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文化建設研究論文10篇

時間:2022-03-15 04:20:06

導語:群眾文化建設研究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文化建設研究論文10篇

第一篇:群眾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

摘要:群眾文化是衡量國家核心力的重要因素。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群眾文化的含義,探究了推進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當前群眾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內涵;重要性;建設措施

1群眾文化的概念

群眾文化的參與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指的是群眾在休閑時間自發組織的具有娛樂、教育意義的活動,同時是能夠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文化。[1]群眾文化內容豐富,包含了各種歷史文化以及現代文化。同時其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能夠滿足普通百姓的精神需求,也能為專業人員帶來心靈慰藉。群眾文化除了能夠緩解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壓力,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可以使群眾在開展活動的同時加強對我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2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2.1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增強群眾凝聚力的需要

隨著國際競爭不斷加劇,人民群眾的凝聚力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向來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建設群眾文化是增強群眾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是為了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是為了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由于社會中個人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教育層次存在差異,導致每個人的價值觀存在一定差異,群眾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日常活動中對存在偏差價值觀的人民群眾進行引導與糾正,以此保證人民群眾擁有正確的、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

2.2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2]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即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核心價值理念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潛移默化的引導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同時對錯誤腐朽的思想進行抵制。群眾文化活動因其獨特群眾“場”能、文化“勢”能和實踐“動”能,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普及與踐行的重要載體。

2.3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層次也不斷提高,由最初的求知、求富逐漸發展到了求樂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而群眾文化的參與主體是人民群眾,以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同時將文化娛樂活動作為內容,逐漸成為了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最容易接受、最有成效的一種方式。[3]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眾文化活動不斷繁榮、不斷創新,進行新突破,實現“兩個文明”共同發展。

3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3.1加強組織,提高認識

群眾文化的建設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將群眾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具體任務,納入日程當中。同時,各個部門要盡力配合,如財政部門設立專款保證物質基礎;土地規劃部門提供公園綠地、活動場所,提供群眾文化活動空間。同時要培養一批群眾文化工作者,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指導。社會專業文藝團體也可以為群眾文化建設出一份力,定期參加基層活動,組織指導群眾文化活動。文創人員還應該以人民群眾為基礎,深入實際,摸準群眾需求,創造出能夠反映群眾真實生活的、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群眾文化是一項長久的文化事業,不僅需要群眾自發的組織發展,還需要政府提供政策、資源上的幫助,多渠道地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3.2加強基礎文化建設

基礎文化建設是加強群眾文化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是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載體,還是衡量一個國家群眾文化建設程度的重要標志。[4]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需要政府加大關注度,加大文化經費投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要按照要求、標準,循序漸進地實施原則,為廣大人民群眾打造一個滿足自身需求的文化平臺。有了基礎文化設施之后,首要問題就是如何高效地利用并管理。首先,要對人民群眾免費開放所有資源,將成年人與老年人作為重點服務人群;其次,要安排專職人員進行管理,避免不法人員挪用、占用;最后,要確保一定的經費支出比例,保證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3.3堅持推進創新群眾文化,增強活力

要想繁榮我國群眾文化,就要不斷在文化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和突破,改變文化活動過于單一的狀況。文藝創作人員要深入基層群眾,走到人民當中去,發掘人民群眾中的真善美,尋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事跡,加工創作出人民群眾熱愛的、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優秀文化作品。不僅如此,政府還可以舉辦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主題活動,如書法繪畫、文藝演出、草根明星的創作比賽,各種各樣的文化征文活動,游園活動等,都是貼近群眾生活的好形式。群眾文化單位與群眾文化工作者也要提高自身積極性,主動探訪人民群眾需求點,更加自覺、主動地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保證活動具有創新性、健康有益、形式豐富多樣,活動內容積極向上,從而促進群眾文化發展與繁榮,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滿足自身文化需求。

3.4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群眾文化建設歸根究底還是離不開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這是群眾文化創造力的源泉,是群眾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是群眾文化豐富內容的創造力,對社會文化和人民文化生活質量的提升意義非凡。群眾文化的建設,其中體現的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最終建設方向也會逐漸回歸到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當中。因此,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培養一批擁有較高思想覺悟、熱愛群眾文化建設事業的青年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不僅如此,還要著重挑選一批擁有高文化素質修養,并擁有一定文化特長的創作骨干,作為豐富群眾文化的中堅力量。對這批人才要盡可能地發揮其特長,使其成為建設群眾文化、促進社會發展的生力軍。[5]

4結語

群眾文化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具有不斷發展的規律,與社會發展形勢息息相關,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群眾文化事業是一項長期事業,既不能一勞永逸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工作者堅持奉獻,不斷努力才能使其不斷滿足群眾需要。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群眾文化的特點并加以分析利用,使群眾文化切實為群眾服務,扎根于群眾,滿足群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群眾文化事業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項光榮事業。

作者:劉偉弟 單位:唐山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1]朱珉慧.構建和諧社會賦予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內涵[J].大眾文藝,2015(17):16.

[2]魏亞娟.探討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5):61-62.

[3]瑙敏扎雅,烏日格木勒,道爾娜,紅旗.群眾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2016(18):244.

[4]李若男.試論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與探索[J].戲劇之家,2016(17):262.

[5]余莉,魏忠明.社會轉型時期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困境及其對策[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119-123.

第二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鄉鎮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鄉鎮文化在實際開展過程中,能夠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產生重要的作用,鑒于鄉鎮文化的重要性,相關人員就應該對鄉鎮文化更加重視,只有采取有效地措施落實這一工作,群眾文化建設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因此,本文對鄉鎮文化作用進行了細化分析,并根據當前鄉鎮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鎮文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家對新農村建設工作更加地重視,在實際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過程中,不僅要從經濟方面入手,還應從文化建設方面入手,只有文化和物質方面能夠協同發展,農村的各項活動才能積極地開展。面對這樣的情況,相關部門就應該提高對鄉鎮文件的重視程度,并打造相應的文化品牌,進而促使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繁榮發展,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鄉鎮文化發展中展現出來的特點

1、參與人數越來越多

在我國農村鄉鎮文化不斷開展過程中,文化活動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且在其發展中,參與活動的人數也逐漸地增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活動的開展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農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時候,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并豐富自己的文化見識,是一舉兩得的措施。

2、文化互動性越來突出

在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不僅文化活動形式逐漸地由單一性轉變為互動性,活動和農民的互動更多,所以在雙方互動過程中,文化作用也逐漸地突顯出來,因此,做好文化活動建設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鄉鎮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陣地逐漸地縮小

在我國農村發展過程中,鄉鎮文化建設部門逐漸地由最開始廣泛地應用變成閑置不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設施已經逐漸地老化,而導致此種情況出現的重要原因在于鄉鎮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資金逐漸地減少,很多文化陣地逐漸地被挪用,文化陣地逐漸地縮小。

2、文化活動開展次數逐漸地減少

在我國鄉鎮文化建設過程中,文化活動開展的次數逐漸地減少,而且因為相關的設施慢慢老化,所以文化活動的開展就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同時相關部門開展的文化活動類型也越來越重復無趣,這樣就導致文化活動的價值越來越薄弱,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開展的作用逐漸地減少[1]。

3、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比較差

在鄉鎮文化不斷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鄉鎮文化人員的綜合素質比較差,對于很多文化方面的見識比較短,所以無法將文化宣傳工作落實到實處,這樣就導致鄉鎮文化作用無法充分地展現出來。

4、鄉鎮文化發展過程中缺乏經費支持

在農村鄉鎮文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文化建設的資金短缺情況比較突出,此問題是導致鄉鎮文化不斷地走入到下坡路段中,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鄉鎮文化對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就越來越薄弱,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

三、做好鄉鎮文化建設工作應該采取的措施

1、對農民文化需求進行深入地了解

在我國鄉鎮文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如何使文化作用能夠突顯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相關人員就應該做好文化建設工作,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就應該對農民文化需求進行了解,然后將文化空間進行有效地拓寬,這樣就可以促進文化工作更好地開展。當前很多文化工作人員在開展文化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的,并不考慮農民的需求,所以很多農民對開展的文化活動不感興趣,因此,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就應該從農民文化需求入手。鄉鎮文化建設人員就應該在努力做好日常工作過程中,深入基層,對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然后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為農民提供最好的服務,這樣開展的文化活動的作用才能體現出來。

2、培養更多的文藝人才

在農村文化站開展鄉鎮文化建設工作過程中,除了要依靠基礎的工作人員,需要依靠文化人才,這些文藝人員才是文藝活動開展的基礎,是文藝活動的骨干,因此,想要做好文藝活動,就應該培養更多的文藝人才,在這樣的情況下,文藝活動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培養文藝人才過程中,可以從農村基地中選擇,在實際確定之后,可以通過培訓以及交流等不同的活動來培養人才,當這些人才投入到文藝活動之后,文化就可以通過活動的形式傳遞給農民[2]。所以說,文藝人才在文藝活動開展過程中,承擔的是橋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文藝人才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更好地培養文藝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3、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有文藝人才團隊,廣闊的文藝空間,還需要有相應的品牌來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文化活動的作用才能突顯出來,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才能更好地進行。因此,鄉鎮文化部門就應從文化品牌入手,結合文化和鄉鎮特色來開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同時還應該對每一區域鄉鎮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組織有效地文化活動,進而促使文化活動質量得以提升。與此同時,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相關人員還應該不斷地創新相關理念,利用先進的理念來引入更多樣化的表演活動,以此來促使鄉鎮文化形成獨特的品牌,這一品牌效應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

4、構建良好的文化建設環境

在我國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若是想要將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有效地落實到實處,那么就必須要構建良好的文化建設環境,環境對文化活動的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構建良好的文化建設環境是勢在必行的。文化建設部門首先要確定長期的發展目標,同時,還應該構建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并完善各項管理政策[3]。在構建群眾文化環境的時候,不僅要從基礎工作入手,還應該打造專門的文化隊伍,并對這些文化隊伍進行有效地培養,這樣文化活動才能夠順利的開展。在鄉鎮文化建設過程中,還應該內外結合,然后響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方針,對民眾訴求進行深入地了解,貼近農村居民生活,只有這樣文化建設的作用才能突顯出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農村新文化不斷建設過程中,文化的作用逐漸地突顯出來,尤其是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面對這樣的情況,做好鄉鎮文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落實鄉鎮文化建設,才能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

作者:黃霞玲 單位:廣東省廉江市安鋪鎮文化站

參考文獻:

[1]石桂萍.鄉鎮文化站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主要作用分析[J].企業文化(下旬刊),2016,(3):297-297.

[2]胡延巍.如何增強鄉鎮文化站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東方教育,2015,(5):406-407.

[3]姜莉瓊.積極推進鄉鎮文化站作用帶動群眾文化建設[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4):6-6.

第三篇:醫院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摘要:醫院文化隨著時展和社會需求而建,醫院文化需要全體人員的認可,規范人的行為和評定各項的標準,醫院文化建設需要群眾文化的幫助。本文通過對醫院文化的含義、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醫院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的關系進行敘述,知道了醫院文化建設需要群眾文化,群眾文化對醫院文化建設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醫院文化;群眾文化;建設關系

醫院文化是醫院本身存在的。無論是哪個醫院,都具備屬于自己特色的醫院文化,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的發展,具備自己的精神價值觀以及核心價值觀。如:“本仁恕博愛之懷,導聰明精微之智,敦廉潔醇良之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訓;“厚德和諧求精創新”——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訓。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這就需要群眾文化帶動醫院文化,它是醫院發展過程中的產物,除了職業外,進行自我的社會性文化,滿足自身精神生活所需,才能有積極的文化,促進人積極向上,提高人們的思想,提高醫院和員工的精神面貌。

一、醫院文化的含義

醫院文化,指醫院在長期醫學實踐中,集體群眾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逐漸形成以人為核心的整體認知。形成醫院的既定傳統文化,能統一醫院內部思想和指導經營各種力量,醫院文化還需要不斷建設和完善,并對核心價值觀進行提煉,促進醫院的全面發展。

1.醫院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即硬文化,主要指醫院的硬件設施、建筑、環境、醫療技術水平和設備都需要我們的建設,形成醫院效益這些有形的東西,如美化醫院的建筑和環境、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當然在物質文化建設中,對醫院的細節建設也要加強,如設置急診服務臺和分診臺,方便病人就診咨詢,設置多處休息區和便利飲水點,在患者多的地方設置閱讀區域等。

2.醫院管理文化

管理文化,就是符合醫院本身的管理體制,形成標準的流程化。在醫院管理中,本著“以人為本”為核心管理理念,科學管理患者,以患者利益為中心,關心職工的基本活動。3.醫院精神文化一個醫院的精神文化,是醫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職工的精神培養和精神生活的關注,需要醫院開展,促進職工精神意識的提升,不同職位的職工都要進行參加,形成職工的集體意識和主人意識,促進醫院形成凝聚力。可以建立屬于本醫院的獨特標識,創立醫院內部特色雜志刊物,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當然也要加強建設醫德醫風,杜絕醫院職工收受賄賂,避免患者“過度醫療”等,從根本上維護患者的自身權益。

二、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醫院作為一個組織體系,也是需要發展的。因為先進的科學知識文化的發展,所以需要提高相應的醫院文化。醫院文化建設已經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和認可,醫院文化在各大醫院,也得到了應有的建設,并且建設力度也在逐步的成長。硬文化上,提高自己的醫療技術水平和設備、優化好醫院環境;軟文化上,提高服務患者態度,使醫患關系得到改善。當然現在的大部分醫院文化,多數以硬文化為主,軟文化為輔,兩者不能平衡發展。還有大部分的醫院對患者“過度醫療”,醫院職工收受賄賂,現在急切需要,對醫院文化建設進行加強。

1.改善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一直都是醫院的主要問題。醫院在醫療服務中具有先導性,在醫患中占據優勢,一些醫院職工受利益的驅使,對患者“過度醫療”,患者不能與其做相關知識的判定,醫院與患者的關系緊張。所以,我們必須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樹立好的醫德醫風,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嚴厲打擊收受賄賂的職工,從基本上改善醫患關系。

2.提高醫院綜合競爭力

精神文化一直都是醫院文化的主要部分。我們把醫院精神文化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醫院的精神文化符合社會需求,能與醫院生活結合,提升醫院特有的文化,促進醫院效益的提高,提高醫院綜合競爭能力。因為當前醫院的軟硬文化發展不平衡,沒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職工的凝聚力弱,我們可以組織豐富的文化活動,娛樂職工的文化生活,促進醫院的文化氣氛的提升,提高醫院職工的凝聚力和忠誠,增強醫院的綜合競爭能力。運用一切活動建立好醫院文化,創造醫院的全新品牌,通過暗示性的影響讓員工接受醫院文化。3.建立醫院“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它是以人為主要的。醫院應該有“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醫院每天接收的患者很多,所以在醫院文化建設中,以患者為主,對患者的要求盡量滿足。只有將“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念融入到醫院文化,我們在對患者的診治時,才能以患者為主的思考,對于醫院的各種其他建設,都只是為了方便患者,服務于患者,使醫患關系減少矛盾。

三、醫院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的關系

醫院文化與群眾文化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將它們有機的結合到醫院管理中,將醫院的管理工作提升到細致,轉變成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醫院通過群眾文化建立屬于醫院的特色文化,開展群眾的文化活動,以文化娛樂為目的,群眾為主體,活動為客體,滿足職工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將健康積極的心態和理念傳播給醫院職工,舉行多次活動,有利于醫院文化的建設。培養職工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職工在自己喜歡的娛樂方式中接受醫院文化。醫院文化建設對職工的品質、交際、團體意識、主人翁意識都有具體的提高,促進職工整體的變化。在娛樂活動中,通過一些手段和形式,走進職工的生活中,通過手段和形式的規范,促進醫院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真正的領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群眾文化來源于一切社會群眾,還有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等作用。科技發展能不斷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符合醫院和職工的利益,能促進員工積極向上的心態。醫院職工是群眾文化的實踐主體,群眾文化提高醫院職工的文化實踐能力,它是職工的精神食糧,屬于公共文化,醫院文化的建設需要公共文化,它是對職工和醫院的發展工作的總結,使職工得到教育,在醫院工作時,能對自己的行為起到影響,群眾文化能促進職工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生活質量和科學的感受力,提高對患者的服務態度與效率。群眾文化是指導醫院文化發展方向的,給予醫院文化豐富的內容,而好的文化會對人的影響更深,如醫院中的群眾文化,舉行詩朗誦,通過詩朗誦嚴謹的語言、詩意的話語,幫助職工樹立嚴謹的工作態度;快板書,通過快板書流暢的語速、調侃的語句,幫助職工提高工作的效率,緩解醫院的壓抑的工作氛圍;安全小品,通過安全小品職工的親身演繹、情節的設計,幫助職工增強對事物的感受力,對患者的服務考慮周全;通過這些方式讓職工親身參與進來,能更好的感受群眾文化,也有利于醫院文化的建設。促進醫院的自我品牌創造,提高醫院的知名度;促進醫院優秀形象的建立,增加職工的光榮感。而群眾文化是所有文化的基礎文化,它能引導其他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道路,就像我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性、傳承性、自娛性、傾向性等本質特征。在醫院文化建設時,我們可以采取“明星效應”,在醫院各科中需找醫療效果好的醫生,把他們打造成本院的醫療明星,通過群眾文化的群眾性進行傳播,烘托醫院的醫療明星,打造新時代的群眾文化,把群眾文化推向前臺,促進社會的進步、物質文明的進步,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生活和工作,改變了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醫院本身就帶有一些公益性,醫療活動是醫院效益的來源之一,醫療設備、醫療技術、醫院效益和醫院服務都是醫院文化的內容,他們主要都體現在醫療活動中。說明醫院文化對醫院的職工和醫療服務都有影響,因為他們能把文化具體的表現在工作中。醫院屬于服務類集體,所以醫院文化就是服務文化,它是大眾和市場的需要而建立的,通過適應大眾和市場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性服務文化,是先進醫療與文化結合產品,它是很強的服務性有機整體,醫院服務和醫院文化是共體,有先進的文化才有好的服務,醫院文化也是利用群眾文化達到管理的作用,形成標準的流程化。醫院需要規則來維持秩序,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服務大眾,而固定的死規則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準守,那么醫院文化就是以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形成一條看不見的規則,規范著醫院每個職工的行為;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良好的環境氛圍,影響著醫院每個職工的行為;當然不是強制性的對職工進行規范、影響、約束,轉變方式從行為到意識、從強硬到不強硬、從個體到群體、從短期價值觀到長期價值觀,醫院對文化的建設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由物質文化向精神文化轉變。集體需要管理,醫院屬于集體,所以醫院需要管理,醫院文化也屬于管理文化,群眾文化是它重要的傳遞和運載。把醫院的積極作用激發到最大化。通過群眾文化的實踐活動我們知道,建設群眾文化能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是有效提高醫務人員凝聚力的方法。加強醫院文化建設的質量,決定著醫院的收診率和收益性的提高,也影響病人康復的效率,影響醫院的形象和品牌的推廣。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讓職工明白他一直都在被關注,促進職工積極向上,努力工作,在精神層面得到升華,對醫院有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增進同事間的感情和信任感,職工有與醫院共進退的決心,很好地凝聚成一個整體,樹立醫院良好的精神面貌,促進職工的全面發展,為醫院帶來創造性的效益與發展,提高醫院綜合競爭能力,促進醫院文化建設的良好發展。

作者:楊凱 單位:聊城市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徐亞英,孫鈺淇.醫院文化建設芻議[J].醫院管理,2012,26(12):1039-1040

[2]朱燕虹.創新醫院文化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醫院管理,2013(18):143-144

[3]陳嬛.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發展的關系探討[J].社會•文化,2013(S2):283

[4]王迪.基于和諧醫患關系的醫院群眾文化建設研究[J]信息化建設,2016(7):5-6

[5]張劍.醫院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論析[J].學科前沿,2013(23):203-205

第四篇: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

群眾文化源于群眾、活躍于基層,是人民創造人民娛樂的文化,它不僅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重要作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群眾文化建設,其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因而其大眾文化的傳承性就成為群眾文化建設主要對象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群眾文化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和精神實質,對傳承群眾文化的精髓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群眾文化與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連,大眾生活的發展,必將要求其文化也與之一起發展,因而群眾文化建設就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群眾文化建設只有不斷創新,并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以適應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群眾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一)群眾文化具有自我性

群眾文化姓“群”,那就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即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出于群眾生產勞動之余豐富自我精神生活的需要,通過自主創作、自我欣賞、自覺傳播達到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消除身心疲勞、獲取自身滿足和快樂的文化活動。比如,東北二人轉,內蒙古、山西一帶的二人臺,特別是內蒙古二人臺中的“打坐腔”,它出現在勞動休息的田邊地頭,農閑時節的家庭中,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與勞動密切相關。歌唱的內容就是勞動者自己的生活,參與者就是勞動者自己,開發者就是勞動者自己,其欣賞者、娛樂同樣是參與者自己,其群眾文化的自我性十分明顯。這樣看來,群眾文化就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實的社會需要和鮮明的公益色彩等特點。這些特點無一不在突顯群眾文化的自我性。

(二)群眾文化建設必須把“服務群眾”作為宗旨

如前所述,群眾文化具有自我性,它是一種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以滿足自我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群眾性是其鮮明的特色,也是其根本特性。因此,群眾文化建設在傳承、創作、創新、管理等方面,必須以服務群眾為宗旨,把群眾的需要、喜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加強而不是削弱。群眾文化建設源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此可以看出,群眾文化建設是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糧食,只有把服務群眾作為宗旨,才能更好地維護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實現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主旨。再從黨文化方針看,黨的文化工作方針是堅持群眾為主導,強調群眾是文化發展的源動力,強調只有把人民大眾放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首位,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把黨的文化工作方針落實在服務群眾這一宗旨上。群眾文化有其自發性,它由群眾自發創作、自發傳播,這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性所決定的,是離不開群眾的。所以,群眾文化建設就應依靠大眾,以群眾喜聞樂見為原則,開展文化創作和文化管理,從而實現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二、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

群眾文化是大眾勞動之余的活動,但它是人們的集體性活動,因而也就有了社會性,因而群眾文化建設就具備了社會功能。筆者認為,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精神調劑功能

我們知道,人的精神是需要調劑的,因為人的精神狀態是因客觀和主觀的因素變化而變化的,精神出現不正常或不平衡時,就需要調劑、平衡,以保持健康向上的態勢,從而更好地從事工作或生活。如我們所看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許多藝術形式,民歌、戲曲、曲藝、音樂、舞蹈等,都是人們在排遣某種情感或調劑平衡精神狀態時產生的,人們在欣賞或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時就能實現情感、意志、愿望、體力等方面的調劑或平衡,從而更好地參加工作,更好地生活。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再如內蒙地區的“爬山調”,在筆者所接觸到的生活中的歌唱者,大多從事野外工作,如放牧、田間勞作等,這些勞動者,常哼唱著小調,一邊勞動一邊哼唱,進而“創作”出許多民歌。再有陜北民歌《掐蒜薹》,這種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情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它的作用便是在勞動中調劑情緒,抒發感情,激發勞動興趣,恢復體力,以達到心身愉悅的目的。

(二)宣傳教育功能

群眾文化由群眾在生產勞動中產生,起始是為了抒發情感,調劑情緒,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勸善向上的內容,也就融入了教育內容,群眾文化因而也就有了宣傳教育功能。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多具有感化育人功能的原因。隨著宣傳的需要就利用了這些文化形式,加入教育的內容,這就是經常說的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要做到寓教于樂。同時,群眾文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提高其審美水平,進而以有較高審美價值的高雅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再現,使需要傳播的信息雅化并向外擴散,提升其宣傳效果,也讓觀眾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陶冶做人情操,深化人生涵養,更使美的道德觀念、思想準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三、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傳承和創新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應充分注重文化的傳承,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于非物質文化我們有所了解,但還必須明白它所包含的內容。準確來說,它包括口頭傳統,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文明逐漸遠去,民眾傳統的生活方式嬗變,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使一些有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隨著傳承人逝去而消亡。這就要求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從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宗教學、歷史學等各個文化層面進行傳承,以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我們應該知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在農村,要依靠基層民間藝人的傳承,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因而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傳承人的重要作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其生存的土壤中繼續傳承。在傳承中,我們要注意充分利用家族傳承與教育,師徒傳承與教育,學院派的傳承與教育等方式,以更好地使非物質文化成為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創新是一切文化得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動力。群眾文化源于群眾的自發創造,其發展和壯大就需要不斷創新。群眾文化有其原始性,這就要求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必須以傳統民間文化為基礎,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提升群眾文化的質量,以創造出先進的、高雅的、具有導向性的群眾文化,培育內容健康、風格清新、鄉土氣息濃厚的群眾文化,以適應多變的社會,提升群眾的精神素養,增強群眾凝聚力、向心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貢獻。

作者:達林太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群眾藝術館

第五篇: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文明水平的快速提高,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組成部分,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館文化職能的發揮,大大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主性,也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養水平。關注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并積極應用,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探究為主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文化;作用;發展;發揮

文化館,是建設群眾文化事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明確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提高文化館的地位,利用文化館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有益于社會文化氛圍的形成。作為政府公益性群眾文化建設平臺,需要擔當必要的文化建設責任,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一、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

在全民努力建設社會文化的今天,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關注文化館的文化意義,才能讓群眾文化建設更加順利。第一,是群眾文化建設的一線陣地。文化館是國家建立的文化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文化館的性質,讓其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主要陣地。要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就必須要為鄉鎮文化服務,成為鄉鎮文化的發展根據地,更要堅持以社區為中心向周圍拓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務,是文化館的重要職責。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創新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給群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服務,更促進了文化信息的傳播。第二,是社區群眾文化需求的滿足機構。一直以來,社區都是群眾文化事業建設的重心。社區,是千家萬戶的聯系者,社區的整體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著社區居民的文化意識與文化需求。文化館通過積極組織社區文化活動,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彰顯文化活動的魅力,讓更多群眾參與到文化娛樂活動中來。第三,是和諧社會的建設力量。在社會文明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館不斷明確自身定位,努力發揮文化傳播優勢。文化館在跟上時展步伐的同時,對自身職能加以拓展,從社區服務拓展到社會服務,利用多種形式組織周邊群眾參與文化活動,讓群眾的個人生活更具美感,提高群眾的地域歸屬感與認同感,提高當地的文化和諧程度。

二、發揮文化館促進群眾文化建設積極作用的方法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文化館的積極作用,需要文化館管理人員積極開動腦筋,提高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影響。

(一)關注社區重要地位,重視文化館社區文化服務職能的發揮

提供文化服務,是文化館的基本職責。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館要不斷強化自身服務職能,提高社區居民在文化活動中的體驗感與快樂感。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要求文化館積極去拓展自己的服務范圍,讓社會居民新增的文化需求得以滿足,突出服務職能的發揮。首先,文化館要堅持為群眾提供無償文化服務。文化館在設計文化產品時,要關注文化產品的質量,堅持無償服務的原則,為群眾提供高質文化服務。打破傳統的文化服務思維,讓群眾有選擇的權利。比如,文化館可以結合群眾的需求,開設器樂演奏、歌唱、舞蹈、花藝、相聲等不同的文化服務項目,突出文化館職能。其次,文化館要積極開發自身優勢。讓文化館的文化服務更接地氣,將社區居民喜歡的廣場舞活動視為創新的重點,讓文化活動走進人們的生活,才能讓群眾認可文化館。比如,文化館組織農村文化大院活動,定期組織文藝演出,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二)關注文化活動個性化,提高文化館文化活動的特色程度

社會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化。文化館,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前沿陣地,發現各地區群眾的特色文化需求,結合當地文化條件開創特色化文化活動,有利于激發群眾的文化活動意義。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文化館應當建立一支群眾文化隊伍,建立當地特色文化品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追求。不同地區的文化館可以從民族特色文化入手創新文化活動形式,像傣族的孔雀舞可以作為當地的特色文化形式,布朗族的山歌會也可以成為當地特色文化活動。

(三)關注黨的方針政策,重視文化館的宣傳力度

文化館不只是文化活動的設計者與組織者,更是文化傳播者與宣傳者。文化館要明確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從當前社會文化主流入手,向當地群眾宣傳文化知識,讓群眾跟上文化發展的步伐。文化館可以通過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為宣傳工作造勢,吸引廣大群眾的關注度,讓群眾成為文化娛樂的一份子。除了娛樂性文化,文化館還應當結合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以及黨的大政方針,傳播政策知識與法律知識,定期開設法律講堂,傳播法律文化。除此之外,將社會新聞中的熱點事件、國家或者地區最新評選出的先進人物事跡以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等作為宣傳內容,激勵群眾愛社會之心與愛國之心,讓群眾通過了解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者。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作為最基層的群眾文化建設機構,在構建和諧社會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文化館,建設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僅能夠滿足群眾的個人文化發展需求,還能夠讓群眾文化水平跟上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促進社會精神面貌的更新。

作者:張海波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文化館

參考文獻:

[1]倚菁華.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析[J].大眾文藝,2012,(17).

[2]姜延.論文化館在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學理論,2013,(02).

[3]吳蕊秋.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其指導工作分析[J].大眾文藝,2016,(13).

[4]趙玉霞.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赤子(中旬),2014,(14).

[5]楊蘋.如何發揮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5,(03).

第六篇:群眾舞蹈與社區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社區文化是社區的地域特點、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長期共同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在社區社會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其中群眾舞蹈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豐富社區文化娛樂生活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在社區內開展群眾舞蹈的意義和作用,探討改進社區群眾舞蹈的措施,旨在為我國社區文化的建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舞蹈;社區文化;意義;改進措施

群眾舞蹈是由非職業舞者創作和表演的舞蹈,大多以群舞的體裁出現,是一種直接反映群眾日常生活的舞蹈形式。在群眾參與的過程中表現出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審美需求,可以豐富社區群眾的生活。現在群眾舞蹈廣泛存在于社區公共文化當中,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了資源信息,所以我國應該大力擴大群眾舞蹈影響,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文化。文章就在社區內開展群眾舞蹈的意義和作用展開分析,探討如何改進社區群眾舞蹈。

一、在社區內開展群眾舞蹈的意義和作用

(一)是重要的強身健體的鍛煉方式

現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人們缺乏必要的鍛煉,群眾舞蹈成為滿足人們鍛煉需求的重要的形式。例如,舞蹈對肌肉的刺激則是全面性、綜合性的,它的動作兼顧到頭、頸、胸、腿、髖等部位。舞蹈還具備有氧運動的效果,使練習者在提高主肺功能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二)有利于增進居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現在城市居民之間缺乏交流,通過積極參與群眾舞蹈,促進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氛圍形成,最大程度的改善現代城市居民之間缺乏交流的狀態,對和諧社區的形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修養

群眾舞蹈是一種高雅的活動形式,在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價值判斷標準。在推動社區文化建設的同時,可以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和修養,將群眾培養成有社會意識和社會公德的社會公民。

二、社區群眾舞蹈開展的現狀

我國城市社區在開展群眾舞蹈活動的時候,普遍以廣場舞的形式展開,已經具備一定的團體規模,但是參與的人員以女性和老年人居多,其他年齡結構的參與者較少,導致群眾舞蹈的豐富性發展趨勢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我國群眾舞蹈展開的最初目的是群眾的自娛自樂,對質量上沒有嚴格的要求,缺乏專業的舞蹈指導人員,導致群眾舞蹈活動展開的質量不高。最后,社區公共活動場地、設施不足,并且舞蹈活動主要在本社區內部展開,缺乏與相鄰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導致舞蹈形式存在單一性的問題。

三、社區群眾舞蹈的改進

(一)加大宣傳,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群眾舞蹈活動中

當地政府應該注意到群眾舞蹈的重要性,制定全民運動的計劃,并且對本地區居民進行鍛煉運動重要性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對群眾舞蹈有較高的思想認識。并且積極組織創立舞蹈培訓班,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群眾舞蹈活動中來,打破群眾舞蹈性別和年齡的局限性,讓更多的居民加入群眾舞蹈行列,體驗群眾舞蹈帶來的快樂。

(二)引進具有豐舞蹈經驗的指導員

現在社區中缺乏舞蹈指導員的主要原因是,待遇較低。所以社區應該提高指導員的待遇,引進具有豐富舞蹈經驗的指導員,例如,退休的舞蹈教師、周邊學校舞蹈專業的學生等。指導社區居民展開舞蹈活動,豐富群眾舞蹈的形式。

(三)改善活動環境,完善器材配備

社區應該積極吸納社區資源,改善現有的社區活動場所環境,完善活動器材設備。例如,與社區周邊企業展開合作,企業提供社區活動場所的建設,提供舞蹈活動的器材設備,同時社區為企業的產品做好廣告宣傳,實現雙贏。

(四)實現社區聯盟,加強社區之間的互動交流

城市社區之間的群眾舞蹈交流,可以實現舞蹈形式多樣化,促進不同社區居民之間的友好交流。例如,社區之前經常舉辦交誼舞大賽,利用舞蹈比賽,實現居民舞蹈質量的提高,并且通過舞蹈比賽樹立“友誼第一”的原則,建立良好的社區關系,不僅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舞蹈是一種直接反映群眾的日常生活的舞蹈形式。在群眾參與的過程中表現出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審美需求,可以豐富社區群眾的生活。也是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豐富社區文化娛樂生活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社區應該加大宣傳,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群眾舞蹈活動中;引進具有豐舞蹈經驗的指導員;改善活動環境,完善器材配備;實現社區聯盟,加強社區之間的互動交流,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積極因素。

作者:季爽爽 單位:溫州市鹿城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顏曉雙.中國現代社區新文化景觀-群眾舞蹈--論群眾舞蹈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意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

[2]胡夢穎.當代中國社區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4.

[3]尹思鷗.當代社區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6(03).

[4]楊曉鶯.因勢利導,有效管理--淺談廣場舞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6(24).

第七篇:群眾文化建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研究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中華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又有其地域性,每個地域文化又集中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要發揚中華文化,就應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資源。那么,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也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我國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法律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如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當豐富,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也為群眾文化的大發展,為弘揚民族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精神特質

任何民族的精神都蘊藏在它的文化中,而這個文化也是保持其生存,推動其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正如龐樸說的:“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決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的大廈。這樣看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正是這既定的“地基”,正待我們去好好勘察,從而建立起更加穩固的中華文化大廈。由此可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我國現代文化的基礎,它蘊含著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和民族性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價值所在。如剪紙藝術,它既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特有的一種藝術樣式,民間表達情感的手段,有很普遍的用途(用于日常的裝飾,或用于節日的慶賀),又是一種象征符號,內涵豐富,是中國人特有的祈福和祝福方式,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僅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其民族性。每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都會在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所保留,構建傳統文化的內容,規范本民族群體生活方式、思想內核,以及價值取向,因而維系著民族團結、社會鞏固、族群和諧,是民族凝聚力、社會價值認同的重要載體,對民族文化認同、和諧社會構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筆者幾年間的走訪調查中發現,一些民間藝人或年事已高,或已經離世,造成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斷層;一些民間曲藝由于從事者文化素養較低,精華與糟粕共存。有關資料也顯示,如2014年11月22日開始的第七屆潘家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易博覽會,諸多手工藝品使廣大觀眾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與傳承,也引起了研究者和藝人的擔憂,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如風車、風箏等傳統玩具,二人臺、晉劇等戲曲,受眾越來越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這是當前相關工作者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也曾看到,一些能堅持制作傳統玩具、秉承二人臺藝術的老師們,只是堅持了自己心里的信念,要把自己的信念傳承下去,不能讓傳統的手藝在自己手上斷送了,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多么艱難。究其傳承困難的原因,不外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風氣輕浮,藝術傳承難收徒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其首要問題就是收徒弟,這也是多年來藝人們傳承技藝的重要方法。但是,現在社會風氣輕浮,人們急功近利,做任何事都要先考慮投入和產出比。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學習,本身就費時費力,一個學徒想要系統學習制作工藝,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期間徒弟沒有其他收入,生活就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壓力。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無人,已經是十分嚴重的問題。

(二)生活方式改變使許多鄉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對大多數的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小就熟悉,因而對它們失去了熱情和興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學校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教育已經開始走進學校,廣大師生也能夠近距離學習簡單的非遺技藝。但是,不可否認,由于學校教育都是為了學生的分數而教學,并沒有把素質教育真正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學習不積極,有的學校只是展覽性地開辦展覽室,以備檢查了事。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堪憂,“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亟待加強。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

(一)鼓勵家族式傳承

一些民間曲藝和戲曲的從業藝人,他們大多是從祖輩、父輩或親戚中得以傳承的,傳承給后人是他們的使命、也是責任。因此,他們在傳承中就應主動把手藝傳給后人,以使祖傳的技藝能夠傳承下去,使自家的手藝后繼有人,同時也為社會、為國家、為群眾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如內蒙古土右旗的二人臺、蒙古族的呼麥等,它們多是家族式傳承的。因此,應鼓勵傳承人承擔起傳承的責任,為群眾文化發展創造條件。

(二)師徒式傳承

師徒式傳承在過去十分普遍,但近年來,由于社會生活方式改變,加之經濟利益的驅動,師徒式傳承在民間已經比較少了,但它仍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政府應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對師徒都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扶助,以打消“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使師徒傳承更加有效果,使群眾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三)學院式傳承

學院式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應該與學院式傳承取得聯系,以委托培訓、定向培養等形式培養人才。這種學院式傳承,較之其他傳承方式來看,有其先進性。學院有教師教學,有系統的教材,教師注重民間文化的審美特質,能秉承其優秀基因,可以引領學員從民間文化的外延深入到民族民間文化品格的內涵中,進而深刻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提升學員的文化素養,使民族精神得以光大。

作者:范喜紅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群眾藝術館

第八篇: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增強群眾文化建設,不但是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構建社會和諧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經濟轉型需要發展群眾文化,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轉型是依照社會發展要求和歷史發展為基礎的,是不可逆轉的。它不但體現于物質性的發展,同時還需要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一轉型首先體現在精神上與觀念上,之后體現在行為方式和物質上。而現在群眾文化的建設跟不上經濟轉型的需要,文化資源還不足,特別是鄉鎮等基層文化的文化活動、文化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還很缺乏,許多落后的、傳統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消亡或解體,可是還不能與新時期的文化相適應,需要加強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另一方面是先進文化建設與群眾文化跟進上還不夠,群眾文化建設一定要與社會發展目標相符合。國家提倡建設和諧社會,提倡科學發展觀,所以群眾文化構建就要與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達成一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上,于文化內涵和思想內容上應從四個方面著手:其一宣傳教育要突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政治思想;其二是突出“和”與“美”的社會倫理概念;其三是精神上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點;其四是于社會價值體系上要體現和諧發展、個體發展、自然和社會的共同理想。

2、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內容

2.1領導對群眾文化不重視

上級領導對群眾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重視度不夠。自改革開放后,精神相對物質與社會相對經濟發展較慢。一些干部思想文化意識薄弱,客觀的認為經濟才是硬指標,文化只是軟指標,對群眾文化建設在社會、經濟和人的和諧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和地位認識不夠。群眾文化發展不平衡、緩慢的最主要原由是缺少文化生活,達不到群眾需求。隨著物質水平的不斷提升,不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生活方式,希望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達到健身、學習、交流和娛樂的需求。

2.2缺少人才

現在群眾文化工作者廣泛學歷不高、隊伍老化、專能技能不夠,在群眾文化編導和文學藝術創作上面缺少人才,同時人員歲數較高,還缺乏進行系統教育經費,當前隊伍不能發揮出管理轄區中群眾文化活動與文化市場的作用。群眾文化建設缺少專業人才,不能對文化活動進行引領,另外文化干部經常被調動或挪用,造成能力提不高,業務難掌握和工作應付較多。文化人才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才貧缺也是影響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3鄉鎮文化管理體制不健全

文化站的管理體制比較雜亂、不健全,使基層文化站不能發揮其作用。現在,文化管理部門以舉辦活動為主,于群眾文化建設力度較小,對于業務單位管理和督促不夠,不利于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就例如群眾舉辦的一些劇團生存和發展情況非常不好,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管理不到位,群眾的業余劇團中,多屬于自發性,流動性較大,也沒有辦證,上級文化單位不了解情況,另外政府管理不足,造成管理空白,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或者就是發現也不易改正;其二是指導不足,群眾業余劇團未有固定場所,人員是臨時拼湊的,流動性大,上級部門不易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其三是提高有限,群眾業余劇團演出費用較低,為了使成本能夠節約,劇團多數不會花很多經費與時間進行排練,劇本是臨時照搬的,或者是用老劇本唱流水戲,不能提升劇團演出水平。

3、群眾文化建設的建議

3.1政府帶頭,加強群眾文化建設

政府要起帶頭作用,轉變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認識。要把群眾文化建設納進新農村文化規劃當中,加大投入資金,把群眾文化建設由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合理安排,有針對性的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爭取把文化站建設為有設備、有場地、有隊伍、有經費的功能齊全的文化基站。在文化機構變更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集廣播影視、圖書閱讀、文藝演出、體育、科技推廣等為一體的新時代文化站,以此為模式,建立村文化活動室,使文化在基層鄉風文明、生產發展、民主管理等發揮作用,培育有效、特色的農村文化中心。在建設群眾文化時,政府要發揮資金扶持和政策傾斜的作用,要保障群眾自愿自發參加活動。文化建設工作模式要轉變為政府引導、群眾自主參與,以市場手段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同時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給予一定的經費,讓其能夠傳承下去。

3.2群眾文化站要與經濟發展相符

要從現代化建設方面開展文化工作,文化發展的功能要以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為前提。首先建立一批以圖書館、廣播電視演播等為主的精神文明標志性工程;再而要創作一批好的文化藝術作品,有著震撼力和時代感的文化產品可以體現一個地區文化建設水準,因而,一定要爭取多創作出藝術精品;而后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開拓一條有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其后要培育一批文化產業集團,抓住機會,不斷強化文化體制變更,力爭向前發展;最后還要有相應的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從而把文化市場引導到規范化管理軌道上來,推動群眾文化市場有序健康的發展。

3.3與地方文化工作情況相結合,重新認識群眾文化建設

擺正位置,重新認識群眾文化建設,與當地文化工作情況相結合,把思想觀念落到實處。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社會,所以一定要實現農村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相協調。加快群眾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處理當下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破除落后、低俗的陋習,使社會文明程度與群眾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推動基層協調發展。從長遠來看,做好群眾文化建設,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需求。

4、結束語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前提,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時展的需要,也是人們的需要。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建設和諧社會為準則,不斷創新,積極探索群眾文化建設新方向,實現把群眾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新高度。

作者:張建輝 萬成 單位:南昌市西湖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梁任遠.如何做到以文化建設推動農村和諧發展[J].城鎮建設,2012(10).

[2]蔣長平.分析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J].中國市場,2010(1).83

第九篇: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探討

摘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社區逐漸成為人們新型的生活群體方式,如何改善以往各自關上門互不交流的狀態在當今這個和諧社會顯得尤為重要,群眾文化是新型社區建設的精神動力,如何更好地豐富社區人們文化娛樂方式,提高整個小區文化水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本文就新型社區文化的特征、剖析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加強假設展開小敘。

關鍵詞: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對精神上的追求不同以往,生活品質的高低是人們的首選要素,除了要求居住環境清幽外,社區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面貌更是人們所注重的。可見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十分有必要,社區這個最基本的城鎮單元是社會活躍的主要細胞,因此真正豐富人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將多種社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融入社區群眾文化將會是大勢所趨。

一、新型社區群眾文化的主要特征

1)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當今生活壓力的增大讓人們更向往返璞歸真的生活,閑暇之余社區成為人們活動的重要陣地,大家各盡所能展現自我,自發地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在玩耍中放松身心,社區文化活動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此外,圣誕節、復活節、等西方傳統節日隨著國際化的進程已越來越受中國人歡迎,為營造溫馨浪漫的社區氛圍,社區群眾參與熱情高漲,活動形式新奇多樣,有唱歌、舞蹈、朗誦等表演,還有競猜、知識問答等環節,場面十分熱鬧,整體上社區呈現出繁榮和諧的景象。2)社區文體設施完善化。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實施惠民政策,各街道不斷加大投入,完善社區文體設施,先后越來越多的社區開始專注于建設社區文化的場地,文化活動的設備設施都有著相應規模的配備,社區有圖書閱覽室,還有多功能活動室,室內設有老年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人健身房等活動場所;室外有露天廣場和文化宣傳長廊。逐漸完善的文化設施為社區文體建設提供了便利的服務平臺,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3)社區文化活動更具地域特色。我國地域遼闊,地域之間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因地制宜發展社區特色文化。乃是社區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廣州東山社區的白云街利用“星海音樂廳”位于街轄內的優勢,在二沙島開辟了4800多平方米的“星海音樂廣場”和文化活動走廊,文化資源優勢變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區文化優勢,利用大型文化娛樂設施座落于社區的有利條件,開展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在社區中依托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有針對性地進行結合,使得我國目前不同的社區展現各具特色的精神面貌。

二、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社區文化建設是增加社區群眾向心力的有效途徑,通過精彩紛呈的社區活動來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更是進一步拉進了社區群眾心的距離,讓人們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維系著良好的生活水平,同時群眾在社區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悅,從而也對他們創造的文化更容易產生認同感。雖然社區文化建設有著一定程度的成就,可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建設措施流于形式,需要我們在社區建設中進一步改善。1)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相對封閉的單元式住房削弱了人們之間的交往,鄰里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溝通,人們不斷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個環境下顯得脫節嚴重,社區的文化建設更是舉步維艱。2)政府重視不夠,政策支持不到位。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資金不足,來源渠道單一,幾乎都是由政府出資,盡管我國中東部地區、沿海文化較先進的城市都推出了一系列先進的社區文化建設模式,大多數都是以行政化管理手段為主,顯得較為呆板,效率低下,更別提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政策更為不健全。3)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經濟的約束。某些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約束條件之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群眾認為沒有必要出風頭,參與的意識都不強。加之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加班等高壓模式讓他們沒有時間參與而且部分居民為生計奔波,自然對需要費用的社區文化會有一定的抵觸心理。4)社區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單一。大多數社區文化是以宣傳黑板報、科普畫廊、發放傳單、問題活動等方式進行,文藝匯演、影視娛樂等新型形式較少,而且多數居民反映社區并沒有形成自己社區特色的文化活動或是這些娛樂活動只是注重娛樂,沒有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一些社區文化站為了忙于應付上級任務更多的重視形式,有些文化場所變為老年人打麻將聊天的地方,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功能被削弱。5)社區文化場地資源不足。社區文化場地資源不足,社區文化硬件設施、設備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和文化資源利用率不高,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學校、社區圖書館等硬件尚未達標,導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無法滿足,質量不夠高。

三、如何加強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

在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建設中,和人們息息相關的社區文化建設應該是當務之急,給人們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提高基層文化單位的精神活力。1)加快社區文化設施建設。我們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的基礎文化建設,使其公益性和福利性項目達到9個以上。首先是對老社區基礎設施進行檢查和完善鞏固,提高其利用率;其次是新型社區文化建設中,擴大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閱覽室的占地面積,讓群眾資源共享,同時也要讓老社區的基礎設施充分結合新社區的文化建設;最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聯合相關主管部門根據不同社區的特色進行擴建、改建形成功能齊全、效率高的新型社區基礎設施。2)開展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我們要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通過說彈奏唱、競技等富有流行元素的方式進行社區文化的傳播,避免千篇一律、單調的方式,引入多元文化,與時俱進;同時可以搭建民俗舞臺的形式展現民間文化底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利用各種節日時間,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打造社區獨有的文化品牌,讓更多的群眾都加入進來。3)強化社區文化隊伍建設。新型社區文化建設隊伍的素質關系到社區文化建設的生機與活力,以業余人員和專業人員的社區的志愿者隊伍建設尤為重要。首先對社區文化建設的骨干人員要進行組織培訓,對現有的文化制度進行灌輸,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其次我們要不斷挖掘人才,鼓勵具有專業特長的大學生加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因為大學生是時展的產物,思想更多元化,可以充分運用其理論知識強、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為社區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4)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今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都認識到網絡的作用,網絡資源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如何跟隨時代的腳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對社區文化進行建設是社區文化工作人員應該思考的。新型社區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站,在網站上列出不同時間社區文化活動,社區文化理念,讓社區群眾在手機上就可以實時共享資源。

四、結語

新型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社區的穩定和文化的繁榮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我們要提高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認識,理清思路,不斷思考和探索社區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更好的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作者:單文奇 單位:鹽都區龍岡鎮文化站

參考文獻:

[1]胡錫.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與管理——以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為例[D].華東政法大學,2016-04-15.

[2]夏周青.新型農村社區文化建設基本路徑探討[J].西部學刊,2013-12-20.

第十篇: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思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群眾文化建設,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群眾文化建設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逐漸地被社會所認同,文化建設的落后和缺失不僅制約著農民增產增收,還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制約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全面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主陣地,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文化建設也不能缺少經濟建設的基礎。如何加快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促進農民經濟和文化生活共同提高是群眾文化工作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當務之急。

一、當下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面臨問題與思考

(一)財政資金滯后和政策傾抖力度不夠

要加快中國先進文化建設,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陣地,想要開展好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和完善文化設施的必要載體。而現在相當一部分村鎮對經濟建設加大了投人力度和政策傾斜,但對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投人少、服務不到位、基本設施不完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相關職能部門缺乏相應的管理機制與監督職能,導致群眾文化宣傳不到位,政策執行落實不到位,導致與理想目標形成巨大反差。與我們大力弘揚的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調不一致,只注重了經濟的增長而忽略了老百姓的群眾文化發展。

(二)缺乏各部門有效溝通來搭建群眾文化建設平臺

基層文化建設是我們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但引其涉及領域多,覆蓋面較廣泛,需要多個單位和部門的連動和參與的力量,要想發揮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多元性,就希望更多元化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目前新農村建設主要集中力量改善和提高經濟條件,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戰缺乏有效的溝通與聯系,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縛。還有政府部門不放權,更多的企業資本、民間組織不能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中來,導致群眾文化建設缺乏有效的建設和展示平臺和搞活群眾文化發展的新路子。

二、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改革與探索

(一)增加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和政策落實到位

新農村大力搞經濟建設,讓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光讓百姓富了“口袋”而窮了“腦袋”。2005年H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出臺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只有落實好建設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指導思想,在財政資金方面確保加大扶持的力度,將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等群眾文化建設資金項目作為重點列人財政預算,加大群眾文化宣傳力度和增加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舉辦豐富多彩的比賽和文化交流活動,并由專門人員負責監管,保證資金落實到位,比賽和交流活動卓有成效。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步伐,實現物質和文化建設的雙豐收。

(二)群策群力搭建群眾文化建設的服務平臺

政府各部門相互連動協調,在發展好經濟的同時走好群眾文化建設的路子。鼓勵和支持企業和文化、商業和文化、民間團體組織和文化“聯姻”,搭建群眾文化服務和活動平臺,政府給予企業和民間團體政策、資金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讓企業和民間團體在組織文化活動的同時獲得經濟利益上的回報,讓企業在經濟上實現收益,讓群眾在文化生活上體會受益從而實現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促進企業和社會團體的經濟利益發展,體現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特色。結合農村中小學調整,整合原有閑置資源建成文化大院、文化廣場、農村科技圖書室、文體活動室方便群眾文化宣傳和學習。吸收和組織退休教師、文藝工作者、知名人士組成義務群眾文化服宣傳隊等形式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出市場經濟下新農村文化建設新路子。

(三)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和節慶活動

引導農民從注重物質享受向精神文化需求方向發展,廣開思路,提高認識。將農村原生態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鄉村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出來,進行收集和整理。培養藝術骨干、傳承人和帶頭人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進一步發展民間藝術社團、秧歌、書法、繪畫、手工技藝等文化資源。要充分發揮和積極推動社會各界人士力量的參與,進一步挖掘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為群眾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和文藝作品,創作出一批反映農村文化敘說農民身邊故事的民間文藝作品,讓農民感到親切自然,為農民滿足文化精神需求。通過政府投人和社會商業資源介人同過特色文化節、采摘節、藝術節、農家樂美食節等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采摘綠色農產品、民俗文化技藝制作等帶動鄉村體驗式旅游文化和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通過活動增進藝術水平的提高和豐富群眾文化精神的需求,通過文化活動還帶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作者:劉吉燁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群眾文化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