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娛樂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31 10:16:00

導語:媒體娛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體娛樂研究論文

一、《第一次心動》為何被停播———惡俗娛樂的終結

媒介娛樂節目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社會結束了政治泛化、計劃經濟時代進入全新發展時期的公眾的必然要求。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報紙的周末版、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都市報是公眾對于娛樂的需求在印刷媒體上的體現的話,那么上世紀90年代初《綜藝大觀》的登臺和1997年《快樂大木營》的閃亮登場以及此后的選秀節目的興旺則仍然是公眾對于娛樂的渴求通過更加平民化的電子媒體的體現。

進入新時期以來,由于市場化、城市化與世俗化潮流的沖擊,人們舊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園在逐漸消解,同時整個社會舊有的價值體系也處于蛻變和瓦解的狀態。在此種情況下,公眾追求輕松、簡單、快樂的娛樂借以渲泄由不斷深化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生存壓力,已經成為了普遍的精神需求。這種形式的精神需求,為娛樂節目的初期發育的形態,提供了其特有的背景。所以中國早期的娛樂節目自產生之日起便與低俗或者媚俗結下不解之緣:以追求輕松熱鬧、形式華麗、強調感官的沖擊為要務,以簡單通俗甚至浮淺為取向,只圖一時之快,拒絕深度。但是時至今天,以簡單、通俗、浮淺甚至于惡俗為取向,流于庸俗、過于泛濫的娛樂節目使受眾產生越來越強烈的娛樂文本同質化的審美疲勞和審丑化的厭倦感。于是,類似“弱智”、“傷風敗俗”、“低俗不堪”、“淺薄無聊”、“娛樂,娛樂,愚人之樂”的公眾的罵聲時時響起。從他們的譴責聲中可以看到受眾對于當下娛樂節目的集體憤怒。《第一次心動》的停播,可以說是公眾借助行政的力量對于娛樂惡俗的一次徹底否定,這也就意味著,以簡單、通俗、膚淺甚至惡俗為取向的娛樂節目在公眾欣賞接受范圍內的終結。但是,當中國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對于娛樂的需求自然而地越來越強烈時,作為為公眾提供精神營養的媒體娛樂節目到底向何處走?這是一個不能不及時地給予回答的問題。

二、《亮劍》何以受追捧———平民英雄的回歸

2005年9月12日,28集電視連續劇《亮劍》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黃金時段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受到觀眾的追捧,贏得了上好的收視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央視索福瑞的調查數據,《亮劍》播出第二周的全國平均收視率達到了11.42%,北京地區收視率達到了9%,榮登該年度央視播出電視劇的收視冠軍。不僅如此,《亮劍》還獲得了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特等獎,就連其第三輪播出權的購買價格也創出18萬元一集的“天價”。③

《亮劍》何以受追捧?我們以為,該劇中所塑造的主角李云龍這一形象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可以這樣說,當舊的英雄被社會的變遷所顛覆,人們對于新的英雄仍在尋找之中時,真實的英雄——李云龍出現了。而他的出現,不再是過去那種被作為工具化的偶像精英的形象而犧牲本真的“我”出現的,而是以一個既有一位將軍不怒自威、咄咄逼人的氣勢,又有大智大勇,時而還流露出一些充滿智慧的“狡猾”與小農意識的狹隘,有血有肉、有膽有識、有情有義、有愛有恨,有豐功偉績,也有個性瑕疵的一個真英雄的形象出現,這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地方所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李云龍身上所表現出來了英雄主義、豪邁粗獷、真實的人性之美完全不同于過去的“高大全”的神話式英雄傾向。可以說,李云龍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典型的貧民英雄的特征,而這一平民英雄的出現,正是今天社會所缺少的,也是公眾所期盼的。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舊有的價值體系逐漸消解,公眾對于新的價值體系重構的期盼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的迫切,大眾傳播媒介承擔著傳承文化和構建文化的重要使命,公眾對于媒體在這方面的期待更是自不待言。重構什么樣的價值,通過媒體的內容傳遞什么樣的文化,正是一個需要解答的問題。從最受公眾歡迎的娛樂節目發展的歷程來看,過度大眾化的“四俗”化已經被公眾所厭棄,而《亮劍》的成功是不是為媒介娛樂的提供者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思考取向:該劇所張揚出來的一種英雄主義情結是否即是當今公眾之所需?

可以這樣說,《亮劍》的作者對于主角李云龍的塑造便是對于當下中國公眾在娛樂視域內需要什么樣的英雄的一種嘗試性創造,而這一嘗試又是被公眾所接受認可和歡迎的。

傳媒作為文化的生產者與傳播者,要堅守自己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著力于全民族整體精神素質的培育與提高,特別是當前,傳媒應擔負起重構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任務。在一個缺少偶像的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代中國社會,公眾用他們特有的方式選擇了他們自己的偶像。如果說,公眾通過真人秀節目選拔出的偶像是他們對于快樂、個性、公平、和諧等價值觀的熱愛的話,那么《亮劍》中李云龍的倍受追捧則是創作者們對于公眾潛在的平民英雄情結的激活,而這一情結的再現正契合了中國公眾正在重塑價值信念的需求。

三、《大長今》緣何受青睞——平民審美的滿足

《大長今》自2005年9月1日晚10點在湖南衛視播出后,收視率驚人,首日播出平均收視率就達8.6%,而在上海、長沙等地區的收視份額更是突破10個百分點,在同時段位列全國收視第一。根據湖南衛視方面提供的數據,《大長今》9月1日開播當日收視率為2.13%,在此之后便一直呈上升之勢,最高達到4.9%,而據AC尼爾森的同期數據顯示,9月15日到20日,《大長今》在上海的收視率穩超3%,而東方衛視同一時段的節目收視率只有1%左右。央視-索福瑞的收視報告顯示,截至10月17日,《大長今》在全國12大中心城市平均收視率已上漲到4.3%。《大長今》在中國內地創造了韓劇的歷史最高收視紀錄,為湖南衛視輕輕松松賺到了3500萬。④

《大長今》緣何如此倍受觀眾青睞?我們以為,原因在于該劇使得平民的娛樂審美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即渴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質的覺醒。在電視劇《大長今》中,充滿了受儒家文化熏染的細節,從飲食、拆字、藥膳、針灸、詩詞、官階、書法到服飾,讓觀眾得到了多層次美的享受,有人性的美,也有理性美;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的美。其實,這些都是滲透在該劇之中的、能夠讓中國觀眾有親近感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此劇播出所反映出來的平民的集體狂歡式的青睞也正在顯現著民眾對于建構新的社會價值觀念的期盼:即以審美的方式快樂著,又以公平方式行進著,更要以和諧的宗旨追求著。當然還可以這樣說,《大長今》受到觀眾的熱愛,是因為它透射出的做人道理:做人最高境界便是守真——本分與真誠。比如在長今的眼里,廚師之道就是不能做對人身體有害的食物,做料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品嘗食物的人臉上露出的笑容;比如即使同為宮女,也應該長幼有序,老吾老幼吾幼;比如對父母要盡孝道,那怕貴為皇帝也不能違背;還比如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母),師恩難忘。這些實實在在做人的道理,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觀眾感到了久違的親切。⑤從《大長今》的成功來看,打造平民的娛樂,滿足他們在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是中國媒體娛樂節目尋覓新路的一個寶貴啟示。

中國媒介娛樂產業的發展歷程和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平民化進程的深入,娛樂節目的平民化也越來越明顯和全面。⑥當前的媒介媒介運營上的商業性質,使中國媒介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滿足平民化社會公眾的娛樂需求,正是媒體遵循市場規律的體現。所以,如果說傳媒擔負起中華民族的價值重構的任務是媒介的社會責任的話,那么,滿足平民化時代公眾的審美需求則是媒介市場化過程中的明智選擇。

媒介娛樂節目生產的導向——以追求創新為動力,以平民路線為靈魂,以滿足公眾的需要為先導,同時汲取大眾文化的優質營養

處于社會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已經并仍然還在發生著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消費主義和金錢主義浪潮沖擊著一切,物欲膨脹,道德和價值觀解體重構,公眾對生存的無序感到迷惑,社會心理失衡。而這些變化在很深的程度上影響著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英雄和理想在人們頭腦中曾經一度淡化,金錢的力量也在一個很長時期支配著一切。中國媒體娛樂節目的出現與發展,是社會轉型期精神需求與價值重建過程的必然結果。在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娛樂節目經歷了自身的求變求新的模式變化,總體呈現出商業化、大眾化、平民化的發展趨勢,而目前正處在三股力量的糾結點。

眾所周知,盲目克隆,創意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媒介娛樂節目的硬傷,也可以說是致命傷。近年來,我國電視節目的生產幾乎都遵循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歐美/日木首創—港/臺移植一一國內“星火”——國內“燎原”。⑦模仿可以減少投入,也可以大大降低市場風險,學習借鑒港臺和外國的節目樣式無可厚非,但是一味模仿、不思創新只能走入死胡同。繼《亮劍》火爆之后,同樣的軍旅題材并有著相似英雄主題的《狼毒花》播出之后,雖然沒有遭到觀眾的冷遇,但其收視效果已經遠遠落后于前者了。這就說明,中國的娛樂節目如果不能解決創新問題,雖不會走上死路,也不會踏上興旺之途。

娛樂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更不是趣味的低俗,只有當娛樂節目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蘊含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的時候,娛樂內容本身才會得到公眾的歡迎和厚愛,才會健康地發展。⑧《第一次心動》的停播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道理,而《亮劍》和《大長今》的受寵則從正面有力地論證了這一規則。可以這樣說,只要與時俱進地把握住時代跳動的脈搏,為公眾提供豐富而有真正精神營養的娛樂,娛樂不僅不會至死,相反則是無極限的。

在中國媒介娛樂化的征程中,還要解決靠什么文化作支撐的重大問題,這一點是決定娛樂節目生死的關鍵要素。選擇什么樣的文化作為支撐?我們以為,要以平民文化為主體,還要汲取大眾文化中快適、輕松、愉悅的要素。平民文化是以視角下移、關照普通人的生活為特征,常常表現為以下兩個特征:一是關注普通平民的“生存之實”,以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為敘述對象,淡化英雄化、理想化和崇高化,一切都是普通平民世俗生活的“實錄”;二是不是居高臨下地俯視平民生活,也不是以仰視角度使平民生活變形,而是身置其中,以平等的姿態去體察、去敘述,不作虛假的夸張或有意的隱瞞。⑨大眾文化則以愉悅性、感受性、商品性、消費性為主要特征,體現出強烈的娛樂和商業意識,不追求思想的深刻和精神的崇高。成功的大眾文化作品應當不僅能使公眾獲得豐富而深刻的審美愉悅,而且能在審美愉悅中被陶冶和提升,享受人生與世界的自由并洞悉其微妙的深層意蘊。⑩大眾文化由于其特殊商品的性質決定了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只滿足于產生感官快適、刺激或沉溺的“四俗”化內容。對于中國的媒體來說,在生產娛樂節目走平民化路線時,當然不能拋棄大眾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如輕松、快適和愉悅,從而生產出更易于被公眾接納和認可并有著廣泛市場需求的娛樂產品。

時至今天,中國的受眾又置身于一個這樣的環境: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環境使得安于現狀、不慕進取、甘于平淡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其實,在平適而安逸的現實面前,更多的人又萌生出與改革開放初期不一樣的社會心理:沖破現狀,追求一種解放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外驅力和內驅力。在此種背景下,媒體的娛樂生產者們將從商業化、大眾化、平民化這三股力量中選取哪一種力量來決定媒體娛樂的未來之路,這是一個不能不做出迅速回答的迫切問題。我們以為媒體在為公眾提供娛樂的時候,在吸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作為主體的前提下,要以追求創新為動力,以平民路線為靈魂,以滿足公眾的需要為先導,同時汲取大眾文化的優質營養,而這正是當前媒體娛樂節目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

注釋

來源:《新京報》2007年8月16日。

尹鴻,冉儒學:《泛真人秀的電視時代電視真人秀流行中國》,人民網,2007年1月8日。

資料綜合自相關報道:中國網2005年9月27日,文章來源于《北京娛樂信報》;《央視05年劇集座次排定:〈亮劍〉收視率列第一》,《江南時報》2005年12月09日第十三版;北青網2007年9月25日,文章來源于《北京青年報》。

資料綜合自相關報道:《新聞晨報》2005年9月13日;《〈大長今〉收視率全國第一》,《重慶晚報》2005年10月16日。

《韓劇<大長今>在中國為什么這么火?》,,2005年9月29。

李琳:《中國電視平民化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電影評介》2007年第6期。

于麗梅,于麗君:《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平民化走向》,《成功(教育)》,2007年第7期。

周曉燕:《平民化與平俗化—當前文學發展的兩種趨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摘要中國的媒體娛樂化走到今天,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定位自己的價值取向。筆者以為,當前媒體娛樂的價值取向應該在于:擺脫過度大眾化的困擾,淡化神話式英雄情結,向平民化路線靠攏;在通往平民化的途中,媒體絕不可忽略所肩負的民族價值重構的重任。基于此,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媒體娛樂應走以下路徑:在追求創新理念的引領下,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也要從大眾文化中吸取快適、輕松的要素,使媒介在提供娛樂的同時,重塑起易于被民眾接受的精神的崇高。

關鍵詞娛樂化平民化路線價值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