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藝術的現代新審美特征論文

時間:2022-09-30 05:17:00

導語:媒體藝術的現代新審美特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體藝術的現代新審美特征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性毫無疑問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眾多藝術門類中,20世紀末誕生的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關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關學方法和原則,形成了新媒體藝術的現代審美維度。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審美維度主要體現在其突顯的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這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維度中又分別包含有機聯系的若干個重要維度。在精神性維度中,新媒體藝術又包含了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解放維度、體驗維度;在制度性維度中包含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和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維度分析,對于我們理解新媒體藝術在當代的復雜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現代性審美維度;精神維度;制度維度

新媒體藝術誕生于2O世紀末,它是以科技發展和全新傳媒技術為基礎,將人類藝術靈感和理性思維融合為一體的、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創作完成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新媒體藝術吸納了此前許多藝術方式之長,集圖、文、影像、聲音和互動于一體,它體現了藝術家們在技術和機械化的工業文明層面上,試圖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觀念相結合去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并用新方式去重新感知世界的可能。

新媒體藝術在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以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盡管它吸納了音樂藝術、繪畫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以及行為藝術等多種藝術的構成要素與表現形式,然而由于它對高科技的依賴和對新型媒介的依托,使得它與傳統藝術之間有了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突出地表現在:新媒體藝術通過對各種傳統藝術所進行的美學觀念的改造,確立了自己現代性的美學方法和原則。這就為我們能夠從現代性角度對新媒體藝術審美維度的一些問題進行闡釋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依據。

由于新媒體藝術還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狀態之下,因而它的審美維度是一個我們無法一下子就能作出簡單窮盡解釋的問題。所以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所包含的相互關聯的兩個基本審美維度,即:精神性維度和制度性維度。

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精神維度

提到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人們可能立刻會想到很多思想家對現代性問題的思考和闡述,比如阿多諾的“啟蒙理性”、胡塞爾的“純粹的理性”、哈貝馬斯的“時代意識”、利奧塔的“宏大敘事”等等。然而,我們認為,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

首先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文化精神,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理性或精神獲得了一種自覺性或反思性。從文化精神的內涵上看,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精神維度包含著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解放維度以及體驗維度等多個方面。因此,我們必須多維地透視其現代性的精神維度。

(一)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

與傳統藝術相同,新媒體藝術總是把情感作為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方面進行闡釋,但新媒體藝術又與傳統藝術有所區別,一方面,媒介方式的多元化和由此帶來的藝術實驗的多樣性與個人化,使得一種互動的、對話的關系正在形成,而一些新的問題也成為藝術家關注的中心,當代藝術的“公共性”和藝術如何在“公共空間”中自由交流的問題,成為20世紀末當代藝術轉型的關鍵。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突破了人們的有限而單向的思維框架,導向了媒介與語言、藝術與生活、主觀與客觀的二元超越。在新媒體藝術中,實在世界(材料現成品世界)成了藝術家主觀建構起的藝術創造天地,這時的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對實在世界的表現,也是藝術家的理性與情感以感性的方式呈現的一種自我的外拓,由此確立了一種人的主體性的立體維度。

以匈牙利藝術家FerencCako的沙畫作品《創世紀》為例,新媒體藝術家采用了新的媒體形式——以光束為載體,通過實物投影儀和光轉換投影儀設備的表現力將RGB狀態下光的藝術展現在觀眾面前,配上音樂后,形成獨特的藝術作品形式,最終將自己所鐘愛的、前沿的自我表達形態通過連接、融人、互動、轉化以及出現這五個環節,帶給人們對美的思考。在此,宗教是藝術家表達自己對生命與愛的思考的一個載體。對于作品表現的每個場景,藝術家并沒有強化特定的語義,但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只是將個人對科學觀、宗教觀、生活觀等的理解全部融匯于感性的形象中。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也是在用自己的熱情贊頌生命,歌頌生命的活力,歌頌生命的繁衍,歌頌生命的偉大與變幻莫測。

(二)人的主體性的解放維度

現代性的美學就是解放人的主體性,釋放人的自為潛力和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新媒體藝術家們走出了一條集體奮斗的路線。藝術的使命本就應表現現代生活的節奏,表現現代生活的“英雄們”怎樣將他們的生活轉變成為藝術作品。這樣一種寓言如本雅明所言,它在思想的國度里有如廢墟在物質的國度里。它顯得遙遠,但是它足以揭示藝術并不是知識精英周旋在象牙塔里的專利,它建構起了一種新的美學體系,催生了現代性美學的合法性。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里,本雅明提出傳統藝術膜拜價值,現代藝術側重展示價值,而現代藝術的展示價值意味著藝術實踐從早期的儀式中解放了出來,通過機械復制而為大眾所有。

也就是說,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開始壓倒膜拜價值,藝術作品不再籠罩在神秘光輝里高不可攀,而越來越接近日常生活,滿足大眾展示和觀看自身形象的需要。新媒體藝術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存在藝術家與欣賞者的互動,因而新媒體藝術作品使所有人在自己創造的審美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這就是一種自身的超越和解放。由于這種自覺的超越和解放,就能使人的精神本質得到復歸,被束縛的精神力量得到釋放,使主體意識得以喚醒,而這正是爭取人的現實解放的必要前提。新媒體藝術使傳統藝術的“光暈”逐漸消失,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后機械復制的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要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現代性的前景就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形態原則,突破了單純的政治意識形態的控制,完成了人的主體性的解放,這是樂觀的而不是悲觀的。

我們還可以發現,新媒體藝術自產生之日起就既受益于技術的進步,又始終對技術抱有清醒的批判和警覺態度,從而樹立了反對技術化、功利化和異化的美學理想,提升美學的批判功能。

例如,新媒體藝術家伏斯特爾在他的作品《螞蟻農場》中用水泥將電視屏幕封上,就是為了表明人們意欲逃離電視這個禁錮人的“電子監獄”的愿望。新媒體藝術在這一基礎上確定了自己的職責:始終站在社會和技術的前沿,更要強調人與世界同在的根源狀態:能及時從技術的表象中抽身而出。因而,新媒體藝術并非如少數人眼里的“洪水猛獸”,只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消費社會的各種“欲望”,只會一味地帶給人們快感,讓人們將原來對“精神理性”的關注讓位于對“感性肉身”的關注。恰恰相反,新媒體藝術帶給人們的不僅不是一味的快感,而是一種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沉重感。

(三)人的主體性的體驗維度

美學現代性概念的提出就意味著藝術是大眾的藝術,而不復是天之驕子們的專利。本雅明把藝術看作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過程,他不遺余力地推崇電影的革命意義,著眼點之一也正是要打破藝術的象牙塔,將大眾引入藝術欣賞的殿堂。

新媒體藝術所顯現出的藝術的商業性質和消費性質,本身就是美學現代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它的聲討對象。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就像是一場大的地震,成了現代藝術上的革命,它使得傳統藝術中的本體論轉向了非本體論。它讓“挪用”的策略在使藝術徹底物質化的同時又將物質異化,在將生活與藝術等同的時候又將它們分離。

新媒體藝術并沒有延續現代藝術的進化論邏輯,因為,藝術家對社會的見解是無窮盡的,個人經驗之于意識形態的控制和科技、傳播的虛擬化是絕對真實而隨處可見,同時不能被虛構的。“但在這個時期,杜尚被人認可的其實并不是他思想中最出色的部分:超越藝術局限,走人自由境界。那時他被人欣賞的只不過是在被限定了的藝術格局中的現代藝術作品。他的形象充其量是一個善于創新的現代藝術家而已……然而,他這個成熟而完整的思想卻被西方人花了近四十年時間才理解。”因而,新媒體藝術的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反抗性,甚至也不僅僅在于其觀念性,更重要的是它在技術與藝術、生活與藝術的裝配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可延展的真實的個體經驗。大量可復制和批餐生產的日常用品,經過個人不同技術手段的選擇與各種方式的重新組合,使被工業化和標準化剝離的個人經驗重新在場,在一定意義上,新媒體藝術成為一種具有不可比擬的真實性和批判性的藝術。經驗的呈現乃是一種波西米亞式的精神。日常形態的物品通過各種組合產生的問離效果正是經驗在場的表征。“集合藝術家關注的不是被集合的物體本身,而是物體之間的組合關系,各種物體在新的空問里所造成的統一、整體的形象。”“由于每個人在不同時空下的經驗是截然區別的,所以每個人對相同場景的利用當然是不同的。首先會有不同的選擇,其次會有不同的利用,似乎從視覺上看來,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將材料拾來,重新拼接、虛擬化出另一個世界;但事實上卻由于經驗的參與,而使看來被虛擬化的世界成為比“電視即世界”的現實更為真實的呈現。新媒體藝術的挪用并不僅僅是一種美學上的陌生化手段,挪用本身即是目的,這種目的也不是簡單地為了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日常生活的紀念碑,而是旨在通過對物本身的轉換而喚起被它包圍的現代人的鮮活本性。正如在阿西娜·塔恰的新媒體藝術作品中,“觀眾必須在她所做的梯級作品上走來走去,用身體感受節奏,認識它們與空間新概念之問的相似性”樣,觀眾們只有通過身體的運動和參與,才能對它的作品進行充分體驗。

二、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制度維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無疑感受到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力量和無所不包的特征,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它的全部維度,如果關于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分析不同時引入其制度性維度,這種分析想必也是不完整的。不容置疑,審美現代性作為“脫域”之后的理性化社會的主導性文化模式,不僅要作為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滲透到個體的和群體的行為和活動之中,而且必然作為自覺的制度安排而構成社會運行的內在的機理和圖式。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吉登斯曾經斷言: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

新媒體藝術恰好體現了理論家所指的內在統一的意義,進一步展示了其制度性維度一面。因此,我們尚不能窮盡這一維度十分豐富的內涵,只能擇其要者作簡要分析。

(一)公共領域的自律化維度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現代性作為社會內在的機制和活動圖式不僅體現在具體的經濟運行和行政管理中,而且體現在社會公共管理之中。社會的公共管理又可以區分為兩個層面:公共生活領域和公共權力領域。這兩個領域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前者表現為個體化的私人領域的自覺和自律,后者是國家權力的獨立化。應當說,在前現代社會中不存在公共生活領域和公共權力領域之間的特殊分化與相互制約,只有沉默的、自在自發的私人家庭生活與集權的非理性的專制國家權力。

在現代社會中,現代性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自覺自律的公共生活領域和民主化、契約化的公共權力領域的同步生成。

相對獨立的公共生活領域的出現是以理性化進程中的個體化為前提的,它是理性化的公共文化精神的寓所。具有自覺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的個體的生成,需要一種以平等的交互主體性為基礎的理性的公共活動空間,來表達主體性的內涵和價值需求,或者抵御公共權力的自律化所造成的體系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這是普遍理性化的社會的本質性特征之一。例如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作品《l0單西斯》中審視了城市環境,分析了在特定的城市景況下存在的影響,提供了一些試驗合作界面來處理這些影響范疇。然而,它的目的不是為建筑及城市設計發展尖端的工具,而在于促使人們對城市規劃和建造進行再思考。

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說:“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新媒體藝術就是這樣影響著大眾的視點,并且悄然改變著人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二)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維度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現代性在社會整體的運行和管理層面上的體現就是公共權力的民主化和契約化,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理性化的政治文明的確立。新媒體藝術作品《人質:巴喬錄像帶》這個關于西方人質危機的試驗記錄片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危機指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生在黎巴嫩的伊斯蘭武裝分子對西方人的綁架和監禁事件。這部作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黎巴嫩、美國、法國以及英國的政治公共生活,從而也導致了一些高層政治丑聞的敗露。正如葛蘭西所分析的那樣,在現代性的背景下,由于市民社會的出現,國家權力的性質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具體說來,現代性背景下的理性化的公共權力的重要特征是法治國家和民主國家的確立。

再比如,2007年9月18日,優酷網在首頁頭條了由名為“雅克西”真實紀錄的公益影像《龍虎山處理垃圾全過程》,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這段影像畫面表現的是:青山綠水,竹筏悠悠,環衛工人撐篙而過,甚是優美與悠然。然而不一會兒,情景突變,環衛工人將從上游水中辛苦打撈上來的各類垃圾又悉數傾人下游河中,讓人匪夷所思。網上這段影像不到兩天,點擊率就已經高達156,266次了,回帖也有623條。有的從批評環衛工人的角度評論;有的則從批評游客角度發表評論;還有的指出:現在環境監督,靠政府更要靠市民。龍虎山旅游集團對優酷網友的曝光第一時問作出反應,召開黨委會議,開除當事環衛工人,要求相關部門負責人寫檢查,調查垃圾處理事宜,并及時在優酷網上公布了《龍虎山回復“垃圾門”事件》的視頻,這完全能夠說明新媒體的力量已經不可忽視了。公務員之家

雖然如許多批評家所指出的那樣,現達國家的民主和法治存在著很多的限制性條款,并常常出現擺脫自律的公共領域的監督走向集權的傾向,但是,民主、契約、法治的確是現代性的本質屬性。很多新媒體藝術家和草根記者、公益拍客已充分意識到民主和法治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價值。

當我們從以上兩個維度揭示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征時,實際上是從關于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事實判斷轉向關于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價值判斷。上述關于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內在維度的分析,對于我們理解新媒體藝術在當代的復雜命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只有依據關于新媒體藝術審美現代性的這種深刻的“事實性”分析,我們對于新媒體藝術所作的“價值判斷”才能避免情緒化和簡單化的誤區,才能更為冷靜和扎實,更具有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