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對文化建設的影響
時間:2022-11-28 04:12:41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對文化建設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正確認識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文化建設的影響,可以有利于我們解決當前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從經濟發展與文化的相互關系入手分析了農村經濟發展對文化建設的影響以及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最后提出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經濟;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文化產業
任何社會都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有機結合,文化、政治和經濟的關系緊密。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的,經濟是發展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經濟。
一、經濟發展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影響
經濟對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定經濟的發展程度制約著公民的文化需求。從實踐看,當公民每日需要為溫飽奔波時,他們的支出基本集中在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上,文化支出少甚至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公民的消費結構改善到一定程度之后,公民才會形成文化需求,也才會有文化消費的支付能力。文化包括科學技術和思想道德兩個方面,因此,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可細分為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和文化與思想道德的關系。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的,這是因為人類對經濟的需要和對科學技術的需要實質是一種同一種需要。當前,文化與經濟發展同步重要表現為: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的思想觀念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普列漢諾夫說過:“人類道德的發展一步一步地跟隨著經濟上的需要,它確切地適應著社會的實際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道德總的來說是進步的,而這種進步是由經濟必然性決定的。從本質上來看,經濟的發展和道德的進步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為道德進步提供物質條件,道德的進步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但在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傳統的差異格局已逐漸消失,新的市場關系格局尚未建立。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共生活領域的日益拓展,農村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了大規模的社會人口流動。很多農民作為獨立的個體,開始了離土不離鄉或離土又離鄉的大轉移,同時農村也逐步走向開放,“熟人社會”走向解體,“陌生人社會”開始形成。原本以血緣關系宗族關系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利益越來越成為決定關系親疏的最大砝碼。人際關系與經濟利益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盡管如此,但能有效運轉的新的市場關系格局卻尚未建立起來。(二)城市文明和西方文明日益影響農村。城市文明是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并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發達的產業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文學、藝術、教育則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西方文明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后,通過資本入侵的方式進入中國,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客觀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文明和西方文明影響農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表現在:一是觀念上,農民的開放意識明顯增強,并且求知意識、科技意識不斷增強,并且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法律維權意識增強;民主意識明顯提高;二是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在全球化影響之下,西方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如各種電子產品和游戲的出現,導致很多的年輕人沉溺于網絡的世界,而失去了人生的奮斗目標。還有西方的利己主義、性解放、頹廢主義在國內也是比比皆是。造成現在的艾滋病泛濫,吸毒現象非常嚴重。同時中國傳統的民俗被淡化,就連舉國上下都非常重視的春節,都失去了傳統的“年味”,而不少國人熱衷于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等洋節。(三)農村空心化引發的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在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農村空心化是必須經歷的階段。農村大量的勞動力涌入城市,特別是青壯年勞力的喪失,使得農村文化建設面臨非常尷尬的境地,尤其是傳統的文化的傳承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保護傳統文化,但在實踐中卻面臨不斷萎縮的境地。20世紀初期我國的地方戲有370多種,但目前只有70多種生存狀況良好,隨著民間藝人的不斷去世,其他劇種多數已經消失。同時,青壯年的長期外出打工,造成了農村文化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兒童婦女和老人,而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居于主導作用的青壯年則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范圍之外,也導致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客觀上日益被邊緣化。
二、農村文化建設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一)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極大地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優秀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有其悠久的歷史、古老而動人的傳說、奇特的民俗風情等因素能夠吸引中外游客,引起他們的興趣。如以福建和江西的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農村建筑、甘肅的敦煌文化、湖南的花鼓戲、云貴高原的少數民族風情民俗等都是我國農民地區寶貴的資源。這種鄉土文化受當今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卻保持著原汁原味,尤其是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們非常向往這種貼近自然的生活,無疑對國內外的文化消費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多的調查顯示,多數的外國旅游者來華的目的是了解當地的文化生活,如對我國的飲食、服飾、信仰禁忌等。農民是生產的主體,大力發展傳統手工業生產,鄉村旅游等產業,既具有生態環保產業循環的特點,還能極大的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文化富民。(二)農村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隨著的解體,農村的土地承包到戶。每戶農民成為一個經營主體,在同一個村莊因為資源占有生產交易生活交往引發的沖突大為增加。比如宅基地的糾紛、土地地界的糾紛,政權放松對農民管束的同時,也放棄了對村民在政策、法律方面的等文化方面的培訓,禮儀民俗對村民不能起到應有的約束和限制。但調查研究證明,通過政治改革獲得經濟發展的地區來看,這些農村都是政治、經濟、文化同步發展的。根據目前在加快城鎮一體化的過程中,針對農村出現的這些現象,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傳統文化的優勢來增強農民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三)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促進五位一體的小康社會的建立。文化產品是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寓教于樂,可以陶冶農民的情操,提高老百姓的審美能力,并且能為農民提供一個可以相互交流的平臺,增強人與人的合作和協作關系。尤其是通過設立農家圖書館,農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閱讀上,會去思考農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他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就很少去賭博,也不再無事生非了,從而大大減少了家庭矛盾,增進了鄰里感情,培育了鄉村文明的新風。調查研究證明,凡是農村經濟良性發展的地區,同時也是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地區。文化同時具有認同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表達和諧社會的理想,使和諧社會的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心里,引導廣大農民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文化還具有規范的功能,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石,農村的文化建設,有助于確立以和諧為目標的道德評判體系,促使全體社會成員以和為貴的共識,從而彌補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負面影響,弘揚正氣,凝集人心,凈化社會風氣。
三、改進農村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并存下,要注意傳承自己的民族特色,引導農村文化健康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有5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為此都受益。傳統文化中固有的道德文化,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影響到華夏子孫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前在全球經濟化的時代,西方國家也加緊了對中國意識形態的滲透,尤其是在文化領域方面的侵略,西方國家企圖把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強加給我們。現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自覺維護并固守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表現出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同樣,作為我們中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的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更要大力弘揚,體現我們的中國特色,增強自己的民族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以此來抵制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文化入侵。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政府的導向和政策干預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要保證農村文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抵制各種落后,反動文化的沖擊。比如,要根據農民的具體特點開展相應的文化建設,農民不同于城市當中的市民,他們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尤其是地理位置偏僻,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引導農民確立與現代法制相適應的市場倫理觀念,并自覺遵守道德規則的習性,同時并培養他們的公共道德素質。(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光輝思想來推進目前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道德領域卻出現了急劇下滑的現象,目前我們要破解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二律背反律的有效途徑是要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原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具體的有以下幾點:一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的靈魂,有淵源歷史。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中華優秀兒女都能夠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共渡難關,這種在艱難困苦面前表現出的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當前,我們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農村中引導村民樹立愛國觀念,克服他們所關注的宗族觀念,認同國家的存在;二是誠實守信原則。誠信是儒家思想的最基本的處事原則,因此大力提倡儒家誠信為本的道德準則,將有利于培養和形成人們在市場交易中的信用意識,克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在市場經濟的經營活動中遵守法律和道義,自覺維護市場誠信。并且提倡誠實守信原則對我們的農產品的產品的安全,破解困擾人們的農產品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三)發揮村規民約的示范功能。歷史上的村規民約是指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發形成的以道德約束機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自我管理,能夠達到淳化民風,穩固社會秩序的目的。不屬于國家法律的范疇,但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道德約束來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而不是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執行。新中國成立后,對農業的改造完成之后,農村實行制度,農村的自治空間很小。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村民的自治權利越來越大,村規民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198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第20條明確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并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備案。”至此,村規民約的制定有了法律依據。村規民約中的道德教化理念和做法對我們今天正在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良好的啟示作用:首先要使用大眾化的語言,能否為老百姓所能接受,有啟蒙和教化的功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編入村規民約當中;其次要發揮村規民約的示范作用,懲惡揚善的功效,以獎善為主,對于破壞性行為,以勸導改正為主。(四)健全鄉村文化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要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發展農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建立完備的鄉村文化市場體系。一方面政府要根據對農村文化市場的政策調控,正確的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多領域開發鄉村文化市場。《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引導文化專業戶相互聯合,進行市場化運作,引導各種非公有制主體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農民組建各種農民文化團體,像農民書社、當地劇團還有電影放映隊等。政府還要根據自身的特色,將文化產業的優勢和廣大農村的文化市場緊密結合起來。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各地的差別很大,各地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農村的特色文化,如濰坊的“風箏”,日照的工藝毯,高密的剪紙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文化傳統的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通過有效的調控手段,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有效的作用,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更加豐富和有效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當地政府要大力發展當地的旅游業。我國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很多地方的農村山清水秀,平原、高原、丘陵、大江大河、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質地貌,為世界罕見。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洛陽的龍門石窟、江西井岡山的紅色文化、連云港的孔望山的摩崖石刻還有云貴湘等少數民族風情游等。同時農業觀光旅游業促進了當地農村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和餐飲服務業的發展,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如的故居-湖南韶山村,當地政府發展旅游業,帶動新農村建設,2008年總收入突破3億元,從業人員1100多人,又以旅游業帶動了其他產業發展,村級收入、設施建設、農民收入一年一個新臺階。
四、結語
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村文化建設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的,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反映,同時又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但針對目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文化建設,這樣才能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著作選集:第2卷[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74.
[2]王家新,黃永林,吳國生.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戰略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7):46-48.
[3]盛淑英.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綏化學院學報,2016(6):20-25
[4]李瑞華.鄧小平和諧文化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5]鄒徐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6]李秀忠.當代中國鄉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7]閆海軍.崖邊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丁輝 單位: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郵政企業阿米巴經營模式探討
- 下一篇:鄉村學校食堂安全防控監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