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貸配給問題探析
時間:2022-12-08 10:44:53
導語:農村信貸配給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理論分析
交易費用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科斯認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投機主義(Opportunism)、不確定性與復雜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少數交易(SmallNumbers)、氣氛(Atmosphere)和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Asymmetric),是造成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由于農戶和銀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二者之間又存在信息不對稱,均不能對目前狀況和未來發展的變化做出完全的分析和預測,因此需要花費大量的信息收集成本。市場經濟具有不確定性,農戶和銀行雙方都會把未來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容納在合同里,農戶為了規避風險,會盡可能降低約定利率,銀行為了彌補可能的風險損失,會提高約定利率,導致雙方的交易預期被拉大,訂立契約的議價成本提升。筆者從交易費用理論出發,以農戶和銀行2方面的視角,建立了2個參與約束模型,分別去定性分析影響農戶和銀行參與市場的因素。1.1農戶模型設農戶的貸款規模為S,貸款利率為r,農戶的貸款成本就是rS,同時,農戶進入金融市場,需要付出交易費用(包括交通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可能發生的人際成本、尋租品等等),設這一成本為T。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銀行為了防止道德風險,通常要求農戶提供一定的擔保或抵押品,因此,農戶就要放棄抵押品的一部分權利從而產生機會成本,將這一成本設為M。農戶還面臨著不選擇貸款,也就是低資本狀態下的經營活動可能取得的收益,把這一機會成本設為y。由此,可以得到農戶選擇借貸產生的成本函數,即:C=rS+T+M+y(1)從收益的角度來看,由于市場經濟具有外部的不確定性,而且農戶本身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農戶經營成功幾率,設為變量p,并且假設農戶成功經營能獲得的收益為Ys,農戶失敗經營所能獲得的收益為Yf,其中Yf是小于農戶的資本投入量的。由此,可以得到農戶的收益函數就是W=pYs+(1-p)Yf(2)當W>C的時候農戶才會選擇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即:pYs+(1-p)Yf>rS+T+M+y(3)式(3)為農戶的參與約束模型,由公式可知,農戶的貸款風險和貸款成本很高,尤其當T市場的交易成本很高時,農戶的借貸欲望會降低。且從現實的角度加以考慮,農戶面臨的貸款利率中也存在著銀行為轉嫁風險而設置的高于市場利率水平的成本,農戶在比較陡峭的市場需求曲線下,沒有議價的權利,只能接受這一風險成本,而且農戶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很難提供抵押品。另一方面,當前市場的預期收益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農戶在高資本高負債的經營條件下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而在實地調查和相關文獻中,筆者認為農戶本身偏向于風險厭惡,因此大部分的農戶在利率均衡水平下往往會選擇退出。從銀行方面考慮,銀行本身是有限理性的主體,在貸款申請的審核上,會受到審查人員個人素質以及審查能力的限制,必然會出現審核誤差,甚至尋租行為,這就使得農戶獲得貸款增加了交易成本,假設銀行通過申請人申請的概率是v,有(1-v)比例的合格申請者不能夠拿到貸款(0<v<1),把這一比例結合在(3)式中,可以得到:v[pYs+(1-p)Yf]>rS+T+M+y(4)即農戶本身的收益函數要乘上一個幾率v,把方程兩邊同時除以v,即可得到:pYs+(1-p)Yf>(rS+M+y+T)/v(5)由于審核成功概率v是銀行對于農戶產生的影響,為農戶的外部交易成本,如果農戶申請失敗,其已付出的交易成本得不到補償。從以上分析框架可知,農戶進入正軌金融市場需要付出很高的交易費用,而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農戶經營難度很大,往往預期收益無法覆蓋產生的成本,農戶主動選擇退出正規金融市場,而選擇民間借貸。1.2銀行模型以銀行為主體建設模型,銀行在借款給一位農戶的同時放棄了借給其他申請者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把這一機會成本設為Mb,銀行貸款依然有損失的可能(這里只討論農戶經營失敗后的還款能力缺失帶來的違約損失),依據上文的假設,設e為農戶在經營失敗下平均還款水平,可以推導出銀行的損失為D(1-p)(1-e),把銀行的監督和人力成本設為H,銀行的成本函數即:Cb=Mb+D(1-p)(1-e)+H(6)對于銀行的收益,假設在本息成功收取時貸款收益為Dr,在農戶經營失敗的情況下,其所能收回的錢款數為De,其收益函數為:Wb=Dpr-D(1-p)(1-e)(7)當Cb<Wb時銀行的才會放貸,銀行的供給函數即:Dpr>Mb+2D(1-p)(1-e)+H(8)從(8)式可以看出銀行方面也面臨著很高的風險,首先銀行要對借款農戶進行考查,了解農戶的還款能力,在信息流動相對緩慢、地理區位較為分散、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收集信息不易,因此銀行的人力資本很高。與此同時,如農戶經營失敗,由于農戶無力還款,貸款將變成了不良貸款,銀行為了避免損失,更愿意為能提供擔保和抵押品的農戶進行貸款,也就是模型中e值的水平要足夠高;另一方面,如果農戶經營失敗,那么銀行的人力資本和付出的交易費用,機會成本都很難收回,因此銀行要尋找的是經營能力強、誠信度水平高的借款人,而為了減少搜尋成本,銀行一方面會關注固有資產規模大的農戶,另一方面會與有借款經歷的借款人建立長期的契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于農戶經營成功的概率是可以預期并且可以承受的,這就使得正規的農村金融市場變成了少部分人得益的市場,而大部分的農戶被拒之門外。
2樣本與設計
2.1樣本地區數據收集自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根據2015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的數據,獲嘉縣人均GDP為22591元,排名是86/108,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30307元/a,排名是106/108,由此可知,獲嘉縣是一個欠發達縣域,其經濟發展狀況欠佳,較為符合調查目的,筆者研究的主體是個體農戶,希望通過調查農戶的個體特點和基本情況找到影響貸款可得性與滿足度的非價格因素,樣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同時意味著其信息流動性差,農戶與當地銀行機構的交往程度有限,會使得非價格因素引起的信貸配給問題更加嚴重。2.1.1調查設計為了更準確的調查影響農戶進行信貸選擇的因素,筆者在問卷設計時著重于問題的全面和完整性,把問卷分為了4個部分,包括農戶基本信息、民間借貸情況、正規金融的借貸情況和實際的借貸信息。調查中走訪了十余個村落,選擇了不同發展水平的村落,在滿足一定隨機性和調查方面性的前提下進行了集中的走訪。筆者在調研時還關注到了不同的主體,包括銀行和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了解當地的金融發展現狀,從而多角度完善調查設計。2.1.2樣本數據描述性統計(1)農戶基本信息。大部分農戶的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而且初中水平所占比重最高達到了46.24%。受調查農戶中50~60歲是比重最大的一組,而且40歲以上的占到了75%,說明目前農村老齡化程度很高,年輕人比較少。2.2實證設計2.2.1變量定義Y為農民是否得到貸款的虛擬變量,1表示得到,0表示未得;根據銀行模型的分析,筆者認為銀行參與市場時主要考慮借款人的誠信度,信息搜尋成本低以及還款能力的個性特征。由此,變量中選取了是否黨員、是否本村大姓2個與誠信度相關的0、1變量,選取受教育水平做為信號傳遞變量,分為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及以上5個等級,家庭富裕程度與還款能力和信貸風險相關,釆用五分量表。筆者對農戶獲得貸款滿足度進行變量設計,在問卷調查中詢問了農戶3a來從正規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量,以及3a來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實際取得的貸款量,把第i個農戶信貸申請額設為Xi,把第i農戶的信貸滿足額設為Yi,第i個農戶的信貸滿足度設為Zi,那么計算公式即為:Zi=Yi/Xi,把Zi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與模型1比,模型2增加了是否有多次正規金融貸款經歷這一解釋變量。2.2.2模型設計這對農戶貸款可得性研究,筆者建立了logit回歸模型,具體的回歸模型為:F(pi)=epi/1+epi(9)E(Yi)=p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ui(10)關于農戶貸款滿足度研究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具體模型如下:Zi=β0+β1×namei+β2×agei+β3×polii+β4×asseti+β5×educi+β6×expi+ui(11)2.2.3研究假設假設1:黨員和本村大姓的農戶代表著更高的誠信度水平,貸款可得性和滿足度更高;假設2:農戶的教育水平越高,傳遞出貸款人能力越強的信號,貸款可得性與滿足度越高;假設3:家庭富裕程度與還款能力和信貸風險相關,因此對貸款滿足度和可得性的影響也應該是正向的。假設4:在正規金融有多次借貸經歷的農戶,信息不對稱程度弱,信貸滿足度高。
3結果與分析
從似然比統計量可以看出,logit模型總體通過了檢驗。從回歸結果來看,只有農戶收入水平和農戶的教育水平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因此只有假設2,3得到了驗證,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就更容易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原因可能有3點,首先,農戶收入水平越高,就代表農戶的還款能力越強;其次,農戶收入水平較高,就更有可能提供抵押品,銀行的風險降低,就更有意愿放貸;最后,農戶的收入水平越高,本身的經營規模也就越大,資金需求量也就越高,本身借貸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同時教育水平與農戶的借貸成功率也是正相關的,具體的原因可能有2點,首先,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與收入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相應較高,還貸能力較強;其次,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正規金融的認識程度就越高,更有助于其獲得貸款。在多元線性回歸結果中發現農戶家庭財產水平,受教育年限以及是否有貸款經歷,這3個變量分別通過了0.01,0.05和0.05的顯著性檢驗,可以得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農戶的貸款滿足度就增加10.1%,農戶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a,農戶的貸款滿足度就會增加2.16%,同時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經歷的農戶要比沒有貸款經歷的農戶貸款滿足度高12.6%。這3點使得假設2、3、4得到了驗證。假設1沒有得到驗證,原因可能是調研地區是欠發達地區,缺乏規模性的產業組織結構,而且交通網絡不健全,信息流動速度慢,農村內部的社會資本信息無法有效的傳遞,也就無法成為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審核的關鍵要素。
4結論與建議
(1)生產方式決定了融資需求,農戶的家庭相對富裕程度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根據分析,農戶是否會產生借貸需求起源于農戶的生產經營行為,而在欠發達地區,農戶的第一選擇往往是外出務工而不是進行農業生產,因此大部分農戶以勞動要素參與分配,很少提高自身的資本要素水平進行農業規模化生產。與此同時,銀行配置金融資源最看重的因素依然是農戶的家庭相對富裕程度,回歸結果多次指向于這一變量,說明財富的信號傳遞效應非常強,銀行可以輕易獲得這一數據,而且農戶的偽裝成本非常高(農戶的收入情況往往穩定,波動很小),因此這一信息可靠。(2)借貸經歷和教育水平有良好的信號傳遞效應。在多元線性回歸中,借貸經歷和教育水平這2個變量都是顯著的,借貸經歷是農戶傳遞信用水平的直接信息,銀行方面可以通過信用記錄直接獲知農戶的信用水平;同時,教育水平越高的農戶對銀行業務流程的學習能力和了解層次越高,與銀行溝通的主動性也越高,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和銀行方面接觸的頻率,另一方面通過和銀行的接觸可以傳遞出正向的信用水平以及還款能力信息。這樣的信息傳遞過程加強了農戶和銀行的互信,降低了銀行方面的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了銀行對農戶貸款需求的接受度。(3)在欠發達地區,由于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民政治身份、組織特征對信貸資源的配置不產生影響。在回歸結果中,農戶的社會資本包括農戶宗族姓氏,政治特征等都沒有對信貸可得性和滿足度水平產生顯著性影響,社會資本本身是一種無形資產,農戶在缺乏產業組織的情況下,社會資本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量化標準,同時缺乏信號傳遞機制,這導致了一方面農戶相互間的交流網絡等社會資本難以衡量,另一方面銀行在審核貸款申請時沒有渠道接收信息,這一無形資產在很大程度上會被正規金融機構忽略。結合上述研究結論,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加強農戶信用評級對于農戶信用意識的培養和農村金融市場信貸資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信用評級制度可以把農戶的信用信息直接形成完整的信用體系,銀行省去了大量的交易費用自然會降低信貸配給。借款經歷對于農戶獲得貸款的影響并不顯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包含了違約造成的信貸約束,所以提高農民對于信用的重視,提高農戶與銀行之間的互信非常關鍵,對此政府和農戶個體都要積極參與,一方面,農戶要提高誠信意識,遵守道德準則,培養良好的信用習慣;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誠信建設,改善農村信用環境。(2)提升產業組織在農戶融資中的作用,產融結合,互動共生。改善農村金融環境還可以積極的推行農戶資金互助社,調查發現農村資金互助會在農村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能為社員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與正規金融機構相比,其扶貧作用更大、效率更高[3],且農村金融互助社應把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結合起來,內部的農戶通過集體的分配得到資金,而集體應向外部進行融資,這樣既提高了內部效率,又可以打破個體融資的屏障,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場效率。(3)競爭是提高市場效率的根本方法,加強農村金融領域的競爭是改善農村金融環境最重要的一環[4],對此政府一方面要提高監管水平,另一方面著手逐步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對村鎮銀行等機構放寬限制,為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一個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利率對于金融市場供給的導向作用,使得農村金融市場的供需結構問題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李曉明,何宗干.傳統農區農戶借貸行為的實證分析——基于安徽省農戶借貸行為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06,(6):36-38,80.
[2]張龍耀,江春.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中非價格信貸配給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11,(7):98-113.
[3]張林,冉光和.加入農村資金互助會可以提高農戶的信貸可得性嗎?——基于四川7個貧困縣的調查[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2):70-76.
[4]程恩江,劉西川.小額信貸緩解農戶正規信貸配給了嗎?——來自三個非政府小額信貸項目區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0,(12):190-206.
作者: 承前 陳家錚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銀行信貸業務內部審計重點和方法
- 下一篇:汽車信貸消費現狀調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