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1:3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農業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摘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生態農業普遍被認為是更合理的農業發展模式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選擇和評價等方面。本文在梳理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其不足之處,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生態農業;分類;選擇;評價;研究綜述

1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內涵

由于生態農業內涵的豐富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學術界對生態農業模式有了更多的定義。不同的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他們的內涵,主要基于以下兩個視角。1.1以生態格局為視角。王兆騫早期定義了生態農業模式的概念。具體而言,表示整個生態系統網絡中每個組件的狀態和交互[1]。聶媛媛認為,生態農業模式是農業生產各要素發展的最佳組合,是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效益的實體[2]。張瑩認為生態農業模式可以被抽象地視為空間和時間中材料、能量、信息的集合,是實現某一地區可持續農業發展的生態經濟動態模型[3]。劉興和王啟云指出,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生態農業實踐中形成的優化結構和穩定功能的幾個生產要素的合理搭配[4]。任曉鳳,齊興宇指出,生態農業模式反映了該地區生態農業的具體表現形式,逐步形成了適合當地條件的農業技術和發展體系[5]。1.2以效益產出為視角。JohnW和OgilvyS指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并將產生直接影響[6]。Dumanski分析認為維持高的生產效率、規避風險、維持資源的可持續性、提升經濟收入、社會認可程度才是發展的核心要素[7]。覃朝暉認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具體應用,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協調[8]。周玉亮認為生態農業模式是指在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綜合效益顯著、生態特色突出的農業發展表現形式[9]。馬祥飛認為,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建立在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它借鑒其他模式經驗,采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現代科技優勢開展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該模式在技術上更先進,在管理模式上更優化,在經濟效益上更有優勢[10]。1.3小結。盡管學術界對于生態農業模式的解釋角度不同,說法不同,但總體思想是統一的。生態農業模式應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業系統功能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功能的技術手段,是經濟學和生態學原理在農業建設中的運用和表達。

2生態環保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分類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氣候和資源構成復雜,生態農業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分類體系。國內學者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分類研究:基于宏觀總體分類、基于生態理論分類、基于區域差異分類。2.1基于宏觀總體分類。蘇文哲將生態農業模式分為四類:資源循環型、立體種養型、生態旅游型和資源保護型,每一大類各自包含若干模式[11]。張立輝將現有模式歸納為八類:“二位一體”模式、“三位一體”模式、“四位一體”模式、“五位一體”模式、“七位一體”模式、工業化運作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集水模式、其他區域生態農業模式[12]。王海文將現有模型概括為四種:農村庭院式循環模式、產業鏈式循環模式、農業園區式循環模式和廢物利用型循環模式[13]。2.2基于生態理論分類。基于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朱孔山總結了以下8種模式:綠色型生態農業、鏈型生態農業、綜合型生態農業、并生循環式生態農業、串生循環式生態農業、叢生循環式生態農業、水陸循環式生態農業、復合循環生態農業[14]。李金才根據資源和物質的循環使用將中國現有的模型分為四類:物質多層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游型[15]。2.3基于區域客觀條件分類。蔣家慧根據不同地域的生產力及生態現狀,將現有模式分為回歸自然型生態農業建設模式、產業帶動型農業生態建設模式與中間型農業生態建設模式[16]。程潔根據各生態村建設中的先進經驗,將現有模式分為兩類:大循環模式和家庭生態型模式[17]。劉剛和張春艷從區域基礎條件角度出發,將現有模式歸為多功能城市生態農業模式,農生產基礎條件較好地域的生態農業模式、農生產基礎條件較差地域的生態農業模式[18]。2.4較具代表性的兩種分類。2.4.1學術界視角:三層復合分類李新平的分類得到了較多學者的認可。他從區域規模、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主導產業三種標準進行復合分類。根據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規模或行政級別可分為:生態農業城市、生態農業縣、生態農業鄉,生態農業村和生態農業戶。按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可分為:平原型、山型、水域、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和郊區型。按主導產業可分為:以一種主導產業或產品為主的專業型生態農業模式和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產業或產品為主的綜合型生態農業模式[19]。2.4.2官方視角:農業部出臺“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對于國內主要類別劃分,農業部曾給出一種相對官方的說法。2002年農業部科技司從全國各地收集了370個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系統,選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個模式并大力推廣: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南方的“豬、沼、果”生態模式、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生態種植模式、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生態漁業模式、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設施生態模式、觀光生態模式。2.5小結。從上述學者的研究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學術界在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客觀上較大的區域條件差異和繁多的生態農業模式種類,加大了分類問題的研究難度。分類標準和切入角度的不同也是學者研究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摘要:生態農業是生態經濟體系的基礎,具備了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功能,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青海省獨特的高原地貌和氣候條件為發現綠色、特色、生態農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在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我們善于利用地區的自然條件,發揮好地區生態優勢,做好生態農業產業文章。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生態農業的含義,然后論述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希望通過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應用研究

最近幾年,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繼續完善扶持政策,將以建設現代農牧業示范園區為重點,按照“四區兩帶一線”戰略布局,在東部地區重點打造西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海東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在環青海湖牧區重點打造海北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在柴達木地區重點打造海西統籌城鄉一體化農牧業發展示范區;在三江源地區重點打造三江源生態畜牧業發展示范區和黃南有機農牧業示范區。建設黃河谷地農業綜合開發帶、湟水沿岸高效農牧業發展帶,蘭青—青藏鐵路沿線特色農牧產業發展軸線,并將繼續以園區建設為載體,鼓勵扶持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進駐園區,努力形成產業化聚集、園區化發展、生態化建設、規模化經營的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格局。

1生態農業含義分析

1.1商品性

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品性既是現代農業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態農業的的基本特征。在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生產能力低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多數都是自給自足。現代農業發展階段,生產力和生產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生產者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除了滿足自己需求之外,大部分產品用來滿足市場需求。生產方式的變革使得小農生產模式被規模化生產模式所取代,盡管現階段現代農業體系中生態農業的發展規模比較小,但是相較于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要大的多,更好的體現出農產品的商品性特征。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發展技術探索

1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指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前提,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本原則,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形成集約化農業發展模式,立足現代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未來農業形式。

2中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在研究生態農業理論體系,生態農業探索和扶持政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礙生態農業快速發展的問題[1]。1)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理論體系不完備。在多學科理論的共同支持下,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業類型。它不僅涉及大型農藝學,生態學,環境科學,還涉及經濟學,市場營銷等。它是典型的跨學科理論支持系統。從單一學科來看,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學科體系,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然而,如何超越單一學科理論,實現跨學科理論的有機整合仍面臨困難。了解技術情況比較嚴重,導致一些生態農業技術研發只能滿足單一學科的理論要求,難以發揮綜合優勢,但尚未形成生態農業的理論體系。與此同時,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受到土地管理規模,農業生產經營特點,市場化程度等重要因素的影響。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勢在必行;這個理論體系應該符合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僅要關注生態環境的好處,而且要忽視經濟效益。尋求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平衡,構建生態農業支持理論體系,構建適合我國大規模推廣的生態農業模式。2)生態農業發展技術體系建設滯后。生態農業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這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或者是幾項單獨的技術都可以支持該操作。它需要組織各種單一和復雜的技術來形成一個技術系統。然而,這種技術體系的建設不僅要通過農民對一些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試驗,而且還沒有足夠的基礎理論來準備對實驗的新模式進行總結并提出理論水平。目前,對中國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更多的是后續策略,重新審視西方現有技術,并試圖在中國推廣,結果普遍較差。直接導致當前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和開發中缺乏低成本技術,缺乏市場推廣技術。打擊低效農業的重要途徑是開發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顯然,具有這一特點的技術成果還相對缺乏,特別是真正用于生產的這類產品較少,而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滯后。3)生態農業支持政策體系有待完善。政策支持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生態農業對農民來說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在發展初期,沒有政府的政策指導和支持,短時間內難以廣泛開展。中國高度重視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發展生態農業,但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還比較少,缺少配套政策。到目前為止,國內農業支持政策主要涉及農業生產體系,農產品和農產品價格改革,農產品經營和流通體制改革,稅費改革,農民負擔減輕,農民增收,擴大農業,農村投資等。“增產增收”的概念。缺乏支持性的發展生態農業基礎環境的政策,需要緊急劃定生態和農業發展保護區,消除人為的生產環境污染。二是缺乏發展生態農業產業的扶持政策。關鍵是要加強生產,營銷和應對自然風險的支持措施。三是要加強對生態農業生產單位發展的扶持政策。生態農業不僅在理論上普通農民難以理解,而且在生產技術上難以掌握。要促進生態農業,必須加大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把握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能和營銷能力,提高經濟效益,逐步吸引農民從事生態農業。

3生態農業發展技術

1)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面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高投入,低效率問題,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對農業生態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2013年11月26日,到山東省菏澤市時指出,要加快建立符合高產,優質,高效要求的技術體系,生態和安全的農業。2013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必須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新道路,以先進的生產技術,適度的經營規模,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其中,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未來農業工作的重點。從根本上可以判斷,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生態農業”將逐步取代“石化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2)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立體種植技術。立體種植技術是指利用先進的自然科學技術,充分利用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根據生長和繁殖的特點,形成水產養殖和加工工業。不同的植物,動物和土地面積單位的微生物。工業過程建立了多級配置,多物種共生和多級生物循環的高效生產模式。如稻米(關節),稻魚(泥,黃牡丹)共同生產,稻蛙共同生產稻田三維農業的技術模型;在葡萄園種植草本植物或放養雞,鴨,鵝,羊等的設施。家禽生產模式。3)更加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目前,中國生態農業的覆蓋面已達30個省,市,自治區,但尚未在全國推廣。關鍵原因在于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能力的發展滯后。由于推廣機構人員配備有限,經營資金有限,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能與研究機構配合形成合力。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尤其如此。促銷功能無可限量,主要基于銷售種子,殺蟲劑和其他生產材料。這個角色發揮了嚴重的不足。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建立以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為基礎的技術創新體系,在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中發揮主要作用,更好地將生產實踐需求與技術研發相結合。4)減少使用農用化學品的生態農業技術。有害生物控制技術可減少農藥的使用。主要方法包括建立立體農業,使用抗性品種,通過種植措施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以及綜合管理害蟲。轉基因抗蟲棉在我國的應用,黃粘蟲板和殺蟲燈的應用屬于這種技術。

查看全文

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摘要: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和主導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對于促進青海農業可持續發展,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青海農業生產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對策思路。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產現狀;發展對策

生態農業是指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遵循生態與經濟規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規劃,組織進行經營的一種新型的農業體系。生態農業通過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使農業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校和持續、穩定、協調發展。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貢獻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隨著國家加快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青海更要把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擺放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突出位置,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根據青海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探討青海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新途徑。

1青海農業生產現狀及有利條件

1.1青海農業生產概況。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垂直地帶性明顯,畜牧業用地面積大,農業耕地面積少,種植作物單一。耕地主要分布在黃河及湟水河谷、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及青南農牧交錯區。全省現有耕地面積58.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0.75%,人均耕地只有0.1公頃。其中:水澆地面積18.6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1.6%,山旱地面積40.2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68.4%。種植農作物主要有春小麥、馬鈴薯、青稞、蠶豆、玉米、油菜、蔬菜、中藏藥材等。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02.72萬噸,連續八年穩定在百萬噸以上;油料總產量達到30.48萬噸;蔬菜總產量166.4萬噸。全省第一產業總產值達到208.93億元,占全省國民經濟總收入的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933.4元,較“十一五”末增加4070元,年均增長15.5%,增幅位居全國前列。通過科技創新,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使全省農業經濟走上了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良好勢態。

1.2政策扶持為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有力保障。為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決策,大力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續制定出臺了《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青海省循環農業工作方案》等相關政策,為扎實推進現代生態農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查看全文

山地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摘要:巖溶地貌條件下的山地特征是石頭多、土壤瘠薄、土壤水分及熱量交換速度快、保水保肥能力較差。科學發展“喀斯特山地農業”就是要遵循喀斯特山地的自然和社會規律,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的自我維持和自我調節,推動生態良性發展,確保農業與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循環再生和持續使用,防止環境退化。科學推進喀斯特山地農業持續發展,實現環境與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建設喀斯特山區農村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喀斯特山地;生態農業;建議

1用產業化經營方式推動喀斯特山地農業發展

喀斯特山地農業具有資源分散,結構復雜,生產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規模要效益,用生態提高效益,就要將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組織起來,利用優勢的生態環境條件,生產特色優質的農產品,將分散的綠色農產品有組織地推向國內外的高端市場,并創立自己的產品品牌,以優異的品質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規模效益的有效的組織手段,實現生態農業產業化要在遵循生態規律和原則的大前提下,把相對獨立的各個人工生態生產系統按產業化經營的形式與要求融合起來,進行統一安排和組織[1],實行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走“小群體—大規模—大品牌,小農戶—大基地—大市場”的發展路子,使其在總體上既能獲得優質、營養、安全的綠色產品,同時爭取生產產量最大化,從而實現經濟和生態運行的良性循環[1],實現品質、品牌、效益的有機統一。

2用現代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

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技術,能夠減少產業污染,控制農業污染的發生,產業污染的科學防控與標準化生產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充分利用生態產業具有的橫向聯系和縱向循環的特征,在不同產業間做到資源共享,變污染負效益為資源正效益,形成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科學體系,通過不同生物種類的作用與食物循環利用,配合相應設施的輔助處理,實現污染物在系統內形成的資源循環利用與全量回收,向系統外的污染零排放[1]。

查看全文

戈壁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認真總結了了近幾年玉門市戈壁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并就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體系等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提出了今后五年戈壁生態農業發展的一些思路對策。

關鍵詞:戈壁生態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玉門

玉門市是聞名全國的石油工業搖籃、鐵人故鄉、酒花之都和古絲綢之路要道,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維”之稱,是“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和“省級草牧業試驗試點縣”。全市土地面積2000萬畝,可用于發展戈壁農業的面積達52萬畝,是甘肅省最適合發展戈壁綠色農業的縣市之一。

一、先行先試,為戈壁農業規模發展探索出了路子

近年來,玉門市依托資源優勢和農業基礎,大力挖掘戈壁農業資源,積極借鑒省內外非耕地設施農業和以色列沙漠農業的成功經驗,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思路,一手抓基礎設施硬件建設,一手抓產業基地培育,有力推進了全市戈壁農業發展,戈壁農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一)戈壁農業雛形初步顯現。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了玉門順興、玉門恒旺等6個戈壁農業示范園、4個戈壁瓜菜育苗基地、2個特色林果基地,戈壁利用面積達1.49萬畝(其中,特色林果基地1.1萬畝,戈壁日光溫室3893畝)。(二)戈壁農業技術措施不斷完善。結合戈壁自然環境,先后引進推廣果蔬新品種32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研究項目57項,全面推廣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穴盤基質育苗、農業物聯網、滴噴灌高效節水等新技術,戈壁農業生產標準化率和優良品種應用率均達到100%。(三)經營主體逐步培育壯大。積極培育和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投資建設戈壁農業,截至目前,玉門市新認定省級龍頭企業1家,累計達到4家;新認定酒泉市級龍頭企業3家,累計達到8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488家,合作社廣泛分布于種植業、畜牧業、林業、農機、商品流通等多種行業,產品涵蓋了大部分優勢特色產業。全市培育發展家庭農場131家,認定酒泉市市級家庭農場18家、玉門市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3家。(三)特色農產品品牌正在打響。近年來,玉門市立足產業優勢,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通過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加快商標注冊,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優化包裝設計,強化品牌宣傳推介等措施,培育了一批品質好、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截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5個、無公害產地認證7.4萬畝、綠色食品認證7個,注冊農產品商標64個,其中祁連清泉人參果、赤金沁馨韭菜、花海贏瑞辣椒等6個農產品被評為“甘肅省著名商標”,“祁連清泉”人參果榮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稱號。

二、乘勢而上,迅速掀起戈壁農業建設首輪熱潮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發展近況研究

摘要:本文綜述國內無抗飼料的研發進展,制定生豬飼養全程監控體系,解決養殖環境問題,對養殖環境進行監控,建立排污系統、找到適合墊料展示了生態農業發展的研究進展,從飼養階段到流向市場進行全程監控,提高我市豬肉的國內、國際競爭力,推進生態、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更好的保障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關鍵詞:無抗飼料;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酶制劑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畜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市當前養殖產業結構模式和養殖系統面臨嚴峻的挑戰[1,2]。為了杜絕疫病頻發,抗生素濫用,養殖環境惡化等現象的發生,研發無抗生素飼料,生產出無抗豬肉是任務之重,推行違禁藥物自檢制度,制定無殘(重金屬殘留)、無抗(抗生素殘留)無公害豬肉檢測方案,從乳豬到出欄追蹤檢測,做到從飼養階段到流向市場的全程監控步形成健康的養殖管理模式,合理設計豬舍,采取有效的環境控制措施,綜合考慮豬舍環境的影響因素,如溫度、相對濕度、空氣分布、通風、光照、排污、墊料使用等,隨季節溫度的變化,實時監測,調控出最佳的舍內環境。建立適宜的排污系統和飲用水設施,以便更好的防疫控病,推進生態、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

1合理利用酶制劑

飼料生產中使用的酶制劑多達20種,主要包括蛋白酶,糖化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角蛋白酶等[3]。利用固體發酵和液體發酵兩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來生產酶制劑,開發基因工程菌。酶制劑具有特異性和高度專一性,合理利用酶制劑,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改善動物消化道內微生物平衡;充分利用植物提取中草藥技術和綠色飼料添加劑,提高動物的免疫力;使用微生物活菌劑和微生物發酵飼料,激發自身有益菌種繁殖增長,提高畜禽的抗病力;補充微量元素,激活動物體內的酶,提高生豬消化吸收能力,達到增強自身免疫力的目的[4]。

2研發活性益生菌

查看全文

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摘要:結合生態農業的定義,分析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提出發展生態農業的具體措施和主要方向。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強調結合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優點,把其充分運用到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中,克服傳統農業的缺陷,尋求人與自然的健康發展,構成有機物與無機物、生態環境內外部結合,實現農業體系中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生態農業要從地區的實際出發,合理搭配農林牧副漁等產業的比例,通過合理的投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效提高。

1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1.1生態農業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

我國現階段是各行各業都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發展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急需解決的現實困難,例如濫用化肥、農藥,農業污染等社會問題。我國農業生產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體污染,土壤生產力降低、農副產品質量低下。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因大量使用農藥,致使水體污染、土壤污染、農產品污染,農田的生產能力失調,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再生和人類的生活。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要減少對自然的掠奪和濫用,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使其得到可持續發展,為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查看全文

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我市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生態農業是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以系統工程的方法,實現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生活質量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消費正從時尚逐步成為主流,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夠解決長期以來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省目前有6個國家級、35個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我市的歷城區被列為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最近,我們對全市生態農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座談,實地考察一些生態示范基地,總的感到,我市生態農業有了一定基礎并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但一些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還有待解決,需進一步完善措施,加快發展。

一、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非常關注生態農業發展,多次強調要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對秸稈禁燒問題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為農民的秸稈找出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這次調查了解到,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門按照生態濟南的建設要求,不斷強化生態農業建設,在落實上下功夫,在發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現出認識上逐步統一,治理上逐步科學,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跟蹤監測三個關鍵環節為重點,深入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了綜合治理,通過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畜禽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農藥施用量降低20%,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30多個,面積150萬畝,有66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16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綠色產品。

查看全文

鄉村振興下生態農業發展困境及對策

摘要: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著力點,是高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我國實際,直面我國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謀求創新解決“三農”問題的氣魄與膽識。“三農問題”關乎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整體效度,關乎農業發展質量、農村面貌提升和農民生活改善,既不容忽視,更不容小覷。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三農”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瓶頸,已經越來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途中的“攔路虎”與“絆腳石”。充分重視“三農”問題的重要性,直面新時代“三農”問題中出現的新情況,不回避、不推脫、不遲疑、不猶豫,從創新的角度高效解決“三農”問題至關重要。生態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融合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手段,在充分借鑒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之上,構建起來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的、科學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可以有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共同推進,共同實現。生態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著力點,是高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推動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原生動力得到了充分挖掘,農村面貌為之一新,農民收入持續提升,生活不斷改善。這些成就無疑是我們對“三農”問題階段性解決與推進的自信之源,不僅贏得了贊譽和掌聲,更為我國經濟持續、全面發展和推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成就固然重要,但是只看到成就而看不到成就背后隱藏的問題便會陷入偏頗的泥潭而無法自拔,也會給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戴上“緊箍咒”,必定會影響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為了解決農產品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生活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和產量。農藥與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普遍應用有力地提升了農業的產出,有效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的生活所需。我們也曾自豪地說,我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個成績固然是可喜的,也是令人艷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嚴重問題。那便是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更為嚴重的便是長期的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對人民生命和健康構成的威脅。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更是一個必須審慎對待的問題。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穩定性正來源于其多樣性。一味追求產量和速度而忽視生態系統平衡與保護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經顯示出其弊端,正確對待傳統農業發展中的問題,用科學的思維、審慎的態度構建我國農業發展的綠色路徑不僅勢在必行,更是迫在眉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生態農業日益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焦點和熱點問題。生態農業更關注的是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更關注的是整個農業生態的穩定與可持續,不僅嚴禁使用農藥與化肥等化學物質,更注重良種培育、農地輪作、合理的種植和養殖,更注重農業的生態循環,倡導利用動植物的天然能力和土地的生態循環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生態農業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可以有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共同推進,共同實現。生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其所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路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模式已經迸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大膽推測,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其既能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又必須依賴生態環境的有力支撐,針對的是整個農業生態體系。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借鑒傳統農業發展中積累的實踐經驗,推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駕齊驅、融合共進的生態農業發展勢在必行。

二、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