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02 10:56:00

導語: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探究論文

【摘要】《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文章從四時養生、情志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房室養生幾方面探討《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

【關鍵詞】黃帝內經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養生學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成就,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現就《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討如下。

1四時養生思想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外界環境不可分割。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隨著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而進行著自身調節,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因此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即要順四時、適環境、調陰陽,以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另有《靈樞·本神》篇云:“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說明人體要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規律,順應四時的變化,根據四時變化規律以避害趨利,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內論》同時提出了四時養生的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并詳細論述了四時養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順應四時來調整起居活動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2情志養生思想

情志養生歷來是養生理論中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中包含了豐富的情志養生思想。《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活動狀態。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正常的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則導致疾病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該篇還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志變化能夠使氣機發生變化,表現為氣機紊亂,升降失調。故《素問·舉痛論篇》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還認識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雖各有臟腑所屬,然總統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調都可傷心,而心傷則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的失調。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認為保持良好心境,沒有過多過重的欲望才能調節安定人的性情,使人們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若不能很好地調養精神,順調意志,違反正常的生活規律,任性放縱,過分激動,則導致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引起許多內傷疾病。故《靈樞·本神》提出情志養生的原則“智老之養生也,和喜怒而安居處”。

3運動養生思想

運動養生是采用運動的方式達到養生防病目的的理論與方法。《黃帝內經》中記載通過散步、導引、按蹺、吐納、冥想等運動方法,達到養生防病目的。充分體現了運動養生的內容,同時運動養生也是《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動變化是宇宙萬物遵循的一條叢本規律。《黃帝內經》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始終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并且將這種運動規律的表現形式概括為“升降出入”。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又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它首先肯定了物質世界具有不斷運動變化的本領和特性,運動的方式是“升降出入”。凡是存在于這個物質世界中的事物,無一不在“升降出入”運動之中生生化化;無論是動物界的“生長壯老已”,還是植物界的“生長化收藏”都存在著“升降出入”運動,“升降出入”運動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內經》雖然主運動,但是也重視靜。提倡四季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反對“久坐、久臥。”強調要“形老而不倦”“和于術數”。運動養生的原則是動靜結合,“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內經》中記載的運動養生方法有散步、導引、按蹺、吐納、冥想等。如《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導引可以預防和治療疫病。在進入傳染病室之前,先想象:“氣出于腦,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將入于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次想白氣自肺而出……次想赤氣自心而出……次想黑氣自腎而出……次想黃氣自脾而出……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除此之外,還可以做頭部按摩和漱咽運動:“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再把舌下的津液咽下去,甚有補益之效。

4飲食養生思想

飲食養生在《內經》中有多篇專題論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內經》養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健康養生密不可分,對于飲食的調攝在養生中至關重要。《內經》中注意到飲食養生的重要性和飲食不節的危害,如《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并提倡膳食結構的平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指出飲食養生的原則:“謹和五味”和“食飲有節”。謹和五味,以食(味)養生。《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認識到飲食是氣血生化之源。在整體觀的指導下,五味和五臟有對應關系。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其對五臟的營養各有其相應的作用:“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黃,宜食咸……腎色黑,宜食辛”(見《素問·藏氣法時論》《素問·五常政大論》和《靈樞·五味》)若做到“謹和五味”和“食飲有節”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飲食養生思想還體現在以食養疾方面,《內經》認為,病后飲食調養亦很重要。《靈樞·師傳》云:“食飲者……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如此正氣能維持正常,阻止疾病進一步傳變和惡變。

5房室養生思想

房室養生,《內經》指出,房勞損傷脾腎,容易導致早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故而提出要節欲,即“節陰陽而調剛柔”這樣才可以“長生久視”。對于房室,雖有節欲的理論,但是不是禁欲。只要房事適度,還能調節陰陽,保養精氣,進而延年益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所以《內經》的房室養生思想主張在節欲的同時,對于房室應采取科學的方法。

總之,《黃帝內經》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為中醫養生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