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對策

時間:2022-08-30 02:54:40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對策

摘要:文章以入選國家級四項“非遺”保護名錄研究為例,在蘭州市認真落實中央以及省里關于非遺保護傳承的各項決策部署,創新工作思路,加強政策扶持,夯實傳承基礎,注重活化利用,推進非遺保護已取得實效的基礎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豐富傳承人人才培養方式、提升數字化建設能力,為未來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對策

關鍵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承與保護;對策研究

一、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概述

在過去的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們的生活是一種“共生”關系,與人們的生活須臾不可分離。蘭州是甘肅省會,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重鎮,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創造了絢麗多彩、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也孕育了豐富且極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和永登高高蹺這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蘭州太平鼓是蘭州地區特有的民間鼓舞形式,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蘭州鼓子是流傳于蘭州及其周邊地區,以蘭州方言為語音行腔的一種牌子曲類民間曲藝形式,在蘭州地區曾經是家喻戶曉的文化娛樂方式;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是蘭州人民在逐水而居的歷史進程中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成果,是體現農耕文明和“天人合一”理想生活的具體實踐;永登高高蹺也叫苦水高高蹺,是苦水街村的“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這四項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項目劃分為三類,目前共有國家級代表傳承人6人;即民間舞蹈類:蘭州太平鼓,擁有國家級代表傳承人繆、魏永宏;苦水高高蹺,擁有國家級代表傳承人巨海全;曲藝類:蘭州鼓子,擁有國家級代表傳承人魏世發、陳增三;傳統手工技藝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擁有國家級代表傳承人段怡村。這四項也是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并于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行列。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是以蘭州羊皮筏子為代表的42項,目前擁有省級代表傳承人31人,這些數據無不證明蘭州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情懷的地方。

二、入選國家級的四項“非遺”保護名錄保護與發展現狀

(一)整體保護狀況

自2006年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永登高高蹺、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這四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以來,省政府、市政府、各個區文化館就開始逐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堅持保護先行的政策,先后出臺《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認定和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形成以國家、省級代表性項目為重點,以傳習所為陣地,多層次、立體化的保護格局。積極開展理論研究,編纂出版“蘭州市非遺叢書之《蘭州太平鼓》《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永登高高蹺》《蘭州鼓子》”,出版11冊專著,取得非遺保護普查研究重大成果。縱觀10余年的保護工作,以2015年為界,第一個階段的工作主要以項目普查、申報為主,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傳承人隊伍建設,逐漸形成以傳習所為支撐的保護框架,通過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項保護機制;第二階段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圍繞各個項目的軟硬件建設,精準施策,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已基本形成了在傳承保護層面“項目、陣地、傳承人”三位一體的傳承模式,在管理層面“主管部門、項目責任單位和傳習所”三位一體的保護模式,在各個環節上明確和細化權利義務,已形成了一套“立足現實、點面結合、責任明確、運轉協調”的保護機制。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鄉村、進軍營”“五進”活動,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春節及其他重要節會活動期間組織專場演出等一系列演出活動,并逐年增加了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建立“隴上非遺”公眾號以及正在編纂的《甘肅非遺辭典》等積極有效措施,促進了我市非遺保護方式的轉型升級。

(二)入選國家級的四項“非遺”保護名錄各自的保護與發展現狀

1.蘭州太平鼓蘭州太平鼓隸屬于安寧區文化館,目前整體性保護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實現生產、銷售、培訓一條龍服務;(2)不僅制作銷售太平鼓,還制作銷售威風鑼鼓、戰鼓、攻鼓子、扇鼓、腰鼓、軍樂鼓、手鼓、熱巴鼓;(3)將鼓與其他社火用品、慶典用品結合銷售;(4)與其他非遺項目的共同保護;(5)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1]。2.蘭州鼓子安寧區以“傳承地域文脈、守護精神家園”為宗旨,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傳習所在各個環節上明確和細化了權利義務,主管部門指導把關,項目責任單位提出年度保護計劃、傳習所抓落實;(2)安寧區文化館多次組織實施蘭州鼓子進校園活動,以及在“安寧桃花會”及其他重要節會的專場演出活動,初步形成了以傳習所為支撐、日常傳承和多層次交流展演并舉的非遺保護格局;(3)已實施較為簡單的數字化管理工作,包括已故老藝人音像資料保護與發掘存檔、記錄管理,已取得了《蘭州鼓子已故老藝人演唱光盤(113首、段代表性曲目)》《當代蘭州鼓子代表性傳承人演唱光盤》《國家級傳承人魏世發演唱專輯》等成果[2]。3.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隸屬于西固區文化館,目前也已極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1)為再現水車盛景,蘭州扣扣扣市通過精心策劃,最終在段續所建第一架水車所在地“水車園”開發建造了“蘭州水車博覽園”,園內仿制建造了不同形式、不同種類的中外水車數十輪,還為大水車發明者段續立了一座雕塑,作為永久的紀念;并沿著黃河邊制作架設了12個大水車,構成了黃河兩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2)通過政府部門和廣大社會民眾的共同努力,目前,西固區新城下川村和榆中縣青城鎮峽口村的2架老水車還依然保存完好;(3)蘭州黃河大水車制作技藝被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為蘭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建立了蘭州文化集市生產基地;(4)蘭州水車已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被做成各種“禮品水車”“盆景水車”“室外觀賞水車”等系列產品,使黃河文化成為‘微縮景觀’,讓人們把黃河文化帶回家,近距離感受、觸摸水車文化,讓黃河水車文化魅力無處不在。已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遠銷北美、西歐等地,還在各種展會進行了展覽、展示[3]。4.永登高高蹺(1)永登高高蹺經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永登縣苦水鎮的支持下,于2009年在苦水街村建成了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苦水高高蹺”傳承基地[4]。(2)在多方保護和活態傳承下,苦水高高蹺“長腿善舞”走四方,在國內大型節會展示、展演300余場次,受到了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5]。

三、存在的問題

(一)數字化管理工作滯后

數字化管理是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也是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命脈所在,但是從目前已掌握的資料來看,僅有蘭州鼓子這一個項目在嘗試數字化技術,而且也是較為簡單的存檔、記錄管理,對該項目的深度開發、再詮釋較少。尤其是在2020年初這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中,民眾于家中隔離無法出門觀看曲藝類、表演類的非遺項目,只能觀看或收聽由過去錄好的音像資料。在這場對數字化技術的大考中,大部分項目存在各種問題,觀眾、聽眾的體驗感不理想。而且在早期的數字化保護中,僅僅是通過現場錄音、攝影、攝像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像、音頻、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建立以二維形式或靜態或動態展現出來,互動性和交互性都不強。因此在數字化保護與發掘方面,由于是新興學科的緣故,我市沒能充分的發掘利用豐富的資源,沒能產生與其相匹配的社會經濟效果,因此該領域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傳播力度有限

傳統的非遺傳播主要依靠口傳心授的人際傳播,影響范圍較小,而紙媒、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等大眾熟知的傳統媒體有其傳播的優越性,但它屬于平面單向的傳播方式,而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非遺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方式,但從目前我市打造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門網站和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來看,一是種類較少、二是平臺上的內容不夠豐富、三是信息更新不夠及時、四是互動參與性差。因此,未來需要提高對全媒體平臺傳播力的重視,集中力量打造、維護和拓展一批全媒體平臺,在此基礎上,再與傳統媒體整合和升級,統籌優化配置,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傳播形態,以增強傳播的實效性[6]。

(三)傳承人培養模式單一

在各種傳承形式中,家族式傳承的影響逐漸式微,師徒式傳承則更為有效。自2008年蘭州市采取措施保護入選國家級的四項“非遺名錄”以來,建立了多個非遺傳習所,積極開展傳承人進學校進社區以及培訓,并于近幾年組織傳承人參加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研修研培計劃”,旨在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綜合文化素養,經過10余年的努力,傳承人的數量及愛好者、參與者的數量逐年遞增,形成了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現代社會使傳承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學校教育的普及性及師徒傳承的提高性的結合,將成為活態傳承的主要方向和趨勢。因此,加強傳承人的理論培訓,鼓勵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課程及相關專業,完善對現有傳承人的管理機制是對目前傳承人培養模式的有力補充。

四、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傳播力度

讓更多的人、更多的群體了解認可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在已有傳播路徑的基礎上,有效利用新媒體、網絡直播等各種信息化平臺拓寬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一是依托全媒體時代傳播模式,改變傳統平面單向的傳播方式,通過雙向交互,全方位立體向公眾展示。具體做法是以新媒體傳播為首的全媒體傳播是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于一體,借助網絡和移動媒體,使傳播內容可聽、可看、可評、可學、可保留、可傳送。這種傳播方式與舞蹈(蘭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蹺)、曲藝(蘭州鼓子)等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的、可參與、可傳遞的和可觀看模仿的等基本特征不謀而合,必將成為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最佳選擇。二是把非遺項目傳承人打造成直播“網紅”。具體做法是非遺保護機構可以自覺地運用APP、抖音號、微信群、釘釘直播等網絡新平臺,開辟非遺項目傳承的新路徑,傳統與現代時尚結合,組合出“非遺+直播/短視頻”的新形式,把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演出、技藝表演、展覽展示為著力點,發動傳承人師徒之間紛紛開啟網絡技藝傳承模式,以抖音號加微信群的線上技藝傳承,引爆非遺云端的傳承新課堂,這樣大大提高代表性項目傳承的覆蓋面,學生可以圍繞項目技藝與傳承人進行交流、討論,有不懂的地方就問,傳承人可以在群里第一時間解答,有好多經驗就可以分享,讓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非遺文化成果。三是將非遺與服務結合促進公眾參與。將服務與非遺傳播相結合,立足非遺具體的案例,制定對視角、多形式、多途徑、多樣態的傳播方案,豐富傳播主題,促進公眾和社會各類群體的參與,特別是在傳播途徑上、內容與形式的把握上、細節與活動內容挖掘等各方面考慮年輕人受眾面的特點,做到年輕化、互動化,趣味化、有效連接文化遺產與年輕人,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為傳承人注入新鮮活躍的血液。

(二)豐富傳承人人才培養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核心要素是人,培養高素質的傳承人群體,是實現創新性與創新性的人才關鍵途徑。第一,要長期加強傳承人理論培訓。采取積極措施,對傳承人群體進行相關非遺類型領域的文化內涵培訓,增強其對自己所掌握技藝的認識和理論升華,更新其傳承理念和思路,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并讓其了解非遺相關的法規和政策。第二,為了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民認可度,可提倡本市在各大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課程,并且鼓勵將產業前景好的非遺項目整合設置為相關專業,將四年的學習成果轉換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就業能力。第三,完善針對現有傳承人的各項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的獎罰制度,對考核結果優秀的傳承人給予獎勵,而對于面臨困境的項目建議在政策、經濟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并發展“非職業”傳承人,即讓非遺項目融入更多感興趣的年輕人加入。

(三)提升數字化能力建設

非遺數字化建設,通過采集數據進而建立各種項目的數據庫,使研究工作者們提取出有價值的數據,從而大大加快了保護者與研究者查詢相關數據的速度,延伸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整體水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是一個綜合維度的綜合工程,包括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等內容,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府管理部門,應協調不同層面的非遺保護力量,建立體系完整的非遺數據庫,著錄、整合、檢索、備份協同,在此基礎上構建以高、清、真的5G全息投影秀、4K直播、VR漫游、等數字技術構建非遺數字博物館體系,以傳播非遺文化,一方面可以在非遺博物館和非遺展中心以實物、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現場表演等方式全景式展示,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儲存、鏈接等方法,將現場鮮活的展出與數據庫中僵化的數據聯系起來,進而達到更深廣的傳播[6]。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人與社會長期互動的過程,只有保護工作者根據現實情況對保護理念持續地作出調整,才能使得非遺保護理念與實踐相輔相成,互利共生。非遺保護理念如同非遺本身的活態性,也需要“活態”調整。入選國家級的四項“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是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通過縮影能夠促進我們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中要持續地調整和更正,并在具體的非遺工作推進中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因此,我們需要上溯非遺保護的理念,立足我市當前的非遺保護政策,結合當下我市保護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為我市未來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對策[7]。

參考文獻:

[1]趙端品.安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集[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9.

[2]北辰.蘭州鼓子人文生態[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9.

[3]北辰,趙燕林.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大水車[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周爽.甘肅苦水高高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5]北辰,趙燕林.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永登高高蹺[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6]劉筠梅.全媒體時代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分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6期.

[7]馬知遙,劉智英,劉垚瑤.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幾個關鍵性問題[J].民俗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張麗麗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