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論文:重新審視20年來的國企改革

時間:2022-08-08 03:52:00

導語:行政管理論文:重新審視20年來的國企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管理論文:重新審視20年來的國企改革

行政管理論文

●國有企業,特別是主導國民經濟的國有工業企業的狀況,是關乎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以及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問題。

●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原因分析。

●對我國自己創造的好經驗不應全盤拋棄,對西方經濟學也不應全盤肯定,而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改革開放已20余年,事物矛盾的方方面面均較充分地暴露。人們不應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走一步看一步說一步;而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重新審視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總結經驗教訓。

國有企業,特別是主導國民經濟的國有工業企業的狀況,是關乎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以及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問題。這里,我根據統計資料,對國有企業、主要是國有工業企業的改革作些初步探索。

一、我國工業格局已有很大變化

據統計,1997年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29027億元,占當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5.5%,比1952年的41.5%下降16個百分點。比1978年的80.8%下降55.3個百分點。這種格局變化是改革之初人們所始料未及的。

馬克思主義常識告訴我們,沒有一定的數量便沒有一定的質量。如果國有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再下降,那么,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將發生動搖。

二、國有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變化

1997年,全國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由1978年的509億元減少到1997年的428億元,減少16%。這428億元的利潤,按當年匯率折算,僅相當于51.6億美元,僅占當年引進外資644.1億美元的8%。

1997年,在38個主要工業行業中,有25個行業全行業虧損,占66%。除大型企業利潤總額達631.9億元外,中小企業總算賬都是虧損的,中型企業虧損103.3億元,小型企業虧損100.81億元。

除國有工業盈利很少外,全國鐵路、民航、郵政也是全行業虧損。

馬克思主義常識告訴我們,積累是社會進步的源泉。企業沒有盈利或盈利很少,就談不上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沒有高新技術產品、生產技術落后,在當今世界強手如林的經濟戰場上與人競爭,取得勝利的把握是很小的。

三、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原因分析

1.由于計劃功能的弱化,導致大量盲目建設、重復建設。

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工業發展史較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落后幾百年。我國的國力有限,發展經濟主要靠內部積累(我國沒有條件也不會靠對外侵略搞原始積累)。我們本應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國家、民族最需要的項目上,以期用超常方式盡快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可是,這些年我們卻把大量資金用在低水平的盲目建設、重復建設方面。據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對9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的普查,有一半產品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像家用洗衣機、內燃機、金屬切削機床、汽車、復印機、彩電、錄像機、微波爐、空調器的生產能力利用率,都在一半以下。

2.財政時國有企業取之很多,予之很少。

財政對國有企業的取予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對國有企業竭澤而漁、殺雞取卯的傾向。這些年來,由于財政支出的迅猛增長,在連年赤字的情況下,不得不大幅度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財政收入的擔子則主要落在國有企業肩上。1995年國家財政收入來自國有經濟的部分達4441億元,比1978年的985億元增長3.5倍,占當年全部財政收入的71.10%。

“叫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自80年代初財政“撥改貸”、“全額信貸”改革后,實際上,國家財政已基本上停止對國有企業直接出資,企業若擴大再生產,只能依靠自身積累。在此情況下,1997年全國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年繳納的流轉稅(含附加)共達2479億元,占當年產品銷售收入的8.9%,比當年利潤總額427.8億元多4.8倍。而當年企業的利潤總額僅占當年產品銷售收入的1.5%。這還沒有包括企業所得稅。在當年全部國有企業上繳的721億元的所得稅中,有相當部分來自國有工業企業的利潤。

1997年國家財政支出達9233.6億元,在向國有企業撥款大量減少的情況下,比1978年的1122億元增長7.2倍。增長最突出的是行政管理費,該項支出由1978年的52.9億元增到1995年的996.5億元,增長17.8倍。國家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職工人數也由1978年的430萬人增加到1997年的1080萬人,增長1.5倍。

3.債務負擔沉重、利息包袱大。

國有企業創造的財富除財政拿走一大塊外,銀行也拿走一大塊。1997年末,全國金融機構對工業的短期貸款余額為16527億元,按一年期年利率10%推算,當年應交利息1653億元。從80年代初國家財政撥款改貸款后,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改由銀行貸款,按1997年全國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的長期負債13640億元推算年利息約為1498億或1596億元(貸款期限不同)。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兩項當年應交利息約為3151億或3249億元,超過了向財政上繳流轉稅2479億元的27%或31%。由于利息包袱沉重,企業流傳著“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的說法。最終,由于企業無力還債,銀行也背上了大量不良資產,存在著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4.地位不平等。

我國的國有工業在進入市場之前具有“先天不足”的弱勢,進入市場時又不能與其他所有制工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西方的大工業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雄厚資金、掌握了最現代化的技術。而我國的工業基本上是建國后幾十年內發展起來的,除少數產品外,技術一般比較落后,資金更不富裕,再加上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擔負著“企業辦社會”的沉重負擔。在進入市場后,外資等企業在稅收等方面又享有優惠政策,因而國有工業企業在競爭中顯得非常乏力,不少企業敗下陣來。

5.企業內部問題。

我國國有企業內部,由于黨的領導作用削弱而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忽視的。企業的權力較普遍地得不到監督,腐敗盛行。據《重慶晚報》京紀綜文章披露:貪污受賄、侵占公款、化公為私,已成為部分國有企業中腐敗的主要表現。紀檢部門統計表明:近幾年每年信訪舉報案件中80%反映的是這類問題。又據1999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在《讓國企遠離“黑洞”》一文中披露:近年來,在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出現了令人痛心的“黑洞”、而“黑洞”的制造者,便是在國企中進行食污、賄賂以及玩忽職守

等經濟犯罪的“蛀蟲”。這些“蛀蟲”們有的利用企業改組、聯合之機,侵吞、私分、挪用企業資產;有的在本企業中大肆進行貪污、賄賂、挪用公款,造成了企業嚴重虧損,以至將原本效益好的企業“吃”成了“虧損大戶”;有的身在特困企業,仍作威作福,成了“窮廟中的富方丈”……據檢察機關的權威統計,近幾年他們查辦的貪污賄賂、挪用公款案件中,國企人員的職務犯罪案占1/3以上,1998年1-8月,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辦國企人員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嫌疑人2萬余人,占同期檢察機關立案偵查總人數的43.8%。

6.由于監管不力、管理不善造成工業企業建設項目的損失浪費也是觸目驚心的。

據1999年3月12日《中國青年報》張雙武的文章透露:全國1995年以后竣工和1996年在建的50萬元以上的25.14萬個工程項目中,約40%的項目處于失控狀態,這些項目或未經批準就開工,或未報建,或不進行公開的招投標搞“地下交易”,或“暗箱操作”。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全國政協常委何光遠等20位全國政協委員就越來越令人擔憂的建筑工程質量問題與國家計委、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座談。會議一開始,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白大華就公布了這樣一組數字:據有關部門調查,全國每年因建筑工程倒塌事故造成的損失和浪費在1000億元左右。目前仍有20%的工程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國家檢察機關近幾年查處的10多萬起賄賂案件,涉及建筑業的竟占63%。

7.弄虛作假、失于核算、賬目混亂的現象很普遍。

據1999年8月9日的《人民日報》報道,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談:財政部今年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抽查,共抽查110戶企業。有102戶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入、費用、利潤核算不實等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占抽查總數的92.7%。

8.人才大量流失。

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引進技術、引進人才和引進外資。但是,許多人從出生、到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喝著祖國母親的乳汁,到國外深造幾年后卻不回祖國服務而是留在了國外。改革開放后去國外留學的達27萬人,去國外留學的一般是大學畢業生的尖子。但回國服務的僅有9萬人左右,2/3都留在了國外。國有企業中原已就業的工程技術人才也有不少“跳槽”到“三資”企業為外國人服務。國內大學畢業生也大量被外資企業聘用。

9.保護民族工業(現階段的民族工業主要是國有工業)不力,關稅壁全作用逐漸減弱。

據1997年9月18日《人民日報》刊載國務院關稅稅則委辦公室答記者問:從1997年10月1日起大幅度降低關稅,其特點是降稅幅度大,降稅面寬。通過這次降稅,我國關稅總水平由23%降低到17%,平均降幅為26%,共有4874種稅號商品的稅率作了不同程度的下調,占總稅目的73.50%,從1993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簽字到1997年的四年間,中國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關稅,關稅降低幅度已達60%。

中國近來又與美國簽訂了《中美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隨之而來的是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要求“利益均沾”。可以預料,隨著關稅稅率的進一步降低和更多產品的大量進口,將使我國本就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的民族工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在“叫花子與龍王爺比寶”的過程中,又會有一批國有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我們應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對我國自己創造的好經驗不應全盤拋棄,對西方經濟學也不應全盤肯定,而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增強計劃的功能。

鄧小平同志講: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既然是手段,它就應為增強綜合國力的目的服務。事實證明,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無政府”狀態已造成巨大浪費,我們這樣一個經濟上既貧且弱的國家再也經不住這種浪費了。當然,計劃也應估計到價值規律和國內外市場的供求。首先,全國上基建、技改項目應從提高中國創新能力、趕超世界科技先進水平出發,統籌規劃,按照“全國一盤棋”的精神嚴格審批。應像建國初期搞156項工程那樣集中優勢力量確保重點。

2.減少行政費開支,千方百計擠出一些經費支援經濟建設。

3.搞技術創新要像搞“兩彈一星”那樣具體組織攻關。

搞技術創新,不能停留在一般號召上。如果停留在一般號召上,技術創新是會落空的。現在的條件比搞“兩彈一星”時好多了,只要集中優勢力量攻關,是可以在高科技領域取得成果的。

4.仍應千方百計加強國有企業,盡量減輕它們的負擔。

我們只能依靠國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依靠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去參與國際競爭是不行的。改革開放已20年,盡管私人資本享受種種優惠,具有實力的私人資本主義企業仍寥寥無幾。我們應研究切實可行的辦法、扶持、保護國有企業。

5.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何發揮政府職能,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切不可照搬西方教條。

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實質上畢竟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企業,“東施效顰”、“削足適履”是要吃虧的。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要依靠國企的廣大干部和工人。因為企業的廣大職工對企業的興衰最為關心,企業的興衰不僅影響他們的工資福利,而且關乎他們的“飯碗”。因此,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仍應總結我國多年的實踐經驗,既充分發揮黨委集體領導的作用和政治工作的優勢,又充分調動經理(廠長)的積極性;既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又要加強廣大職工“主人翁”的責任感。

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管理屬于全民所有的資產,是天經地義的職能;對國有資產不加管理或放松管理就是失職。當然,如何管理也應總結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