催眠者就真的顯現出痛苦的表情。“舍己的自動適應”現象在統戰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舉例來說,比如市委統戰部曾組織幾個黨外人士召開一次小型的座談會,參加座談者中有一位是閱歷豐富、久經考驗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另有兩位是政治閱歷尚淺的年輕黨外人士。召開這次座談會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目前黨外人士對本市正在推進的統一戰線工作制度建設持何種意見,于是便向參加座談者請教。我們還知道,這幾位參加座談的黨外人士都已聽到了最近市委召開統戰工作會議的有關報道。對統一戰線建設具有深入感悟的那位年長的黨外代表人士思考一番,他考慮到當前的形勢要求、本地的具體情況、黨派組織的獨特優勢等因素,加以斟酌,然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可能會想到市委統戰工作會議的報道內容,并引用了媒體中的有些消息來支持他自己的意見。但是,重要的一點是,他的意見和建議是他自己的思想產物,是他自己的看法。兩位閱歷尚淺的年輕黨外人士中,有一個人可能知道他自己并不很清楚當前統戰工作的有關情況,而且也覺得座談之時也無法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因此,他坦白地回答說:“我不能提供什么意見,我知道的就是,市委統戰工作會議是如此這般的部署。”另外一個年輕黨外人士則不同。他相信他對統一戰線知道得很多,雖然實際上他不過浮光掠影地知道一點情況而已,但他認為他必須有能力回答每一個問題。因此,他想了一下,然后把“他的”的意見講了出來,其實,他的意見不過是媒體報道的消息而已。當請教他這樣說的理由時,他會告訴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等等,他得到了這個結論。從表面上來看,這位年輕黨外人士的行為和那個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行為是一樣的。然而,如果我們更密切地予以分析的話,就會發統戰理論與實踐現,這位年輕黨外人士只是毫無保留地接受了媒體的報道和提法??墒?,由于他覺得必須表示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忘記了,他是在重復媒體報道的權威意見,故而相信,他的這個看法,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而獲致的。而實質上他所提出的種種理由,也是虛假的理由,其目的是想使他的意見顯得是他自己思考的產物。他自以為這是自己的意見,其實不過是不自覺地承襲媒體和權威人士的意見。也許他的意見是對的,而那個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意見是欠妥的,可是無論如何,對的并不是“他的”意見。我們觀察黨外人士對于若干事情的意見時,常??梢园l現到上述類似現象。比如說,我們向一位正在讀報學習的黨外人士,請教對某一政治問題的看法時,“他的”意見其實就是他從報紙上看到的說法,然而,他卻相信,他所說的乃是他自己思考的產物。在宗教信仰問題上,也經常發現“舍己的自動適應”現象?;窗彩形y戰部曾對本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宗教信仰問題進行過一次調查。接受問卷調查的200多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自認有宗教信仰的占30%以上,其中一大半信仰佛教。經調查發現,對真正的宗教教義,許多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其實并不篤信;他們的信佛,更主要是出于一種從眾心理和功利性目的。有位受訪的民營企業家在受訪時就明確表示:“我平時信佛,對佛教的具體內容壓根不懂,只是看到周圍很多人都在信,覺得心誠則靈,也就信了。自己深感只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一定會有福報?!边@樣的所謂宗教信仰和宗教人士追求定向和獻身的需求,其實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也是很不真實的。雖然行善積德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上的扶貧濟困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來說也有負面作用,與我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方向也是背離的。對此,統戰部門應加強引導,幫助他們克服這種“舍己的自動適應”,真正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獨立起來,從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轉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之中。從上述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們去了解一個人,最重要的在于洞察這個思想,是否是一個人自己的思考結果,而不僅僅在于這個思想的內容,是否是正確。比如在征求黨外人士意見的例子中,年長的資深黨外代表人士的的意見可能是欠妥的,而那個重復媒體報道的年輕黨外人士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由此可見,虛假的思考也可能是非常合邏輯與合理的,但實際上這種合理化的行為,卻由種種非理性及主觀的因素所決定。這種合理化行為可能與事實、與邏輯思考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在外表上卻常常是言之成理的。各種“舍己的自動適應”行為,之所以在本質上是虛假的,乃是因為它不是這項行為的真正動機??傊?,在對黨外人士進行政治引導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一點是,既要知道他們“想些什么”,更要知道他們“如何地思想”。凡是由積極的思考所產生出的思想,永遠是鮮活的。所謂鮮活,不一定是指別人未曾想到的,而是指思想的人真正把思考作為一種工具,用以發現在外界或內心中的一些真實事情和切身感悟。因此,統戰工作者如能深入了解和把握“舍己的自動適應”這一社會心理學內涵,將大大有利于與統戰對象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僅靠一個人的話是否合邏輯,是不能判斷出他的話是否是出于衷心的,我們必須還要考慮到這個人的心理動機。

二、“社會焦慮”: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心理健康問題

查看全文

思政課心理學理論方法研究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狀

當前,盡管各大高職院校都在致力于探索改革思政課教學的改革,但面對許多現實難題,其教學現狀仍令人不盡如意。(一)高校思政課教學與教學目標的關聯性不夠。高校思政教育目標旨在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高職思政教師對思政教學的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認識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更多地是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作為教學重點,注重的只是知識的輸出,對知識的學以致用關心不足,甚少啟發學生自主思考,一味的灌輸,缺乏啟發式教育,根本無法做到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有效統一,這樣的思政教學違背了“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原則,使得學生不能更好地內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他們幾乎沒有探索過要培育出怎樣的人才,也未找到人才品格的關鍵點。這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相背離,更何談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二)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不足。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大多仍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按照教材設置好的教學內容講解知識,忽略了“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教學中缺乏啟發性教育。盡管當前大多老師的課堂都有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但教學仍然是以講授為主,最多加個案例或是插入幾張圖片,缺乏多樣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沒有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接受特點,學生處在被動灌輸的地位,缺乏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缺乏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和對情境的情緒體驗。高職大學生本身就表現出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的特點,很多時候到課率都要靠課堂點名來保障,那么當他們走進了思政課堂,面對這樣一個缺乏互動交流、氣氛沉悶的課堂,還如何要求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思政課的學習呢?失去興趣的教學課堂又如何發揮它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呢?(三)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社會實際聯系不密切。據調查,大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課講授的理論高高在上,與實際生活關聯不大,缺乏“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教學內容缺乏親和力,不接地氣,無法觸摸到學生的內心,而大多數高職學生本身就存在學習積極性低、主動性不夠等問題,他們對理論性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抬頭率低,忽略了實際生活的課堂內容只會愈發顯得枯燥乏味,教學成效也就難以顯現。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方面:一是思政課教師自我缺乏與時俱進的意識,自我知識系統不更新,在備課時往往只備教材,思政課程的教材是相對靜態的,社會的發展卻是動態的,的授課對象也是在不斷成長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思政教師的教學僅僅是圍繞教材,缺少對實際生活現象、案例等素材的搜集,忽略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缺少對學生實際生活的關注,降低了思政課的親和力,使得教學內容乏味,教學失去生動性。二是高職思政課教師上課任務本就繁重,再加上多數高職學生態度不端正,上課玩手機、睡覺、開小差,這些上課狀態讓思政課教師體會不到教學成就感,導致思政課教師表現出明顯的職業倦怠,反過來教師的職業倦怠又使得他們備課更加隨意,課堂內容愈發枯燥,學生不斷失去興趣,造成惡性循環。

二、心理學方法理論應用于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科學,包括人格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發展心理學等,關注的主體是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關注大學生的發展,兩者都是育人的工作,都重視人的發展。從整體上來說,兩者有一定的共同點,一是兩者都堅持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發展理念;二是兩者的人性關懷指向是相同的;三是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教學本就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加入心理學思想的高職思政教育是可行的,具備心理學思想的思政教學將是一種讓學生有收獲感,讓教師有幸福感的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二)必要性。在2019年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辈⑦M一步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的教學要求。其中“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要求教學中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3]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如雷貫耳的顯性教育,也包括潤物細無聲的隱形教育,不能全是思政課教師的事,其他各類課程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思政課教學如果能和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同向而行,發揮協同效應,就會取得更大的效果。近年來,高職思政教育也一直在尋求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但結果都不甚理想,高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高職生健康積極的心理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學中的需要動機理論、積極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眾多理論方法為高職思政課教學如何培養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大學生提供了新參考。將心理學理論方法滲透在高職思政課教學全過程中,打造互動啟發式教學氛圍、創設感官體驗情境,使高職生在參與體驗中養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合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不僅提高了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也是高職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心理學理論方法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運用心理學領域中的一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學習的金字塔理論、積極心理學、團體輔導等來不斷改進和優化思政課的教學。(一)運用需要層次理論來幫助理解思政課教學目標。心理學中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應該有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這五種需要由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其中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是成長需要,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每個個體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相應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雖然高職學生大多是高考的失敗者,但他們同樣有參與社交、獲得尊重、追求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密切聯系實際,以滿足學生成長需要作為教學首要目標,關注、認可和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是思政課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核心地位,它決定著教學行為,教學目標認識不足必然導致教學行為產生偏差。高職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要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更應該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高職思政課教學應借鑒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幫助思政教師設定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的設置單一、偏頗。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以生為本,以學生需要作為教學切入點,來設定教學目標。教學的三個層次目標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知識目標要求學生學懂、學會;過程與方法目標強調做中學、學中做和反思;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為認同、體會和內化三個層次。知識目標是后兩者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實現知識目標的手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對另兩個目標發揮促進作用。例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這一章節,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理想信念的概念、特征是什么”(知識目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樹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過程與方法目標),并使得學生認同內化理想信念,在實際生活中把理想信念當作奮斗目標,不斷激勵自己前行,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二)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理念來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心理學中的團體心理輔導指的是在團體的情景中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互動式活動的開展來促使個體進行自我探索和發展,進而自我接納、自我肯定,從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往往注重成員的知識和能力的充實以及正向行為的建立。高職思政課教學可以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理念,在教學中采用互動式教學、小組合作式學習,結合思政課程的特點和高職生的特征,運用團體輔導形式來優化教學設計,活躍課堂氣氛,體驗積極情緒,形成積極人格。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優化教學設計:1.小組合作法。據了解,高職思政課教學大多是大班化教學,班級人數眾多,教學效果不佳??梢赃\用團體輔導理念,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一個大班拆成多個小組,每小組以5~8人為宜。課堂活動的開展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互動合作,小組間競爭比拼,小組的形式使得每位同學參與課堂的概率增加,而組間的競爭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斗志。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也極大激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2.活動教學法。以活動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探究,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而是參與式地主動構建,教師充當課堂的“組織者”,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思政教師可以開放課堂,邀請先進人物進課堂,或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實踐驗證。例如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改革開放”這一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來分享自己的家鄉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化,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什么是改革開放”,同時還進一步強化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愛家情懷。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生在“做中學”的知識記憶程度可達到75%,因此,思政課每個主題的學習都可以設計相應的活動?;顒拥脑O計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增強思政教學的親和力,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3.情景創設法。引發了情緒共鳴的知識獲得必然是最牢固的。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善于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輕松學習。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大國工匠的視頻播放營造氛圍,也可以引用社會現實案例來論證教學,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認識與適應大學生活”章節,如果僅僅靠教師來講“大學是什么樣的,要如何去適應”,這樣的課堂不會引起共鳴,學生也很難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大學的視頻、圖片以及優秀畢業生的典型案例或是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采訪,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生的情緒體驗深刻,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充滿趣味性的。(三)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來提升思政課教師職業幸福感。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人類心理狀態的新興學科,主張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和行為,關注人類的幸福。思政教師是思政教學的主要承擔者,他們直接影響著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面對當前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困境,應引入積極心理學中的各種積極理論,在思政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心態的同時,激發思政教師教學熱情,使教師教學不斷感受到高峰體驗。提升職業幸福感,是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必然選擇之一。一方面,運用積極心理學思想激勵高職思政課教師應該把思政課教學當作事業來做,而不是當作“飯碗”來做。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主要源于學生,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多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教師不僅是投入時間和精力,而更應該投入情感來備課、備“學生”。教學內容的設計應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將鮮活的事例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用客觀的態度去分析,甚至可以邀請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設計,把思政課教學過程創設為師生相互成長、共同參與的互動模式,只有這樣的課堂才可觸及學生的內心,方能與學生進行思想對話和交流,教學成效才能凸顯。另一方面,運用積極心理學思想引導思政課教師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事情,把問題當課題,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面對教學的困境、職業發展的問題,將其都轉變為研究的課題,從而不斷改變當前職業倦怠的現狀。心理學中不僅蘊含者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它豐富的理論方法對思政課教育也有著重要的價值,作為思政教師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意識,抓好思政課堂這個主渠道和主陣地,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的同時,不斷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減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跡,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查看全文

小析語言心理學理論的英語閱讀

一、幾種主要英語閱讀模式

許多學者曾對英語的有效閱讀模式提出頗具價值的探討,但他們或多或少忽略了閱讀時的心理因素對閱讀效果的影響。于是許多語言心理學家開始了基于語言心理學的英語閱讀模式的研究。這些研究過程符合英語語言閱讀的自身規律,于是他們在研究的不同階段提出了不同的閱讀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閱讀者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他們的英語技能。1信息加工模式語言學家在研究有效閱讀模式的早期,曾提出一種閱讀模式,即信息加工模式。他們認為閱讀過程就是對語言符號信息的加工過程,只是書面語言文字信息向大腦單向轉移并匯集的過程,即被動解碼的過程。他們卻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心理因素與語言文字的相互作用。這種理論認為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只是對“單個語言單位(如音位、字位、詞)進行解碼,并從最小的單位到最大的單位構建篇章意義,然后修正已經存在的知識以及給予篇章信息所做出的預測”。顯然,這種觀點只是闡釋了閱讀過程中的初級階段和必要過程,但卻無法全面科學地解釋閱讀過程中某些客觀存在的內涵和聯系,因此把閱讀過程看作是由符號到意義的信息解碼過程的觀點過于單一,有失偏頗。此外,這一模式把閱讀者與文章之間的關系簡單地定性為單向關系,容易使閱讀者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導致其不能根據文章的整體結構去片面處理詞義和文章結構問題。鑒于這種閱讀模式明顯且事實上低估了閱讀者的主觀能動性,禁不住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在后續出現的新式理論中它被給予了較多的批判和補充。2語言心理過程模式語言學家古德曼認為:閱讀是思維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是作者、語言信息和讀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可見,閱讀者的閱讀過程不是簡單地接受理解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所傳達的信息,而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去接收理解作者語言文字符號,并與其進行精神思想交流的復雜心理活動過程。因此心理語言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新的閱讀模式,即語言心理模式。這種閱讀模式與上面所提到的閱讀模式恰恰相反,這種閱讀模式將閱讀中的心理過程劃分為認知符號、預測信息、肯定或修改原來所建立的預測信息。這幾個過程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交替出現,周而復始,不斷為閱讀者的閱讀提供信息。但這種閱讀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它夸大了閱讀者的主體作用,卻忽視了詞匯量和語法形式對閱讀者的閱讀效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者說這種閱讀模式只適用于那些具有良好英語語言功底,詞匯量豐富,并且具有良好英語閱讀技巧和方法的閱讀者。而對那些初級語言學習者來說,對他們的閱讀過程缺乏具有說服力的解釋。3交互式閱讀模式顧名思義,交互式閱讀模式實際上就是上述兩種閱讀模式的有機結合,摒棄了各自的弊端,將他們科學合理的成分進行再度整合。當然,交互式閱讀模式并不是兩者單純的結合,它強調的是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對語言文字的篩選分析是分為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同時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只有宏觀的分析和具體語言文字傳達的信息相吻合時,閱讀者才能擁有對文章正確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比較人們可以看到前兩種模式強調的是閱讀的單向性,信息的處理需要幾個非交互階段,沒有形成相互影響。因此高端的信息無法影響低端,而低端的信息同樣無法得到高端的指導。交互式閱讀模式強調了篇章的文字顯現,不同層次的語言知識和過程以及各種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打破了前兩者各自的局限性,吸收了兩種模式的優勢,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嚴密性和條理性,因而更加的科學合理。因為它是交互式的,在知識分析的任何階段,不管在系統中處于哪個位置,都可以和其他任何階段溝通,并對做出的預測進行核準修訂,直至讀者對獲取的背景知識和語言文字相吻合。在此過程中,讀者自身因素與文章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閱讀者可以利用業已掌握的詞匯量、句式結構、處理語言和概念方面的能力,對文章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該閱讀模式具有的綜合優勢和科學內涵,使得其在閱讀過程中凸顯出愈加明顯的功效,被人們運用得越來越廣泛。4圖式理論閱讀模式交互式閱讀模式雖然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閱讀者閱讀效果的問題,并有足夠的理論和實踐支持,但不久心理語言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更為有效的閱讀模式,即圖式理論模式。這種理論模式和上述閱讀模式一樣不否認閱讀理解過程是一個錯綜復雜卻又相互積極作用的心理過程。它認為閱讀者要想對文章作者所要的重要信息進行正確的理解,就必須使自己通過作者語言文字所得到的具體信息與自己本身原有的知識圖示相統一。根據圖式理論觀點,我們的認知與知識是不斷更新,不斷重組的,而這種知識的重組與變化又是與我們已有的知識圖式不斷重新結合的。它是一種把信息系統長期的儲存在記憶中的認知方式。正因為這個特點,圖式理論和交互式理論關系密切。圖式理論閱讀法分為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閱讀者的閱讀過程典型的就是把對文章具體內容的理解和原來閱讀者大腦中所擁有的背景知識與相應圖式相互作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單詞、句子還是對整個文章篇章結構的理解都受到閱讀者固有的語言知識量和讀者已有的大腦中具體圖式的影響。依此模式,可得出正確理解文章的兩個必備條件:一是需要具備與文章相匹配的圖式;二是能成功激活某種圖式。由此可見,有效且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就在于讀者能否具備與文章內容對應的圖式。

二、總結

鑒于我們對影響閱讀的心理變化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更多的正確運用交互式理論和圖式理論會對我們的閱讀帶來更加積極的指導意義。當然除了我們上面所討論的這些較為科學的有理論和實踐支撐的閱讀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注重積累我們的語言基本知識,擴大詞匯量和閱讀量,不斷努力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更多地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以及一個國家的民族特征,只有這樣,上述的英語閱讀模式才能更好地為提高我們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服務。

作者:黃章永單位:江蘇省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查看全文

數學學困生研究心理學理論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智能理論被廣泛應用到到歐美和亞洲一些國家的幼兒教育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智能理論己經成為當下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思想。加德納打破了傳統所信奉的人類認知一元化,并且只能用單一、可以測量的智力水平描述每一個人。他指出,“人的智能應該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并且運用他們的方式各具特色,所以每個人亦有自己的長處所在。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倡的觀點,打破了以往以科學、理性為中心的智能觀,對于傳統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與評價觀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0]。多元智能理論對于學生數學的學習問題以及學困生應當如何轉化問題提供了目標指引。首先,我們的數學學習應該以培養多元智能為重要目標,相信每位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相信每位學困生都能用適當的方法成功轉化。其次,中小學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智能的培養,更要關注數學活動的經驗和體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我們應該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學生觀。最后,數學評價應該是多元多維的,而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

二、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理論

成功智力理論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騰伯格(R.J.Stenberg)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論賦予了智力一個全新的含義。所謂成功智力是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能導致個體以目標為導向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是對個體的現實生活真正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l‘01。他這里所說的成功,一是每個正常的個體都可以發展的成功;二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到的人生理想目標的成功。他強調成功與生活里的成功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學校的成功。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利用斯騰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論可以給數學學困生轉化研究一些啟示:首先,我們的研究和認識視野得到進一步拓展,例如扭轉我們對“學生考得高分就是成功的數困轉化”的錯誤認識。其次,我們在評價學生時,應當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都有發展的潛力,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學困生的智力發展由低到高水平應當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教育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和注重終結性評價,也應當多注重過程性、終結性評價。第三,要因材施教,重視個性化教育,要注重多方面的智力評價,不應當僅僅局限在智育評價一個方面,特別是數學學困生的教育。最后,學生的智力發展是由構成智力因素的各個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人為地削弱其中的某些環節,特別是學困生轉化上,不能僅僅靠“補課”解決問題。

三、韋納的歸因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七Iner)創立了“動機的情緒的歸因理論”,韋納認為學生主要用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度四種歸因來解釋學業的成功與失敗111]。韋納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歸因的最基本的結論:首先是個人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時,便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外部原因,例如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時,則產生的滿意感明顯減少。相此相反,如果把一個人得失敗歸因于上述內因時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外因時,產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l’2}。努力而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其次,在付出相同努力的情況下,能力低的應得到更多的獎勵。最后,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評價。利用歸因理論引導數學學困生進行正確的歸因,找準癥結,強化自我,不斷地完善自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