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保護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6-13 03:33:47

導語:歷史文化保護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保護現狀及對策

一、徐州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概況

1.儒佛道文化。漢代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長期在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格局中發展。由于得益于獨具優勢的人文地理和傳播條件,徐州地域與儒道釋三家文化源流有著特殊的不解之緣。立足傳統文化源頭,研究儒道釋思想形成、傳播和發展與徐州的關系,揭示徐州地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對于區域文化史乃至傳統文化研究均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兩漢時期徐地歷代楚王、彭城王和下邳王及有關守相,大都能夠承傳發揚儒家學術,形成徐地蔚為大觀的封國儒學文化,在學術人才、流派和水準上,都與齊魯儒學區域逐漸融為一體。這種繁盛局面持續400年之久,占了中古史的1/5時段。道家創始人是老子,在老子思想體系中,楚文化是孕育其道家思想的重要背景,并對道家具有主干的影響。然而,老子又廣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其中主要有周文化、包括了徐沛之地的宋文化乃至整個東方的東夷文化。大約在西漢后期,佛教流傳到大月氏向西域的安息大夏康居,并且隨著絲綢之路的溝通,開始傳向于闐龜茲等國。至兩漢之際,佛僧入華傳教譯經,佛教逐漸在中原地區傳播,并且沿著國內主要交通線向東部擴散,一直深入到徐州地域。

2.山水文化。徐州城四面山阜環繞,山文化積淀亦十分豐厚。徐州位于江蘇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黃淮沖積平原。徐州四周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環繞,自然圍合城市空間,構成一個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環境;同時徐州水體豐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黃河故道與京杭運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龍湖與整治后的黃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帶,為古城增色。山水環抱的徐州區域格局,正是中國古代人們追求城市與自然和諧的觀念體現與實踐結晶,更加暗合了極具特色的“風水”營建思想。云龍湖十八景:桃霞煙柳、杏花春雨、荷風漁歌、蘇公塔影、石壁留蹤、臨湖嘗鮮、兒童稚趣、寒波飛鴻、長堤雪月、別有洞天、果樹盆藝、水上世界、萬人游波、湖濱垂釣、沙島渡閑、云湖泛舟、湖光燈影、索道滑道。

3.戰爭文化。自古以來,發生在徐州的戰爭,僅有記載的就多達400余次。兵家為何必爭徐州?這是因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徐州,史稱“北國鎖鑰”,“南國重鎮”,在南方軍事家眼里,占領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開北方大門之鎖的一把鑰匙;而在北方軍事家眼里,奪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領了向南方進軍的橋頭堡。徐州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個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辛亥革命領導人黃興曾這樣評價徐州的戰略地位:“南不得此,無以圖冀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是勝負轉戰之地。”數千年來頻繁的戰事,在徐州積淀了豐富的戰爭文化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具有極為廣闊的開發前景,只要認真開發利用,一定會為徐州的經濟建設和子孫后代帶來無量福祉。徐州是中國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己經有兩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比本省的蘇州、南京都要早,而且歷來為軍事和交通重鎮,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徐州被定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創造這些文化的先人足以自豪,我們這些站在前人肩膀、前世文明平臺上的現代人,應倍加珍惜這些歷經千百年歲月淘洗磨礪而延續下來的文化遺存,傳承光大徐州的文脈。文化競爭力位居全國地市級城市前列的徐州,擁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徐州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極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蘇柳琴戲、徐州琴書、徐州香包、邳州年畫、豐縣糖人貢、邳州跑竹馬等8個項目先后入選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文化擴展項目名錄。此外,還有沛縣武術、邳州紙塑獅子頭、沛縣泥模、睢寧落子舞等省級文化遺產。不論是源遠流長的邳州大墩子文化,還是新沂的花廳文化以及光輝燦爛的兩漢文化,還有血脈一樣構成徐州歷史文化長河的,都有其獨到的個性和非同尋常的價值。

二、當前徐州歷史文化保護的現狀

(一)保護歷史文化的原因

徐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第一,具有傳承連續性。不僅貫穿整個徐州文明史的始終,而且許多類型的文化資源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和創新。這說明徐州歷史文化極具活力,對中華民族文化具有持續性貢獻。這種文化基因在歷代徐州人身上傳承滋長,會體現為徐州人執著、活躍的品性。第二,具有地域不平衡性。這種時空分布的不均衡,真實地反映出徐州歷史文化的流動性和地域特色,而思想文化大家的頻繁出現以及行政區劃的獨立,增強了區域內文化的交融,成為凝聚市民意識的文化基礎。這對今天仍有啟示意義。第三,具有兼容性。這種兼容性文化氛圍,養成了徐州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基因。近現代以來,徐州人每每能引領風氣、敢為人先,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也是我們繼續改革開放、建設美好徐州的精神動力。第四,具有較強的輻射性。輻射性展示了徐州歷史文化遺產強大的生命力,也突出了徐州對祖國大家庭的貢獻,有利于培養徐州人民的自豪感。

1.歷史文化遺產的不可復制性。我們見到的,都是發展中的城市,那些過去的記憶,很多都已經被一點點的抹去,或者正在消失,是不容忽視的現實。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記憶。僅就這一點來說,保護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徐州歷史文化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對市民進行歷史教育,實地觀察體驗了解,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文化遺產對徐州有多么重要。文化遺產可以加徐州市民對徐州城市的自豪感,也可以以史為鑒加強市民的緊迫感。

2.“文化遺存”正面臨被湮沒的境遇。歷史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每個城市的歷史,都融入了那個城市代代相傳的精神,這是一個城市不竭的力量之源和繼往開來的精神財富。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一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是蒼白的,是沒有精神支撐,也是沒有前途的。如果沒有文字的記載,每一塊現存的磚瓦就是記憶的線索。即使有文字的記載,或者有幸代代相傳的口頭流傳,現存的一磚一瓦,就是佐證。

3.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程度不夠高。有一項報告顯示,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在中國公眾的心中,文化遺產保護的地位遠遠不及環境保護,認同比例為17.1%:57.6%。這樣的比例讓人驚醒,文化遺產保護要深入人心,已經刻不容緩了。

(二)當前徐州歷史文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徐州市高度重視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市、縣、區各級政府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法規體系初步形成;相關的保護和利用機制初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級管理機構和組織;構建了相關的經費保障機制;有些地方和單位摸索出了一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俱佳的保護和利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在徐州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像徐州獅子山、小龜山漢代楚王墓的發掘保護以及徐州博物館新館、漢畫像石館的建設等都體現了較高的水平。但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面對徐州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也犯了許多的錯誤,人為的造成大規模的開發性的破壞,從而割斷了徐州文脈,埋沒了民族文化。諸如在徐州戶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臺衙門、云龍山漢代采石場、徐州城下城遺址等等文化遺存的保護方面,都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損失。尤其是在最近徐州護城石堤的保護和利用上,集中暴露了負有直接責任的一些政府等工作部門所存在的漠然麻木、無知軟弱、癱誘扯皮、不作為、亂作為乃至縱容破壞、無視法律等等極不正常的問題。

1.脫離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總體規劃的指導,缺乏與之相配套的、較完善的有關法律、規章的保障。在20年的城市建設中,徐州盲目地進行城區改造,許多項目并沒有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也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法律、規章的保障作用,導致徐州局部山水環境遭到破壞;新的城市干道與廣場體系大大弱化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古城內的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除了南門外戶部山一帶還有保存價值較高的民居街區外,其余城區傳統風貌已基本不在;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古城真實的歷史風貌;相當一些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蕩然無存,歷史街區也在迅速消失。

2.建設現代化城市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關系如何處理仍不明確。保護和發展的矛盾,是世界上一切歷史文化名城普遍面臨的問題。歷史文化名城作為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只有加強保護,才能更好地延續名城特色。離開保護談發展,必將犧牲歷史文化名城。而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應該處理好保護與利用之關系,將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作為規劃的一部分,以期更好地發揮文物的價值,反過來也促進了文物本身的保護。近年來,徐州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大規模危舊房改造,導致了徐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尖銳化。不僅使大量文物資源受到損害,更多的是傳統的環境空間迅速地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徐州正從一個歷史悠久、城市特色鮮明的古城變成一個缺乏地區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城市魅力正在消失。戶部山是徐州深厚歷史文化的見證,文物古跡豐富,有戲馬臺、臺頭寺、文昌祠、三義廟、東坡祠等,尤其是山上的明清古民居,更是徐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所在。然而遺憾的是,戶部山僅留存了幾幢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其他房屋全部拆光,稱之為歷史街區稍微有些勉強。

3.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缺乏深入、明確的內涵研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內容除了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外,還包括人文環境、風俗習慣、藝術、城市景觀等。在徐州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包括曲藝文化、民間工藝文化、飲食文化、徐州傳統廟會等一系列涉及徐州傳統文化、地方風俗以及傳統商業等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內容都有了明確的規定,然而在具體的規劃實施過程中,卻缺乏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具體措施,成效甚微。近年來,徐州市政府部門很重視保護歷史文物,并籌措了大量的修繕資金,然而仍存在著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不夠的問題。同時對大多數具有極大歷史價的兩漢文化、名勝古跡,仍然缺乏有效利用,管理體制也不是很規范。此外,現有基礎接待設施容量不足,與城市道路交通體系銜接不夠完善,缺少充足的交通集散與停車場等設施用地,對文物保護區未來的保護與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

三、徐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規劃的措施及建議

1.政府應高度重視文物事業的發展。堅持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領導責任制,明確目標任務,加大工作力度,這樣才能有力地推動了文物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深入地宣傳徐州古城的歷史和文化特點,文物古跡與風景名勝的價值和地位,利用歷史遺存和革命遺跡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公民愛護歷史文化名城和保護人文與自然資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熱愛名城、保護名城”的共識。徐州市政府出臺《徐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設若干經濟政策的意見》,明確了文物保護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對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物單位門票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在選址、立項等方面給予優惠,指標優先安排,用地實行行政劃撥,有關稅費給予減免。近幾年,徐州市通過劃撥土地,增加投入,減免有關稅費等措施,先后投入近5億元用于文物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為文物保護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文物部門應注重文化遺產的發掘和搶救。重點加強漢代墓葬的搶救保護工作,先后發掘了獅子山楚王陵及陪葬俑坑,羊鬼山漢墓陪葬兵馬俑坑,土山三號、四號漢墓,睢寧劉樓漢墓,馱籃山漢墓陪葬俑坑等重要遺存,增加了徐州漢代王陵墓葬的內涵;發掘了火山西漢劉和墓、翠屏山漢劉治墓、碧螺山漢墓、鳳凰山漢墓、奎山西漢墓群等一批重要的漢代中型墓葬。在舊城改造中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配合舊城建設搶救一批反映明清時期歷史風貌和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古街巷,搶救保護10余處古院落,保存房屋500余間,面積7000多平方米。

3.應積極鼓勵、支持、引導民營博物館建設。在先后建立中國圣旨博物館、錢幣博物館、銅鏡博物館和張伯英藝術館等私人博物館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博單位在市內外的地位和影響力得到加強,徐州博物館2002年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淮海戰役紀念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館、獅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以,徐州更要保護好這些著名的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徐州城市的象征,也是徐州榮譽的標志。

4.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物交流、陳列、展覽活動。加大徐州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宣傳力度,積極與國外友好城市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對于分別在奧地利、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成功舉辦了“中國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國徐州漢代文物珍品展”、“中法史前文明珍品展”等,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在突出楚漢文化特色的同時,注重發揮徐州歷史上名人輩出優勢,積極開發彭祖、劉邦、蘇軾、張竹坡、李可染、馬可等歷史人物的文化遺存和傳奇故事,修復古跡,建造場館,做好名人文章,進一步提高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充分發揮徐州地處戰略要地、戰爭遺址較多的優勢,綜合開發楚漢相爭、三國交兵、淮海戰役等戰爭遺址遺跡,組織開展重大戰爭史料研究,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戰爭文化。

5.文化遺產要整體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徐州文化遺產反映了徐州的重要特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對市民進行歷史教育,明確文化遺產對徐州的重要性,讓全市市民行動起來,以身作則,來保護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遺產。在《徐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基礎上,應盡快編制具體的詳細規劃和相關規劃,處理好城市現代化建設和保護古城風貌的關系。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文物、森林、山石資源保護法規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法規。根據徐州具體特點,制定并頒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法規,包括《徐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徐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文物保護、園林風景保護法實施細則等。研究制定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相關政策。

6.做好歷史文化遺產的建檔工作,對現有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區進行清理整頓。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建立檔案。積極主動開展地下文物查勘工作。對現有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區要進行清理整頓,不斷改善環境衛生,改造或拆除影響環境的占地亂建物,嚴格限制影響城市風貌的新建項目,依法限期治理對現有污染嚴重且對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有嚴重影響的工礦企業。

7.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沿革、文物資源、范圍界限、環境狀況等進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完整的資料。同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文物保護組織,配備必要的人力、技術力量,加強對文物的發掘、考證、定性、評審、申報和維修養護等保管工作,加強對繼承和發揚名城傳統風貌和文化特色的研究。建議成立徐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對保護規劃的實施進行協調與監督,在計劃和財政預算中單獨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經費。除此外,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初步建立歷史名城保護的資金保障機制。

作者:殷獻茹 單位:徐州市委黨校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