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對策
時間:2022-06-09 04:13:31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南地區縣域經濟發達,農民收入高。2013年,蘇州農民人均純收入21578元;無錫農民人均純收入20587元;常州農民人均純收入18643元。公共文化設施投入較多,蘇南地區各城市都建成了“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較為完善。比如,過去5年來,常州逐步形成了市、縣(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鄉鎮(街道)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室全部達到了省標準,超過2000m2的鄉鎮(街道)文化站比例為40%。蘇南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工業經濟發達,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來就業。因此,外來人口較多,尤其是外來年輕人較多。如蘇州的甪直鎮本地人口6.5萬,外來人口8.5萬;千燈古鎮本地人口5萬,外來人口7萬;無錫的碩放鎮本地人口4.5萬,外來人口約5萬;梅村鎮轄區內戶籍人口只有3.2萬人,外來新市民近8萬。這些鎮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龐大的外來人口已經成為本地經濟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從年齡結構來看,這些人員中絕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50歲左右的父母輩或爺爺輩的外來務工人員比例不高。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有的已經成為本地新市民,但是絕大部分都是以流動人口的身份存在。他們沒有固定住所,也很少能真正融入本地,有些還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同時,這些外來人員中,由于年齡結構的不同、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原因,妨礙了外來人員享受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雖然,公共文化建設投入較多,但實際上,蘇南地區的農村人群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效果上,還是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1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城鄉差別大
蘇南地區各城市市區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但是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存在數量少、年齡偏大、素質偏低、專業不精和骨干斷層等問題,而且定期對人才的培訓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如蘇州的文化人才,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市區各文化服務單位。據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綜合信息網介紹:2013年,全市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系統成功增選省“333”工程第二層次1人、第三層次5人。一批優秀藝術人才獲得“梅花獎”、“十藝”節優秀表演獎、戲劇節優秀表演獎、首屆江蘇省“紫金文化榮譽獎章”等榮譽。全年共引進各類人員21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4名,人才總量進一步擴充,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江陰市是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較好的縣市,但是,全市文化隊伍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難點:一是文化人才隊伍結構還不盡合理,存在著年齡偏大、人才斷層等問題。二是工作質量還不高。少數單位不同程度存在編不在崗,兼職現象,造成文化工作人員很難集中精力抓本單位的文化建設;三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還比較缺乏。常州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據“常州市農村文化建設現狀的調查報告”提供的情況看,目前常州農村文化服務人才嚴重不足,有特長的人才十分缺乏,且年齡大、素質低,無法滿足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農村文化服務需要。
1.2文化設施的結構存在失衡現象
蘇錫常是江蘇經濟最為發達區域,但是在經濟發展快速進行同時,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服務卻沒有能夠與經濟同步發展。由于鄉鎮合并,原鎮政府所在地文化設施建設和維護不夠、不被重視。周邊農民無法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少了,不便性增加了,“15分鐘文化圈”在農村不能得到保證。2007年,有些專家提出了應高度重視經濟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問題,指出了農村存在著“在農民家庭文化娛樂生活中,電視、麻將唱‘主角’,讀書氛圍減弱;農民工文化生活貧乏;尤其是符合新型農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相對匱乏,公益性的文化設施太少”等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如常州的春江鎮(如今的春江鎮是2003年10月由原來的圩塘、魏村、百丈、安家4個鎮合并設立春江鎮,鎮政府駐圩塘。),在2012年已經成功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首批示范鄉鎮,并在2014年實現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達3.14平方米的目標。但是并不能說明農村居民享受服務的均衡性。如鎮政府所在地的原圩塘鎮,文化設施較為齊全;而在安家、魏村和百丈等地,由于鎮政府已經搬離,基礎建設幾乎停滯,文化設置更是不增反減。雖然在武進召開第23屆蘇錫常通群眾文化信息交流暨理論研討會上,蘇錫常通四市展示了各自創建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的先進經驗,但是,這與蘇錫常地區廣大農村群眾的整體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蘇錫常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其中主要是農村存在的問題較多。有的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的針對性不強,多信息服務處于傳統的被動傳遞狀態。如文化活動室的活動方式較為傳統,無法吸引青年人。活動次數存在持續性差、影響面小、主動性弱等情況。
1.3外來務工人員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不足
作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的蘇錫常來講,在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蘇南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外來務工人員集聚區域不斷出現,生產企業的廠房內、建筑工地的臨時房內等都成為新的外來人員集聚地,但是,這些從事私營企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90%以上沒有業余文化生活。大多數中小型私營企業缺乏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文化設施。蘇州市實施了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共享”工程。全市文化主管部門歸口管理的國有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不斷豐富免費開放的內容和形式,積極引導外來務工人員走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公益性文化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藝術輔導培訓、圖書閱讀、藝術鑒賞等服務。專門舉辦“迎新年———新蘇州人優秀新節目展演”,精選來自全市的18個作品、近300名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為外來務工人員展示藝術風采提供了良好平臺。另外,還制訂了《蘇州市公共文化服務指南》(城區),確定了面向包括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在內的基本文化服務內容和量化指標,并免費向外來務工人員派發等。但是,就整個蘇南地區來講,絕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特別是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人員來講,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還是很有限。一是因為這些務工人員的文化層次不高,對現代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能力有限,二是因為“90后”外來務工人員,對傳統文化服務項目不感興趣,出現了“用不起、不會用和不愿用”的“三不”現象。這就為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內容和服務方式、服務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2蘇南地區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對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要求。以“完善體系、提升效能、促進均等”為重點,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完善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信息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發展迅猛,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建設,還有傳播手段,都是帶來了革命性的深刻影響,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和互聯網時代的受眾需求,切實轉變工作思路,注重服務效果呈現,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2.1運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被動服務模式
開展精準調研,減少盲目投入,推行“菜單式”服務。轉變服務思路,變“我給你收”為“你需我送”。在互聯網時代,文化服務要變成公眾主動參與的一項活動。參與性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沒有主動參與,文化服務沒有開放思維,讓觀眾參與、體驗、分享,任何文化設施要達到服務效果最大化,是不可能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包含了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一代,沒有符合他們興趣的文化服務,必將會使服務面越來越窄,影響越來越小。
1)運用互聯網思維,首先必須解決網絡傳播方式與傳統方式融合的問題。這種融合,不是簡單把原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直接搬到網絡服務當中來,而是要帶來服務理念、服務手段,包括內容、業務流程方面的變革。這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當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2)運用互聯網思維,其次要考慮公共文化隊伍素質的問題。年齡偏大、觀念落后、知識結構陳舊,難以適應網絡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的要求。對存量的公共文化隊伍,可以考慮培訓,想辦法優化。對于增量部分,一定要有嚴格的準入標準,掌握現代信息新技術的人員可以加入到隊伍當中來。
3)運用互聯網思維,再次是考慮網絡文化資源整合的問題。目前,網絡文化資源分散在不同的公共服務機構,包括文化系統、教育系統、科技系統等,通過網絡進行資源整合是有效的手段。整合的內容,包括政府內部的資源要整合,企業、公共部門、社會組織等的文化資源,也要整合到一個大平臺中,共建共享。在這個平臺內,企業、公共部門、社會組織都能夠發揮各自的社會責任。
4)運用互聯網思維,最后還要考慮可及性。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物理上的可及,一個是從成本上、從費用分擔上能夠可及。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形成網絡環境下的全覆蓋。要加大遠程開放力度,讓農村居民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甚至免費使用這些網絡文化資源。
2.2完善傳播鏈條,注重服務對象的效果反饋
調整考核的指標體系,突出服務效果的考核。文化服務,從設施的建設到文化產品的形成,完成文化傳播的一個過程,文化服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傳播的過程來講,這只是前半部的過程,缺少被服務對象的反饋,整個過程是不完整的,也不能體現服務效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地都出臺了很多措施,并且有考核體系建設標準。在這些體系中,考核內容一般都集中在“領導重視、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資金人才和技術保障措施以及被各級媒體報道的加分項目”。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標準,也是從“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方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組織支撐方、資金、人才和技術保障措施落實方面和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方面”來考核,從整個考核體系來看,只有最后少量關于服務效果的考核要求,而且從操作性上來看,比較虛置。沒有采用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分析方式來評價服務效果。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體現“現代性”?有人提出,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規范,以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促進均等化服務;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和方式的多元化等。構建的視角,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建和管”上。雖然也有人提出“還要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建設的制度保障。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滿意度指標,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加大群眾滿意度測評方式的應用,強化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監督。”雖然意識到服務的效果問題,但思維方式沒有變。只有重視和突出服務效果的考核,才能提升蘇錫常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當然,農村文化實施內服務項目的確定,還應該廣泛聽取農村居民真正能夠表達他們真實的需要和意見,才能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各級政府在進行農村公益文化建設時,應該建立一種聽證制度。如用多少錢、占多少地、設計成什么樣式、有些什么內容,都應該聽取農村居民意見,這樣才會使老百姓滿意,使廣大農村居民有獲得感,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投入才能達到最大化的理想效果。
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 上一篇:礦區安全文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民族文化藝術在高等教育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