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醫學期刊健康科普的舉措

時間:2022-08-03 11:30:57

導語:高校醫學期刊健康科普的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醫學期刊健康科普的舉措

摘要: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的傳播面不斷擴大,高校醫學期刊在推動醫學科技發展的同時,在辦好期刊的前提下,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通過新媒體傳播健康科普知識,推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引導正確的醫學科技輿論導向。文章分析高校醫學期刊開展健康科普的意義,并結合高校醫學期刊和新媒體優勢,提出培養和發揮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識、利用高校醫學期刊的資源組稿和征稿、組建學生工作團隊、建立完善的稿件處理流程、與大眾媒體合作擴大傳播范圍、開展互動交流、獲取相關政策支持等策略,為高校醫學期刊開展健康科普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醫學期刊;健康科普

高校醫學期刊是依托高等院校創辦的醫學期刊,約占全國醫學期刊的1/3,是我國醫學期刊的主力軍,在促進我國醫藥衛生科技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新媒體時代,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崛起,公眾閱讀方式逐漸從紙媒轉向新媒體。通過新媒體,以往僅面向醫學專業人員的醫學期刊開始走進公眾視野。新形勢下,高校醫學期刊不應僅局限于為醫學專業人員服務,還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2],在辦好期刊前提下,充分發揮優勢實施健康科普,推動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引導正確的醫學科技輿論導向。國外頂級期刊《Science》《Nature》很重視科普傳播,分別約有1/3和1/4版面是科普欄目,這不僅對自身讀者起到科普作用,也引領大眾媒體科技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擴大讀者群體,進一步提升期刊影響力[3]。國內一些醫學期刊的健康科普工作也收效顯著。《中國中藥雜志》實施從傳統紙媒到新媒體的“雙轉型”戰略,打破傳統,另辟蹊徑,采取傳統紙媒和新媒體分離運營,新媒體側重健康科普,與紙媒形成互動互補,取得全方位創新性業績[4]。《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通過出版科普專刊不僅普及了科學知識,也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益,擴展了期刊的生存空間[5]。相對于其他醫學期刊,高校醫學期刊依托高校這個大平臺,不僅有編委、專家和作者隊伍的支持,還擁有眾多醫學學生和科研團隊資源以及各附屬醫院的臨床資源,在健康科普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為此,筆者從高校醫學期刊的角度出發,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探討其實施健康科普的可行性,為推動醫學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大眾健康素養提升,同時擴大期刊影響力提供新思路。

1高校醫學期刊進行健康科普的意義

1.1公眾的健康素養急需提高。當前社會正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醫學問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億6658萬,占總人口的11.9%,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保健任務艱巨。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高齡產婦比例與日俱增,高齡產婦健康以及優生優育工作面臨巨大挑戰。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已經位居世界首位,2014年我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們近視比例分別為45.7%、74.4%、83.3%、864%[6]。這一系列的社會醫學問題,不是僅通過醫療手段就能解決的,還需提升全民的健康素養。我國居民健康素養還處于相對較低水平,2018年僅為17.06%,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要達到30%,可見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提高[7]。當前民間許多不科學甚至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治療方式導致的醫療事故時有發生。2019年4月,浙江一名2歲的兒童因高燒驚厥后,其父用手摳喉嚨的土方法導致其死亡;2018年12月的“權健事件”中,患兒父母因誤信權健療法,耽誤了癌癥治療,患兒最終不幸離世。所以推動全民健康科普,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1.2高校醫學期刊的社會責任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指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因此,健康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當前形勢下,高校醫學期刊應當轉換觀念,拓寬服務范圍,在辦好期刊的前提下,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傳播健康科普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引領正確的醫學科技輿論導向。目前,當一些與醫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長春長生疫苗事件、權健事件等)出現時,率先發聲的往往不是權威的醫學期刊,而是丁香園、醫學界等自媒體平臺。高校醫學期刊不僅要擔負起引領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還要承擔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占領輿論高地。1.3不同醫學學科之間需要互相學習。醫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麻醉學、護理學、藥學、預防醫學等幾十種亞學科,對應了醫院中的多個醫療崗位。現代醫學分工越來越細,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需要全體醫務人員的共同配合來完成,甚至有些疑難雜癥需要多學科聯合會診。隨著醫學各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醫務工作者對其他醫學學科的認識可能會遺忘或停留在過往水平,不同醫學學科的醫務工作者之間也需要不斷地相互學習。所以,醫務工作者也應該是健康科普的對象,通過健康科普了解其他醫學學科的發展前沿,這種交叉學習也有利于醫學科學的創新。1.4有利于改善當前醫患關系。近幾年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由此引發的患者襲醫事件時有發生,雖然這是整個醫療體制的積弊,但與患者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也有一定關系。患者對疾病本身不了解,對醫生治愈疾病的期望值過高,從而對醫生產生錯誤的認識,進一步惡化了醫患關系。利用高校醫學期刊對全民進行健康科普,把晦澀難懂的醫學科學知識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傳播給公眾,患者的醫學知識水平提升了,健康素養提高了,對疾病有了基本的認知,就能與醫生進行清楚有效溝通,和諧的醫患關系也就會逐步建立,醫患關系也會逐漸得到改善[2]。1.5有利于樹立期刊品牌,提升期刊影響力。由于科技期刊的內容過于專業,讀者面相對較窄,尤其是地方高校醫學期刊,其受眾面可能大部分局限于其所在的省內,影響力難以擴大,應當重視健康科普對提升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性。據報道,《Nature》就是從科普期刊開始逐步登上學術神壇,其從1869年創刊至今一直非常重視科普內容的經營,這不僅為其積累了大量的讀者群體,同時對其影響因子也有著非常巨大的隱形貢獻[8]。雖然其神話現今無法復制,但科普文章對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作用不容忽視。高校醫學期刊可通過新媒體開展健康科普,讓高校醫學期刊走進大眾的視野,樹立期刊品牌,擴增讀者群體,擴大期刊在全國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醫學期刊作者的關注,加強與他們的互動,培養優秀作者群,吸引優質稿件,促進期刊的發展。1.6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經濟效益。高校醫學期刊通過健康科普在促進公眾健康素養提升的同時,可進一步提高期刊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紙媒受到新媒體的強力沖擊,科技期刊的紙刊發行量不斷降低,隨之而來的是占期刊收入比重較大的廣告費不斷下滑,許多科技期刊的生存正面臨著巨大挑戰,急需尋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期刊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不斷挖掘科技期刊的價值,開展健康科普服務,在促進社會效益的同時逐步提高經濟效益。如《中國中藥雜志》實施從傳統紙媒到新媒體的“雙轉型”戰略,兼顧學術與科普,2015年創收達400萬元[5]。

2高校醫學期刊進行健康科普的優勢

2.1權威性。新媒體時代,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的環境中,一些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增加文章的閱讀量,通過斷章取義、胡編亂造等方式傳播各類健康謠言,給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了諸多誤導,這就需要權威的醫學媒體終止這些謠言。與網絡自媒體相比,高校醫學期刊更具權威性。它們普遍都是某一領域的權威期刊,充分掌握該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并且具有完善的稿件審理制度。科普文章一方面可來自本刊學術論文的科普化改造,另一方面可來自原創的科普文章。文章的作者一般是醫務工作者或高校師生,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高校醫學期刊的編委和審稿專家普遍是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學者,能對文章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把好關。編輯普遍是醫學相關背景出身,長時間關注醫學科技前沿,具有較高的醫學科學素養,并逐步養成了編輯的職業敏感性,能夠保證文章的質量。2.2資源優勢。首先高校醫學期刊依托的高等院校擁有眾多的醫學學生資源,可充分利用在校學生,緩解編輯的工作壓力,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組建學生工作團隊,搭建科普文章處理平臺以及新媒體傳播平臺,同時培養學生通過漫畫、視頻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創作科普作品;可充分發揮遍布全國各大醫院的校友力量組織健康科普文章。其次高等醫學院校一般下設多家附屬醫院,其直屬附屬醫院普遍與臨床醫學院合署辦公,與高校醫學期刊聯系緊密,可充分挖掘附屬醫院的臨床資源,結合臨床醫務工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組織健康科普文章。再次充分利用高校各科研團隊的資源,組織碩士生、博士生將國內外知名醫學期刊的優秀成果翻譯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識進行傳播。2.3發揮專業期刊的特色。高校醫學期刊中有一類以高校優勢學科創辦的專業期刊。此類期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覆蓋該醫學專科的各個亞專科,在該專科領域更專業,更具權威性。相應的專家學者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知名度。通過這些專家學者可組織到更多優秀的健康科普文章,同時他們撰寫的文章會附加更高的影響力,更能吸引公眾閱讀,進一步擴大文章傳播范圍。

3新媒體在推動健康科普中的優勢

新媒體為高校醫學期刊實施健康科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途徑,同時其相對于傳統紙刊又具有諸多優勢。3.1內容形式靈活多樣。不同于醫學論文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科普文章是以廣大群眾為目標讀者對象,需以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形式進行傳播。與傳統紙刊不同,新媒體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豐富文章內容,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更適用于健康科普內容,更能吸引各個年齡段的大眾讀者閱讀。3.2出版周期短。傳統期刊從收稿、審稿、編輯、再到讀者手中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出版周期,而新媒體時代,信息的采集、編輯、、接收、閱讀、分享和評論反饋往往可以高效到能在幾分鐘內完成。面對突發的與醫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醫學期刊在向作者組到稿件后,以應急機制快速完成稿件的審稿和編輯加工流程,通過新媒體平臺迅速做出反應,引領公眾的輿論導向。3.3傳播范圍廣。微信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截至2018年9月,微信每月擁有10.8億的活躍用戶,其中55周歲以上用戶達6300萬[9]。可見通過微信傳播,可獲取大量的潛在關注用戶,同時微信的轉發分享機制,可跨地域實現健康科普知識的廣泛傳播。3.4互動性強。傳統紙刊是一種“靜態-單向”的出版模式,其出版過程在紙刊遞送到讀者手中后即終止,難以收到讀者的反饋。而新媒體是一種“動態-雙向”的出版模式,可隨時隨地實時接收讀者、作者、專家的任何反饋信息[10]。

4高校醫學期刊實施健康科普的策略

4.1培養和發揮作者的健康科普意識。高校醫學期刊實施健康科普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科普文章的稿源問題,而醫學期刊的論文是非常好的素材;但其學術性和專業性較強,并且有些論文的研究結果還停留在早期研究階段,結論也只是推論或假說,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如直接推送,公眾會難以理解并且可能引起歧義[11]。可充分發揮作者的力量,讓作者對其撰寫的學術論文進行科普化精簡,可以抓住論文中的某一個點進行科普化解讀,如對某一種疾病或醫學專有名詞的解讀。當然也要出臺一些經濟措施吸引作者踴躍投稿,如對學術論文進行科普化改編的作者適當減免版面費,同時根據文章質量和閱讀量給予稿酬等。4.2利用高校醫學期刊的資源組稿和征稿。一方面,向附屬醫院的臨床醫務工作者組稿,組織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基本健康醫療知識類文章,內容可結合其實際臨床工作,包括疾病預防、早期發現、緊急救援、及時就醫、合理用藥等基本的防病治病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向高校科研團隊組稿,將國際前沿的研究熱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知識,從課題組負責人入手邀請其課題組的碩士生、博士生將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的優秀論文或其課題組發表在國內外期刊的優秀論文,翻譯或改編為簡短、易懂的健康科普文章。可重點向名醫名師等專家學者組稿,利用專家知名度提升文章影響力,同時也對專家個人進行了有效宣傳。在組稿約稿的同時,向高校師生、附屬醫院醫務工作者、期刊的讀者作者征稿啟事,甚至可以舉辦健康科普征文比賽,吸引自然來稿。4.3組建學生工作團隊。大部分高校醫學期刊人手比較緊張,編輯要負責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難以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健康科普中。在校醫學生是高校醫學期刊的重要人才資源,他們正處在不斷探索和獲取醫學知識的階段,已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知識,同時具有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可以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組建一支以醫學期刊編輯為指導老師和負責人、醫學生為主要成員的工作團隊,讓醫學生參與到健康科普工作中來。編輯指導學生建立完善的稿件處理流程和新媒體工作平臺,同時負責文章推送前的審核。當然隨著學生的畢業,社團成員會不斷流動,可以以“傳幫代”的形式把健康科普學生社團不斷傳承下去,并將其打造成一個優秀社團,不斷吸引優秀的醫學生加入。4.4建立完善的稿件處理流程。雖然科普文章的學術性稍弱,但也要對文章進行嚴格的內容把關。參照醫學期刊工作流程,嚴格按照三審制原則,每篇文章均要經過編輯初審、專家外審和編輯部主任或者社長終審,保證文章內容無差錯,不會誤導公眾。在文章錄用后,需要一名責任編輯對文章進行文字編輯以及新媒體平臺上的美化、校對和審核。在組織關于當前重大社會醫學事件的稿件時,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督促作者撰稿,加快稿件處理流程,尤其是審稿速度,進而第一時間在新媒體上。4.5與大眾媒體合作擴大傳播范圍。科技期刊的傳播面畢竟有限,其微信公眾號在剛起步階段也難以將大眾喜聞樂見的健康科普文章推廣開來,受眾面較廣的大眾媒體則是有效的傳播合作途徑。《Nature》《Science》等主流科技期刊均與大眾媒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將期刊刊登的重要科研成果科普化、新聞化,通過大眾媒體向公眾,極大擴大了期刊科研成果的傳播范圍[12]。高校醫學期刊可將個別特別優秀的健康科普文章推薦給大眾媒體,借助大眾媒體的力量讓健康科普文章走進千家萬戶,在推廣健康科普知識的同時也能擴大期刊的影響力。4.6開展互動交流。借助新媒體平臺,與讀者、作者、專家開展信息反饋和互動交流。一方面通過他們的反饋信息,可了解公眾對健康科普內容的需求情況,進而對健康科普文章進行內容調整和優化,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和用戶的關注度;另一方面新媒體可為公眾和臨床醫務工作者間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提高用戶的關注度以及緩解醫患關系。4.7獲取相關政策支持。國家有關部門以及高校、醫院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支持醫學院校師生以及醫務工作者撰寫健康科普類文章,比如將優秀的健康科普類文章納入科研成果統計、職稱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范圍[13]。2017年浙江大學一項新規,對在主流微信公眾號發表閱讀量10萬+的文章相當于在一級學術期刊刊發。

5結束語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科技期刊的傳播面不斷擴大,這為其實施健康科普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高校醫學期刊依托高校這個大平臺,不應僅僅局限于為醫學科技工作者服務,而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在辦好期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其優勢,通過新媒體傳播健康科普知識,推動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引導正確的醫學科技輿論導向。這不僅有利于提升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能樹立期刊品牌,提升期刊影響力。

作者:賈建敏 丁敏嬌 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