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三個基點

時間:2022-01-15 09:42:24

導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三個基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三個基點

[摘要]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隨性,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忽視了語言的積累、方法的提煉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等重要教學內容,導致學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注意教學內容選擇的三個基點:第一,圍繞目標,準確定位教學內容;第二,理解教材,防止教學內容偏離;第三,立足起點,防止教學內容的虛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三個基點

從學的角度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是指學生應該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能力;從教的角度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就是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對教材進行的刪減、擴展和改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義既包括對現有教材的使用,也包括對文本內容的“重構”。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隨意。由于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片面理解,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著無效的拓展,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忽視了語言的積累、方法的提煉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等重要的教學內容。那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如何根據教材、學情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實現由“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蛻變,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下面筆者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選擇教學內容”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圍繞目標,準確定位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確定教學內容的核心。例如,五年級下冊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的教學,教師確定的教學內容是“感受人物形象”和“體會描寫方法”。這兩項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提示:“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描寫的方法,并嘗試在習作中學習運用。”對于教學內容的定位,教師還要特別重視以下幾點。(一)教學內容高度集中。教學內容少而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準則。以四年級上冊為例,從年段目標與本冊單元教學內容安排上看,引導學生“領悟表達的方法”是訓練重點。而科普說明文《呼風喚雨的世紀》的教學,可以把“說明事物的基本方法”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大意,明白了20世紀的發明與發現的基本內容后,備課組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學生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20世紀的哪些科學發明?哪些介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從速讀到賞讀,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整理,學習分享與傾聽。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科普說明文語言的生動與嚴謹,體會“沒有……也沒有……”等關聯詞語在文中的連接作用;欣賞人類“登上”“潛入”“洞察”“探索”等用詞的準確使用與形象;透過“發明—發現”“改觀—改變”等詞語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等等。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上述語言用法并且欣賞、積累,讓科學小品文的閱讀充滿了挑戰和新意。(二)教學目標相對整合。課文中語言習得和人文熏陶的交集處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目標制訂的依據。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備課組特別關注這樣的內容,并根據不同的體裁和要求進行整理,作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的依據。備課組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實現語言習得、表達方法的掌握和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略讀課文《跑進家來的松鼠》時,筆者根據學習要求,將課文的內容按照層級和項目整合,并梳理成一種學習方式,對“用較快的速度進行閱讀”“提煉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概括文中列舉的事例”三項內容進行了整合。因為這幾項內容都指向培養學生信息閱讀的能力,如果逐項實施以上教學內容,不但教學的信息量小,也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備課組還對“了解文章的敘述特點,體會作者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明的方式”“賞析語言”和“學作批注”進行了整合。對于不同的課文或者相同的課文,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對教材的認知,備課組在確定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內容時常常經歷“嘗試—調整—整合—優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備課組依據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內容后再調整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更趨合理和適切。

二、理解教材,防止教學內容偏離

教材是語文教學內容選定的重要憑借。理解教材,關注學生,才能防止教學內容的偏離。在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備課組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的。(一)教材的編排特點。對于學生的閱讀,教材和一般的課外讀物承載的任務是不一樣的。教材的內容、序列和體系都體現著課程的理念和目標,教育和教學功能融入其中。如果我們加以充分的關注,教材配套插圖和習題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例如,《草原》一課的練習如下: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2.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再抄下來。3.聯系課文,說說對“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理解和體會。4.背誦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筆者把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作為《草原》一課的教學內容,選擇以下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第一,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欣賞描寫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語段并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積累(背誦);第二,通過對重點語段的理解,感受內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第三,揣摩優美語句,體會表達特點。這樣,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教材設計,教材的教育和教學的功能得到強化。(二)從文體和選文的類型考慮。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不同文體的教學內容不同。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認為,教材里的選文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同時,他對每類選文的特點、功能和功能的發揮做了界定和論述。在教學中,筆者根據他的觀點,對不同體例的教材的特點進行比較、選擇后確定教學內容。這樣避免了教學中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沒有教學重點、文體或者是選文的特點的弊端,使學生一課一得,學有收獲。例如,三年級上冊《花鐘》的教學,這是一篇典型的例文。《花鐘》描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其中最能凸顯學生語言學習價值的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這段話中,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寫法形象地描寫了花兒綻放的樣子,并且巧妙地以九種鮮花開放的時間為順序連句成段。讓學生感受課文形象的描寫和“構句”的特點,以及以時間為序連句“組段”的特色,體會每一句意思相同卻富含變化、表示時間的詞語前后分布,這些都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選擇以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三)從選文的語言表達考慮。備課組在教學中還關注了每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和語言表達形式,并且不斷思考它們對學生學習語言的作用和價值。對課文語言表達方式的思考,也是備課組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表達的學習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對語言材料的積累,比如誦讀、背誦等;二是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比如指導學生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三是體會語言表達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學會好好說話,善于交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各學段語言表達的教學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例如,第三學段要求“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等。值得關注的是,“哪些優美的語言形式”“哪些基本的表達方法”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沒有具體提出,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確定。例如,五年級下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課的教學中,備課組根據課文的特點提出了關于感受語言形式方面的具體要求。作為“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一篇課文,《“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以生動細膩的描寫,展現了林黛玉初進大觀園,與眾人相見的過程,與“鳳辣子”王熙鳳見面的經過。在深入閱讀課文和《紅樓夢》的有關章節后,備課組選擇以下語段作為教學內容展開教學: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之所以選擇這個內容實施教學是因為這一段話是課文內容與語言形式高度融合的范例:第一,“戴著……髻”“綰著……釵”“系著……佩”“穿著……襖”等短句排列,選取頭飾、裙飾和服飾三個要點,表現了王熙鳳的地位;第二,“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四個字的短句排列,凸顯王熙鳳的容貌;第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則是對仗,表現了王熙鳳美麗的外表。于是,筆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課文內容與感受語言形式”上,指導學生觀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有關片段,邊看邊讀(讀課文),邊看邊聊(聊人物)。這樣,學生在閱讀欣賞、誦讀積累、學習語言的基礎上,走進人物,走進名著。

三、立足起點,防止教學內容的虛化

學習內容的確定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準備和學習起點,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與教學的基礎性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對接。(一)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定教學內容。備課組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起點確定教學內容。筆者在執教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課時,以學生的興趣、動機為出發點,確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就“題”質疑,就“文”質疑。師:讀了課文,同學們有什么問題?生1:少年閏土是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師:好,你很會思考,提了兩個問題,誰能回答第一個問題?生2:是作者小時候的玩伴。師:很好,看來你已經預習了課文。誰還有不同的問題嗎?生3:作者寫了閏土的哪些事情?師:這個問題也非常有研究價值。你們剛才提了兩個問題,整合起來就是:課文寫了閏土的哪些事情?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歸納了學生的問題之后,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上述課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心理需要,將外在的教學目標轉換成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閱讀的動機,教學目標得以有效達成。(二)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筆者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此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參加集體備課時,備課組成員對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作了這樣的學情分析:雖然學生對“新型玻璃”的類型和特點知之甚少,但是,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有了閱讀說明文的基礎。根據這樣的學情,在《新型玻璃》的教學中,我們把“通過閱讀教學滲透問題類結構意識”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1.找種類。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通過關鍵詞的圈畫,了解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2.抓特征。引導學生仔細研讀,通過自讀自悟、小組交流等方式,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出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功能。3.品語言。在品味文本準確、生動的語言的同時,明晰文章的組段特點。4.學運用。選擇一種新型玻璃,運用文中的語言形式,并結合自己的語言進行繪聲繪色的介紹。(三)根據學生的生活體驗確定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關注他們的生活體驗,根據生活經驗確定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分別是《找春天》《古詩兩首》《筍芽兒》《小鹿的玫瑰花》,這幾篇課文雖然體裁不同,但都與春天聯系緊密。教學這一單元的課文,正逢春光明媚、百花盛開之時。《找春天》這一課,備課組以“我知道的春天”為話題引入;第二課古詩兩首《草》描繪了春天野草復蘇的畫面,《宿新市徐公店》教學時以描寫春天的詩句引入;第三課《筍芽兒》用擬人的手法,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從認識“筍芽兒”入手展開教學;第四課《小鹿的玫瑰花》是一個發生在春天里的童話故事,可以借春天的花開導入,以花為媒介組織學習活動。由于備課組在課前充分了解并關注了學生對春天的體驗,因此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也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起點。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說過:“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用教學智慧發現文本的教學價值,夯實教學內容選擇的三個基點,實施有效的教學,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正所謂“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實在在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漢語•閱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楊柳 單位:寧波市黃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