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09:53: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科技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科技管理論文
一、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實行的是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戰略,把業中的資金強制性地轉移為工業化積累,在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迅速擴張。而相比較而言,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其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不明晰。現代農業就是利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把傳統農業的舊“四靠”轉變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的管理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尊重。同時,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積極性,沒有產生出應有的效益,也嚴重制約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轉移,農業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應該賦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農業。二是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國家每年都會在財政預算中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時也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以支持本地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預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GDP增長貢獻不高、且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三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熱情。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商。是農業總體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唰時也影響『.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低水平層面運轉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新技術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減少損耗、提高效益、占領市場的關鍵,因此提高科技的研發速度,改革傳統的科技管理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必須采取有效對策。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科技發展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重獎取得重大成果轉化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完善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同時,必須將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把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和維持農業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不僅是農業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在要求。國家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和地方都要從長遠出發,對業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規范,形成三個層次力量最優配置,為我轉型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二)進一步貫徹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至今我國在這方面尚無滿意答案的現實難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涉及到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宏觀看,科技成果轉化是由科技給、轉化、需求和科技環境系統等構成的大系統,其運行要求立、健全相關的動力機制、收益分配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調控機制等。微觀看,科技成果的轉化包括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工業性實驗、工廠化生產等環節。因此,必須規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轉化銜接體系,實施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地方的科技聯姻,動員各類農科教研機構和私營企業參與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科技的研發必須依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運作,以生產的實際需要為契機,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轉化為產力時,才能為社會增加更多價值。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引進,成為創新的主體和技術推廣的載體。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和農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優良品種推廣的生產基地,有效發揮科技輻射、帶動效應。2003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與連云港市共同發起的“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小康工程”活動(簡“興百村活動”)已初見成效,該活動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科研院校與農村的直接聯系,避免了中間環節所產生的煩瑣程序、信息中轉誤差和資源丟失現象,實現了事業單位職能和服務型觀念轉變,而且農民也可以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專家,力求把問題解決在最先發現環節。
㈢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完善農業人才市場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礎、科學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擁有多少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知識培訓的高素質人才,如今已成為國際通用的衡量國家競爭力強弱的標準,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載體,只有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實現政、企、校、研、資”多維互動。因此,必須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識產權為資本的入股機制,切實加強知識資本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識資本準入門檻。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建立地方人才儲備庫,并將其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穩定下來高校與科研院所應該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為急需農業人才的中西部貧困地區培訓大專或大專以上的技術人員;實施遠程教育和各種專業講座,及時地把各種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傳播到農業地區;農業高校要設立農業推廣碩士點,定單式地為基層培養農技推廣人員;地方政府也要為農技推廣人員提供各種條件,避免人才流失現象的發生。這樣才能真正地在我國建立人才激勵要素流動、市場選擇的新機制,形成市場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維互動的創新模式,促進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國外農業科技管理的經驗與啟示
摘要:綜合分析美國、法國、以色列、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建設經驗,具體概括為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科學合理的頂層管理機制和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體系。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科學有效的新型評價機制,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等是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制度建設的關鍵所在。以期為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經驗;啟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引領。農業科學技術必須從后臺走向前臺,從有所擔當走向全面擔當,從單純支撐農業發展變成支撐并引領農業發展[1]。為此,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和體系建設步伐,必將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但當前農業科研項目與生產實際脫節、農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率偏低、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且主體偏少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偏弱等一系列問題仍制約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2]。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文)(簡稱“國發11號文”)和《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文),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及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田曉琴等[3]結合農業科技管理政策和實踐,綜合分析了…“國發…11號文”亮點和關鍵點,并提出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突破點。國內眾多學者分析了歐美、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和創新體系的特點經驗,并總結了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和創新體系的現實困境和優化方向[4-7]。在新形勢下,在即將進入…“十四五”…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凝練學科方向,制定應對措施,是當前科技管理專業機構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深化改革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同時,作者所依托的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長期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較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扎實的工作基礎,作為國家第一批遴選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承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具體項目管理工作。在國家大力推進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結構合理、職責明確、管理專業、獨立運轉、高效規范”的專業化管理機構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選擇有代表性的部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其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機制的基本情況和特點進行梳理,分析其共性特征與成功經驗,以期為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進一步改進完善和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的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1國外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的經驗
雖然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國情及農業資源條件,例如歐美國家的農業科技發展具有市場導向下科技創新的競爭性、需求導向下科技創新的公益性和增長導向下科技創新的宏觀戰略性特點[8]。市場力量是促進包括科技在內的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而政府起次要作用。日本和韓國的科技體制是集中協調型的,即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資源配置呈現“官民分立”和“部門分割”的架構[8]。但比較與分析發現,各國的農業科技管理及創新體系建設仍具有較強的共性特征包括以政府支持為主體的多元化經費來源體系,良好制度與政策以及法律等軟環境的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和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等[9]。1.1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以美國為例,在其100多年的發展探索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漸形成了由農業科研體系(國立、州立和私立的研究機構)、農業教育體系(涉農學院的綜合性大學和公立農學院)及農業推廣體系(農業部推廣局、州立大學農學院、縣推廣站)三部分構成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10]。美國農業部是集中管理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的唯一政府部門[11],其機構和職能隨著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和調整,在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職能幅度之寬廣和功能之綜合可以用“從田間到餐桌”來反映。與職能相匹配,在內部機構設置、職位設立等方面,美國則根據1994年“作物保險和農業部重組法案”來進行。其中,在部領導的配置上,設部長1人,常務副部長1人,副部長7人和助理部長2人;在職能司局的設置上,包括行政監管部門(6個獨立辦公室,直接在部長和常務副部長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與行政支持部門(2類行政支持部門,分別由兩位助理部長負責);其他7大業務部門(自然資源與環境、農場和海外農業服務、農村發展、食品營養和消費者服務、食品安全、農業教育與科研、市場營銷)則分別由7位副部長擔綱,每個業務部門分別由一到幾個業務局構成,共有19個業務局。在上層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形成了政府內和政府外的科研管理機制,其中政府內部的科研項目主要由美國農業部下屬的農業研究局(ARS)承擔,政府外的科研推廣項目主要由各州的公立農學院(即贈地大學)及其56個州農業實驗站承擔,并由2008年調整成立的食品與農業研究院(NIFA)協調管理,加上私人機構的研究,構建了基礎和公益性研究、科技成果推廣體系以及市場私人性科技產品的相互銜接的網絡體系。美國完善的農業科研管理體系形成了較高的科技研發與技術推廣等運行效率,從而成為當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12],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已達8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80%[11,13]。1.2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得以運行的重要前提條件。無論農業自然資源是否豐富,環境條件是否優越,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是各國政府在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農業資源環境條件極差的以色列,其大部分土地為沙漠,可耕土地不到20%,但其農產品生產卻能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還出口到歐洲,甚至被稱為歐洲的“菜籃子”[14]。緣由就在于其強大的資金投入及較高的投入效率所形成的大量的科技成果。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就高達96%,在整個世界實屬少見[15]。政府每年拿出農業總產值的3%作為農業科研經費,總額高達上億美元,其中50%用于公益性研究機構國家農業研究組織(ARO)的以基礎性研究為主導的研發活動,另外50%與其他研究基金合并成為以市場化和應用研究為主要目標的“競爭性基金”。在“競爭性基金”的配置結構上,75%左右的經費用于應用性研究,基礎性研究僅占競爭性基金10%左右,15%左右的經費用于農業科研成果的開發與推廣。而在自然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巴西,政府亦通過強大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實現了農業科技的研究機構、推廣機構、教育機構等所組成創新體系的高效協調運轉,促成了農牧業生產與出口大國地位的形成。近十年來巴西農產品出口增長率年均達18.6%,高于美國與歐盟的增速,更有學者預測[16],若按照這一速度發展,10年后巴西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巴西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主要由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兩級構成,其中聯邦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國際農業科研項目、農業科研機構與科研院校的經費開支,約占聯邦政府開支的15%;州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農業科研成果的開發、應用與推廣,約占州政府開支的2%[16]。1.3科學合理的頂層管理機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都具有自我特色,但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卻具有共性。為了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順暢運轉,在農業管理機制的設計上,需要強調主導機構的運行效率,因為它將對整個體系的運行效果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許多國家非常注重頂層設計的重要性[17]。在法國,其農業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農業部與科技部組織實施,尤其是對建立于1946年的作為農業領域中唯一從事科學研究機構——法國農業科學院(INRA),給予了傾斜性的支持。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由農業科學院、農業部與科學研究部共同組成的理事會管理體制,共同討論和確定農業科研領域的重大問題及研發方向。農業科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已經在植物原生質體培養與轉移技術、完整植株再生技術、生物固氮等種植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家畜遺傳改良、22繁殖,畜禽飼養與營養,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等畜牧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成為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之一[18]。在日本,隸屬于農林水產省的農林水產技術協會(AFFRC),主導著全國農業科研的重大活動,其主要職責是制定農業科研的基本目標與基本事項,聯絡及協調研發機構與管理部門,考察研究開發活動研究現狀及成果,資助地方政府或私營部門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等[8]。農林水產技術協會的主要決策者由1位主席與6名成員構成,均由農林水產省部長直接任命。其主要機構包括行政部(協調辦公室)。政策研究規劃部(生物技術安全辦公室)、研究推廣部(商業學術合作辦公室)、國際研究部等。各個部門雖職能不同,但相互關聯、協同合作,促使農林水產技術協會高效運轉,在農業科研質量保證與高度確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農林水產技術協會有權制定一些促進農、林、漁業研發項目的基本規則或法則,這些規則和法令適用于農林水產省管轄下的所有農業科技研發部門。在韓國,《農村振興法》的頒布促成了農村振興廳的成立,同時也明確了農村振興廳的職能,后經過不斷的完善與發展,確立了由農村振興廳統一管理與協調的科研、教育與推廣的農業科研管理的體制機制,具有集行政、科研、推廣、教育于一體的系統職能。農村振興廳的組織機構包括3個行政管理局、1個后勤科室與8個科研院所,同時在地方設有相應的科研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統一管理與指導全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的研發活動,并統一組織將已研發的農業科技推廣至農村,培養專門農戶并指導其改善農村生活[19]。這種從項目的研發到最終技術推廣的一體化做法,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戶收益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頗受基層農戶的認可及歡迎。在印度,農業部下設的農業研究理事會(ICAR),承擔著全國的農業科研協調與指導職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于一體的機構之一。下設99個國家級研究機構,幾乎承擔了印度全部重要的農業科研計劃與項目,也培養了大量的碩士、博士研究生[9]。農業研究理事會的主席由農業部長兼任,副主席由各聯邦農業部長兼任,其成員主要涉及知名科學家、部分研究所所長與農業大學副校長、財政部經費司與計劃部農業司的負責人等[20]。其下設綜合委員會與管理委員會,綜合委員會是農業研究理事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管理委員會是農業研究理事會的主要決策機構,主要負責制訂農業研究理事會的發展方針、審查及考核科研項目、審批財政預算等[20]。在這種具有較大集成管理體制的運行下,印度的農業科研水平也處于不斷上升的發展態勢,取得了不錯的研發效果。1.4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體系。嚴格有效的項目管理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對規范科技項目活動和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督導作用。其中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機制與評估體系是項目管理的核心環節,也是各個國家非常重視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美國,科研項目主要由國家項目辦公室(ONP)協調管理,既有前期的設立評估,也有實施后期的效果評估。在項目設立方面,經過論證確立的研究選題、方向領域和相關指南會在ARS網站上公布,然后經過層層環節,最終完成項目的申請與實施周期。如在項目指南及研究領域確立環節,國家項目辦公室與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NPT)合作,向科學家、股東、合作伙伴與客戶描述并定義項目的范圍與內容。然后,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核心科學家共同組織國家項目研討會來確定主要研究議題及重點。在此基礎上,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界定國家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并為每個項目量身制定一個詳細的“5年計劃”。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執行的需要,結合“5年計劃”,對項目進行修正;然后,科學質量審查辦公室(OSQP)對項目進行嚴格的同行評議,通過評議后的項目,按照研究計劃進入實施環節。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區域項目負責人對項目實施進行持續的監管,若有需要,將會對項目進行額外的審查。此外,項目負責人需每年向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提交項目匯報,并由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歸納總結并提交每個NP的主要貢獻與成就。項目實施期限結束后,便進入項目評估環節,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將開展項目回顧性評價工作,并重新評估國家項目的范圍,然后開始籌備下一個5年計劃。這一嚴格的論證、評審、實施和評估系統,有效確保了項目具體目標與政府科研預期目標的達成和耦合。在以色列,農業科技管理的執行機構是農業部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辦公室具體并實質性地參與整個項目周期的管理工作。各個研究組織依據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擬定并的項目申請指南,遞交項目申請書,由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匯總并交至部際科技委員會審批;立項后,各項目負責人每年均要向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提交年度報告;無論項目成功與否,整個項目期間,均有一套全程、動態的評估制度,用以評估項目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在韓國,根據國家現實農業生產的需要以及相關研究規劃,農村振興廳制定具體項目指南并對外公布。一般而言,經常性項目由直屬研究院所設計,課題申報實行個人申報負責制;在項目申報書匯總、分類后,由農村振興廳組織召開分專業項目協調會議,以保持協調平衡;項目協調之后,將經過兩次審議,并最終由農村振興廳編制并頒發項目計劃書;項目評價一般一年兩次,包括中間(階段性)評價與最終評價[21]。這種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研究有序開展和為下年度農業政策的制定、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依據。
2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啟示
農業科技管理現狀分析論文
一、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實行的是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戰略,把業中的資金強制性地轉移為工業化積累,在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迅速擴張。而相比較而言,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其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不明晰。現代農業就是利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把傳統農業的舊“四靠”轉變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的管理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尊重。同時,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積極性,沒有產生出應有的效益,也嚴重制約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轉移,農業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應該賦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農業。二是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國家每年都會在財政預算中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時也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以支持本地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預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GDP增長貢獻不高、且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三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熱情。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商。是農業總體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唰時也影響『.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低水平層面運轉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新技術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減少損耗、提高效益、占領市場的關鍵,因此提高科技的研發速度,改革傳統的科技管理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必須采取有效對策。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科技發展需要從戰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條塊分割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和執法,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重獎取得重大成果轉化效益的單位和個人。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公共資源保障機制,完善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同時,必須將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層面,把對農業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和維持農業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不僅是農業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在要求。國家農業、科技主管部門和地方都要從長遠出發,對業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規范,形成三個層次力量最優配置,為我轉型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二)進一步貫徹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至今我國在這方面尚無滿意答案的現實難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涉及到不同階段的發展過程。宏觀看,科技成果轉化是由科技給、轉化、需求和科技環境系統等構成的大系統,其運行要求立、健全相關的動力機制、收益分配機制、約束機制、激勵機制調控機制等。微觀看,科技成果的轉化包括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工業性實驗、工廠化生產等環節。因此,必須規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轉化銜接體系,實施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和地方的科技聯姻,動員各類農科教研機構和私營企業參與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科技的研發必須依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運作,以生產的實際需要為契機,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轉化為產力時,才能為社會增加更多價值。企業可以憑借自身優勢,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引進,成為創新的主體和技術推廣的載體。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和農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體,使其成為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優良品種推廣的生產基地,有效發揮科技輻射、帶動效應。2003年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與連云港市共同發起的“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小康工程”活動(簡“興百村活動”)已初見成效,該活動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科研院校與農村的直接聯系,避免了中間環節所產生的煩瑣程序、信息中轉誤差和資源丟失現象,實現了事業單位職能和服務型觀念轉變,而且農民也可以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地反饋給專家,力求把問題解決在最先發現環節。
農業科技管理半年工作總結
按照××縣科技局2009年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的要求,結合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實際,在工作中加強黨員干部黨風廉政建設教育。通過學習,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時俱進,恪盡職守,廉潔自律,確保了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落實。現將半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增強黨員干部的法制、廉政意識
年初,在全縣黨員、領導干部中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科技局辦公室、農業科認真組織了學習,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要義,使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工作中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了自身思想素養和工作能力。
嚴格遵守《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和《玉溪市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若干準則》等規定,認真解決黨員干部在思想上、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自覺做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采取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系統學習與專題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認真學習《黨章》、《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鄧小平、論科學發展》等內容。開展先進典型教育,認真學習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時刻不忘以共產黨員的黨性要求規范自己行為;心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認真查找和克服在領導干部教育、監督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認真解決領導干部在黨性黨風、廉潔自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利用空余時間學習政治理論、相關文件及有關法律法規,并結合實際對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紀律作風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通過組織收看反腐電教片,用身邊的人或事對干部進行警示教育,構筑了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通過學習教育,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法律意識、廉政意識,同時,業務素質也得到了提高,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二、堅持服務原則,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
農業科技管理工作思考
1優化科技資源,打造優勢學科
長期以來,地方科研單位由于缺乏穩定的經費支持,處于爭取到什么項目就做什么項目的狀態,多數單位仍然存在著研究方向散、平臺建設功能與實際需求吻合度不高、團隊人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盡管近年來地方科研單位在農業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發揮其支撐和引導本區域農業發展的作用,仍然需要重新梳理研究方向,通過優化科技資源,解決關鍵問題,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專家和創新平臺。
2完善項目體系,提高創新水平
隨著國家經費渠道和額度的不斷增加,農業科研單位在組建優勢學科建設方案中,充分利用了項目資源,科學設計了研究內容,構建了以創新為“主干”的“項目樹”。在研究內容上,形成“基礎—應用基礎—應用技術—技術集成—示范轉化”模式;在環節上,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創新項目鏈,使項目體系由“自然發展”轉為“系統設計”,并圍繞一個主題,產生一批論文群、成果群、專利群等,創造出理論依據充分、技術效果明顯的重大成果,為學科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做細轉化項目,提高成果轉化率
影響成果轉化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技術收益。由于項目管理體制原因,多數項目是在屏蔽了其他因素之后,展示了單純技術因素本身的效益,而忽略了農民因參加認知培訓、市場價格不穩定因素、農民的興趣等而產生的間接成本,忽略了增加配套條件,如改善灌溉條件、增加肥力成本、農業機械成本等的直接成本,所以技術多數是理論上可行,而實際上轉化率不高。這就需要各單位重視轉化項目,細化研究技術的配套條件和環境,綜合評價投入產出效益,為生產提供技術配套和農民易接受、收益高的成熟技術,提高成果轉化率。
農業科技管理產生問題及策略
農業科技項目管理是協調與農業科技項目相關的各種關系,有效地利用人、財、物等科技資源,以促進項目目標實現的綜合管理活動,是集成創新技術及推廣應用新技術的重要環節,對于推進農業科技與經濟結合,實現產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現代項目管理理論,農業科技項目管理一般要經歷項目可行性論證、規劃計劃、實施與控制、收尾和驗收等階段,所涉及管理技術包括項目范圍管理、進度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項目隊伍管理、設備采購管理、溝通管理和項目整體管理等。由于農業科技活動是一種創造和創新的活動,其時間進度、成本預算以及質量都很難把握,所以說農業科技項目管理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管理學科。因此,了解和把握農業科技項目的特點,認識當前農業科技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完善農業科技項目管理的內容、方法和手段,提高農業科技項目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農業科技項目的特點
1.1創新性
農業科技項目的本質屬性就是其創新性。沒有創新性,其立項及實施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創新性是一種具有探索性、獨創性、新穎性、實踐性的人類活動。農業科技項目的創新性不僅指項目的階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創新性,還包括對農業科技項目管理的創新。任何一個項目的管理都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參考,必須通過管理創新實現對具體項目的有效管理,尋找一種新的項目管理思路[1]。
1.2明確指向性
農業科技項目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內容是具體的,具有明確的針對性。農業科技項目的明確指向性貫串于論證、立項及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旨在解決某個具體的技術問題或某個行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問題,從而有效實現農業科技項目預設的經濟、社會效益。
農業科技管理效率提升策略
一、提高科技管理者的素質
作為科技管理者,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信譽[2]。職業道德尤為重要。不僅要做事嚴謹、認真;還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損人利己,不假公濟私,這是管理人員應具備的基本職業素質和修養。
㈠開放的心態
面臨不斷發展的社會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管理者應具有開放的心態,去積極的了解新事物,接納新事物。不僅要在單位中建立起吐故納新的機制,管理者個人也應建立起相應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及時跟上外界的變化,與時俱進。開放的心態要求管理者改變故步自封和安于現狀的守舊心理,不斷實現自我的突破和發展。
㈡堅韌的毅力和意志力
管理者不是坐“順風船”,能一帆風順的達到設定的目的。在工作中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挫折,作為我自身來說,年輕、缺乏經驗,面對錯綜復雜的事情,往往對風險沒有清醒的認識,在遭遇風險和挫折時,心理較脆弱,易氣餒、自暴自棄,這個時候,必須有堅韌的毅力去對待,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教訓。
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素質條件分析
隨著國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相關制度不斷地得到完善,國內的農業事業也正得到不斷的發展。農業科技管理是國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相關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促進了國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相關制度的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實施工作主要依靠于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去進行,所以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是否能夠承擔起實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至關重要。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能力與其素質條件是一體的,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能力體現在其素質條件之中,一個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條件或者如何將原有的素質條件結合社會的發展去進行提高這正是需要我們去進行分析和研究的。
1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應具備的素質條件
1.1具備敬業愛崗、服務第一的思想。農業科技管理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且工作量非常之大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為了能夠獲取到一個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則需要工作人員不斷地到處奔波。在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獲取到了一個農業科技創新項目后并不代表著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工作的結束,反之代表著這份工作某一階段的開始。因為在后續的工作流程之中農業科技管理人員需要定期按時地把農業科技創新項目中的各個資料或者各個環節中所呈現出的數據進行審改、報送等,在審改、報送或進行其他工作流程時常常會遇到某些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非常繁瑣的。在工作繁瑣且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若是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沒有敬業愛崗的思想,就很容易在遇到這些復雜情況時選擇放棄工作。再者,在這份工作崗位上管理人員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服務第一的思想。因為在進行相關管理工作時常常會發生“為他人做嫁衣”的情況或者在盡心盡力工作的情況之下還會因為某些因素的出現遭受到責罵等情況。這里的“為他人做嫁衣”并不是指工作成果被他人所竊取或者其他惡劣情況,而是指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在輔助科研人員進行工作后,當科研成果受到褒獎時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往往得不到相關褒獎或者得到他人認可自身的工作能力。若是發生上述情況或者發生其他在本文中沒有進行舉例的情況,都將會給管理人員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但當管理人員具備了服務第一的思想后,這些情況的發生將不會給管理人員造成太過巨大的打擊,因為服務第一的思想的具備令管理人員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所發生的情況。不論哪個行業都需要有人能夠投身到行業中去進行相關工作從而保障行業的發展。例如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當管理人員投身到這個行業之后不論是進行行業內的任何相關工作都能夠體現自身的價值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對于科研人員來說,科技管理人員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對于科技管理人員來說,為科研人員提供服務,去輔助科研人員更好地進行科研工作是自己的工作使命,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和農業科技科研人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敬業愛崗、服務第一的思想的具備能夠令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產生更好的工作心態并且能夠令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工作中所發生的任何情況,從而令自身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1.2能夠掌握工作重點。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十分的繁瑣且復雜,大量的工作流程令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一直處于比較低的狀態,若是不對此進行問題的解決那么將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會導致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崩盤。若想解決目前的情況首先需要令管理人員產生一定的工作重點的認知意識,通過對于工作重點的認知做到掌握工作重點。當管理人員掌握了工作重點就能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例如在進行申報工作時,管理人員要詳細閱讀、全面了解項目的情況然后結合所處單位的自身優勢將申報項目進行突出優點的申報,這樣的申報方式能夠在當前這“看花澆水”的申報環境中得到一定的申報優勢。基于此申報工作將會更加有成效地進行,令管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其他工作。1.3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屬于管理者的一種,管理者介于上級領導和下級員工之間,部分管理者對于領導“言聽計從”,卻忽視了下級員工的想法和需求,導致了工作問題的出現,繼而令自身利益受到損害;部分管理者重視下級員工的想法和需求,卻導致了上級領導對自身產生不滿,繼而導致自身利益受到損害,這兩種管理者類型對于當前社會來說都是錯誤的存在,因為他們不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最終導致了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真正優秀的管理者是能夠運用自身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從而做到平衡上級領導和下級員工之間的關系,繼而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管理者若想做好“平衡”工作,最不可缺少的便是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是指溝通能力與協調能力的結合體,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更好地令管理者做好“中間人”的角色,為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1.4具備比較高的綜合素質。隨著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科技事業也正快速的進步。農業科技管理工作是一個綜合性非常高的工作,如果農業科技管理人員要對農業科技進行有效的管理,首先自身就需要了解和熟悉農業科技的相關知識,其次還需要高度掌握農業科技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只有這樣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才能夠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總而言之,農業科技管理人員若想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就需要具備比較高的綜合素質,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想要具備比較好的綜合素質首先就需要令自己成為“通才”,因為綜合素質包括的因素非常多,成為“通才”是令自身綜合素質得到形成和提升的重要途徑。
2提升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素質的條件辦法
2.1強化農業科技管理人員信息化管理能力。在當前大數據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在國內飛速地普及。隨著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國內各個行業都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使其行業內相關工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正慢慢在進行著革新,即從傳統的工作手段轉變為信息化處理的工作手段。就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來說,在以往,農業科技管理人員只需要學會計算機的基礎運用便能夠進行有效的工作,但是到了現在,計算機的基礎運用已經不能夠滿足目前的工作需求了。各單位若想令農業科技管理人員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培養他們的信息化管理能力,通過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培養令其能夠流暢地運用計算機或者其他信息化設備,從而將傳統的管理手段轉變為信息化管理手段,最終令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2.2強化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目前國內市場正隨著國家的發展也一同地處于發展狀態,面對日新月異和國內市場,農業科技管理人員需要令自身的創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增強才能夠令自己在這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保有一席之地,但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創新能力并不能夠只放在自身的發展上,同時還需要注重農業科技創新管理制度的創新。第一,通過對自身管理方式的創新,令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從而令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突破傳統管理概念的限制,令自身能夠更好去運用符合當前社會形式的管理方式去進行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從而保證自己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第二,通過對農業科技創新管理制度進行創新改革令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能夠更加符合于當前的社會形勢,從而令農業科技創新能夠有基礎和平臺去進行。
3結語
科研人才在農業管理的地位與培育
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期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農業科技預期發展目標的一項動態管理。農業科技管理是一項規范性強、工作量大、知識面廣的工作,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為整合科技智力資源的主體,科技管理人才在領導、組織和管理科技工作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支隊伍建設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科技隊伍的活力和科技使命的實現。
1優秀科研管理人才在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農業科技管理是由多要素、多層次構成的復雜系統,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對科技管理工作起著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的作用。如何選擇和培養高層次的農業科技管理人才是農業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頭等大事。科學發展觀是對發展理論所蘊藏的哲學內涵,經過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而總結出來的內在和本質的特征,作為人們行動的出發點和活動方式的基礎,指導著人們的科學實踐活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我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強調了人在社會諸多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培養和造就高層次農業科技管理人才,調動廣大科技管理人才的創新積極性是新時期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日標和首要任務。
1.1優秀管理人才是開展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開展農業科技管理工作,首先要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則要重視管理人員的價值,通過培育和升華人的主體精神,增強人的自主、自強、自立、自覺、自尊的獨立意識和責任心,真正讓他們做到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事業和人生,這樣他們就會發揮最大的潛力追求人生價值的實現,隨之帶來農業科技管理效益的提高和科技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
1.2優秀管理人才是做好農業科技管理工作的必然選擇
宏觀把握現代轉型農業發展全局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構建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結柬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制訂長遠科技發展戰略、進一步貫徹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完善農業人才市場、改革農業推廣機制,完善農業推廣體系、建立現代信息平臺,實現農業科技“高速公路”、農業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術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現狀的闡述,對新形勢如何構建中國農業科技管理新體系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業科技管理現狀與成因新體系
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經濟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大體平衡和結構性、區域性相對過剩。這一方面說明現行的農業經濟結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發展正醞釀著從量變到質變的嶄新突破。農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制定和完善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系,建立和健全農業科技管理體制,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管理方法,則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最佳選擇。
一、我國農業科技管理的現狀
現代農業科技管理是依據農業科技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運用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對各項農業技術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以求在時間和經濟上最合理、最有效地達到預定的農業技術發展目標。它是現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經濟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徑。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盡快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我國實行的是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化戰略,把業中的資金強制性地轉移為工業化積累,在工業化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迅速擴張。而相比較而言,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卻整體徘徊不觚,發展艱難。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資金的投入,加強了科研院所的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以法律形式規范了農業科技專利成果交易。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除了對國家政策的需求外,關鍵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體制不健全的客觀因素制約,使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總體不相適應。其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技管理的主體不明晰。現代農業就是利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把傳統農業的舊“四靠”轉變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國由于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的管理主體是以各級政府縱向調控和直接領導為主,農業科技管理機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一直沒有在法律上得到應有尊重。同時,一部分農業科技投資主體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產權關系不明確,使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積極性,沒有產生出應有的效益,也嚴重制約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為轉移,農業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應該賦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門以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農業。二是地方農業科技管理資金匱乏。國家每年都會在財政預算中拿出相當部分資金用于農業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時也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投入部分財政資金以支持本地農業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中央和地方兩級預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財政資金并不多,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對于大量資金投入效果并不明顯、對GDP增長貢獻不高、且見效期長的農業科技的熱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備發展高新農業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而錯過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三足政府對農業高新技術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熱情。農民是農業關系的主體要素,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是要有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基本還是由政府主導和壟斷,政府對農業科技的宣傳缺乏力度,加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交易體制沒有完全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同時,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經營規模小、收益低,對采用高科技的熱情商。是農業總體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的發展,唰時也影響『.農業科技的研發和轉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低水平層面運轉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業新技術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