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失衡現象
時間:2022-03-28 09:28:00
導語:世界經濟失衡現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經濟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美國經常項目的巨額逆差。2000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為4160億美元,2004年擴大為6659億美元,2005年達到8065億美元。二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尤其是對美貿易順差。2000年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順差為2057億美元,2004年擴大為2487億美元,2005年達到3557億美元。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分析:從微觀方面看,經常項目差額主要表現為貿易差額;從宏觀方面看,經常項目差額等于儲蓄與投資的缺口。
美國經常項目巨額赤字的原因。美國經濟主要靠消費拉動,近年來這一傾向被不斷強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消費占GDP的比重為67%,2005年達到72%。與此相對應,美國儲蓄率急劇下降。1995年美國個人儲蓄率為4%—5%左右,2004年下降為0.2%,2005年為負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全美儲蓄率下降是造成經常項目逆差的主要原因。由于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國外儲蓄以維持本國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
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大量順差的原因。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選擇了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抑制了國內的消費需求,形成了過高儲蓄和巨額經常項目順差。而且,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一方面采取了謹慎的國際資本管理戰略,從國際資本市場的凈借款者轉為凈放貸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國內投資支出,并通過高利率吸引國內儲蓄,從而使其儲蓄大大超過投資。
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分工方式,即從主要使用本國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并出口,發展為某些生產要素在一些國家集中并面向世界生產的新格局,表現為跨國外包發展和全球供應鏈延長。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世界各國對其比較優勢進行了重組,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包括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這兩個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開發需要一個過程,表現為技術創新周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顯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就具有不同步性。當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而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未充分體現出來時,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而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比較優勢還未充分體現出來時,就會出現雙方的貿易差額或經常項目差額。
失衡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引起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通過宏觀政策調整,可以將經常項目差額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表面上看,可以通過利率政策調整一國的儲蓄率,但實際上,無論是美國提高儲蓄率還是亞洲國家和地區降低儲蓄率,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為儲蓄率不僅與利率水平有關,還涉及一國經濟和文化傳統,以及人口的年齡結構和勞動生產率水平等。
利用匯率調整也許是最容易的,只要美元貶值(其他貨幣相對美元升值),就可能減少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但美元相對于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貶值相對容易,相對于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它遠遠超過了宏觀經濟政策操作所能達到的范圍。即使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匯率能夠自由浮動,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單個亞洲國家或地區的貨幣升值只會改變美國進口商對進口地的選擇,不會改變整個亞洲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亞洲的高儲蓄傳統和消費習慣。第三,亞洲國家和地區需要貿易順差。對于那些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國家和地區來說,較快的出口增長意味著較高的經濟增長;對于那些飽受亞洲金融危機之苦的國家和地區來說,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意味著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這種“順差饑渴”和“外匯儲備偏好”,可能會伴隨其整個趕超過程的始終。
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可以限制失衡
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和經濟制度改革(包括匯率制度改革),雖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可以將世界經濟失衡控制在一定限度內,避免演化成金融危機,從而為解決這一問題贏得時間。
就財政政策來說,經濟學界基本達成了以下共識:美國要降低經常項目逆差,首先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需求的過快增長,減少進口。有關數據表明,美國已經有所行動。在2005財年中,美國財政預算赤字下降為3186億美元,為2002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從貨幣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來,美聯儲持續17次提高基準利率,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經上升到5.25%。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于抑制過度消費。
在亞洲方面,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匯率制度的靈活性有所增強。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正在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此外,前些年由于日本和歐洲經濟持續低迷,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順差主要由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為美國經常項目赤字。隨著日本和歐洲經濟復蘇,這個問題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目前的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
從理論上講,不平衡是絕對的、常態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時間都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必然同時表現為另外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盈余。
從現實出發,就美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看,失衡是比較嚴重的。但在短期內,由于這種失衡表現為動態均衡,因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的可持續性:第一,在國際分工新格局中,美國相對充裕的資本和技術與亞洲國家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組合
,能夠充分發揮各方比較優勢,是一種較為現實的選擇。第二,亞洲國家和地區以債券的形式積累了對美國的債權;美國以直接投資的形式積累了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債權。這一不平衡根源于美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效率的差異(美國的金融市場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場之一)。隨著亞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這一失衡會自動得到糾正。第三,近年來出現的跨國外包與供應鏈延長是世界經濟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必然結果,它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率,增加了公司利潤,發揮了各方的比較優勢。因此,2001年以來,包括美國及亞洲國家和地區在內的整個世界經濟基本實現了較低通脹率下的較快增長。
目前的世界經濟失衡表現為“雙循環”:一方面,為了實現趕超戰略、為了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為了積累外匯儲備,亞洲國家和地區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出口增長率,形成了巨額的經常項目順差,美國經常項目出現了巨額赤字;另一方面,為了追求較高的資產收益率、為了保持儲備資產安全(包括維持美元匯率穩定,避免儲備資產損失),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又回流到美國市場,彌補了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維持了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2004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為6659億美元,當年資本凈流入為8218億美元。正是由于美國金融市場吸收了亞洲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的順差,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回流彌補了美國經常項目的缺口,使國際金融市場達到了一種動態均衡,從而使世界經濟在失衡中保持了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