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引入產品退出成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05 09:22:00

導語:淺析引入產品退出成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引入產品退出成本管理論文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不僅追求個人需求的滿足,更注重商品的個性展現。因此,產品的更新換代日益加速。對于企業而言,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就必須不斷創新,不管是換代型創新還是改良型創新,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已充分認識到研發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并將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概念運用到實踐中,形成諸如PLM等數據信息系統來進行管理。與此同時,電子產業由于其特殊的行業特點,對產品時效性和領先性的品質要求,推出了回收舊貨或以舊換新等經營舉措,提示了長久以來為理論界所忽視的產品退出成本的管理問題。

一、理論回顧

1965年,TLeritte根據EMRogers(1962)的“創新擴散理論”首先提出“產品生命周期”:新產品推出市場后并非立刻被完全接納;失敗時也不是立即消失,而是有一個生命周期的過程。之后,又有很多學者研究這一方面的內容,其中較著名的是雷蒙德·佛農和菲利普·科特勒。1966年,哈佛大學教授雷蒙德·佛農(RaymondVernon)在其論文《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中提出了“產品周期理論”,將產品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創新階段(newproductstage),成熟階段(matureproductstage),標準化階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菲利普·科特勒將產品生命周期劃分為四個階段:介紹期(ntroduction)、成長期(growth)、成熟期(maturity)、衰退期(decline)。除此之外,他們還將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進一步拓展,發展出“國際化產品生命周期”,解決在低成本高容量的國家投資設廠以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理論問題。除Vernon的三階段論的劃分較特殊外,其他學者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劃分一般都可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開發、引進、成長、成熟、衰退五個階段。

而生命周期成本理論起源于美國國防部對軍用物資成本的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就開始關注軍用物資成本的研究,尋求以最低的成本獲得國防部所需的軍用物資,從而控制國防經費。要求物資供應商按照國防部特定的規格和標準對提供的物資進行設計,使國防部物資采購成本、采購后整個使用期的使用成本和報廢處理成本的總和最小。由于此項研究使美國國防部有效的控制了軍用開支,對產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研究就逐漸從軍用轉為民用。

目前對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認識已逐漸全面,從最初的狹義生命周期成本,即只包含企業內部發生的由生產者負擔的成本,發展到廣義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即包括生產者成本和消費者成本,在企業的成本控制中考慮了產品進入市場后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和報廢處理成本,對企業的長遠戰略發展起到了參考作用。

如果說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觀念,是把一個產品的銷售歷史比作像人的生命周期一樣,要經歷出生、成長、成熟、老化、死亡等階段,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產品從開始醞釀,經過論證、研究、設計、發展、生產、使用一直到最后報廢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所耗費的研究、設計與發展費用、生產費用、使用和保障費用及最后廢棄費用的總和,那么現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認識仍然是不全面的,將成本管理的目光從生產者成本延伸到消費者成本并不能夠全面囊括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所有成本,產品的生命周期與其他事物的生命周期一樣是有出生、成長、成熟、衰退、退出這樣一系列循環的過程構成的,現在的研究只能說是發展了廣義的生產營銷全過程的成本管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原因就在于忽視了對產品漸漸衰退直至退出市場這一過程所需要負擔成本的管理。

二、研究產品退出成本必要性的“質”“量”分析

企業不可能期望他的產品永遠暢銷,不可能依靠一種產品立足市場,因為各種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和獲利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產品要經歷從進入市場到退出市場的生命過程。產品的生命周期用辯證的角度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從產品的開發、進入市場、成長成熟,直至衰退、退出市場,再到新產品的開發(如圖1),周而復始,卻又不斷前進的過程。企業的生存發展是建立在產品的生存和發展基礎之上的,無數個產品生命周期構成了一個企業的成長生命軌跡,那么企業必然擁有同時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產品,以維持其生產盈利。

一種產品的衰退意味著另一種新產品的醞釀和開發,現代成本理念告訴我們,產品研發部分的成本日益重要,占總成本的75%~90%,所以學者們和企業界人士紛紛將眼光從傳統的生產成本轉向產品的研發成本,并研究出多種進行成本控制的方法,如目標成本法等,但就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而言,應該還包括產品退出的成本,即指產品從步入衰退到退出生產、退出市場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成本和費用,可以證明它也是產品生命周期成本中不可忽視的一塊。(一)“質”的分析

在現有的成本會計書中,涉及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時,認為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可以分為生產者成本和消費者成本,其中生產者成本包括日益重要的研發和設計成本,傳統成本觀的中心-生產成本,結合管理營銷產生的營銷成本和售后服務成本;消費者成本包括使用產品和日常保養產品的成本和產品報廢處理成本。雖然對產品購買后發生在消費者身邊的使用及報廢成本的考核能擴大企業成本管理控制的范圍,使企業用長遠廣闊的角度考慮問題,但卻仍然不全面。這里要區分的是生產過程和生命周期的不同含義。筆者認為將消費者成本考慮在內的成本仍只能稱為廣義的“生產過程”成本。對于企業而言,一種產品并不會因為消費者將其處置了就不存在了,在作業成本法零庫存尚無法完全實現的市場上,企業處理積壓在庫的淘汰產品的成本遠大于消費者報廢處理的成本,不僅于此,產品生產線的改良改建,處置以及尚未攤銷完的無形資產(商標、專利等)都將構成產品的退出成本,這樣計算的成本才真正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的循環。所以包含上述所有成本的才應稱之為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否則只能稱之為廣義的“生產過程成本”。如圖2所示,產品生命周期包括五個部分,產品成本也就從這五個部分中產生,產品在退出市場時必然會發生一些費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成本小而不計!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生命周期成本的理解,對于企業成本的預測、預算和控制,以及企業的長期生產決策都是有好處的。

(二)“量”的分析

“量”的分析是指從產品退出成本對產品總成本和利潤的量的比較來分析,顯然產品退出成本不可能喧賓奪主,在量上是不能與產品其他階段的成本相比的,否則,企業將不能長期存在,因為過高的退出成本阻礙企業的創新,導致企業最終在市場上消失。雖然數量小,但對于企業的利潤計算還是頗有影響的。

以本、量、利分析以及保本點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業的利潤P=Tcm-a=(p-b)*x-a,其中Tcm是貢獻毛益,p是銷售單價,b是單位變動成本,x是銷售量,a是固定成本總額。假設一個企業生產A產品,如圖2,很顯然在產品的引入期和成長期利潤會出現負數,但隨著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達到保本點A,利潤逐漸上升,當步入成熟期乃至衰退期,利潤有下降趨勢,直至利潤再次為零(到達B點),此時(陰影部分)企業一定有新的產品處于研發或引入期(假設該企業具有經濟理性),那么其利潤面臨雙重壓力,這個時候盡管A產品退出成本不大,其對企業的影響力確是巨大的。從現金流的角度考慮,積壓產品的庫存費用、固定資產清理費與新產品研發、新的固定資產改良支出同時提出,企業如不能及時尋找融資渠道,就可能面臨關停并轉的危險。

無數個產品生命周期構成企業生命周期,在圖2中產品生命周期利潤曲線呈倒S型,無限延伸出去近似正弦曲線,在每一次曲線位于橫軸以下時,企業的利潤為負,資金緊張,原因有兩部分:一是新產品開發研制以及初步投入市場的初始成本較大;二是衰退產品的a(固定成本總額)發生變化,我們知道,變動成本法下只要該產品對企業還有貢獻即Tcm>0就應該繼續生產,因為尚能彌補部分固定成本,但在衰退期及產品退出期如果把產品退出成本計算在內,就已經不能滿足變動成本法的條件,a不僅包含原A產品投產時已發生的固定成本的總投入,還包括A產品逐漸停產時又再發生的成本和費用,此時對于保本點的計算以及預測應重新定義。

由以上“質”和“量”的分析,可以看出產品退出成本作為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數量雖小但“份量”不小,為了能更好地利用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幫助企業對產品成本加以預先的引導和控制,應該使用真正全面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論作為成本管理的基礎。三、結束語

科特勒先生在他的專著《營銷管理》(第9版)中說:“界定(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時常是困難的,通常以銷售的增長或衰退速率出現顯著變化為標志。”用產品生命周期的理論來研究產品成本管理其目的并不是要明確劃分出產品各個階段的成本分別是多少,正如本文強調產品退出成本并非為了劃清退出的時間界限和界定產品退出成本的范圍和定義,而是為了讓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論更加完整,使企業在進行事前的成本預測和規劃時能注意到產品在退出時同樣會給企業帶來一筆影響較大的支出。

日本學者簡井信杭和隆澤正雄認為,一個企業最理想的產品結構應是:屬于引入期的產品占企業總產品的2%,屬于成長前期的產品應占總產品的15%,屬于成長后期的總產品應占總產品的66%,屬于成熟期的產品占總產品的15%,屬于衰退期的產品最多不應超過總產品的2%。但事實上,我國很多企業未能跟上市場前進的腳步,且限于研發能力,管理方式等等因素,產品積壓,“久衰不死”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產品退出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相信加入產品退出成本管理的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PLM)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