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時間:2022-10-31 04:24:45

導語:淺析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一、蒼南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1.領導重視,有效保障工作順利開展

蒼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制定出臺了《蒼南縣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開展浙江省文化先進縣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文化強縣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文化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明確要求把文化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特別是縣文化事業專項預算經費從2007年100萬元增至今年的1500多萬元,增幅達15倍)。同時,我縣成立了縣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推進文化工作發展建設,及時協調解決工作存在的問題。

2.加大力度,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為積極推動鄉鎮文化中心建設,新建了一批基層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為群眾開展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和便利,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其中,縣圖書館新館已于2011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蒼南影城多廳影院改造已經完成;縣文博館、縣人民大會堂(劇院)工程已經結頂,爭取年內投入使用;縣城中心湖文化廣場工程中心湖已初具雛形,周邊配套正在抓緊完善;縣廣電中心、縣城購書中心、海西文化產業創意園等工程已完成項目立項和選址。

3.精心組織,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近年來,我縣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為工作中心,制定出臺了《蒼南縣文化精品項目扶持獎勵試行辦法》,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文藝創作生產,力推一批富含蒼南元素,彰顯蒼南特色的精品佳作,增強“蒼南文化”影響力。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我縣共有30個作品獲全國性獎項,56個作品獲省級獎項,97個作品獲市級獎項。

二、蒼南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和措施

雖然,我縣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如: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較低,文化事業經費財政投入人均指標較低,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文化產業大而不強,行業整體利潤低,文化遺產開發缺乏人才和經驗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研究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我縣將突出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1.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

財政投入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蒼南是省定經濟欠發達縣,雖然縣委、縣政府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從不吝惜,每年文化事業專項預算增幅名列前茅,但由于起點低,絕對增加額與發達地區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快速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逐步完善,對財政資金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

2.要提高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

近年來,我縣公共文化設施日漸趨多,但總量仍然不足,人均指標偏低,且公共文化設施開放使用率不高。為此,我縣要根據省、市有關文件,努力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強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免費開放。并進一步完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場所周邊環境整治,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充分發揮文化陣地的功能。

3.要進一步豐富農村社區文化活動

一些農村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缺少互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強,不能很好地滿足社區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我們將逐步要求每個社區建立自己的業余文藝表演隊伍,通過資金補助、技術輔助、硬件支助等手段推動農村文藝隊伍的建立和表演水平的提升。

4.要大力培育新興文化產業

我縣文化產業以印刷業及相關產業為龍頭,總體上在文化產業系統中處于底端,嚴重影響著我縣文化的創新發展和品位提升。引導印刷、禮品、臺掛歷、文具用品繼續走產業集群化發展模式,重點打造“一園三區”文化產業品牌,即要建設浙南(海西)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印刷包裝工業示范區、文具禮品生產示范區、臺歷掛歷加工示范區等三個基地。積極創建印刷業創意設計、工藝改進、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平臺,為印刷業的提升提供專業化的創新和創意設計服務,提高印刷產業的附加值。

5.要加強文化遺產開發工作

我縣對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宣傳推廣力度弱。我縣在抓好文化遺產保護面上工作的同時,重點推進礬礦遺址申報世界工業文化遺產和金鄉古城保護開發,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力求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開發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新路子。懇請省政府組織專家赴金鄉調研考察古城保護開發工作,召開浙南抗倭體系研討會,進一步梳理明晰我縣抗倭歷史和金鄉古城開發思路。

構建覆蓋蒼南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重大任務。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地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開拓創新和持之以恒,不斷提高河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

本文作者:朱強工作單位:溫州市蒼南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