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報道新聞眼探索
時間:2022-05-22 08:30:00
導語:經濟報道新聞眼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們常說,“眼”是心靈的窗戶。其實,世間萬事都有“眼”,有了“眼”事物才有靈氣。而經濟報道也要有“眼”,那就是“新聞眼”。有了“新聞眼”經濟報道才能使受眾接受。所謂“新聞眼”指的是一則新聞的主題、紅線、靈魂,它可以是簡單的一個詞組、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事例、一個觀點。它是整個報道思路和整篇新聞文脈交織的樞紐,是新聞作品中的精氣神和最為光彩照人的閃光點。有了“新聞眼”,經濟報道才會鮮活起來。由于經濟報道的專業性較強,目前許多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的經濟報道往往存在報道程式化、工作味濃、堆積材料、羅列數據、枯燥乏味、宣傳味濃、缺乏高度深度等問題。究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經濟報道缺少“新聞眼”。那么,如何在經濟報道的采寫中尋找到“新聞眼”?我們進行了探索和總結,下面就以本人和與別人合作的近年來獲獎作品為例作一些分析,與大家共勉。
一、在深入采訪中尋找“新聞眼”
“新聞眼”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記者遵循“三貼近”原則,在深入基層的采訪中形成的,是記者從大量繁雜的新聞素材中提煉出來的。這要求記者必須認真轉變采訪作風,深入實際、深入現場進行扎實細致的采訪活動,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近年來,紹興與全國一樣進行了循環經濟的嘗試,并隨著節能技術的推廣,一大批已有的節能、環保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引進了一批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記者深入到這些企業進行了采訪,并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如循環經濟中的“新美達印染有限公司的印染廢水用作美佳熱電廠脫硫用的堿性水”;紹興縣在印染企業中推廣的污水預處理、中水回用、淡堿回收、余熱收集、定型機廢氣凈化等清潔生產;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紹興節能、環保產業,因全球性的節能環保經濟的興起帶來了新的生機;在資源貧乏,但資金豐富的紹興,產業資本紛紛向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集聚。這些素材有的已經作了報道,但我們總感覺,這些零星的報道缺少力度。同時,還有不少素材沒有使用過,存放在記者的資料庫中。在2009年12月,當時世界氣候大會將在歌本哈根舉行,減少碳排放將成為當時世界氣候大會的主要議題。這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污染企業的整治,節能環保產業的復興,還是新能源產業的興起,這一切都源于低碳經濟。紹興產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意識到需要改變原有的經營方式了,像急行軍一樣在朝著低碳經濟方向快速轉變。“低碳急行軍”成為這些素材的“新聞眼”,有了“新聞眼”,再把這些大量的采訪素材分成“三高老企業,減排展新顏”、“節能環保業,乘勢擴商機”、“新能源,吹向產業調整集結號”三方面內容來撰寫。報道得到了聽眾的好評,并獲得了2009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獎廣播重大主題一等獎。事實證明,在經濟報道中許多原本毫不相干的素材,如果單獨報道,成為一塊塊豆腐干的報道,影響不大,可聽性也差。但經過提煉后,尋找到了“新聞眼”,這些零星的素材變成了一個個連在一起的小故事。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變成了串在一起的珍珠項鏈。
二、在小角度中尋找“新聞眼”
一說起經濟報道,記者們往往怕題材大而不愿涉及。確實經濟報道以大題材為主,要在大題材中找到“新聞眼”,必須將記者的視角“下移”,從細小的生活和變化中尋找到“新聞眼”,激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復雜的經濟生產中細微的“沙粒”往往能折射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深刻提示變化中的時代意義。2010年下半年,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對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行動。淘汰落后產能,減少排放,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正常的經濟行為。可是,不少企業主和經濟學家將這種經濟調整方式與2009年我國政府在歌本哈根向世界減排承諾聯系在一起,認為這種減排的承諾不值。一時間,指責聲四起。而紹興產業結構中印染、化工又占了很大比例,成為浙江省關停企業最多的地區,怨言也最多。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對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的減排承諾進行評述,就事件本身是中央媒體才能駕馭的題材,非我們地方媒體所為。要寫好這篇經濟報道,選擇角度的切入點一定要小,從生活中的小事件中尋找“新聞眼”,這樣才能取得好的宣傳效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去新昌采訪時,記者發現新昌縣空氣質量好多了。而過去進入高速公路新昌段,一股刺鼻的臭氣撲鼻而來,這股臭氣就是新昌眾多制藥廠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氣。這一變化引起了記者的關注,經過深入采訪,這一現象正是減排后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大的事例在手,記者又深入到企業、環保部門、水利部門、居民家中,進行了采訪。通過比較、篩選,最后分別從新昌縣、富潤印染廠、紹興清水工程等減排故事入手,并采納了專家對減排的述評和居民對此的感受,經過反復修改,終于成稿。此稿獲得了2010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新聞獎廣播評論二等獎財經大題材,新聞小角度,特別是對于地方媒體而言,更應該如此。新聞角度的選擇,不僅是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記者的職業敏感性問題。記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政治和業務素質,長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對生活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理解、新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透過現象揭示生活的本質,才能尋找到“新聞眼”,寫出能夠反映時代特點的好新聞。
三、在深度分析中尋找“新聞眼”
原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曾經指出,我們的經濟報道有的過于瑣細、有的“往往停留在對某種經濟現象靜止的表述上”、有的“不能從經濟戰略高度去思考問題,不能敏銳地發現和評述經濟生產中的一些意義深遠的變化”。要消除南振中指出的問題,要求我們在深度分析中去尋找“新聞眼”。經濟報道的深度不同于言論或理論的深度,而是以鮮活的事實和對經濟現象的深入剖析,通過事實來提示經濟現象的本質,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從中找到“新聞眼”。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卷而來,以外貿經營和傳統產業為主的紹興企業首當其沖,一大批企業紛紛倒閉。在新加坡掛牌上市的“中國印染”(江龍印染)也宣告倒閉。連續幾家紡織企業的倒閉,這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引起了全國媒體的關注,進行了大容量的報道,但這些報道都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我們分析,連續幾家在紹興有一定影響的企業倒閉背后能帶給我們哪些警示呢?已經到了十月下旬,市政府召開工業企業解困座談會。與平時一樣,記者帶著問題來到了會場。這時,紹興縣一位副縣長的一段話,使記者茅塞頓開。當時,他講到“過去我們說,企業發財,我們收稅。企業關門,我們不管。可是現在,企業倒閉,我們不得不管,不能不管。”企業倒閉,政府“不得不管”的原因在于企業之間互相擔保,一家企業倒閉將影響到同一擔保鏈中的企業,這樣一家企業的倒閉將影響到一大批企業,也將影響到整個地方經濟。記者由此想到,這么多年來,民營企業快速發展,但我們政府對民營企業注重服務多,而監管少。由于監管的缺失,民營企業的貸款如何,還債能力如何,生產效益如何,所有這些僅憑企業的一張報表。當企業實在支撐不下去時,已經是不可挽回。而民營企業缺少監管的現象,不僅是紹興如此,全國也一樣,這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管成為《“中國印染”倒閉的警示》的“新聞眼”,不但增強了可聽性,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經濟報道要在深度分析中尋找“新聞眼”,使之成為經濟報道的亮點,要做到這一點,記者不僅要了解,而且要熟悉掌握所報道領域和行業的情況,成為內行,努力做“專家型”記者。
- 上一篇:業務技能建設活動通知
- 下一篇:區計生部績效考查方案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