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課程體系建設
時間:2022-04-17 04:30:23
導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課程體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確立了我國本科專業教學的基本標準,但同時也存在部分問題。該文以國標中礦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礎,結合其類目下采礦工程專業的學科特點,在考慮教育部規定、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的基礎上探討國標背景下采礦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論文首先指出國標中存在表述不清、表述有爭議等問題,然后以國標為基礎對采礦工程專業的兜底課程進行核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該課程體系提出改進建議。該文對國標中部分表述不清、依據不明的內容進行了詳細調研,對國標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建設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采礦工程;課程體系;工程教育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政府行政部門主導的一項標準,以“突出學生中心、突出產出導向、突出持續改進”為原則,以“既有規矩、又有空間,既有底線、又有目標,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為主要特點[1-2]。國標的推出引發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討論,但國標仍需要在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國內對課程體系建設已有一定研究[3-4]。國標對專業設置提出了“保底”的要求,也為各種類型的合格評估提供了評價依據,引發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完善。同時,由于涉及不同地區、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本科教育,國標并沒有明確給出如何實現“兜住底線、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級執行方案的具體內容。加之同一大類標準下包含多個專業,如有研究指出礦業類不同專業間的學分最大跨度高達60學分[5],如何將國標內容付諸實踐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國標中礦業類標準下的采礦工程專業為例,探討國標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國標在人才培養視角下課程體系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礦業類國標存在的問題
礦業類國標由標準部分和附錄建議兩部分構成。縱觀整個國標,硬性強制性規定較少,帶有一定包容度的建議性規定較多。但如果把國標中的建議僅作為參考,國標就失去了標準的意義。作為標準,應滿足通用性原則。作為教育領域同一專業的標準,在育人的達成度上應具有相互承認的信度。雖然國標“既有規矩、又有空間”,但在具體落實時,應圍繞國標提出的建議展開,而不能置建議于不顧。恰恰是由于建議的寬泛性造成各界對國標的解讀不同,也就造成國標在實施過程中的差異。同時,礦業類國標在整體詞句表達、內容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按照國標內容自上而下地列出)。(一)標準正文部分存在的問題。(1)標準的開篇提出礦業被譽為“工業之母”,此比喻有欠妥當。一般而言,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礦業作為“工業之母”可能是一位不孕的母親。此外,也有觀點認為模具是“工業之母”,與國標的說法不同。(2)“4.1學制”中規定為“4年”,但未對4年提出具體解釋,是統一強制性4年還是可以實行彈性的學制并未明確。(3)“4.3參考總學時或學分”一節中僅給出學分要求“140~200學分”,并未提及學時,標題中的“總學時”屬于贅述。此外,既然明確是“參考”性質,那么提供的范圍是否具有上下限意義?如果不具有,參考意義何在?(4)“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一節中提出“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但并未給出具體要求或參照標準。(5)“4.4.3體育方面”中提出“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此處的“國家”應理解為“教育部”,二者為兩個不同主體且并未提供合格標準的參照要求。(6)“6.3教學經費要求”一節提出“經費保證……應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何為“穩步”、有無量化指標、是否允許波動等并未說明。因教育經費受學校經費、招生規模、社會經濟消費水平等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院校而言,生均實習經費投入多少的決定權并不在二級學院,作為專業承載單位的二級學院并無力完成此項指標。因此,“穩步增長”的提法欠妥當。(二)附錄建議部分存在的問題。(1)“1.1.2學科基礎知識”中羅列了礦業類專業中的學科基礎內容,在要求“教學內容必須覆蓋以下知識領域(課程)包含的核心內容”的同時,又提出“課程名稱及是否必修可由學校根據自身教學特色確定”,“必須覆蓋”與“是否必修”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羅列的學科基礎知識中,物理學、化學、物理化學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而且從實際考量,現有的大學物理、物理化學等課程一般并非由礦業類專任教師授課,這就造成授課內容與專業人才培養缺少銜接、課程內容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度有限。(2)“1.1.3專業知識”一節中提出“能夠設計、實現、部署、運行或者維護礦業類各種系統或工程的能力”,在學科交叉融合和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培養具有“各種”能力的人才過分夸大了培養目標,而且根本不具有可行性。(3)“2專業類核心課程建議”類目下第一點“2.1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與上級標題并不具有包含關系,課程體系的范圍要大于專業核心課程。同時,此處課程體系中提出四類課程,但解釋中又以理論課和實踐課來區分,二者不對應,且與“1.1知識體系”中的“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分類也不對應。同一標準下的多種分類方式增加了國標理解的困難。(4)“2.1.1理論課程要求”一節提出“礦業類專業理論課程學分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為60%~80%,選修課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此處“選修課”是指專業選修課還是全部選修課并未指明。(5)“2.1.2實踐課程要求”提出“實驗教學在300學時左右……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學時不低于總實驗學時的50%”,后文又對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進行解釋說明。從已有文本來看,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數量要求對本科生而言是否過高?與澳洲采礦學生每周約16學時的理論課時相比[6],中國學生每周的理論課時量大、基礎理論課與專業課的銜接不緊密,在此條件下開設大量的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能否保證教學質量?實驗的開出也需要有實驗設備的硬件支持,不同層次的院校是否能滿足條件?以300學時為例,傳統授課約2學時1次實驗,就需要150個實驗來支持,其中又有75個及以上是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如何保質保量滿足此項條件?特別是對于4年學制而言,大一學年的實驗不受專業課教師控制,大四有近一個學期的時間是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不低于75個實驗,教學設計工作量完成的難度較大。
二、采礦工程兜底課程核算
我國高等教育以課程依附于專業的“專業規定課程”模式為主,已經出臺的標準更像是專業規范,而非教學質量標準[7]。在“專業規定課程”的模式下,專業為本、課程服務于專業建設。與之相對應的,專業名稱往往變化較小,而專業框架下的課程變動可能很大。國標的具體落實就要落實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框架下的具體課程中。因此,課程是實現“兜住底線、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基本單元。本節以采礦工程專業為例,根據國標中對學分和數據計算的規定,對采礦工程專業兜底課程進行初步探討。(一)核算依據及說明。根據近年來的學科評價特點,本文采用的課程核算的主要依據如下:(1)思政類、體育類課程以2014年以來教育部的相關規定為準[8-10]。(2)專業課主要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專業補充標準(礦業類專業)》[1,11-12]。(3)兜底學分采用國標中建議的下限140學分,以200學分作為參考上限,各板塊的學分下限以140乘以板塊最低學分要求求得、學分上限以200乘以板塊最高學分要求求得。(4)學時與學分的轉換一般采用國標中的建議,即“理論課教學通常每16學時計1學分,實驗課教學通常每16學時或24學時計1學分,實踐類教學每1周計l學分,計算機上機實踐每40學時計1學分”,考慮到計算學分時使用小數的不便,當學時不能與學分完全對應時,采用小數取整或參照國內同類院校的做法。兜底的意義在于兜底課程是最低要求,各高校可在不改變學分的前提下增加學時或者在不改變學時的情況下降低相應課程的學分來進一步適當增加課程內容。(二)采礦工程兜底課程核算辦法及分析。1.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1)思政課、形勢與政策課依據《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以及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共16學分。(2)體育課依據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不少于144學時,折合4學分。(3)軍事理論課依據《關于印發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的要求,“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時間為2-3周,實際訓練時間不得少于14天”[13],理論教學及實訓均以2學分計算,本項合計4學分。因本項實訓一般不涉及工程訓練,故將本課程類別歸為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4)大學英語課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14]“需要144-216課時”,取下限144課時,考慮到大學英語一般分4個學期授課,故以8學分計算。2.自然科學類課程(1)數學類課程需涵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基礎知識”,根據《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工科類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建議,“微積分一般不低于160學時,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一般不低于48學時(其中空間解析幾何不低于12學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般不低于48學時”[15],相應的兜底學分分別為10、3、3學分,合計16學分。(2)物理類課程包括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等內容,根據《理工科類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6],理工科大學物理A不少于126學時,物理實驗課程一般不少于54學時,二者的學時分別為7.875、3.375,分別取整為8、4學分,合計12學分。3.專業相關課程(1)工程基礎類課程:根據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必須覆蓋“彈性力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制圖、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等”,根據國標,工程力學又可分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由于國標及專業認證標準均未對上述課程的學時、學分做出規定,本文參考已有教學經驗,設置上述課程(含上機課時)的兜底學分分別為2、6、2、3、4、3,合計20學分。(2)專業基礎類課程:綜合考慮國標和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還必須開設以下課程即地質學、巖體力學與工程、礦山環保與安全,其中巖體力學與工程對應國標中“巖石力學基本知識、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地應力測量原理與技術”的要求。以上3門課的兜底學分均按2學分計算,合計6學分。(3)專業類課程:①國標中明確的專業核心課程共6種,總共18學分。其中,采礦學,5學分;井巷工程,2學分;礦井通風與安全,3.5學分;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3學分;采礦系統工程,2.5學分;采掘機械,2學分。②國標中明確指出知識內容要求與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如下的對應關系。采礦學,對應“采礦方法、準備方式、開拓方式、礦井(山)開采設計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井巷工程,對應“掌握爆破原理與爆破技術、井巷掘進施工與支護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對應“礦井通風、礦井災害及其防治”;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對應“礦山壓力顯現及其控制、采掘空間的維護、地表沉陷控制、礦山邊坡穩定”;采礦系統工程,對應“礦井(山)規劃優化設計、采礦工藝、生產系統及生產管理優化”;采掘機械,對應“液壓傳動基本理論、采掘機械工作原理及其選型設計”。其中存在的一些爭議及實操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下:一是“掌握爆破原理與爆破技術、井巷掘進施工與支護技術”可單獨作為井巷工程1門課,也可以拆分為爆破技術與原理、井巷工程2門課。二是“礦井通風、礦井災害及其防治”可作為礦井通風與安全1門課,也可以拆分為礦井通風學、礦井災害及其防治2門課。三是采礦學可拆分為煤礦開采學、非煤礦山開采,或其中1門為核心課,另1門為專業選修課。由于本文僅討論兜底課程,因此,上述可拆分的內容在本文均不進行拆分,但有條件的學校在全面規劃授課內容的前提下,可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進一步細分。四是由于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內容龐大,可以由1門課拆分為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地表沉陷控制、礦山邊坡穩定3門課。加之工程專業認證中明確要求煤炭類學生必須掌握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邊坡穩定等能力,非煤類學生必須掌握的還應包括鑿巖爆破工程等能力,本文認為至少還應增加2學分以滿足此項條件。綜上所述,專業類課程的兜底學分合計為20學分。4.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1)“實驗教學在300學時左右(250~500學時)”,按16學時每學分折算,實驗教學學分為15.625~31.25,下限取整計16學分。(2)課程設計,綜合國標中規定“至少完成有一定規模生產系統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工程教育認證補充標準規定“課程設計應從露天開采及地下開采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礦井通風安全課程設計中至少選擇兩個”,考慮到課程設計的完整性、難度、完成度,本文課程設計的兜底標準以4周計算,折合4學分。(3)“認識實習不少于2周、生產實習不少于4周、畢業實習不少于3周”,分別折合1、4、3學分,合計8學分。機械制造實習(或工程訓練、金工實習)兜底取1周,計1學分。本項兜底學分合計9學分。(4)“畢業設計(論文)應安排在第四學年,原則上不少于1個學期”,按照最后一學年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通行慣例,以每學期18教學周計算,扣除畢業實習3周,畢業設計上限為15周。考慮到院校差異及畢業設計內容的達成度,本文取下限12周(含答辯),計12學分。本項合計兜底總學分為41學分。5.其他課程上述環節并未涵蓋國標學科基礎知識中對化學、礦物學、物理化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材料與機械制造基礎的要求,而且工程教育認證中沒有對化學方面提出任何要求。根據近年來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國標中雖然將學科基礎知識定義為專業類基礎知識,但對采礦工程專業而言,上述化學內容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有限,更適合礦業類專業中石油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專業。但對于采礦的學生而言,了解本專業的礦物屬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煤炭方向可開設煤化學,非煤方向可開設相應的礦物學,因此,應至少增設2學分的內容,并歸入專業相關課程中。考慮到工程教育認證中對機械設計提出了一定要求,建議至少增加2學分的相關內容以滿足學生相應課程設計對理論知識的需求。以上2門課合計4學分,均被歸入推薦的專業基礎課。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支撐,通識選修課也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趨勢,且國標中對學生創新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議在課程版板中至少應設置2學分的創新創業課程,課程內容可包括創新思維理論、創業指導等。其他類型的人文社科類通選課建議為8學分。故而,通選課的總學分為10學分。在業務方面,上述課程體系并未涵蓋國標提出的“經濟和管理知識”“本專業前沿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初步的外語應用能力”等要求,因此,還應增加礦山經濟學、專業前沿、文獻檢索、專業外語等課程,建議相應的學分分別為2、1、1、2,并將上述課程歸類為推薦的專業選修課,合計6學分。根據表1可知,采礦工程專業合計兜底學分為167,滿足兜底140學分的要求。各板塊的課程所占比例符合國標對不同板塊學分比例的要求,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專業相關課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超過基礎比例的數值分別為10.15%、1.77%、3.53%、4.55%。除人文類課程明顯超過國標比例外,其他板塊的課程略超過國標標準。從必修和選修的角度而言,國標和工程教育認證的規定,使得推薦的專業選修課實際上也變成了專業必修課,整個課程體系中選修課比例不足。因此,整個課程體系還有改進的空間。
三、采礦工程課程體系改進建議
(一)課程體系改進途徑。課程體系改進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在不減少學時的條件下,降低某些環節的學分。二是增加某些課程的學時,達到16學時時可增加1學分,以此來提高某些課程的占比。三是增加新課程就相應新增學分。由于前述分析是基于國標的兜底分析且國標規定“理論課程學分在總學分中所占的比例為60%~80%,選修課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學時)不低于畢業最低學分(學時)的20%,實驗教學在300學時左右(250~500學時)”,本文將“選修課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理解為所有類型選修課占總理論課程的比例不低于15%,則理論課中的必修課比例為45%~65%。在課程體系改進方面,應重點降低人文類課程比例、提高其他環節的比例,通過多角度調節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進。(二)課程體系改進建議。人文類課程中,軍事類課程只是對學時提出要求,并未限定學分。因此,在不減少學時的條件下,可將軍事理論及實訓的學分分別定為1學分,此環節共2學分。考慮到數學既是基礎性課程也是學生考研的必考科目,應輔以必要的習題練習和講解,因此可將數學類課程整體增加4學分,并相應增加學時。由于真正由學生自主選擇的選修課所占比例不足,因此可通過新增通選課或專業選修課的方式解決。但由于人文類課程比例已經較高,故而應以新增專業選修課為主。具體操作時,可以將前述的專業類課程由一門課拆分為多門課,拆分后多學時的主干課程必修、少學時的課程選修。也可新增專業選修課,如可從以下課程新增專業選修課:采礦新技術、測量學、礦山企業管理、邊坡工程、工程數值分析技術、生態資源與復墾、煤層氣開發、特殊開采方法、礦山法規與技術政策、事故調查與分析技術、綠色礦山、智慧礦山、地下空間工程等。此外,相關院校還可結合各自學科特色,自行設置相應的選修課。建議通過拆分主干課或新增的方式增加專業選修課10學分以上,本文以新增12學分為例。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在總學分中比例限定為20%~40%,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具體而言,實驗教學上限以不超過300學時(約19學分)為宜,新增3學分。由于部分課程有課帶實驗環節,且實驗數量的增加對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實際上實驗教學可調節空間并不大;課程設計可根據需要增加2學分及以上,在設置時應考慮已有理論課程基礎以及是否需增設理論課等因素;實習環節中的畢業實習可增加1周,計1學分;由于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一般在最后一學期進行,增加畢業實習的時間就會減少畢業設計的時間,考慮到每學期18個教學周,實際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可增加的學分為0~2學分。綜合考慮,本環節可新增學分3~5個,其中可新增1個2學分的課程設計(如工程認證中要求的三選二課程設計全部設定為必修內容)、畢業實習或畢業設計(論文)共新增1~2個學分,實驗教學的學分增量應根據理論課情況確定。此處本文以新增4學分為例。優化后的采礦工程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優化后,總學分185學分,其中:實踐類課程(含軍訓1學分)46學分,占總學分的24.86%;通選課、推薦的專業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合計28學分,占總學分的15.14%,占所有理論課的20.14%;通選課、專業選修課合計22學分,占所有理論課的15.83%。以上比例均符合國標的要求。相關高校可在此基礎上,結合院校特色對課程體系進一步調整,以實現“兜住底線、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目標。課程體系還需要有具體課程做支撐,在具體教學時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其一,以國情、省情、家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意識。課堂教學不能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要巧妙地將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國情、省情、家情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擔負起社會責任是工程倫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師應具備的素質。因此,在課程教學環節,應融入情感教育、價值教育,把握專業人才培養的主動權。其二,緊跟時展脈搏,推進現代化教育。當今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同時,實驗教育觀也不能僅僅局限在傳統的物理性實驗上,計算機模擬實驗、建模實驗等數字化實驗也應作為重要的現代化實驗手段,而且認可此部分實驗,還可進一步擴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數量。其三,注重跨學科教育。在專業細分的語境下,所有專業內容都包含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在課程教學時,應注重跨學科教育,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通過跨學科的交流,培養學生多元視角,擴展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其四,靈活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十分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應該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的思維并不是一門創業課所能造就的。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思考、實踐創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當中,通過思維碰撞激發創新靈感。其五,以相對穩定的師資打造精品課程。在提出課程體系方案時,培養方案制訂者應充分了解課程與授課教師的關系,要避免因課找人,最大限度發揮優勢師資的力量來打造精品課程。保證同一教師有選擇地固定在若干門課程內容上是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應避免同一教師頻繁地上新課,要通過相對穩定的師資來穩步提升教學質量。
四、結論
礦業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礦業類專業建設提供了依據,但同時該標準的部分文字表述存在表述不清、表述可能引起歧義、表述引起爭議等問題,未來該標準還有進一步修訂的必要。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在現有標準的前提下,結合工程認證標準確定兜底課程體系,進而逐漸擴充課程體系的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兜住底線、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重要路徑。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注重理論聯系實踐、融入情感教育、價值教育,多樣化推進現代化教育,注重跨學科教育,靈活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相對穩定的師資提升教學質量等。
作者:杜學領 單位:1.礦業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2.貴州理工學院礦業工程學院
- 上一篇:鍋爐大氣污染物監測質量控制探討
- 下一篇:應用型院校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