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5 02:42:00

導語: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中醫古籍與中醫藥期刊刊載的治療冠心病有效方劑283首的研究分析,總結歸納出目前治療冠心病常用組方配伍方法有19種,并對其中常用的8種配伍方法作了簡要分析。認為治療冠心病基本法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其中扶正法依次為補氣、養陰、補血、補(腎)陽,祛邪法依次為活血、化痰、理氣。這些法則常常相互參合、交互為用,形成冠心病組方配伍的基本規律。

【關鍵詞】冠心病/中藥療法方劑配伍文獻研究

冠心病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和治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并顯示較好療效。為探討中醫藥治療冠心病的組方配伍的基本規律,我們對中醫古籍中與現代中醫藥期刊刊載的治療冠心病有效方劑進行整理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來源及方法

方劑的來源主要涉及兩大部分:(1)古代醫籍中記載的治療胸痹、心痛有效的名家名方。我們搜集了從漢代到明清及民國時期的20部經典醫籍中有關胸痹、心痛治療的有效方劑。包括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代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民國時期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著中治療胸痹、心痛的方劑。(2)中國期刊網、維普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等國內權威數據庫1979-2007年間40余種中醫藥刊物中所涉及到的治療冠心病的中藥復方,期刊包括《中醫雜志》、《新中醫》、《中國中藥雜志》、《河北中醫》、《浙江中醫藥雜志》等,以及各中醫藥院校學報如《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等。以"胸痹"、"心痛"為關鍵詞進行搜索。

2結果

通過以上搜集工作,共收集到治療冠心病的中藥方劑600余首。再根據是否藥味完整、藥量準確、主治明確、療效確切(治療病例不少于30例,且總有效率在75%以上),再次篩選出有代表性的有效方劑283首。通過對每一首方劑的組成配伍進行分析,按其組成的各類藥物在方中作用的主次依次排列,從而歸納出其配伍方法及治則,然后再進行綜合統計分析。

2.1各方劑組方配伍與治則的頻率排序將組方配伍和治則基本相似的方劑歸為一類,將同一類方劑按其使用頻率列表排序。表1結果表明,共有19種組方配伍方法,其中益氣祛痰、活血化瘀、養陰補血居首位,為主要治則。

2.2常用配伍方法淺析根據上述方劑組方配伍的研究分析結果,對其中使用較多的配伍方法簡要分析如下:

(1)補氣藥配伍活血、化痰藥:氣虛是冠心病發生的根本,痰與瘀是本病的繼發因素,此為標。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血行不暢,則出現心血瘀阻;脾氣虛,運化失常,痰濁內生;肺氣虛,則氣化不行,升降失常,濁陰因而凝聚為患。胸為清陽之府,心體陰而用陽,瘀血痰濁等濁邪內干,心脈不暢,則發為胸痹心痛。故此方法為臨床最常用。表1中醫藥治療冠心病方劑組方配伍與治則的頻率分布

(2)養陰補血藥配伍活血藥:心以血為本,血以陰液為根,心陰不足,血難養之,則心胸痛悶如窒;心以血為養,血以心為用,心血不足,則運行失暢,故瘀阻心脈。因而在治療上應養陰與補血并舉以治其本,再兼以活血化瘀通脈以治其標。

(3)補氣藥配伍理氣、活血藥:近代名醫張錫純言:"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1]。故冠心病治療以大補元氣為治本。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又當輔以理氣活血之品,使補中有通,補不澀滯,其病易痊。

(4)化痰藥配伍理氣藥:胸痹多由上焦陽虛,水氣痰飲等陰邪乘虛上乘陽位而成,邪正相搏,胸陽閉塞不通,不通則痛。故治療時以宣痹通陽、豁痰利氣為基本治法。痰去則氣易順,氣順則痰易祛,兩者配伍相得益彰。

(5)化痰藥配伍活血藥:冠心病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為氣虛、陽虛,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多見血瘀、痰濁互結,閉阻心脈,故當治以豁痰開結、活血通絡為法。

(6)活血化瘀藥配伍清熱涼血藥:瘀血阻塞型冠心病在臨床上也十分常見,治療常采用活血化瘀藥物為主,以通絡化瘀通心痹,從而緩解胸痹之心痛。但單用活血化瘀藥稍顯單薄,因瘀血常由氣機阻滯、熱邪熾盛等所致。反之,血瘀日久也可導致郁熱內生,造成瘀血熱邪內結,病情更為復雜。瘀血阻塞型冠心病臨床治療常配伍清熱涼血藥,使血瘀得化、血熱得清,則血脈自通。

(7)理氣藥配伍清熱瀉火藥:冠心病早期多以標實為主,而標實之中,又以氣滯為主要環節,因標實之痰瘀火旺每因氣滯而后成。此外,肝主疏泄,助心行血,肝氣郁滯亦可加重心臟之本虛。因此,肝失疏泄則不能維持心脈氣血的正常運行,使心脈滯澀而發生心痛、胸痹等證。臨床上因情緒惱怒而導致肝氣郁滯、心脈滯澀攣急,表現為心胸憋悶疼痛、脘脅脹滿;若氣郁日久化火則還可見煩躁易怒、口苦、心中煩熱等癥狀。故治以疏肝理氣配以清熱瀉火,使肝熱得清,肝氣得舒,心脈心血通暢,則心痛自止。

(8)補陽藥與滋陰藥配伍: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相互維系,達到臟腑調和,陰陽平衡。腎為生命之根,為先天之本。腎虛則引起機體一系列勞損,故有"百病生于腎"之說。冠心病病位在心,病根在腎,故有人認為腎虛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治療上補腎可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從而防治冠心病。可采用張景岳"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法。

3討論

對上述方劑組方配伍規律做進一步分析,結果提示:(1)本文篩選出治療冠心病的283首方劑中,屬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方劑有230首,占81.27%。張仲景云:"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2]。"責其極虛"指出了胸痹之根本所在,正氣虛為胸痹之本;"陽微陰弦"說明了胸痹本虛標實之病機特點。以上統計數據也證明了張仲景這一觀點是切合臨床實際的。(2)在補法之中,涉及補氣藥的有171首(占60.42%),之后依次為養陰藥74首(占26.14%),補血藥68首(占24.03%),補陽藥50首(占17.67%)。可見冠心病患者正氣虛中以氣虛為主,陰虛、血虛、(腎)陽虛次之,而且常出現兼挾現象,如氣陰兩虛、氣血兩虛、陰陽兩虛等。(3)在祛除病邪的藥中,不同程度涉及活血化瘀方共有262首(占92.56%),占了絕大多數;其次為化痰方97首(占34.27%)、理氣方88首(占31.09%)。可見活血化瘀、理氣化痰是冠心病治療中常用的祛邪方法。(4)補氣、養陰、補血、補陽和活血化瘀、化痰、理氣是冠心病治療的基本法則,各種法則常根據臨床見證不同而交互為用,從而構成了冠心病豐富多彩的配伍方法,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

由于受時間、地域、不同個體以及不同醫生用藥經驗的影響,各類藥物之間的配伍紛繁復雜,配伍涉及到單類藥物組方、兩類藥物的配伍組方、三類甚至三類以上藥物的配伍組方。但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組方配伍,均應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合理組方用藥,才能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第2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32.

[2]李克光.金匱要略講義[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