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法治意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8:5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法治意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法治意識

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路徑提升

摘要:在新時代網絡環境下,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征。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主要群體之一,樂于運用各種網絡新技術,積極參與網絡互動式交流。但由于網絡法治意識不強,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會無意觸碰法律紅線,如網絡暴力、網絡謠言傳播、網絡抄襲和侵權等,甚至會因辨別能力不強遭遇網絡欺詐和非法信貸,卻不知道如何保護自身權益,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進行自身安全的保護。本文對于新時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網絡法治意識培養思路提出幾點思考。思考方向包括高校法制教育新團隊的建設、高校法制教育輿情監督的建設、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法制教育,以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從而提升法律意識和修養。

關鍵詞:網絡環境;網絡法治意識;大學生;法治教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其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5.2%[1]。在新時代的網絡環境下,網絡法治意識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新課題。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者的主力軍,往往走在網絡發展的最前列。大學生群體總體“三觀”尚未完全成熟,在受到大量的網絡信息沖擊時,因心理發育不成熟以及法治意識不強等原因,容易產生思想和行為的偏差。而發展迅速的新時代網絡環境所具有一些特點,也對大學生直接產生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一、新時代網絡環境特點

(一)新時代網絡環境具有顯著虛擬和現實之間易轉換性的特征。手機新媒體、網絡自媒體的迅速發展帶來大量展示自我意識和個人思想的平臺,同時。如網絡直播類型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社會現實聚焦的一個場所,通過傳播極其富有吸引力的信息來獲取利潤,大學生是直接的受眾群體之一,有可能對傳播的信息產生行為上的效仿。而在此當中,由于網絡監管不到位、受眾群體心智不成熟、網絡法治意志不強等原因,網絡直播中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從虛擬網絡轉換到現實社會,進而引發無序狀態。(二)新時代網絡環境具有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隨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微信等聊天工具的興起實現人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和言論發表至網絡并產生信息流通,大學生們樂于對新興網絡技術進行運用,也樂于接受網絡上的任何信息。新時代網絡環境下,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廣泛流傳,從根本上增加了大學生接收信息的途徑。網絡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引發網絡信息互動性的特征,在網絡環境中,信息的接收人也可以表達并傳播自己的意愿,這使參與網絡的人充滿積極性,而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傳播的主體之一,因網絡法律意識不足,或對信息接收的篩選不當,有可能會對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思想道德產生負面影響。(三)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金融日趨發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互聯網經濟飛速提升,互聯網金融日漸發達。市場經濟向來具有趨利性的特點,大學生在網購中時常會遭遇商家欺詐、失信等行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2]。大多數大學生社會經驗淺薄,沒有辨別社會中危險事件的能力。犯罪者往往利用網絡社會的不可觸摸性,以單純善良的大學生為對象,實施不法行為,如網絡詐騙、非法網絡信貸等。大學生分辨意識不足、法治意識弱,容易踩進犯罪者的圈套中,正常的生活受到嚴重打擊,容易出現憂郁甚至輕生等令人痛心的結果。

二、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不足的表征

查看全文

新形勢下網絡安全觀教育思考

一、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網絡安全觀教育

網絡安全問題是當下的一個熱點問題,許多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與人們對網絡安全教育的缺失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網絡安全觀教育、高度重視網絡安全觀教育。

(一)網絡安全觀教育至關重要

網絡安全觀教育的至關重要性是由它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所決定的,其一,網絡安全觀教育關乎國家安全。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安全是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總體安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現已成為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社會系統正常運轉的基礎,幾乎所有的領域都離不開網絡技術。很明顯,如果網絡不安全則意味著整個國家的安全受到挑戰與威脅,加強網絡安全觀教育就是為了降低風險、減少威脅,最大限度保障網絡安全,從而保障國家安全。其二,網絡安全觀教育事關網絡世界每個人的利益。網絡的使用主體是人,網絡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提供各種便利,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網絡安全與否與網絡世界的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有著必然的聯系。但是網絡安全觀從來不可能自發地形成,它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網絡安全觀教育,提高網絡使用主體的安全意識,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能切實維護自身利益。網絡安全觀教育的影響小到個人利益、大到整個國家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網絡安全觀教育,從行動上積極維護網絡安全。

(二)網絡安全觀教育必不可少

縱觀近幾年來的網絡安全問題,可知絕大部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且現狀令人堪憂。首先,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網民網絡安全意識淡漠。網絡信息的“虛擬性”與軟件病毒的“隱蔽性”使很多網民認為網絡很安全,每年因網絡安全意識缺乏而導致的網絡安全事件不勝枚舉。“加強網絡安全必須從培養全民的網絡安全意識基礎入手,只有在認識上高度重視,真正了解到網絡入侵和攻擊危害的嚴重性,公眾才會在網絡空間主動采取相關措施去應對、防范入侵和攻擊,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風險,減輕損失。”因此,加強網絡安全觀教育,提高網絡使用主體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便成為維護網絡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環。其次,我國的網絡使用量決定了必須加強網絡安全觀教育。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我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6.32億,手機網民達到5.27億。網絡安全事件一旦發生,影響范圍是“一大片”,帶來的損失將不可估量。網絡安全問題正在經歷著技術層面的不斷先進、破壞能力不斷增強的突變,如果再不加強網絡安全觀的教育,那么下一個網絡安全問題或許會讓整個“網界”損失更加慘重。通過網絡安全觀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安全風險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減少互聯網安全隱患人為因素的比重,使每個社會成員為網絡安全貢獻力量,同時切實保障其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查看全文

中職學校法治教育探索

摘要:青少年是法治教育的重點對象,中職學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加強中職學校法治教育工作尤為必要。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主的新型媒體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所以,探究“互聯網+中職校法治教育”的時代特征和意義,厘清“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職校法治教育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探索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中職校法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出路與對策,對提高中職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律精神,全面落實依法治國、依法治校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校;法治教育

中職學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中職學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對象。長期以來,以講授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法治教育已很難以適應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中職生的教育發展需求。“七五”普法規劃中指出:“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傳播平臺,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因此,從“互聯網+”的層面探析當前中職校法治教育的現狀和特點,厘清當前中職校法治教育出現的主要問題和困惑,探索“互聯網+中職校法治教育”改革的出路與對策,對提高中職校法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實效性,增強中職生法律意識和用法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互聯網+”時代下中職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已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不可缺少的內容和手段。作為新時代的中職生,其成長歷程受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方式、互聯網技術已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烙下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是典型的網絡時代青年。與此同時,作為正值青春期的中職生,具有認知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強、易沖動、叛逆等特點,如果他們法律意識淡薄,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傷害。亞里士多德說:“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實現法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規范中職生的行為舉止、預防違法行為,如何運用“互聯網+中職校法治教育”這一手段來正面引導中職生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促進中職學生健康成長,既是這個時代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學校領域的不斷實踐和運用,互聯網與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越來越明顯,必然會進一步促進互聯網技術和數據資源的發展,豐富互聯網的實用價值。同時,互聯網數據中豐富的法治教育資源,互聯網先進的設施和手段,定會掀起新一輪中職學校法治教育改革的高潮,特別是互聯網中豐富而生動的音視頻資源、最新的法治觀點和法治動態、不受時空限制的遠程法治教學等內容,對突破傳統法治教育手段單一、效果不明顯的教學困境,是一種有效“良劑”。在特別強調信息化教學的當下,“互聯網+”技術下催生的微課、慕課、O2O課等教學方式,以“新、奇、趣”的優勢迎合了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實踐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對規范新時期中職學生的言行舉止,自覺做一個法律的守護者和踐行者,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二、當前中職學校法治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在法治和網絡教學的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專業理論隊伍

第一,傳播、宣傳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迅速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傳播者,他們將西方的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第二,詮釋、解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更是浩如煙海,黨員干部、人民群眾不可能都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全部文本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后,按照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以及實際需要進行詮釋和解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我國眾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如劉少奇、任弼時、、艾思奇、張如心等人,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詮釋和解讀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第三,總結、提煉群眾的實踐經驗。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人民群眾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這些經驗基本上還是一種感性認識。感性認識要上升到理性認識,經驗要上升為理論,就需要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去總結加工、抽象提煉,否則就成不了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由于自身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使他們更善于把經驗提升為理論。

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我國法治建設

在我國,要順利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需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歷史的經驗和中國人民的選擇。[2]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并堅持不懈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只有在與時俱進、不斷解放思想、密切聯系群眾的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圓滿實現。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共產黨應汲取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優秀文明成果特別是人類法治文明優秀成果,努力建立一種能夠符合我們黨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適當關系的政治法律構架。確實,法治文明于我們而言是“舶來品”,作為一種制度文明,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歷程。到了近代,西方的民主法治在人類歷史的舞臺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社會分工的發展、知識生產的膨脹以及實踐經驗的豐富,進而使法治的發展進一步表現出獨立的傾向。另外,再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其各自社會歷史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建構設計,更催生了法治的極端神圣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西方列強不僅在全世界范圍拓展新的市場,同時也在極力地推銷已被他們神圣化了的法治這種制度產品。當然,我們在強調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領導地位時,我們也并沒有忽視法治發展自身所內含的規律性。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網絡化教學中的應用

3.1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統一

查看全文

全媒體時代留守兒童法治意識培養策略

【摘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全媒體教學,有助于培養留守兒童的法治意識,構筑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師搭建網絡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才華,利用媒體能擴充各種教學素材,學生可以在網絡搜索身邊的案例,深化體會,也可以利用云技術搜索各種學習資料。利用網絡能構筑翻轉課堂,引導學生在線溝通交流,組織在線互助小組,讓教學形式更豐富,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關鍵詞】全媒體;留守兒童;小學道德與法治

全媒體指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效媒體,利用全媒體有助于構筑“家庭、學校、社會”多元整合的教學模式,能對留守兒童起到監督和引導作用,讓他們參與到生動有趣的在線活動中,將法治教學變得更親近學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一、利用網絡,擴充教學素材

1.再現身邊案例,深化體驗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法治教學,但是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者一方不在家中陪伴孩子,導致孩子的規則意識不強,沒有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很多學生覺得法治學習比較枯燥乏味,沒有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現身邊的案例,讓學生搜索網絡對這些案例的評價觀點并分析,這樣他們的體驗更深刻,學習效果也更好。《我們的公共生活》的學習要點是讓學生了解公共設施的功能,并學會正確使用公共設施和知曉保護公共設施的措施,用多媒體課件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體驗效果。首先展現生活中不同公共場所的設施,并突出展現各種公共場所的標志,讓學生說說這些標志表示什么意思,并思考自己是否有過破壞公共設施的情況。由于留守兒童平常的生活缺少家長監督,所以教師還特別設置了網絡小游戲“我該怎么做”,在游戲中展示若干圖片,體現了公共場所的日常狀態,如遛狗的時候沒有牽著狗、亂扔垃圾、高空拋物、亂穿紅綠燈等,讓學生說說其中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尤其要找出其中的違法行為。如高空拋物雖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按照《刑法》的規定是要以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定罪的,如果導致人傷亡或者損害公私財物的話,甚至還會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在網絡小游戲中展示的都是身邊的例子,喚醒學生生活體驗,認識到要避免做出哪些行為。在利用案例法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設置具體的案例,并展示互聯網上的各種不同的觀點,讓學生進入到特定事件情境中,深入體驗角色,并參與分析、探討案例,自主探究學習,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逐步提升法治意識。2.借助云技術,尋找新素材全效媒體也是全媒體的特點,通過增強傳播效果從而實現傳播者的傳播目的,突出信息傳播的時效和高效。很多留守兒童缺乏家人引導,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法治學習的效果較差,教師要借助云技術,在線指導他們尋找新素材,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時候,教師提出:“大家上網尋找一下,看看生活中有哪些規則,如果沒有規則會怎樣。”很多留守兒童缺乏家人的監督,在出現違規行為的時候,沒有人及時阻止他們,導致他們規則意識淡薄,但是結合網絡進行搜索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相關信息,提升了認識。采用云技術能讓學生快速接觸到各種信息,并利用電腦程序進行數據分析、篩選等工作,從而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在主題探究的時候,學生也能利用在線獲取的新素材,提升自己的體驗效果,拓展眼界和知識面,提升學習效果。

二、利用網絡,豐富教學手段

查看全文

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意義

摘要:“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學說,是人類社會法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哲學指導和作用于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理論基礎。”[1]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征為基本理論指引,通過事物發展根本的、內在的理論建構,實現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固有價值,力爭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礎的理論思維和理論指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法治精神;培育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極富學術價值和時代氣息的現實問題,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良性法治氛圍的重要舉措。加強全民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的現實要求,也是全民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因此本文在探求實際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將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特征與法治精神培育有機結合,進而深刻闡釋二者內在關聯,力求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礎的理論思維和理論指引。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重要特征,是指關注人的發展,將人作為發展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法哲學關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將現實的人的發展作為研究的核心內涵。“法治精神”是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使用的宣傳概念,“倡導國民堅持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義。”[2]

一、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論來源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加強宣法治傳教育,強化法治精神培育是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法治”,黨的十七大正式將“法治精神”寫入黨的政治報告,至此,法治精神培育問題逐漸引人思考。“法治精神”并非憑空而出,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內涵的理論來源。(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黨章載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是新時期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精華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等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思想,結合現實國情,做出的科學論述,“法治精神”作為黨的十七大報告重要論述之一,同樣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二)法治精神內涵彰顯“人文性”特征。法治精神培育是人類教育史上一項偉大的教育實踐活動,法治精神培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性結合的產物,其中自然科學指法治精神培育的科學理論;人文性內涵則是一個復雜而又豐富的并難以指陳的概念,人文性與人的特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屬性等一切與人有關的概念密不可分。對于廣大社會個體而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質、科學的理想等均屬于人文性范疇,而本文的人文性多指“人文”視域下的人文關懷,即法治精神培育內涵中所蘊含的“社會個體所需要的精神狀態、內在需求以及社會個體自身發展等”。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內涵則是馬克思法哲學人文性特征的現代彰顯,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法治精神”內涵概念界定尚未統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張文顯教授認為,“法治精神是民主精神、善治、人權、正義精神、理想精神、和諧精神、科學主張和綜合性這一精神價值綜合取向的闡釋。”[3]中國人民大學韓大元教授認為:法治精神體現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與心理狀態,使得其在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一股社會活力。”[4]武漢大學法學院周葉中教授指出“法治精神是由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素質和法律信仰綜合形成的復合體,是人們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等法治價值的主觀把握。”[5]盡管國內“法治精神”概念尚未統一,但其內涵來看存在統一共性,首先是都強調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建構完善。例如,強調社會個體應樹立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等精神層面需求。其次是強調社會個體個人需求建構。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強調社會個體應增加法治意識,依法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社會個體擁有法治精神依法配合防疫工作是迫切的現實需要。最后是完善自我品質的必然選擇。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的意識層面教育活動,將現實的人作為主要培育目標,而非抽象人,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行為均需要以“法”為準繩,因此社會個體擁有良好的法治精神是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

二、堅持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的前提基礎

查看全文

社會治理年活動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于創新社會治理和依法治縣的決策部署,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開展“社會治理年”活動,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黨政主導、公眾參與,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依法治理、發揚民主,統籌協調、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重本兼標的原則,推進社會治理和依法治理進程。實現社會服務管理“網格化”基本覆蓋,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基本建成,社會防控體系建設基本健全,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全鄉社會安定和諧。

二、工作任務

(一)加強矛盾化解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排查制度。進一步健鄉、村、社三級矛盾糾紛排查機制,嚴格執行社每天、村每周、鄉每旬的排查機制,強化特殊敏感時段集中排查,靈通情報信息。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建立臺賬,明確化解責任和時限。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

摘要:參與和實踐是塑造公民法治素養的首要手段。全球很多國家都將參與型教學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抓手,使學校法治教育與公共法治實踐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在內的多種信息手段給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擴展并創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通過經驗學習和借鑒,該文提出建立線上線下聯動、多元技術支持的參與型教學,可以彌補單純灌輸式教學的不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行為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教育信息技術;青少年法治教育;參與型教學

法治理想的實現仰賴公民的法治實踐,只有一代又一代具有法治意識和素養的公民行動才能鑄成中華民族的法治之魂。自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頒布以來,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并得以迅速發展。但由于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起步較晚,涉及教育對象和層次復雜,教育資源和手段有限,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有待完善之處。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法治教育的輸出方式仍以灌輸式為主,青少年的實踐性、互動性不足,導致法治教育停留在簡單的知識教授和普法的層面,無法形成內化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而法治既是一種社會治理模式,也是一種行為方式[1],最終要轉化為公民的法治實踐能力。“法律以塑造好公民和正義的公民為目的……,法律為共同生活提供了一種教育,正是共同生活孕育了指向他人的包容性德性,在此意義上,正義并非德性之一端,而是德性之整體”[2]。而公共精神、公民意識與法治精神的涵養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公共參與。通過公共參與,方能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交互性視角理解公共事務中的公共利益衡量,才能學會如何以權利和義務話語作為對話方式最終達成公共理性。基于權利邏輯的公共理性不僅僅是對規則的服從,而在于成為反思和修正的力量,從而推動社會走向進步。公共參與是法治精神啟蒙的最佳渠道。在青少年法治意識形成和思維培養過程中,僅僅靠灌輸式的“記憶”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短期的、表層的。只有通過更多的參與型、互動式教育教學模式,創造更多的實踐參與機會,將規則形成的民主過程、糾紛解決中的權利義務關系、衡量和尊重規則的公共意義與公共法治實踐和他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法治教育才能真正種下會發芽的種子。

一、參與型、實踐性教育模式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首要手段

(一)面向公共法治實踐的教育。“一切形式的公民文化培育或者教育都內在地包含著某種形式的政治技能的培育或訓練——包含著政治認知技能、政治參與技能和政治批判技能”[3]。鑒于公民教育與法治精神的最佳啟蒙方式即為實踐參與,舉凡各主要國家法治教育的經驗中,往往都包含參與型法治教育的強調和具體舉措。美國1978年頒布《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注重憲法教育和權利教育,在教學方式上注重學生的互動性參與,通過組織模擬法庭、模擬議會辯論、小組討論、模擬總統競選等形式提升實踐效果。學校將參與過程向社會開放,引入法官、律師、警察等法務工作者參與教學,提升場景效應,增強教育效果,注重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理性論辯的能力[4]。法國在參與型法治教育方面,注重培養未來公民參政議政的能力,“少年議員日”活動就是生動的一例。在每年的“少年議員日”,各參與學校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選舉產生一位“議員”。該“議員”將有機會在第二年的“少年議員日”攜法律草案代表“選民”赴巴黎國民議會大廈開會。為此,在當選后一年的時間里,“議員”要帶領同學學習法律條文,并討論起草法律草案文本[5]。通過聯通青少年的法治課堂與最高立法機構的立法過程,也將青少年的民主意識連接到了真實的國家政治生活之中,從而喚起了公民意識的清晰概念。日本的法治教育參與型實踐是全方位精細化的,常常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適宜的審判,在旁聽前既需要進行背景介紹,如解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和社會危害,庭審之后還要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案件討論會、辯論賽、演講會或者開展類似案件的模擬法庭,幫助學生全方位內化所看到的庭審實踐。而日本的《社會教育法》則為各級各類公共法務部門設置了向學生提供教育資源和服務的義務,從而使法治社會實踐得以廣泛開展[6]。這一圍繞庭審旁聽所展開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成為未來陪審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日本2004年頒布了《關于陪審員參與刑事審判的法律》,恢復了1943年廢止的陪審員制度。而陪審員制度的恢復需要廣泛的民眾參與,需要保證國民具有擔任陪審員的基本素質,因此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充實有關司法的學習機會。圍繞庭審所組織的一系列活動將學校法治教學與法治社會實踐直接關聯起來,經由此種深入全面的指導性參與過程,不僅有助于提升公民陪審的參與度,而且提供了具體的參與式學習體驗。(二)聯系生活實踐的法治教育。面向青少年提供切實的法律幫助,不僅僅是教育的規訓,而更應該通過諸如守護網絡安全、保護隱私、預防校園欺凌、捍衛人格尊嚴、維護財產權益等法治主題學習,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權益,感受到生活在法律天使的翅膀佑護之下所獲得的安全與自由。法治教育不僅僅是權威教導式地傳達法律的威懾和禁止,還要告訴青少年法律能夠為他們做什么,以及如何按照法律的指引追求安全美好的生活。一方面通過參與型教育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法治行為習慣,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以法治思維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基本能力。日本警察廳會在網站上或者實踐教學中教給孩子們如何在網絡世界中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權益;學校教育中也注重幫助孩子們學會如何在日常的消費活動中保護作為消費者的權利[7]。新加坡設定了14所“警察與少年”俱樂部,由警察署長組織警員開展各種趣味性法治教育活動,教給孩子們防范犯罪侵害和自我保護的技能,以預防減少青少年犯罪的發生[8]。美國聯邦教育部在其規章中規定,法治教育要幫助學生“在這個復雜和多變的社會中更加有效地與法律打交道”[9],不是僅僅教育青少年服從法律的指令和命令,而是要會運用法律思考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如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律師協會的“生活中的法”項目[10],即組織志愿律師和法學院學生教師向中小學生提供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法律幫助,并作為外包教育項目被有些學校納入其社會實踐課程的組成部分。再如美國俄亥俄州的3C(College,CareerandCivicLife)項目[11],其用意即在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和未來生涯規劃聯系起來,一方面通過介紹以了解州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運作框架和機制,幫助其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公共事務涵養公民素質;另一方面激勵有興趣和志向的學生朝向特定職業發展,并為大學申請和專業選擇提供幫助。俄亥俄州的另一項法治教育項目“正義青年”項目[12]則是鼓勵青少年以法治精神參與社區治理,以批判的建設性的眼光去發現他們生活的學校和社區中存在的權利保障、公共治理等法律問題,并通過演講會和向立法與政府機構遞交報告的形式發出“雛鷹之聲”。收到孩子們報告的機構往往需要專門回復相關情況嚴肅作答,并做出相應改進。這一項目大大提升了孩子們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使他們感受到了法治的力量和意義。作為對教育效果的檢驗機制,法治教育評估指標中的“法治意識、法治常識和法治思維”都需要轉化為以行動為導向的“法治能力和法治實踐”方能落地[13],而法治能力和法治實踐則需要在參與中學習。美國的法治教育評估中特別強調參與性指標,在美國法治教育評估機構開展評估中發現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最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減少青少年行為不端的六個積極指標要素,幾乎都涉及到提升教學的參與性:校外專業人士進課堂;教學戰略促進學生之間真正的交流與合作;選擇和使用具有啟發性和說明力的案例;保障講師指導的數量與質量;學生參與教學管理過程;教師獲得充分的專業的同行協助。而借助于當代信息技術,實現上述目標顯然更為便利。反向觀之,使用信息技術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提升參與度,創造實踐環境。

二、信息技術提升法治教育參與性的主要途徑

查看全文

司法局履行教育職責工作報告

為了增強青少年的法治觀念,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識,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區司法局、區法宣辦結合自身職能,把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作為普法工作的重點,將教育法律法規、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納入法治宣傳教育年度工作要點,結合青少年心理和年齡特點,每年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法治宣傳活動,引導教育學生牢固樹立愛國意識、守法意識和公民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一、扎實開展校園普法,推進法治校園建設

我們積極開展法治校園建設,以建立“法伴成長”實踐基地為抓手,通過設立法治書屋、法治文化墻、法治文化走廊、法治文化游廊、法治臺階、法治操場等形式,讓青少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的熏陶;通過開展法治安全節、法治讀書節、佩戴安全小標識、課間法治十分鐘、當一名小小法治志愿者、法治專家進校園、法治手抄報、法治征文、模擬少年法庭、警校共建大家樂等豐富多彩的青少年學生親力親為的法治實踐活動,把啟發式、互動式、體驗式要求融為一體,吸引廣大中小學生自覺參與,使他們在參與中受到教育,提高素質,健康成長。同時,在全區43所中小學校全部配備了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通過日常課堂教學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法律常識教育,推進學校法制教育計劃、教材、課時、師資、考核的“五落實”,積極引導學生學法、守法、用法,做到人人學習法律知識,形成法治思維。“七五”普法以來,全區中小學校共舉辦“法學專家進校園”專題講座30場次、法治安全主題隊會180節,征集法治安全征文、三字經、拍手歌3000余篇;組織學生參加省法治安全網絡知識競賽18067人次。2016年,在省司法廳、省教育廳、省法宣辦組織的“關于在全省教師中開展‘法治教育征文’和‘法治教育教案’征集活動”中,我區中小學積極參加,共投稿法治征文80余篇,法制教案60余篇。

二、廣泛開展社區普法,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通過“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邀請區法院審判員、區公安分局辦案民警進社區開展現身說法,解讀近年來我市發生的“非法集資”等多起重大司法案件,使青少年進一步強化了依法、守法、尊法的法治觀念。扎實開展“單元式普法、組團式服務、推進依法治區”主題活動,以社區(村)為單元,組建服務團隊,解決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利用寒暑假,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法活動,讓青少年在玩樂中學習法律知識。在全區所有187個村居實行“一村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實現了法治服務網絡全覆蓋,為青少年提供法律幫助。同時,積極構建社區法治游園,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法治環境。“七五”普法期間,建成了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游園等,通過各種展牌、壁畫、雕塑,將適宜青少年成長的法治格言、法治謎語、法治典故、法治名言等法治文化進行有效傳播,營造青少年成長的法治氛圍,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易于接受。

三、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增強法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查看全文

新興媒體深化法治文化建設的探討

摘要:新興媒體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助推器,也是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興媒體也在我國法治文化建設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筆者從新興媒體的特點和作用入手,就如何運用新興媒體深化法治文化建設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新興媒體;法治文化;建設

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的文化形式體現,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興媒體時代,新興媒體是社會信息傳播機,也是社會輿論的引領者,運用新興媒體建設法治文化平臺,是法治建設的需要,也是拓寬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必由之路。

1新興媒體的特點和作用

所謂新興媒體,指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等新技術基礎之上出現的新媒體形態。常見的新興媒體有數字報紙、數字雜志、手機媒體、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具有交互性、即時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點,其使用范圍、受眾群體都較廣。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型媒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新興媒體具有立面接觸面,其傳播面是雙向的。2)新興媒體的信息傳播路徑是雙向的,其傳播速度異常迅速。幾乎所有的新興媒體都能進行即時傳播。3)新興媒體成本低廉,生存度是動態的,媒體參與交互性強,各類媒體和受眾都能依據新興媒體而突破時空限制,進行開放交流。以信息網絡為主要動力的新興媒體是技術發展的潮流,也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新興媒體出現后,拓寬了民意空間及民意表達路徑,也給輿論傳播態勢帶來了影響。以信息網絡為例,信息網絡已經成為連接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紐帶,信息網絡為國家企事業單位日常管理、職責履行提供了便利,也使國家政治生活、政治管理更加透明。在全媒體開放的格局下,企事業單位也只有掌握各種信息,才能為科學決策打好基礎。具體到法治文化建設方面,各級黨政組織和工作人員,只有通過積極通過新興媒體收集信息,接受善意的批評,認真履行輿論監督職能,才能占領輿論高地,才能加快法治文化建設進程。

2運用新興媒體深化法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