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

時間:2022-11-15 09:45:30

導語: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藝術在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

摘要:城市公共藝術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它具有美化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的作用。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打破了公共藝術原有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怎樣將城市公共藝術與時代緊密結合,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多媒體;學科;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藝術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相關專業領域的劃分日漸模糊。如今,在新材料與文化創意的推動下,以往人們依賴于報紙、書籍、廣播、雜志等傳統媒體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各種電子書、微信、視頻、手機APP軟件等,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規劃師芒福德指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為形,化權能為文化,化朽物為活靈靈的藝術形象,化生物繁衍為社會創新?!背鞘泄菜囆g是一種外在的可視的藝術形態和運作范式,其起源于美國的20世紀30年代初期,主要表現形式是壁畫和雕塑。城市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公眾的參與和互動,反映公眾的意志與精神理想,普及審美文化,改善公共環境,提高公共空間的品質,讓藝術融入生活,提升城市的競爭力。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城市公共藝術的內容與表現形式也迎來了機遇與挑戰。我們生活在全球化時代,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推動了公共藝術的發展。怎樣將新技術、新材料與城市文化緊密聯系,是教師在公共藝術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普及計算機網絡技術,擴大圖形軟件的應用

新媒體藝術既帶有技術,又含有藝術,具有后現代、大眾化的特點,技術性、藝術性、互動性和虛擬性是數字化新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新媒體藝術的造型和表現手段依賴于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圖形圖像和軟件技術。因此,在公共藝術教學中,教師既要開設一些基礎課程,如素描、色彩、圖形創意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又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擴大圖形軟件的應用。一方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適應新的教學大綱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設置,讓教師積極“充電”,多掌握一些軟件技術的應用。一些高校缺乏相應的專業設計課教師,很多學校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學校的專業教師到國內或國外的知名學府進行訪學,或是請一些知名學府的專家、教授來學校進行講學,同時要根據實際發展情況調整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應用

工作室是目前越來越流行的一種自我提升的學習方式,也是設計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高校藝術實踐工作室制,通過建設產、學、研創造型實驗室,能有效拓展實踐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促進與其他專業人群的協同工作能力。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和企業的生產條件,使高校為當地企業服務,企業為高校消化人才和設計成果,從而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環機制。另外,通過實踐型工作室教育模式,可以使高校藝術創作和設計應用的人才培養更具專業性、針對性和實踐性。通過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合適自己就業發展的工作室,從被動性、灌輸式學習變為主動性、獲取式學習。這在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更新,滿足了學生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學習需要;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解決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轉換問題?;诠ぷ魇抑频乃囆g實踐產、學、研教學互動研究,既促進了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實現了師生的教學相長。

三、調查與研究,剖析經典案例

當代公共藝術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新媒體藝術教學涉及影像技術、交互設計、視聽媒體技術等相關課程。在社會應用上有很多例子,如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大數據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立體電影、動漫、游戲,等等。公共藝術課程也面臨挑戰,應根據市場的需要來設置。因此,課程教學應該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多利用新材料、新技術,講述一些生動的案例。如,迪士尼樂園中的“4D影院”就是一個基本的沉浸式虛擬現實系統,可以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又如,株洲神農城周末的水秀表演,就結合了數字技術與藝術,采用新型材質和綜合的藝術手法,聲、光、電結合運用,呈現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突破了以往的藝術表現形式,給市民帶來美的盛宴。神農城的設計結合了城市的歷史文化,主題雕塑矗立于廣場中央,并與周邊景觀互相映襯,提升了城市品質,也給市民營造了良好的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劉偉.走進交互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3]趙大羽,關東升.交互設計的藝術——iOS7擬物化到扁平化革命.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4](美)科爾科.交互設計沉思錄——頂尖設計專家JonKolko的經驗與心得.方舟,編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5](美)StephenP.Anderson.怦然心動——情感化交互設計指南.侯景艷,胡冠琦,徐磊,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6]劉文慶.視覺傳達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謝甜瓊 付秀飛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