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投資因素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10:03:00
導語:農村教育投資因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教育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獲取未來收入的能力和實現個人乃至家庭對社會期望或認可的需求,目前在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總量較低,這主要是受收入水平、投資風險、投資收益等因素的影響。教育是農村人力資本轉化的重要途徑,而人力資本水平是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影響因素,為此應該采取措施積極鼓勵農民進行教育投資。
關鍵詞:農村教育教育投資投資風險投資收益
影響農村教育投資的理論解析
要理解農戶對教育的投資行為,首先得了解農戶的經濟行為。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認為農民是理性的經濟人,是“貧窮而有效率的”,他們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把一切活動安排得很有效率。波普金認為,小農是一個在權衡了長短期利益及風險之后,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理性選擇的人。按照這一命題,小農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無論是市場領域還是在社會活動中,都在按照理性的投資者的原則在行事。只要具備了外部條件,農民會自覺地形成進取精神,并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他們的資源。
進行教育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獲取未來收入的能力和實現個人乃至家庭對社會期望或認可的需求。教育投資卻要受到個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度環境、投資意愿和稟賦等因素影響。農戶是人力資本的承載者,也是其投資活動的主要受益者。農戶的教育投資行為是一項復雜的決策過程。可以用以下的模型來分析農戶教育投資的影響因素:
Ie=(e,1s,△Y,L)同時,
模型中的Ie表示個人的教育投資,Io表示個人的其他投資,e表示的是投資收益率,S表示的是投資風險,△Y表示的是邊際收入,L表示影響個人進行教育投資支出的其他非經濟性因素,如自身知識水平、當地的學風等,r表示市場的貼現率,E表示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E'表示個人進行的其他項目投資收益。模型中的系數就是教育投資傾向,可視為系數中的各種因素在個人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對個人教育投資行為的綜合影響。這一模型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育投資主要取決于收入水平、投資的收益、投資的風險及其他因素;二是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應高于其他活動投資的收益率,同時其投資的收益應大于投資的成本。
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現狀
從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統計資料分析,雖然我國農村教育投資速度有所增加,但總量還是較小。從教育投資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5年我國農村家庭教育投資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人均家庭總支出從2000年的2652.4元,增加到2005年的4126.91元,是2000年的1.56倍,教育投資從2000年的186.7元增加到2005年的295.5元,增加了1.58倍,說明教育投資的增長速度約快于家庭消費水平的增長,見表1。
但是從教育投資的總量來看,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總量依然很低,2005年農村居民教育投資僅為295.5元,而同年城市居民人均在教育方面的支出為1097.46元,是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的3.71倍,可見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總量很低。
影響我國農村教育投資的主要因素
(一)農戶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影響農戶教育投資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隨著農戶收入的增加,農戶教育投資也在不斷增加,以福建為例,2005年福建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農戶,教育投資只有395.45元,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的農戶,其家庭的教育投資達到1496.03元,相差1100.58元。因此可看出,教育投資受農戶收入水平的影響比較明顯。根據恩格爾定律,當收入水平較低時,食物的支出及基本生活費用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較高,而用于享受和個人發展的支出占的比重比較低。教育投資要支付教育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投資是需要付出投資成本的,即使對于義務教育階段來說,家庭也要支付部分教育費用。家庭能夠為子女支付多少教育費用取決于家庭經濟狀況,因此家庭經濟狀況成為影響教育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目前在農村,雖然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投資的力度,使得農戶教育投資的直接成本降低,但對農戶來說,農村教育投資的間接成本卻不斷在加大。在農民收入一定的約束下,要增加農民對教育投資,必然會減少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和農民的現期消費水平,降低了農民的實際購買力,影響農業生產,收入的約束使得農民支出具有明顯的生存取向。對于我國而言,農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問題,在生存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他們才會進行教育投資。在這種背景下,農民教育投資的水平比較低就不難理解了。
(二)教育投資風險
農村教育質量低下,加大了農戶教育投資風險。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傾向城市,導致農村辦學面臨嚴重的經費短缺。由于農村教育經費的短缺,造成農村學?;A設施差,師資力量薄弱,使得農村學校辦學質量低下,農民子女考上大學的機率極低,導致農戶對未來有較差的預期。
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脫離農村實際,也是構成農戶教育投資的風險因素。我國所實行的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城市的精英教育選拔制度。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與城市一致,脫離農村社會的生產和實踐,基本上忽視了技能教育。盡管在農村一小部分人能通過應試選拔離開農村,但對篩選下來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基礎教育并沒有傳授給他們在農村環境下生存發展的知識、技能,初中生回家務農的能力并不比小學畢業生強多少,因而農村教育產品供給在種類上單調,與多元化教育需求相脫離。農村教育的供需的錯位,不僅嚴重削弱了農村教育供給的有效性,對求學者來說如果考不上大學又付出了難以回收的沉沒成本。
就業過程中實施雙向選擇,對農民子女來說,由于缺乏社會資本,就業門檻相應更高,即使畢業后,也很難找到好工作。所以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面前,農民不得不考慮投資成本和收益。由于送子女上學的機會成本很高,而上學的預期收益又具有不確定性,理性選擇使他們趨向于一種短期行為。
(三)教育投資收益
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是否愿意為教育付費、付費多少,取決于教育收益以及和其他投資收益的比較,只有當教育收益大于成本,教育收益率足夠高時,人們對教育進行投資,否則就會把資金投到其他領域。而實際上,在農村進行教育投資的收益是比較低的。
從農村就業的選擇途徑來看,農村勞動者面臨三種就業的選擇途徑:一是在農村就業;二是到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三是到城市正規部門就業。到城市正規部門就業意味著較高的收入,但農村勞動者要想進入城市的正規部門工作,只能通過高考這一唯一的途徑,但由于農村教育質量較差,能考上大學的機率很小。即使能考上大學,由于缺乏社會資本,畢業后能進入城市正規部門的可能性也極低,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要進入城市的非正規部門就業,這是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的主要出路。
根據我國學者的闡述,非正規就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技能門檻低,就業穩定性低,勞動條件、勞動保護條件和其他權益保護較為惡劣。城市中的非正規部門主要由一些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組成,在這些部門工作,勞動雇傭關系不規范,雇主通常采取不利于勞動者的行為,致使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而且還要面臨高頻率流動,收入不穩定。另外在我國,由于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接受同樣的教育,在農村比在城市會獲得更少的收入,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居民相比在就業選擇、就業機會上都處于相對的劣勢地位。正是這種不平等地位的存在,使得城市雇主給同等人力資本條件的農村勞動力以較低的報酬。
(四)自身的知識水平約束
是否進行教育投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農戶自身的素質。在我國,由于農民素質低,相當一部分農民不能正確認識教育的經濟價值,缺乏憂患意識,只顧追求眼前利益,阻礙了教育投資的積極性。例如在福建某市,據當地某中學的校長介紹:現在一些學生輟學,主要是由于當地集體林權改革后,很多農民分到了毛竹林,逐漸富裕了起來,一名初中生在家幫著經營林地,一個月可掙1000多元,但如果讀書的話,一個月基本上要花掉500元左右,而且讀完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學,還得回農村,即使考上了大學,還不一定能掙這么多的錢,所以農民算完這筆賬后,就不再讓小孩讀書,而是讓其幫著家里經營林地。這種短視行為在當地一些農戶中表現得相當突出。所以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也是阻礙農村教育投資的因素之一。
(五)當地的學風影響
當地的學風也是影響農民教育投資的重要因素。如果當地的人們都非常重視教育,那么農民教育投資的熱情就比較高。在筆者調研的福建某市某鎮,當地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并且出了很多文人,盡管當地人民并不富有,但當地老百姓都非常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據當地的教育局的一位領導介紹,很多農村子女都讀到高中畢業,有些還考上了大學,很多農戶都以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學為榮,所以在當地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再困難的農戶,也要讓自己的子女去讀書。不過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受現在“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一些農村子女讀到初中就輟學到外面打工了,所以當地的學風對于農戶的教育投資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提高農民教育投資水平的建議
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之一是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首先分析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人力資本顯然是影響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有效途徑。人力資本水平提高,既是一個國家財富持續增加的根本動力,也是個人的收入持續增加的原因。對農民而言,只有提高自己的人力資本水平,才能提高自己的生產能力、配置能力、認知能力和流動能力,才能增加收入。
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一個重要投資主體是家庭,為了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措施鼓勵農民進行教育投資,首先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農村家庭對教育的投入。如對進行教育投資的勞動力給予直接的生活補貼,設立獎學金制度,對取得較好成績者進行獎勵。政府應改善農村政策環境,增強農民對教育追求的內在驅動力。其次,完善農村教育體制,完善農村學校的課程設置,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應當堅定地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要求,農村教育應當不僅是“升學的教育”,更是“強農的教育”。另外教育經費短缺已經成為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加大政府對農村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投入首先應是一個政府行為。這樣才能使農村教育有較充裕的資金,才能保證農村的教育環境,穩定師資隊伍,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同時降低農戶教育投資的風險,提高農戶教育投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傅久嶺.農村教育改革初探.宏觀經濟研究,2002(5)
3.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商務印書館,1987
- 上一篇:環衛局環境衛生設施管理制度
- 下一篇:農場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