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創新平臺 提高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

時間:2022-11-17 06:15:00

導語:搭建創新平臺 提高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搭建創新平臺 提高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

摘要分析了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闡述了科技創新與產業集群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總結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實踐,提出了我國傳統產業集群創新平臺的模型及運作模式。

關鍵詞創新平臺產業集群運作模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關于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s)的研究論文不斷出現,而且數量逐漸增多。最近幾年,可以說在全世界出現了一個研究產業集群的熱潮,包括一些負有盛名的經濟學家都對產業集群理論抱有濃厚興趣。

1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狀況

我國產業集群出現的歷史久遠,但其真正的發展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而在北京、上海、山東、福建、遼寧、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區也存在著一些大小不一的各類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致使這些產業集群所在的地區目前都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

產業集群在傳統產業中大量涌現,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已成為紡織工業組織結構的重要形式,這些紡織產業集群分布在全國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已形成極有活力的紡織集群經濟帶,以三大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三角洲)為輻射中心,僅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國規模以上76.38%的紡織企業,60.97%的從業人員,79.74%的銷售產值,86.04%的出貨值,90.08%的外商和港澳臺資本。

但我國大多數傳統產業集群存在著以下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集群發展的持續性,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從總體上看,開發設計創新能力弱,技術和人才嚴重短缺,多數企業沒有技術創新中心,有的企業產業類型和設備狀況雖有提高,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缺乏品牌文化,仍難擺脫區域性生產者的地位;主要靠資源及人力成本優勢構建集群競爭力。有些資源的相對豐富以及人力成本的相對優勢構成了我國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并且在集群中,同類生產的外延發展快,產品雷同與同質化突出,大路貨產品過剩,管理受傳統家族經營方式的制約,產品一旦失去對市場變化的靈活反應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壓低成本,陷入過度競爭,出現“檸檬”市場,使集群轉入衰退;集群產品檔次不高,質量不穩定,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有限;企業信息不靈,反映不快;企業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滯后,一些集群有大量的家族企業和夫妻工廠,管理方式落后;有些集群已經逐步樹立了區域品牌,但集群內的企業一般都沒有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2傳統產業集群與科技創新

2.1產業集群創新的概念

已有不少學者界定產業集群創新的概念。綜合他們的觀點,我們認為產業集群創新的行動主體是從事同一或相關產業的企業及其他地方機構,它們在特定的各種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協同作用下,通過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進知識在集群內部創造、儲存、轉移和應用的各種活動和相互關系的總和。

中外學者庫克、阿歇姆和王珺等對產業集群創新系統進行了分類。綜合他們的觀點,我們根據創新所需的知識源是位于集群之內還是集群之外,把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分為外生和內生兩大類。同時根據推動創新的主體的不同,內生的集群創新系統又可進一步分為企業自發和組織推動兩類:企業自發的集群創新系統的創新活動主要是企業之間相互學習實現的;而組織推動的集群創新系統中,非企業的機構充當了提供創新所需的知識源的角色,更具計劃性。

2.2產業集群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基礎

根據熊比特的界定,創新是對現存生產要素組合進行“創造性的破壞”,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新組合”。按照創新活動所涉及的范圍及創新活動產生的后果或績效,創新又表現為四種不同的形式,即增值創新、根本性創新、企業的系統創新與區域系統創新。作為由五大行動主體構成的網絡型組織,產業集群中存在著清晰的區域創新網絡。在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網絡中,大學與研究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不僅可創造新知識與新技術,還可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產業集群中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為產業集群實現激進的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業之間頻繁的交往與合作,導致一些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產生;政府對共同技術研究的支持,中介機構及時地傳遞科技信息,金融機構的風險參與等,都會導致產業集群內的科技創新較容易發生。正是通過五大行動主體的共同作用,產業集群內比較容易實現區域系統的創新,因此,產業集群也就成為區域創新系統的理想處所。

2.3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

(1)激烈的競爭要求企業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產業集群中存在著大量相同與相近的企業,它們往往面對同樣的市場,基本上使用相似的技術,因此,產業集群內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為在競爭中獲勝,各企業都想方設法在技術上進行改良與發展,努力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技術,而地域的接近性又導致這些技術改良很快又為其他企業所掌握,反過來又促使企業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

(2)大量中小企業對共性科技創新有著強烈的需求。產業集群基本上是以諸多中小企業為基礎的。這些中小企業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較弱,絕大多數小企業基本上都缺乏研發力量,它們往往借助于技術能人實施細小的技術改良而形成一些技術訣竅,對于影響整個行業的共性技術難題往往束手無策。因此,在產業集群中,大量中小企業對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創新有著強烈的需求。

3傳統產業集群創新平臺的搭建

3.1技術創新中心的功能

從現有的經驗來看,創新中心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集體行動的組織者和產業網絡的建構者于一身。創新中心的功能歸納為技術開發、信息推廣、電子商務、質檢認證、知識產權保護、人員培訓、區域營銷等。

3.2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實踐

(1)產品研發中心。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平臺的靈魂,各產業集群應根據集群特點設計和建設產品研發中心。產品研發完全可以市場化運作,即研發出的產品作為商品銷售給企業,從中獲得回報維持生存和發展。這是發展方向。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有比較完善的產品創新公司,這些公司通過銷售創新設計獲得收入。但是,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產業集群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于創新產品的價值認識存在差距,企業不愿意支付合理的費用購買創新產品設計。結果是,好的設計無法獲取應有的回報,產品創新公司難以維持生計。針對這個情況,目前認為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是會員制產品研發中心。

(2)產品檢測中心。產品檢測中心是產業創新中心的核心項目之一。在產業集群地區建立一家權威檢測機構可以很好地為集群內的所有企業服務。地方政府可以依托產品檢測中心對集群內主導產品的質量實施有效監控,有些集群還通過檢測中心認證區域產品品牌,杜絕劣質產品損害區域產品信譽。產業集群建立區域性品牌可以擴大影響,開拓兩個市場,整體提升區域產品質量水平,對集群經濟良性發展十分有利。

(3)教育和培訓中心。教育和培訓中心是解決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技術和管理問題的平臺。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技術和管理培訓,逐步提高產業集群地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目前,許多產業集群地區嚴重缺乏技術工人和創新人才,教育和培訓中心蘊涵著巨大的商機。

(4)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主體是計算機網絡系統。通過集群網站,將集群內的企業聯系起來,反映企業供求信息,信息共享,互通有無。有條件的產業集群可以依托集群網站辦一個特色刊物或通訊,加強集群內企業之間的信息互動。

(5)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中心。電子商務代表了未來商品交易模式,但是,由于紡織品的價格與生產企業的信譽、產品質量、色澤、手感、織物風格等復雜因素有關,依靠目前的技術手段無法解決這些商業活動所面臨的問題。因此,紡織品電子商務目前尚難以實現。然而,電子商務的理念確實是我們追求的方向,電子商務的模式可以應用于企業產品推廣,與國際買家建立直接聯系,創造更多,更深入的商業機會,擴大產業集群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

3.3產業創新平臺的運作

產業創新平臺能否依靠自身的服務維持生存和發展,關系到是否能夠長久存在的問題。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狀況確立產業創新平臺建設規模和投入力度是地方政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產業創新平臺的建設可以分批分階段實施,切不可只注重形式,不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建成了形象工程,與實際情況脫離,導致失敗。

確定什么樣的經營運作模式,應建立在大量的調研基礎之上,廣泛地聽取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意見,使產業創新平臺建成后真正成為公共服務平臺,能夠解決主體中小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產業創新平臺的商業化運作需要一個過程,地方政府應根據各自產業集群的不同特點,首先確立經營模式,用好設備資源,充分調動人員積極性,要聘用一流的人才,并逐步與國際接軌,必要時應在政策和財政上給予產業創新平臺幾年的連續支持和投入,確保其作用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目前,由于產業集群仍然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社會分工和協作處于發展中,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難以通過市場經濟手段解決。因此,由產業集群地方政府利用專項基金,建立服務于產業的創新平臺具有可行性。產業創新平臺投資規模較小,不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具有投資風險小的特點。產業創新平臺建成后,由行業協會管理和經營創新平臺,通過創新服務和會員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具有可操作性。

應該指出,產業創新的作用是引導和服務產業的發展,不以贏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的特點,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扶持和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功能,將產業創新平臺的建設列入政府重點扶持和資助的項目管理。最終,產業創新平臺轉變為商業創新服務公司運行。

參考文獻

1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第二批產業集群試點單位確定[J].紡織信息周刊,2004(2)

2王瑾,魏興民.紡織產業集群效應與紡織品出口的過度競爭——以紹興紡織產業集群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9)

3顧慶良,寇強.寧波服裝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J].山東紡織經濟,2004(5)

4龍志和,吳梅.廣州科技企業集群發展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5)

5王國紅,高暢.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服務中介體系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