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思辨性閱讀研究
時間:2022-11-10 02:52:18
導語:初中語文教學思辨性閱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開展思辨性閱讀,是提高初中學生閱讀水平,構筑初中語文教學高度的重要路徑。在教學中,要著眼于文本事實,開展真正對話;著眼于理性思考,強化邏輯推理;著眼于情感共鳴,把握作品靈魂;著眼于認知沖突,建立理解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態度、反思精神和理性品質。
開展思辨性閱讀,促使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的寫作特點和深度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從而突破思維定式,發展創新思維,是新課標初中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在具體指導過程中,我著眼于指導學生多角度展開思辨性閱讀,力避“主題先行”的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閱讀,努力引領學生高屋建瓴地開展思辨性閱讀。
一、著眼于文本事實,展開真正對話
思辨性閱讀特別強調構建課堂學習共同體,給學生提供知識與思想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真正對話中達成理解。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進行閱讀,學生就要立足于文本事實和重要信息展開理解、加深理解,并作出客觀、合乎邏輯的評價,防止由于“主題先行”而被誤解或形成誤導。基于此,我要求學生在給出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建立在對文本主題的揣測上,而應從文本中一一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答案的正確性。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才能使學生揣摩出的答案與作者的想法更加接近。在教學初中一年級語文上冊《社戲》這一課時,許多學生因其作者是魯迅,就不加思索地認為:“這篇課文的主題思想一定是對黑暗的封建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但出乎預料的是,該課文的主題思想并不是學生所想象的那樣。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引導學生不盲目下沒有證據支撐的結論,而是在閱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加以分析、梳理。例如,我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清晰地劃分出看社戲時前、中、后三個階段,并分別找出描寫這三個階段的主要情節,然后講一講通過這些情節能得到什么樣的閱讀感受、閱讀體會和閱讀收獲。看戲前,學生發現小伙伴們都已看過這出戲,但由于要與“我”相隨做伴,便無一例外地表態還要再看一次,尤其是小伙伴們的領袖雙喜為解除外祖母和母親的擔憂,還大聲許諾說一定會把“我”照顧好的。看戲中,盡管演的戲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但小伙伴們對“我”卻特別照顧,到處找水給“我”喝。看戲后,阿發、雙喜等小伙伴還居然偷了自家的羅漢豆來招待“我”,六一公公得知雙喜他們是為了照顧“我”才跑到他的田地里偷豆子,不僅沒有罵,相反還很高興,并多送了一些豆給“我”和母親吃。學生通過對課文情節的分析和線索的梳理,明白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得出作者寫作是基于展現淳樸的民風和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目的。所以,只有基于文本事實進行對話和展開思辨性閱讀,才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悟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情感,以更寬闊的視野弄清楚文章是如何通過人物的描寫來展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以更高的站位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從而更好、更有效、更全面、更真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著眼于理性思考,強化邏輯推理
著眼于文本事實展開對話,這僅是思辨性閱讀的一個開始。基于此,我還指導學生著眼于理性思考和邏輯推理,嘗試對作品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有深度、有廣度和有溫度的分析。在文章閱讀過程中,有許多學生不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總是感性地套用或復制某一個固定模式。這一做法不僅無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對于文本作者而言,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能力和個性特點的個體,即便他們所創作的文章基于同一主題,但其想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與作者進行靈魂對話的基礎上展開理性思考和邏輯推理。在教學初中二年級語文上冊《背影》這一課時,不少學生在沒有對文章內容進行理性分析的情況下就紛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學生提出這樣的看法:“我認為文章作者僅是去別的城市而暫時離開其父親罷了,而文章卻寫得涕淚橫流好像生離死別的樣子,這未免有點過于煽情了吧。”從表面上看,學生的這種感受似乎不無道理。但如果進一步思考就不難發現學生的這種感受與作者的寫作意圖明顯不相吻合。基于此,在語文課堂上,我給學生講述了有關作者的故事以及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分析探究作者因何而流淚。學生通過分析后發現:“作者最初不能理解父親‘迂’的做法,但這一次作者從父親對他的愛惜上發現父親很不容易,是真心疼愛他的。”在分析探究的基礎上,學生發現作者在文章中“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表達對父愛的感念,對父親行為的諒解,對自己行為的懺悔”[1]。在理性思考中,學生推理出:作品的優秀之處在于作者基于真實的“我”來展現父子間“有隔膜的愛”,并毫無顧忌地在作品中表露真實情感。這種真實呈現和完整展現生活真相的文章才無愧于經典之作。所以,開展思辨性閱讀,關鍵是要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那些具有隱含與暗示意義、流露著真情與實感的詞句,然后對此進行理性思考、邏輯推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出隱藏在作品背后更深的寓意和情愫,才能將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和巧妙呈現出來,才能在開展思辨性閱讀中實現精神與思想的雙重升華。
三、著眼于情感共鳴,把握作品靈魂
寫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思想和情感通過文字釋放出來、表達出來。所以,在閱讀一篇文章時,也要嘗試潛入文字中與文章作者產生深切的情感共鳴。基于此,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借助具體的人和事來表現其情緒、情感和情趣,來表達其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的看法和對生活的感受的。初中一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其主要內容雖是通過寫景來展現濟南冬天的特點,但寫景并非作者寫作的唯一目的,作者所要表現和體現的是其對濟南冬天的喜愛、熱愛之情。基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把握“溫情”這一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體會作者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波折。為此,我先讓學生講一講作者為了展現冬天的景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發現:“作者為了展現濟南溫暖晴朗的冬景,把濟南的地理環境形象地比喻成搖籃,把圍著濟南的一圈小山擬人化等。景物的層次安排采用了遠近、虛實、大小結合的方法,贊美眼前的景物紛至沓來而又井然有序、各顯其美。”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歸納出作者為傳達、抒發其喜愛、熱愛的情感選擇了怎樣的詞語,對此,有許多學生提出:“作者非常喜歡可愛類的詞語,在運用時不但恰到好處,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山原應是巍峨、挺拔、連綿起伏的,但作者卻將其描述得玲瓏剔透,這樣寫的好處是更能貼切地表達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所以,要使閱讀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下功夫深入到作者的內心,去感悟作者富有個人特質的文字風格和思想情懷。基于此,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時,我積極倡導學生借助于文章所呈現的獨特的文字脈絡,去深層次領悟文字背后作者的心靈律動和情感世界,并在恰如其分地體察作者情感的同時,對文章的深層內涵和價值預設大膽地質疑和評判。
四、著眼于認知沖突,建立理解平衡
從小學進入初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雖然發生了質的飛躍,但仍然沒有完全擺脫直觀、感性和零碎的學習方式。許多學生的認知水平、語言文字理解能力還非常有限,更不用說思辨能力了。正因為如此,在開展閱讀過程中,他們往往很難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意蘊和深層內涵,甚至有的學生還會由于自身所經歷的體驗和獲得的感受不一致而引發認知沖突。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有意識引導學生運用認知沖突展開分析。比如,讓學生找出文本所闡述的內容與自己的體驗或感受互相沖突的地方,在此基礎上,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存環境和寫作心境,基于作者獨特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態度來梳理其情感脈絡。這樣學生就能較為準確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平衡。在教學初中二年級語文下冊《孔乙己》這一課時,有的學生對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孔乙己產生了認知上的誤解,認為:“孔乙己在當時的年代其文化水平可以說是很高的,就算去當個代課教師或去做家教之類的,也不至于落到窮困潦倒、遭人嘲笑的這種地步。”學生之所以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會有這樣的認知,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站在當今的時代來思考、分析和理解處于當時年代的孔乙己的狀況。基于此,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孔乙己》的寫作背景和孔乙己所處清朝末年時期知識分子的教育現狀和生存狀態,讓學生發現當時舊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只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而沒有想過自己該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與時俱進地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最終只能淪為舊時代、舊社會、舊制度的犧牲品。因此,在利用認知沖突和解決認知沖突的基礎上再來閱讀課文,學生就能更好地讀懂作者借孔乙己的處境來表達其對中國當下知識分子和社會制度的真切體驗和獨特領悟。所以,要卓有成效地開展思辨性閱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學生認知出現沖突、發生矛盾入手,引導學生聚焦這些沖突和矛盾展開分析并形成主要的觀點。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內心隱藏的深層含義,才能讓學生與作者的靈魂展開真正的對話,才能讓學生積極去尋求內心理解與見識的平衡。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從心理學原理出發,提出“‘科學思維的過程’為追問的主題”[2]205,明確指出要按照“‘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的思維程序展開教學”[2]。在此基礎上,20世紀美國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JohnDewey)又將“科學的思維能力概括為暗示、提問、假設、推理、實踐驗證等若干步驟”[3],這為思辨性閱讀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具體操作路徑。作為初中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指導學生基于文本事實、理性思考、情感共鳴和認知沖突展開思辨性閱讀,讓學生從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閱讀能力和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孫琪.解構“經典”重構《背影》[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12):28-33.
[2][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尤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滕大春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9.
作者:林艷彬 單位:泉州市泉港區壩頭中學
- 上一篇:核心素養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
- 下一篇: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對策分析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