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廣電教育媒體資源發展
時間:2022-05-21 04:37:00
導語:農業廣電教育媒體資源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積極探索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媒體資源發展的新途徑,為中國農業遠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下稱中央農廣校)是一個通過遠程教育對農民實施培訓的教育機構,是國家級現代農業遠程教育教學中樞和媒體制作傳播中心。20世紀80年代,限于當時的條件,農廣校的教學技術媒體主要是文字教材、廣播、電視、錄音磁帶和幻燈片,學員主要通過收聽廣播電視教學節目和自學文字教材來學習,并由教學班組織輔導和聽錄音授課。90年代初期,我國城鄉影碟機逐漸普及,VCD和DVD成為我國農業遠程教育的一個新的生長點,農廣校開始大力推廣VCD和DVD教學與培訓方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衛星網的迅猛發展引發了中國遠程教育的新的變革,農廣校系統添置了大批計算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設備設施,增強了利用互聯網獲取和傳輸信息的能力,不斷探索應用數字技術開展網絡遠程教育教學的新途徑。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國家投資新建了國家級農業媒體教育資源管理中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中心,搭建了以多種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為核心內容,以媒體資源庫系統建設開發為硬件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渠道為主要途徑,對農業教育培訓進行高效管理,對基層辦學提供便捷服務的運行平臺,一個涵蓋報紙、書本、雜志、錄音錄像帶、光盤、互聯網、衛星網等多種媒體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
一、農業遠程教育發展模式選擇
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發展農業遠程教育極有意義。遠程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農民學員方便快捷地獲取最好的教育資源,極大地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推動各地農業農村經濟做出積極貢獻。中國農業遠程教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盡管中國農村基礎薄弱,大多數基層農廣校缺乏廣播、電視等遠程教育資源,在地方電臺、電視臺也沒有教學節目播出時段,但從長遠看,這都不會影響遠程教育優勢和效益的發揮[1]。發展農業遠程教育,存在一個發展模式選擇的問題。考慮到中國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廣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家庭條件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國農業遠程教育應該采用數字技術與非數字技術恰當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綜合利用VCD光盤、有線電視、衛星網、互聯網等手段,采取以下兩種不同的教育發送和傳輸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衛星傳輸數字化教育發送技術,適用于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區可以采取的擴展數字化教育應用的技術方案為:CD-ROM光盤刻錄和發送方案;各類局域網應用方案;基于有線電視網的多媒體數據廣播系統方案和電話撥號接入或其他公眾電信網回傳方案。
2.替代模式
計算機寬帶網的地面接入技術,適用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農村。
二、農業遠程衛星教育系統建設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衛星網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開始在遠程教育領域廣泛應用,但很多農村家庭由于家庭貧困買不起電腦,另外,受農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電腦和網絡方面的知識。中國廣大農村地理條件復雜,通信網絡線路建設難度較大,架設網絡線路成本相對較高,互聯網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時期內,在中國農村推廣互聯網教學還很難實現。衛星教育網建設屬于公共財政支持范疇,由政府投資建設,具備提供話音、視頻、通信服務的綜合能力,性價比高、技術先進、性能可靠,是提供農村遠程教育簡單經濟、行之有效的手段。衛星遠程教育不受時空限制,能為農村學員提供與發達地區質量相同的遠程教育服務,能有效解決廣大農村教育發展不均衡、優秀教育資源稀缺的局面。目前,農廣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經建設了擁有1個中心主站和360個雙向遠端站點,以中央農廣校為演播和資源服務中心,各省、地、縣級農廣校以及鄉鎮教學班為衛星網絡遠端接收和教學服務點,能實現數據通信、遠程教育培訓和視頻廣播會議的遠程衛星教育系統。通過衛星教育系統,中央農廣校將農業教育培訓、實用技術等音視頻節目、多媒體課件、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實時發送到網絡各遠端接收站,面向全國開展實時交互式的農業現代遠程教育培訓和科技推廣,對各級農廣校農業教育和科技培訓工作進行遠程指導和管理,實現信息互動交流,共享教育培訓資源。農廣校衛星教育系統利用“SkyBlaster”衛星通信系統,采用“TrainNet遠程教學/培訓系統”作為遠程教育培訓平臺。衛星系統網絡結構是星型網,主站可聯接大量的VSAT遠端小站,支持所有基于IP的數字信息技術,可實現全國范圍的遠程實時教學、數據文件多點分發等業務。衛星網主站提供DVB-S標準的出向信道,信息速率從2Mbps到52.5Mbps,遠端小站的入向信道采用FTDMA接入機制,系統采用不對稱的數據流通信方式[3]。在衛星平臺上,運行應用軟件的各類功能服務器通過快速以太網聯接到衛星主站數字基帶設備,通過衛星發射到全國各地的衛星小站。基層教學點的學員通過遠端小站接收主站發送的教學內容,與主站老師進行雙向視頻、單向音頻的互動交流,獲取各類教學支持服務。
三、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近年來,農廣校綜合采用各類教學手段,整合應用各類教育資源,發揮獨特的媒體資源優勢,緊跟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引進、吸收、應用各類遠程教育技術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平臺以農廣校體系多種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為核心內容,以媒體資源庫系統建設開發為硬件支撐,以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渠道為主要途徑,對涉農教育培訓工作進行高效管理,對涉農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對基層辦學機構提供便捷服務。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集信息采集、存儲、編輯加工、傳輸多種功能于一體,具有運行機制公益性、媒體應用大眾性、教學內容多樣性和服務對象定向性的特點[4]。
中央農廣校作為國家級的現代農業遠程教育教學中樞和媒體制作傳播中心,具有廣播電視和網絡教育節目的制作、播出和傳送等多種功能,將具備自辦1套廣播和電視節目的能力,可以錄制各種文藝節目、語言節目,對錄制的文藝節目和語言節目素材可進行編輯、復制、加工、審聽,可對外交換錄制好的素材和成品節目。每年能制作電臺節目、區域節目、少數民族節目和綜合類等農業專題廣播節目1500集,電視節目1270小時,網絡教學節目2000小時,發送音頻資料100萬張,節目原始磁帶數字化存儲1910小時。農廣校將逐步實現媒體資源制作、存儲、管理、應用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成農業媒體資源數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儲和傳播利用的數據中心、工作平臺和傳播共享網絡,并具備以下功能:
1.資源數字化加工存儲整合電視、廣播、網絡、報刊雜志、教材、光盤等多種媒體資源,統一集中存儲管理數據,建立數字化媒體資源庫,實現數字化存儲。
2.資源規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對資源庫中的各類資源進行科學的編目、查詢和調用,實現規范化管理,提升媒體資源的利用能力。
3.資源傳播和應用建立數字化資源中心以及完善的電視、廣播、網絡、文字等媒體數字化資源傳播和共享體系,實現農業技術信息的廣泛傳播和農民培訓的廣泛開展。
4.業務工作網絡化支撐資源中心網絡平臺、電視制作、廣播制作、音像出版發行、教材出版發行、報刊編輯出版、網絡教育培訓、多媒體課件制作、遠程語音服務、辦公等各綜合業務網絡互通互聯,通過跨系統的資源調用,實現資源在各個網絡之間的資源共享,對綜合業務網絡數據資料進行綜合管理。信息技術的變革帶來了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從印刷材料(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網絡教育,到現在的電子學習(E-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各種學習技術和學習方式互不排斥,相互融合,構成了現今多種教育形式并舉的遠程教育格局。中國人口眾多、地區差異大的基本國情給中國農村遠程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信息技術是遠程教育興起的“源動力”,媒體資源建設則是遠程教育發展的“助力器”,我們要把遠程教育的技術優勢與中國農村教育的現實情況有機結合,緊跟世界信息技術的發展,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靈活多樣地運用各類媒體資源手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業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 上一篇:全區水源地安全建設通知
- 下一篇:區財政會計督查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