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設教訓論文
時間:2022-09-07 09:15:00
導語:農村建設教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達國家的鄉村規劃建設為中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著名外國規劃師留下了這樣的忠告:你們應該更關注其他國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盡可能避免重犯其他國家已經犯過的錯誤。
一、可持續發展的村鎮規劃建設價值取向
在發達國家村鎮規劃中,判斷可持續發展有2個不同的角度:一個是以生態為中心;一個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態中心論”以環境可承受和環境得以改善為前提來判斷可持續發展,如決定人口和經濟增長的限度:“人本論”以滿足當前人的需要但不損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為前提來判斷可持續發展。兩個不同的立足點的差異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態中心論”的尺度是區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論”的尺度是地方的,一個村、一個鎮和一個城市。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規劃設計社區時大都采取“人本論”的立場。
英國的《21世紀地方發展綱要》從4個方面考慮可持續發展的村鎮規劃設計:
(1)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中,應采取生態學的方式去考察社區,重新研究社區與它的背景的關系,如自然景觀、生態系統、水和能源等。
(2)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中,應盡可能強化地方社區的獨立的和綜合的功能。一個地方對汽車的依賴會產生環境污染、交通設施使用不平等、過量使用土地和能源等問題,因此,避免地方社區的區域功能衰退,減少對汽車的依賴,是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去規劃設計社區的重要內容。
(3)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與空間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維護地方的社會資本等基本準則。
(4)調動各方面積極參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使每個人都能負起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系統干擾的責任。
按照這些準則設計的社區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適當的住宅、工作機會、當地生產的農產品、穩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齡和收入的人們形成一個和諧的社區;人們在那里生活、工作、參與各類社區活動;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為了工作而長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們自己屬于那里。這些描述可以歸納為6大設計原則:
(1)獨立性:無論從技術上、社會上還是環境上講,村鎮居民的日常需要應盡可能在當地得到滿足。例如,居民在村鎮里能夠得到就業或得到基本的社會服務,減少出行,從而減少在交通上的能源消耗,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2)混合性:在設計上給村鎮里不同的社會階層、經濟收入、年齡特征的人們以選擇的機會,包括出行方式、住宅、工作、服務和開放空間等,盡量采取居住混合,功能混合,適宜步行等基本設計手法。
(3)地方性:村鎮規劃與設計應順其自然,如地理環境、自然景觀、水系、生態系統、小氣候的條件,不僅增加了每個社區的個性,也保護了環境。
(4)綜合性:充分考慮人們在地方社區內的各種各樣的空間聯系,如公共場所使用的多樣性,道路使用的多功能性。
(5)開放性:村鎮規劃與設計應盡可能對未來開放,如公共建筑用途的變更,住宅的擴大,基礎設施的增容,多功能的開放空間。
(6)自我管理:村鎮規劃的決策應放到盡可
二、村鎮規劃建設要注意鄉村的特點
(1)非農業使用的土地疊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開放空間上;
(2)人的尺度與鄉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
(3)鄉村空間基本保存著原有自然地理形態和多樣性的相互聯系;
(4)土地和空間的非農業化會對生態循環鏈發生影響;
(5)開放空間與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間布局上存在特殊規律;
(6)村鎮居民的資源供應能力和廢物吸收能力是確定的;
(7)農用地的保護與對農用地調整的生態約
(8)居民點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混城市規劃并不涉及這8大特征,而村鎮規劃設計如果忽略它們,后果就是失去農業生產空間,失去自然的開放空間,失去良性的生態循環鏈,失去村鎮居民點的各種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但是,反對套用城市規劃的方式、去指導村鎮規劃,并不意味著拒絕采用城市規劃的技術和手段。相反,它僅僅意味著在規劃村鎮居住區的形體時應用城市規劃和設計手段,同時,還必須再加上對鄉村自然開放空間、鄉村自然尺度、鄉村自然地理形態及其聯系、鄉村生態循環鏈、鄉村生活與生產的混合等因素的考慮。
三、按照鄉村發展趨勢合理規劃村鎮布局
1.都市區和非都市區不同地區鄉村的變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區的鄉村(郊區)與一般農業地區的人口變動會有不同趨勢,鄉村居民點的生命力也會有不同情況。美國有都市區和非都市區的統計定義。都市區(也譯為“大城市統計區”),由5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響下的城市和鄉村組成。在80~90年代,美國有268個都市區,人口1.98億人,占總人口78%,面積占15%。在都市區中,郊區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區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鄉村。鄉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屬于城市區的居民點。非都市區的村鎮,1980年有2443個,1992年有2304個。鎮有多種形式,比如農業鎮、工業鎮、礦業鎮、退休人員鎮、官員鎮等。
在法國,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業和城市人口聚集區(ZPIU,類似于中國所謂城鄉結合部地區)內的鄉村人口,以及部分邊遠鄉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趨勢;也有1/3的村鎮人口在減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爾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區,一直存在著荒蕪化、人口外流和老齡化。
2.村鎮布局調整
(1)法國:村鎮數量保持穩定。早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城鄉之間的生活條件就達到了相同的水平,鄉村不但擁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適,還有城市所沒有的美好環境。鄉村成為一個生活場所,其空間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型鄉村空間不但有傳統的農業生產功能,而且具有居住、娛樂、工業和自然保護區等多種功能。鄉村功能的增加,導致鄉村活動的多樣化和鄉村就業的多樣化,也促使鄉村重新煥發了新的活力,出現了所謂“鄉村復興”。過去,隨著農業貢獻率的急劇下降,鄉鎮似乎失去了一切活力,好像已經走到了盡頭;然而,經濟發展一旦進入到抹平城鄉生活條件差別的階段以后,甚至連那些最小的鄉鎮都萌發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生命力。村莊變成為一種“既非城市、又非鄉村”而是二者兼有的地方社會。人們在鄉村社會找到了在城市社會所難以找到的個性化、歸屬感的空間。在這樣的條件下,盡管出現了鄉村的人口外流,但是法國3.2萬個鄉村市鎮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政府和議會。法國學者認為,鄉鎮的合法性體現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體現了一種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他們在總結這一時期的經驗時說:一切將鄉鎮再次集中的努力都失敗了;人們可以制定把鄉鎮集中為專轄區的市鎮的計劃,但是很難強迫鄉鎮再次集結。直到20世紀90年代,法國的鄉村市鎮數量都沒有多大變化,只是有不少鄉鎮的農業人口減少、居住人口增加。從規模看,百人以下的市鎮約占13%,100~1000人的約占76%,1000人以上的約占11%
(2)村鎮合并不成功的教訓。羅馬尼亞在20世紀70年代曾經決定,以國土規劃和鄉村建設相結合,建設具有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農村,提出了1976—1980年“國土和城鄉規劃全國綱領”。當時的計劃是到1990年建設300-400座新城鎮。這些城鎮以15-20km為半徑,形成鄉村的中心;同時確定逐步把微小、分散、經濟落后、資源貧乏、人口過少的村莊并人鄉村中心。大國民議會通過“領土規范化”法令,以法令的形式提出將現有1.3萬個村莊減少到6500個。該法令下達后,由于強行并村并鄉、拆除農舍,引起農民不滿,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抵制,也遭到不少國家的批評。他們指出,這種做法將使“傳統文化消失”。在各方反對的情況下,政府于1988年11月做出3條規定:一是在推行農村規范化建設中不并村、不并鄉、不拆除農舍,但新房一定要建在計劃規定的地段;二是允許農民擁有自己的房舍、庭院和家庭副業;三是國家不再包建農民的住房。這些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由于強行實施“農村規范化建設”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 上一篇:我國社會學研究主題論文
- 下一篇:居組法與村組法合并必要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