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進校園探討

時間:2022-06-04 09:47:52

導語:民俗文化進校園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俗文化進校園探討

摘要:目前,有許多具有教育愿景的學校積極向校園推廣優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也面臨著一些難題,如忽視實用文體的重要性、活動式教育與課堂教學尚未有機融合、文化建設活動缺乏有力保障。為改善這些難題,就要從把握好課堂教學,觀摩民間工藝,進行作文寫作訓練,積極開展社會實踐這些方面努力,以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師生的自豪感,促進民族文化的良好開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民俗文化;進校園

民俗文化是指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也指聚集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人們創作、分享和繼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民俗文化促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培養了民族自我完善的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優良品格。

一、民俗文化的特性

(一)延續性。中華民族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代代傳承。如,傣族潑水節,傣族人民互相潑水,迎來吉祥的新年。這種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已成為傣族的傳統節日。還有我國民間春節的剪紙、貼門神……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原始風味和民俗風情。(二)獨特性。其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習俗。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刻的民俗風情,使其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和區域化。各個地方風格、習俗都存在較大差異,各有其特點和獨特性。其二,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文化內容。端午節傳說是為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包粽子和劃龍舟。中秋節家庭團圓,一起賞月,國泰民安始終是人們的美好追求。清明節則是踏地祭祖……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扎實民風的典范。(三)群眾性。在廣大民眾的生活中,民俗文化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項組成部分。以元宵節為例,從繁華的城鎮到偏遠的山村,整個國家充滿歡樂的節日氣氛,清代詩人何義山贊美道:“火樹銀花鬧京城,萬頭攢動賞燈籠。莫怪人稱第一景,億萬星斗燦龍宮。”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燈舞更具創新性。特別是近年來,各地會經常組織一些燈展、燈謎,提升活動時代性、知識性、樂趣和思想。燈會將為人們提供展示智慧和創造力的場所,從姿態萬千的燈展之中,民眾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寶貴遺產,看到人民的智慧和技巧。許多中職院校在寒假前為學生安排了相關任務,讓學生在觀燈的同時去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性,從而將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從感性提升到理性。時代的發展為民俗文化增添了現代感,教學的社會功能在現實生活中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二、中職學生以當地就業為主

根據中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的成才方向相對明確,主要為自己的家鄉建設提供服務,并且這部分學生所學專業也由于一系列訂單特色而呈現非常強大的地域性,可能是某個博物館的解說員,也可能是某個旅游景區的工作人員等,不管哪一行業和崗位都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不僅要具有良好業務素質,還必須提升自身交際水平,更為全面、詳細地掌握當地相關行業文化。這也體現了因需設教、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理念。中職學生學習成才后絕大多數要在本地就業,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體制的完善,現代中等職業教育走上了校企合作的道路。這樣,在學校接受培訓的學生必須符合雇主的要求,外部質量必須優秀;內在素養上必須有很好的溝通能力,了解當地人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有團隊合作精神和獨立工作能力,能很快地融入集體等。所以,中職語文教育離不開地域文化。中職學生的地域認同感很強,他們生存的地域文化,比如言語、思維方式、人生價值觀、居住方式、生老婚嫁禮俗等等潛移默化地養育、影響著他們。反過來,這種地域文化對中職學生的成長、成才、生活、就業又提供了機會和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中職院校學生具有諸多優勢,而地域文化是最為鮮明的一項。正因如此,對于中職階段的教育而言,必須不斷提高對中職院校學生自身優勢的重視程度,針對當地建設以及發展,為其提供更好服務,以最快速度培養中職院校學生,讓這些學生在建設一線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其成為生力軍。“中職學生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特點與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點科學嫁接,為中職教育開辟了新路,也為中等職業學校就業創造了機會,拓寬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的思路。

三、民俗文化進校園的重要性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為一個主要亮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正因如此,在中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價值。民俗文化進校園能夠使中職生了解和學習民俗文化,把傳統民俗文化中正確的、與時俱進的內容繼續發揚光大。民俗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同樣適應社會發展,要把這些優良的民俗文化傳承下去,就要用這些傳統美德規范中職生的日常行為,挖掘隱藏在民俗文化中的教育功能,讓學生也欣賞并參與民間活動。這樣,學生也可以獲得額外的休息和放松時間,也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民俗文化可以保持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是后代傳承文化的基礎。讓民俗文化走進校園能夠增強中職生對本土鄉情、民俗文化、家鄉歷史的感知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其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面臨的難題

(一)忽視實用文體的重要性。在民俗文化中,中職語文課本包含的實用文體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必須將其充分體現于中職語文教學中。在中職語文課本中,每一個單元后都有一個實用文體小知識,不過由于高考對口升學考試并不將其作為重點,所以通常忽視了這一部分的重要性,甚至將其去除,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沒有精力教學。(二)活動式教育與課堂教學尚未有機融合。在實踐過程中,傳統文化進校園停留于表面。有些學校只有在外部環境的裝飾和一些分散活動的發展中才涉及傳統文化,學生在活動中往往會誤解文化經典的內涵。課堂教學不能全面貫徹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德育工作。傳統文化研究尚未提升到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水平,忽視了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三)文化建設活動缺乏有力保障。由于缺少資源以及學習氛圍,學生學習民俗文化的信心難以長久保持。如果只是簡單的閱讀和記憶,會讓學生覺得很無趣,學生無法長期保持學習熱情。并且沒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相關的教育活動也很難在校園中展開。同時,學校也要保持一定的發展和創新,以確保“傳統文化進入校園”的活動真正被實施并取得實效,而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學校方面也會有一定的困難。

五、民俗文化進校園的具體措施

(一)把握好課堂教學。學校要重視和支持民俗文化,可以嘗試開設民俗文化選修課,激發學生學習民俗文化的興趣。保證學生可以學到正確、完整的理論科學,奠定夯實的理論基礎。也可以把民俗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改革課堂教學考核方式,從注重結果考核轉變為注重過程考核,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鼓勵學生要積極參與民俗文化課堂,認真聽講,主動和教師交流,并積極傳播民俗文化。另外,物質世界的規律是永恒在運動的,因此文化也會不斷地變遷與改革。世界上不同的民族群體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變化是永恒的,在進行歷史文化的繼承過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發生變化,因此必須要正確地把握好文化發展的規律,通過不斷創新,不斷強化民族文化的活力生命力,使其不僅能夠保持本身原有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思想政治價值,還能夠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要從適合學生的文化開始進行延伸和滲透,去粗取精,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尊重歷史民俗文化的發展規律,嘗試著運用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民俗事件滲透到文化教學當中。(二)觀摩民間工藝,進行作文寫作訓練。就中職語文作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豐富學生感知與寫作素材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工藝品商鋪,由商鋪的師傅為學生講解工藝品所用材料、生產工藝以及所蘊含的文化等,并且還可以安排師生參觀生產車間。學生可以和技術工作者溝通交流,還可以嘗試親手制作,既可以增加學生對民間工藝品的理解深度,也能夠激發他們的興趣。在參觀結束之后,教師可因勢利導,讓學生針對參觀活動,以此為內容,從各個角度練習寫作。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學生文思泉涌,獲得良好指導效果。在很長時間中,中職生始終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就算是身邊的民間文化也往往缺乏了解,對此類資源進行挖掘,由此為語文教學提供服務,特別是為作文教學服務,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學習效果。(三)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在新時期,中職生絕不應該只是“死記硬背”地讀書,也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我國民俗文化有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各中職院校可以結合民俗文化的這一特點以及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本校的民俗文化學習計劃。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寒暑假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并將活動圖片上傳至家校群。還可以讓學生在假期去尋找民間藝術家,學習做毛猴、捏面人、畫兔爺、畫臉譜、編中國結、繪制風箏、絲襪花、串珠、剪紙等民間手工技能,通過實踐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挖掘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創造了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主要取決于年輕一代。因此,對中職院校學生進行民間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心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婷,魏同玉,孫寬寧.民俗文化的學校傳承問題[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7(11).

[2]郝忠彬.民俗文化進校園的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4).

[3]王喜琴.發揮民俗“乞巧”文化優勢,建設校園文化的思路與策略[J].神州,2019(1).

[4]張麗.小議“民族民俗”文化進校園的必要性———“民族文化走進校園”課題研究論文[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作者:高菁蓮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