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探索

時間:2022-11-01 08:39:35

導語: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探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探索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方法收集350例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及MRI特征資料,根據(jù)臨床病理檢查結果將其分為腋窩淋巴結轉移組(120例)和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230例)。比較兩組臨床病理資料及MRI特征資料,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結果腋窩淋巴結轉移組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其他區(qū)域(中央?yún)^(qū)、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的患者占比分別為76.67%、33.33%、58.33%、43.33%、20.00%、35.00%,均高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的65.22%、10.43%、47.83%、35.65%、10.87%、6.52%(P均<0.05),腋窩淋巴結轉移組腫瘤直徑長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直徑長、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中央?yún)^(qū)、腫瘤位置在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是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OR分別為12.884、4.384、3.789、1.865、2.713、3.040,P均<0.05)。結論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影響因素有病理分級、脈管侵犯、腫瘤分期、腫瘤直徑、腫瘤位置及瘤周水腫等。

關鍵詞:浸潤性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

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常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可致患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研究[3]發(fā)現(xiàn),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與治療方案及手術方式等密切相關,多數(shù)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后遠期生存率降低,因此術前無創(chuàng)性評估早期浸潤性乳腺癌尤為關鍵。近年來,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技術因其功能顯像、無輻射、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已成為乳腺癌診斷與分期應用較廣的一種檢查方法[4]。但目前關于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50例我院收治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及MRI特征資料,旨在探討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影響因素。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收集350例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及MRI特征資料,患者均符合第3版《婦產(chǎn)科學》[5]中關于乳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經(jīng)臨床病理檢查證實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納入標準:腋窩淋巴結臨床觸診呈陰性;均行腋窩淋巴結或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對MRI檢查無相關禁忌證,且檢查依從性較好;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齊全。排除標準:腫瘤已發(fā)生遠處轉移;腫瘤分期[6]為T3、T4期;MRI檢查前接受過新輔助化療,或做過穿刺活檢;既往伴有乳腺癌病史;伴有上腋窩手術史、腹部或胸腔手術史;硅膠假體植入;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其他嚴重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害等。根據(jù)臨床病理檢查結果[7]將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分為腋窩淋巴結轉移組(120例)和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230例)。本研究試驗設計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1.2資料收集分析及相關指標表達判定根據(jù)本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兩組臨床病理資料,包括年齡、病理分級及類型、有無脈管侵犯、腫瘤分期與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孕激素受體(PR)、雌激素受體(ER)、增殖細胞核抗原Ki-67陽性表達情況。其中HER-2陽性判定標準:免疫組化評分為0或1分則判定為陰性,評分為2分代表不確定;評分為3分則判定為陽性;PR、ER陽性判定標準:PR、ER在免疫組化中≥1%的腫瘤細胞核染色陽性則判定為激素受體陽性,<1%則判定為激素受體陰性;Ki67陽性細胞百分比≥14%提示高表達,而<14%則提示低表達[8]。1.3MRI檢測患者于腋窩淋巴結手術前1周內行MRI檢查,檢查儀器采用GE1.5TMRI系統(tǒng)(美國GE公司),乳腺專用表面線圈。成像參數(shù):有脂肪抑制的橫軸位T2WI(層間隔0.50mm,層厚5.00mm,TR4500ms,TE85ms,矩陣384×224);無脂肪抑制的橫軸位FSET1WI(層間隔0.50mm,層厚5.00mm,TR700ms,TE10ms,矩陣384×224);增強掃描采用雙乳矢/橫狀位同時掃描的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翻轉角15,層厚3.00mm,TR5.50ms,TE2.60ms,矩陣288×192)。予以高壓注射器經(jīng)前臂靜脈注射對比劑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釓,體質量0.10mmol/kg,流速為3.00mL/s,沖洗導管予以等量生理鹽水;對比劑注射前掃描1次,無間隔采集9個時相,持續(xù)約59s。根據(jù)MRI檢查結果收集兩組MRI特征資料,主要包括腫瘤直徑、腫瘤位置[內上、內下、外上、外下及其他區(qū)域(中央?yún)^(qū)、重疊區(qū))]、背景實質強化(極少+輕度、中度+重度)、腺體組織類型(不均勻致密型、極度致密型、散在纖維腺體型、脂肪型)、有無T2瘤內高信號、有無瘤周水腫、有無多灶性、腫塊或非腫塊、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型、卵圓型、圓形)、腫塊強化方式(不均勻、邊緣強化、均勻)、腫塊邊界(不規(guī)則、毛刺、清楚)等。其中T2WI上觀察到腫瘤內信號高于周圍正常實質腺組織或血管或水判斷瘤內高信號;瘤周水腫定義為在T2WI上觀察到腫瘤周圍高信號。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病理參數(shù)比較腋窩淋巴結轉移組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的患者占比分別為76.67%、33.33%、58.33%,均高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的65.22%、10.43%、47.83%(P均<0.05);而兩組年齡、病理類型及HER-2、PR、ER、Ki67表達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2.2兩組MRI特征資料比較腋窩淋巴結轉移組腫瘤直徑長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P<0.05)。腋窩淋巴結轉移組腫瘤位置在外上、其他區(qū)域(中央?yún)^(qū)、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患者占比分別為43.33%、20.00%、35.00%,均高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的35.65%、10.87%、6.52%(P均<0.05);而兩組背景實質強化、腺體組織類型、T2瘤內高信號、多灶性、腫塊或非腫塊、腫塊形態(tài)、腫塊強化方式、腫塊邊界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2.3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直徑長、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中央?yún)^(qū)、腫瘤位置在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是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OR分別為12.884、4.384、3.789、1.865、2.713、3.040,P均<0.05)。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顯著升高趨勢,且早期浸潤性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進而導致患者的病死率亦呈遞增趨勢[9-10]。因此,對早期浸潤性乳腺癌進行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預防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并減少其發(fā)病率、病死率至關重要。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腋窩淋巴結轉移組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其他區(qū)域(中央?yún)^(qū)、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的患者占比均高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且腋窩淋巴結轉移組腫瘤直徑長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組,提示早期浸潤性乳腺癌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與患者腫瘤直徑、腫瘤位置、病理分級、腫瘤分期、是否伴脈管侵犯及瘤周水腫等相關,與既往研究[11-12]結果相符。進一步分析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直徑長、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中央?yún)^(qū)、腫瘤位置在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是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可能為病理分級2級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惡性程度越高,病情易進展,從而易增加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風險[13]。伴有脈管侵犯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可明顯加快癌細胞轉移速度,進而導致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陳潔文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脈管侵犯與腋窩淋巴結轉移有關,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進一步說明伴有脈管侵犯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更易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腫瘤分期為T2期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其癌細胞分化程度越高,病情越嚴重,進而易增加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風險[15]。腫瘤直徑長及腫瘤位置在外上、中央?yún)^(qū)、重疊區(qū)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其惡性程度越高,導致腫瘤血管生成越多,進一步促使腫瘤細胞生長加快,從而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16]。既往研究[17-18]發(fā)現(xiàn),淋巴管運輸能力破壞,可導致淋巴水腫的發(fā)生,MRI檢查則表現(xiàn)出瘤周水腫特征,提示淋巴結轉移。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伴有瘤周水腫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更易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進一步證實此觀點。因此,臨床應當重視病理分級為2級、伴有脈管侵犯、腫瘤分期為T2期、腫瘤直徑長、腫瘤位置在外上、腫瘤位置在中央?yún)^(qū)、腫瘤位置在重疊區(qū)及伴有瘤周水腫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并據(jù)此給予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及時有效的診斷及治療。綜上所述,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影響因素有患者病理分級、脈管侵犯、腫瘤分期、腫瘤直徑、腫瘤位置、瘤周水腫。

作者:劉信禮 王雯 牛學才 陳晶 單位: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手術室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放療科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