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2:13: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物理課堂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物理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研究論文
關鍵詞:生命性課堂教學動態生成
摘要:“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⑴這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但是當今的物理課堂還是存在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的現象。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著想。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對把教育之看作是為將來社會生活做準備,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但未提及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何意義。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教育”,它由三個部分組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但也沒有談到教育對教師的生命有何重要意義。許多現在在第一線的老師也發表了一些文章,他們認為也很有必要改變現在的教學方式,他們也在摸索。他們中一些人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要靈活開放,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一、手段要多樣化要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但教學對他們自己的生命的價值還是不很清晰。我也問過一些身邊的同學(即將畢業走向教師崗位的師范院校的學生),他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同樣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也還是沒有體會到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怎樣得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在《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礎教育的價值觀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在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在教育中還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為重要,因此,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⑵教師要“懂得珍愛生命、懂得生命的整體性、懂得青少年期對于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并善于開發生命潛力和指導生命發展。”⑶“重視‘生命性’,將使學校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⑷他闡述了中小學教育如何體現“生命性”的一個初步的框架,同時對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近幾年的研究中,有許多的學校和老師積極參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葉瀾教授的研究被進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葉瀾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的研究,我認為在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忽視師生“生命性”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很贊同葉瀾教授的思想,我認為再高中的物理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師生的生命性,特別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這一點。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論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剛實習結束,實踐的機會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
物理課堂德育論文
1轉換學科地位理念,打破學科界限
要注重在本學科中貫徹德育教育,不可認為本學科是自然學科,無法實行所謂的德育教育,其實這種思維是非常狹隘的思維,所有學科的存在于發展都是基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我們所有學科的學習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德育教育。再次,要試著去探索在自然學科中融進或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對教材的開發與德育教育的研究,找到與自然科學最接近或是適合做德育教育的部分與領域,適時的探索與開創適當的教學形式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初中物理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探索與措施
初中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一門,也作為人類發展中最重要的自然科學之一,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則更顯的重要,下面筆者就在轉換學科地位理念,破除學科界限的基礎上略談自己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點體會與做法。首先,關注教材,適時滲透。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安排具有德育教育的可能性,這些地方不是給學生給以方法論指導,就是給以世界觀的有意引導,或者給學生一種高尚情感的感化、積極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觀的啟迪,因此只要我們稍加留心與注意,我們就可以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對學生進行三觀引導與教育等德育教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重要的就是看你愿意不愿意了。如:我們在講到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時,我們可以多開拓些愛因斯坦的個人背景,如其在哲學上的成就等,而我們的老師一般由于自己對愛因斯坦的個人了解很少,或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不會或不愿去開拓那些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資料與知識,往往就是就愛因斯坦的物理學成就談物理成就,就知識講解知識,所以德育很離你越來越遠,你的物理課堂也就缺乏了德育教育的色彩。又如:諾貝爾發明炸藥(不是火藥)我們完全可以就其發明過程用一個小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就可以實現對學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塑造與引導,實現對物理課堂的德育色彩滲透。其次,探索教學方法,提高物理課堂的藝術性。對同一個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獲得的教學效果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為此要想在物理課堂中滲透德育,讓初中物理課堂具有德育色彩,我們就必須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與思考。我們的教材中對一顆大樹周圍的度量,這就是個很好的例證,我們有時從正面不好進行的教學,可以從逆向思維中去尋求教學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筆者在教學電學的左右手定則時,學生往往不知道左右手,與電流的方向,采用大家都熟知的行為習慣,右手定則用于發電的過程,左手定則用于存在的電流的運動方向,而我們習慣中用右手去做事情,就是產生的過程,也許會有人說,左撇子呢?如果這樣的話,就更容易讓學生記住了。這就是,轉換一下教學方法,不僅僅體現了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更體現教師思維的開闊性。
3結語
最后,做物理實驗,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實驗就是學生親自實踐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能否運用知識的綜合素質體現,往往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做起來很難。正所謂“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矮子”,教師要善于在實驗中引導學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恰當發揮。如:在杠桿平衡原理的實驗時,在開始讓杠桿平衡時,有個心急的學生一連幾次都失敗時,開始出現情緒波動,當我走到他的面前時,由于各種隱私的影響,火更大了,不愿意做實驗了,大家知道這完全是心態的問題,如果這時老師批評的話,可能這個學生以后對實驗都不會有更多的耐心了。筆者繼續鼓勵他,幫助他,最后成功了。這種處理方式就存在著德育教育的色彩,是對其心性的鍛煉與引導。
物理課堂研究論文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但在現實教學中,卻存在著學生感覺物理難學,學習興趣低下等突出問題,筆者結合教育科研開展了《生活實例如何在物理學科中的應用》研究,總結出了“運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實例探究物理規律──借助生活實例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字:生活物理課堂興趣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究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所講授的知識規律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興趣低下,失去探究的樂趣。
結合物理教學特點和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用生活來組織物理課堂教學,讓生活走向物理,再讓物理走向生活。通過物理教學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為生活服務,為社會服務。
現以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功率》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運用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實例探究物理規律──借助生活實例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實例有效地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層層深入,以實現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物理課堂活力探究論文
關鍵詞:生命性課堂教學動態生成
摘要:“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別人代‘活’;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歷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別人代走。這是一個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實,是每一個活者的人都能體會到的樸素真理。”⑴這恰恰說明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一個本質特征。但是當今的物理課堂還是存在教師是每日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的現象。物理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與生命價值的體現。總之,課堂教學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
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多的關注學生的發展,更多地為學生著想。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對把教育之看作是為將來社會生活做準備,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但未提及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何意義。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為“生活教育”,它由三個部分組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但也沒有談到教育對教師的生命有何重要意義。許多現在在第一線的老師也發表了一些文章,他們認為也很有必要改變現在的教學方式,他們也在摸索。他們中一些人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要靈活開放,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一、手段要多樣化要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但教學對他們自己的生命的價值還是不很清晰。我也問過一些身邊的同學(即將畢業走向教師崗位的師范院校的學生),他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同樣也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也還是沒有體會到教學對教師的生命有怎樣得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瀾教授在《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礎教育的價值觀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生命中成長最快、最富有學習可能、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時期,處在個性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在教育中還有什么東西的價值能比生命的成長價值更為重要,因此,教師的心目中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⑵教師要“懂得珍愛生命、懂得生命的整體性、懂得青少年期對于人生的獨特重要價值,并善于開發生命潛力和指導生命發展。”⑶“重視‘生命性’,將使學校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為生命的健康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⑷他闡述了中小學教育如何體現“生命性”的一個初步的框架,同時對老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礎教育研究的近幾年的研究中,有許多的學校和老師積極參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葉瀾教授的研究被進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葉瀾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的研究,我認為在當前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忽視師生“生命性”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很贊同葉瀾教授的思想,我認為再高中的物理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師生的生命性,特別是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這一點。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論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剛實習結束,實踐的機會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
初中物理課堂研究論文
初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下述幾種提問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臺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四、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物理課堂提問論文
啟發式教學是物理教學中經常應該運用的一條原則,運用啟發式,常常要提問(當然提問不等于啟發式)。怎樣提問,是當前教學中值是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下面就物理教學中的提問談一些情況和看法。
一、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要搞為提問而提問,提問的目的,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
1.檢查、鞏固已學的知識。學過的東西該記的是否記住了,理解是否正確,是否完整,通過提問,常常可以發現教和學兩方面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予以補救。
2.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為了便于學生接受新知識,通過提問喚起舊知識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的成敗,和師生的思維活動是否協調一致,關系極大。否則盡管都是言之諄諄,學生仍然聽之藐藐。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一般說教師是心中有數的,但在學生來說卻不一定。如果在關鍵處向學生提問,引起學生重視,是很必要的,問的結果,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答得來,這當然好,再一是答不來,也有好處,便于引起學生注意,使他對接受新知識作好思想準備(當然不是每個新知識必須提問,也可設問,或用其它方法喚起注意)。
3.培養學生的物理語言應用能力,表達能力。
總之,提問一個問題之前,教師一定要明確: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估計學生的答案會出現那些情況,每種情況的問題在哪里。否則亂問一通,看起來好像課堂氣氛很活躍,但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沒什么作用,還有可能問的學生暈頭轉向,給教學設下障礙。
物理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指導教師:閻金鐸郭玉英李春密
關鍵詞:物理課堂教學主體參與意識
摘要: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諸多問題,本文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應用在我國教育界享有盛名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裴娣娜教授等人的主體性教育的理論研究做指導,在課堂教學實施的全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之得到良好的發展。
問題提出:
當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型時期,正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同歷史上任何一次偉大的變革必然要突出人的問題一樣,人的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們改革的進程,人和人的主體性問題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哲學主題。社會發展與主體意識的進化是同一過程,這是互動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因果。每一個都可以作為對方發展狀況的量度。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的發展都喚起主體意識的新的覺醒與進化,主體意識的每一次覺醒與進化也都反過來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人類的進步,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
古代人的觀念強調:"我不屬于我自己,我是屬于城幫的"。
物理課堂探討論文
物理課堂必須是師生互動的課堂,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此,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互動的課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
一、互動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課堂上只聽到老師在說話,沒有學生的回應,這樣的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注意力是無法堅持四十五分鐘的,甚至老師的說話聲正好起到催眠曲的作用,即使不瞌睡,也是人在心不在,或處于半睡眠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唯有師生互動才能使學生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不失時機的圍繞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問,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采用請學生上臺板書方式和上臺操作方式,這樣既維持好了課堂紀律又保證了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互動可以讓師生發現自己的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師生互動對老師而言,也是一個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老師很清楚,認為很簡單,很好理解,就以為學生應該是理解了的,其實不然,因為學生畢竟是年齡小,見識少,生活經驗少,分析事物的能力差,接受知識需要一個過程。老師必須多舉實例,讓學生在頭腦里除掉不正確的似是如非的認識,建立起具體的正確的物理模型,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課堂教學創新論文
目前,在創新教育的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困惑或誤區: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知識教育,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考試教育,把創新教育誤認為非升學教育,把創新教育局限于課外活動,還有人認為上活動課、成立鼓樂隊、減少主課時、不打百分而改為“等級加評語”等就是創新教育。但是,實踐證明,基礎知識是發展創新能力的基礎,取消考試,開門辦學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毀滅一代人。眾所周知,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教學,所以,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樣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筆者認為可運用以下策略。
一、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認識上的第一次飛躍
一般的認識活動是“二體”問題,即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間的關系問題.但教學過程是一個特
圖1
殊的認識活動,如圖1所示,它除了認識的主體(學生)和認識的客體(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外,還有教師在起作用,也就是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三體”問題.在這一認識活動中,學生要認識客體,須經過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加工的材料既來源于外界物理環境,又來源于學生原有的物理認知結構,以思維加工為中介的物理環境與物理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使物理認知結構重新組合,最終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認識活動如圖2所示。
圖2
關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思考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教師角色教學行為學生方式合作學習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成敗會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學生身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顯然制約物理課程改革的瓶頸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認識。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定位及教學行為轉變的思考
教師作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發生轉變,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教師由教學權威向教學平等參與者轉變,教帥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師生將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新課程中,綜合性學習正是當代課程改革中旨在實現課程統整的一種努力,教師要突破學科專門化的樊籬,具有整體把握與綜合的能力,改變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與其它學科教師聯手合作。課堂上,教師的觀念、教學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教師要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
教學是師生間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放下尊嚴的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做朋友,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師生間的關系是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就必須通過學習課改理論,參與課改培訓,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