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策

時間:2022-04-20 11:30:53

導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策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是中國特色主義“三農”思想的關鍵組成部分。進一步發展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制度不完善、法制建設滯后、資金下撥不穩定、文化建設落后等現實問題。根據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和全面建成多層次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要求,相應地提出自己關于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城鄉融合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本世紀前20年的偉大奮斗目標,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農村發展緩慢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的關鍵組成部分。

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

1.1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的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和首要任務。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也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可以減輕廣大農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發展生產,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首先,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讓他們放心消費,可以有力地拉動內需,促進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其次,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合理合規流轉,推行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的前提條件。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緩解農村居民因病返貧、因病致困的艱難處境,為農民放心地進行土地流轉、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有利的條件。再次,農村優秀人才短缺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致命短板。要大力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用優惠的返鄉創業政策來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并加強對農村現有居民的技能培訓,為農村的產業興旺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1.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促進鄉村文明

鄉村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它的靈魂要義。首先,良好的鄉風文明不僅要靠全體村民的文明自覺來維持,還需要有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來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支撐;其次,要大力加強農村優秀文化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建設發展一批優質的文化服務設施和文化產品,讓廣大的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夠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文化視覺盛宴,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其樂融融、互愛互助的鄉風時尚;再次,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充分吸收我國優秀的傳統倫理道德,在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將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與現代的時代精神加以融合創新,共同融入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當中,努力營造出一種“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尊老愛幼、相親相愛、守望互助的良好的鄉村文明風尚,推動我國的美麗鄉村建設。

1.3完善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所在。首先,提高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來進一步完善農村的收入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民發展規模經營、購置農機具、興修高效的農田灌溉系統等方面的補貼金額,減少農民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的成本支出額度,提高農民應對農業經營風險的能力,讓農民無后顧之憂地去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其次,通過構建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將農村和城市連接成為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統一、完整的勞動力市場,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和農村資本向城市流動,引導一些有思想、有技能、有資金實力的農村優秀人才到城市就業創業,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再次,完備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推動農村的脫貧脫困,通過構建起一套合理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可以有效減輕農村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再適時地對當中的青壯年勞動力開展一些就業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他們掌握一門可以自己謀生的技能,切實提高廣大農村困難群眾對于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2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2.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完善

我國建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為發展當時的國家經濟,我國實行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了一套城鄉分離的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在這樣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下,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二者在社會保障福利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金額方面差異明顯。就拿養老保障來說,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養老金每月的金額是1387.2元,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金每月的金額是141.21元,兩者的差額達到了顯著的1246元。第二,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普遍存在著諸如社會保障項目不齊全、覆蓋面小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居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隨著國家關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出臺,農村土地流轉和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步伐加快,涌現出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這些新型職業農民一部分在農村承包大規模的土地,發展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另一部分離開農村,去城市求職謀生,而保障他們權益的失業保險和退休保險制度卻還未建立。第三,由于我國各地政府的財政分割、彼此獨立,導致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碎片化嚴重,進城務工的大量的農民工不能夠在所在城市就地享受到當地的醫療和社會保險服務,使廣大的農民工很難融入城市的生活圈。

2.2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穩定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否健康持久地運行發展,關鍵在于它的資金問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社會保障資金投入端口增多,國家財政面臨的公共支出壓力日益顯著。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相對單一,主要還是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社會資金還沒有進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其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充分,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籌資能力較弱;再次,我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由中央財政下發地方政府以后,一級一級地下發到農村居民手中,中間的經手環節過多,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導致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濫用的情況時有發生,使真正需要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農村居民卻不能按時按量地得到社保資金。

2.3農村社會保障文化建設相對滯后

任何一種社會制度要想能夠“行久致遠”就必須要重視它的文化建設,深化它的精神內核,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不例外。當前,在我國農村,由于大家對社會保障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相關教育人才缺失,導致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文化建設相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嚴重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進程。

3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要想繼續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就必須要重視并解決好我國數以億計的廣大農民群眾的社會保障問題。黨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未來的發展方向,那就是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原則,全面建成覆蓋全面、城鄉一體、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發展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此,本文針對我國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三點對策建議:

3.1深化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城鄉社保制度一體化進程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進程成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工作,為了保證這項改革能夠順利推進,我們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秉承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逐步消除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以及城市和鄉村之間在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待遇上存在的顯著的差異,將國家財政投入的重點慢慢向農村地區轉移,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改善他們的醫療、教育等基礎條件。其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逐步建立健全與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生活配套相關的失業保險和退休保障制度,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再次,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契機,逐步淡化農村人和城市人的標簽,打通城市和鄉村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的機制隔閡,盡快實現異地社保醫療等便民服務,切實改善廣大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條件。

3.2加強資金管理,強化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可持續性

社會保障資金的可持續性與否關系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能否長期健康地運轉,關系到我國數以億計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各地政府應該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實際承受能力,逐步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積極轉變包攬包辦的做事準則,努力拓寬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渠道,一方面強化政府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引進社會公益組織或慈善機構的社會資金來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然后,政府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監督管理的一整套制度,規范生活保障資金的撥發和使用流程,切實保證生活保障資金能夠用到實處,提高農村居民的幸福感。最后,對于農村中的重點生活困難戶,政府的生活保障資金要能夠重點幫扶,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3.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文化建設,激發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加速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進程。第一,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精神文化服務供給,結合當地農民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為農村居民獻上符合時代特點和農村實際的精神文化產品,更好的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第二,要大力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自我保障意識,努力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精神,爭取自己的困難自己解決,不能事事都依靠政府來包辦;第三,農村居民要警惕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宣傳的“福利陷阱”,避免上當受騙。

4結語

通過分析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以及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加快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改善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茂文.全球政治經濟視角下的社會保障:歷史經驗與發展趨勢[J].智庫時報,2019,3(24):1,7.

[2]白維軍.我國現代社會保障的理念、政策演變及啟示[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0(3):24-29.

[3]贠菲菲.社會保障制度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唯實,2019,39(5):63-67.

作者:江濤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