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視角的體育資源開發研究
時間:2022-04-28 10:29:59
導語:空間視角的體育資源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觀體育本質的再認識
“景觀體育”由“景觀”與“體育”組合而成,但它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城市形態與城市功能的有機結合。發展城市景觀體育是為了謀求城市的發展,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最終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在景觀體育資源開發實踐中,既要與時尚運動相結合展現城市活力,也要與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相結合展現城市魅力;既要展現景觀的視覺效應,又要注重與城市體育功能的有機結合,不可有所偏頗。若只注重景觀形態,往往忽略體育功能的發揮,看上去很美但缺少實用價值;若過于注重功能又往往忽略形態,造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尷尬,從而喪失特色。城市景觀是城市生活的反映,城市景觀體育則是人類體育活動與城市物質空間形態之間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景觀體育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景觀之間的互動,互動的形式是體育活動。從生活體育的角度講[1],城市景觀體育應為城市生活服務,它是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景觀體育不應僅限于彰顯形象和政績,同時也必須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另外,城市景觀的公共性與體育的公益性決定了政府應作為景觀體育的主要供給者,但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第三方組織”的不斷成熟,可向后兩者逐步過渡。
研究區域概況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明確提出要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重中之重。按照“港為城用,城為港興”的戰略思想,臨港新城作為洋山深水港的配套,其規劃始于1998年,2002年開始進行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臨港新城是上海“一城九鎮”及“1966”規劃中的建設重點,在大浦東“7+1”板塊確定后,臨港新城占據了“二席之地”——臨港主城區和臨港產業區。臨港新城地處上海市東南一隅,位于上海市濱江沿海城鎮發展軸的“拐點”和重心區位。規劃人口83萬,規劃用地面積約296.6km2。主要分為城市功能區和產業區兩大功能區塊。其中城市功能區由主城區(中心區)和萬祥、泥城、書院、蘆潮港四個城市社區組成。以兩條高速公路將整個城市分隔為主城區、主產業區、綜合區、重裝備產業區和物流園區,四大片區城市建設用地中間設置成片森林[2]。主城區以滴水湖為景觀核心,形成典型的“田園城市”布局模式,骨架道路及功能分區呈環狀和放射狀向外擴展,形成“水中漣漪”。在空間布局上可歸結為:1個中心、4個城市環帶、24個“城市島”居住區、2個大學園區[3]。形成3個環帶:第一環帶以商務、辦公為主;第二環帶為城市公園,以綠化為主,是新城之肺,期間錯落布有社會公益設施;第三環帶為居住區,建筑密度相對較低,社區中貫穿大型楔形綠地[4]。臨港新城基本規劃目標是成為上海東南地區最具集聚力和發展活力的中等規模濱海新城,2020年后初步建設成為上海輔城。臨港新城將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魅力城市、活力城市、生態城市、綜合型城市,被譽為“生活著的展示館”;逐步建設開發一批文化旅游項目,并圍繞城市功能著力打造包括生活和居住等在內的五項功能體系。因此,打造新城人居環境,強化城市游憩功能,顯得特別重要。
臨港新城景觀體育資源開發策略
空間是城市地理學和城市規劃學的共同研究對象,從城市空間要素的角度分析臨港新城的景觀資源,較適合作為本研究的視角。根據臨港新城規劃,其優勢景觀資源主要體現于以滴水湖為核心的水系資源(包括沿海海域),除此之外,道路、廣場、綠地、公園等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其它要素則無太大的先天性優勢。因此,應圍繞滴水湖水系,形成以打造城市濱水景觀體育空間為主,道路、廣場、綠地、公園景觀體育為輔的總體開發策略。由景觀體育的概念及本質可知,景觀體育的開發應側重景觀的開發和體育功能的開發兩個方面,使之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城市發展及全民健身服務。城市景觀體育資源的開發,應著重從空間布局、內容選擇、參與人群、時間安排4方面入手。城市濱水區是城市陸域與水域相連接的區域。它作為城市建設用地與水體開敞空間的邊緣,是城市水陸生態交錯地帶,包括水域、陸域及水陸線3部分組成。濱水空間因其在擁擠的城市中具有開闊的水面而成為當地居民及旅游者喜愛的休閑地。濱水空間的開發建設增強了城市的可識別性,通過在濱水空間開發景觀體育資源,可增強城市實體空間的歷史文化積淀,展現當地地域特色及風土人情,形成人文關懷。發達國家針對城市濱水空間資源都有相應的規定,如江河湖海岸一定范圍內不能作為建設用地,但可以作為開敞空間供人們進行(景觀)體育活動。滴水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工湖之一。以滴水湖為中心,“三漣七射”的空間形態構成滴水湖水系的主格局,是臨港新城的地標性景觀。滴水湖作為臨港新城主城區的景觀核心、生態調節中心,湖面廣闊,風景秀麗,環湖有8km的景觀帶,湖中布有3個不同功能定位的島嶼——北島、西島、南島。其中南島占地約14萬m2,被規劃為水上休閑娛樂島,規劃設有游艇俱樂部、游艇港灣等設施,南島將形成具有舉辦大型國際水上運動賽事能力的水上運動休閑中心。這些條件為打造濱水景觀體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載體。2007年中國國際摩托艇明星對抗賽在滴水湖上成功舉行,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滴水湖可開展的景觀體育項目較多,在此僅以賽龍舟為例進行設計。龍舟賽場對水面的長度、寬度、水深等有一定的要求。滴水湖湖水清澈,水面廣闊平靜,總面積5.56km2,直徑2.66km,平均水深3.7m,最深處有6.2m。另外,由于是人工湖,滴水湖中沒有暗礁和其它障礙物,賽前可以對航道內的水草進行及時清除。由此看來,滴水湖水體資源能夠滿足龍舟賽場的基本要求,具備開發的可能。空間布局安排主要考慮到龍舟賽場的特點、滴水湖水體資源布局以及便于觀眾觀看的距離等因素。滴水湖近似圓形,南島處于滴水湖最南端,從南島往北、往東方向具有廣闊的水域,因此龍舟賽起點可設于南島,航道方向可由南向北稍偏東,或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另外,西島也可以作為起點,航道方向由西向東稍偏南。三種方案觀眾席可根據就近原則進行設置。方案確定后,碼頭的長度和寬度都應根據比賽需要設置。龍舟競渡活動時間可安排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既可以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又可以增強當地的節日氣氛,激發當地居民的健身熱情。開展初期,參與對象應以當地居民(包括在校學生)和企事業單位員工為主,作為當地居民一項重要的健身休閑娛樂活動,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健身龍舟比賽。待時機成熟后,在地方性龍舟賽的基礎上,逐漸引入一些高水平的賽事,如全國、洲際乃至世界龍舟錦標賽等,逐步將該賽事打造成城市品牌景觀體育賽事。臨港新城沿海擁有廣闊的海域,南匯嘴外海區域有港口可直通東海。臨港新城沿海海域比較適合開展沙灘排球和帆船兩個項目。沙灘排球作為當今較為流行的運動項目,融入了很多時尚元素,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帆船是一項充滿陽光和激情的海洋體育運動。將沙排和帆船兩個項目與臨港新城沿海海域自然地理環境相結合,對于這座年輕的新城來講,無疑能夠極大地展現城市活力。沙灘排球比較容易組織和開展,臨港新城擁有廣闊的天然沙灘,在現有的基礎上經過適當改造即可形成符合標準的沙灘排球場地。同時,臨港新城有著廣闊的海域,海岸線長達30km,為舉辦帆船比賽提供了必備條件。以上兩個體育項目建議放在臨港新城重要景區之一——南匯嘴觀海公園內。原因如下:①南匯嘴觀海公園地處沿海海岸,是搭建帆船運動所需的登船碼頭的首選地點;另外,大面積的沙灘為沙排比賽提供了天然的場地。②南匯嘴觀海公園是臨港新城主要打造的景區之一,園內風景秀麗,是打造景觀體育運動的良好選擇;同時把帆船和沙灘排球巧妙地融入到公園天然的環境中,也將為公園增添新的看點,提高景區觀賞及旅游價值。臨港新城規劃有豐富的公路網,特別是環湖、環林及海岸線道路,是景觀體育項目的良好載體。開展道路景觀體育項目,重點在于路線的設計。需考慮路況、距離以及周邊的風景等因素。除環滴水湖道路外,還可對南匯嘴觀海公園、臨海濕地、濱海森林公園等景觀資源周邊道路加以開發利用,讓參與者領略到臨港新城“生態公園”的城市魅力。公路運動包括自行車、馬拉松、徒步行走、競走等多種項目。在此僅以公路自行車項目為例分析道路景觀體育資源的開發。在線路設計上,出發點和終點可設在南匯嘴觀海公園標志性雕塑“司南”南側的“世界方位經緯紀念廣場”,出發后沿觀海公路行進,之后從觀海公路繞至環湖公路到達終點。線路全程約16km,參賽選手既可以領略東海海岸的迷人景色,又可以欣賞滴水湖邊秀麗的風景和臨港新城主城區的風貌,做到景觀與自行車運動的有機結合。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春秋兩季雖短但氣候適宜。因此應安排在除夏季以外的其他季節進行,若安排在“五一勞動節”或“十一國慶節”期間,不但溫度適宜,而且小長假還可起到增加人氣的作用。此外,可借助公路自行車賽事在臨港新城推行“綠色出行”計劃。作為上海三大低碳示范區之一的臨港新城,未來要打造成全球首個“世界健康之都”,并提出了優先服務大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計劃,范圍涵蓋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以及城市發展中的相關環節,其中包括居民出行系統。根據中心城區用地結構清晰、布局錯落有致以及區塊明顯等特點,臨港新中心區綜合交通規劃中提出了慢行系統的規劃建設,鼓勵在2-5km范圍內使用自行車作為購物、休閑、上學、旅游等短距離出行工具,配合步行網絡,形成慢行交通系統,為公交系統起到“喂給”作用[5]。為配合此項規劃的實施,臨港新城可在主城區即滴水湖景區附近和南匯嘴觀海公園內設置一定數量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方便城市居民以及游客出行的同時,也可用以組織以綠色、休閑、健身為主題的眾人騎車活動,讓普通民眾都參與其中,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綠地景觀體育主要以全民健身、休閑、娛樂項目作為活動內容,強調普通百姓的廣泛參與性,強調城市中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融合,在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心情愉悅的同時,身體上也得到鍛煉。臨港新城要打造“健康之城”、“生態之城”,對城市綠化有較高要求。在綠地系統上,新城規劃提出在城市總體以及各個片區均形成“生態保護殼+生態走廊+生態核”的格局;形成與上海市域片林規劃相結合的森林通廊—臨港森林—結構綠地(城市楔形綠地)—城市集中綠地的4級綠化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生態綠地、結構綠地的概念,對城市生活性建設用地周邊的楔形綠地還提出了具體的分類建設指導意見[6]。臨港新城生態綠化規劃中明確指出:約20km2的臨港森林作為“中央生態核”;沿泐馬河和大治河布局的森林通廊作為新城的保護殼;濱江沿海形成濱海森林通廊作為森林景觀帶;新城主城區和綜合區海岸線外側的灘涂作為濕地資源;整個臨港新城1/3為森林綠化區,總體綠化覆蓋率要達到50%以上;規劃城市生活區的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0%;規劃工業產業區的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7-8]。大量的綠地資源可作為景觀體育活動的依托,用作居民日常健身。適合綠地景觀體育活動的項目很多,放風箏就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項。該項目難度不大,老少皆宜。另外,由于風箏本身設計上的藝術性,該項目也是體育與藝術的一種結合。放風箏活動受天氣影響不是很大,在晴朗、有風天氣的情況下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兩季為宜。可在端午節配合龍舟比賽舉行放風箏比賽。放風箏活動對空間具有一定的要求,需在空曠、平整的地面上進行。滴水湖畔綠地面積大且平整,湖光、綠地和藍天組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適合放風箏這類景觀體育活動的開展。“欲與天公試比高”,2011年“滴水湖杯”國際友人邀請賽在臨港新城滴水湖畔成功舉辦,共分為國際友人風箏邀請賽、中國盤鷹上海大賽、浦東新區風箏交流賽和申港街道第4屆風箏賽四類比賽項目,充分展現了景觀體育的層次性。應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已辦賽事經驗及影響力,帶動當地及周邊居民的參與熱情,逐步向大眾層面滲透,力爭形成長效機制。以上僅以濱水、道路、綠地3種形態為載體,闡述了部分景觀體育項目,在實踐過程中應力求創新,例如將體育場館中舉行的傳統體育賽事巧妙地轉移到戶外舉行,將精彩的體育比賽融入到優美的城市景觀中,不僅使老百姓對比賽更有新鮮感,也拉近了廣大百姓與比賽的距離。
新城景觀體育資源開發的關鍵
針對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總體目標,臨港新城總體規劃仍是以產業為主的新城規劃,而新城的生活、游憩、居住等功能是作為其配套進行建設的,因此不可能讓整個新城規劃圍繞景觀體育為核心。相反,應注重景觀體育的服務功能,使其為產業人口的聚集發揮一定的作用。城市空間的有限性決定了城市景觀體育資源開發過程中,應注重景觀資源的多功能利用。一是需對新城景觀體育資源進行合理布局,形成基于居住人口密度的景觀體育格局;二是需注重景觀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發揮景觀資源的多功能屬性,不僅僅是景觀與體育的結合,還可以讓景觀與旅游等其它活動結合。切不可將其作為一次性投資,而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景觀資源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不同景觀資源應以某種尺度的景觀體育為主[9-11],其它形式的景觀體育為輔。但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層次景觀體育的開發,如滴水湖除了可以開展龍舟項目以外,環湖8km的景觀帶則可以打造以周邊居民日常體育活動為主的景觀體育。這樣既滿足了某些群體的競技需求,也符合普通大眾的心理預期。目前,臨港新城景觀體育應以城市居民日常景觀體育為主,以全民健身為主,兼顧競技性景觀體育類型的活動。隨著新城景觀體育資源的不斷開發,可逐漸打造不同對象的景觀體育,如面向上海城區居民的周末景觀體育活動,面向長三角區域內居民的節假日景觀體育活動,甚至可以舉辦國際性的景觀體育賽事。景觀體育是景觀與體育的完美結合,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融合。我國在景觀體育資源開發過程中往往不具持久性和恒常性,其主要原因是忽視了“人氣”和“關懷”。人文主義場所觀認為讓人們獲得良好的感知體驗,是產生認同感和場所感的重要環節。因此,打造場所精神,是關系到景觀體育能否持久開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景觀體育環境的設計與布置,加強人文關懷,是形成場所精神的重要手段。另外,注意培育城市景觀體育品牌,降低門檻,兼顧各類人群特別是普通民眾的可進入性,讓人們形成良好的感知體驗,引導和激發其不斷參與其中,從而形成長效機制。在我國,公共空間被變相私有化的現象常有發生,以往研究中也曾揭示開發商將城市公共資源與商品捆綁銷售的情況。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往往成了某些(個)社會階層或群體的特殊權利,不僅造成了社會的不公平和空間的不公正,而且嚴重影響了城市公共空間資源的可獲性,以及城市規劃的運行效率。景觀體育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其開發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質量,讓人們獲得更多的社會福利。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主題下,切不可讓景觀體育資源私有化的現象發生,為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而損害其他服務對象,特別是普通居民大眾的切身利益。城市景觀的公共性與體育的公益性,決定了城市景觀體育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從而決定了其供給應以政府為主。現實中純粹的公共物品很少存在,城市景觀體育資源并不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它是一種準公共物品。也正是因為其準公共物品的屬性,也會存在“政府失靈”的現象,特別是在轉型時期,僅僅由政府供給可能會造成其負擔過重等一系列問題。隨著市場與第三方組織的逐漸成熟,政府可逐漸將一部分景觀體育資源的供給讓渡給市場和社會,但由市場和社會供給也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和“資源失靈”的現象。因此單靠某一方供給,都會存在相應的問題。在現實運作中,應以政府供給為主導,三者之間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其合力作用,才會產生類似“環法自行車賽”這樣百年不衰的景觀體育傳奇。
城市空間要素是城市景觀體育的物質載體,從空間的視角分析新城景觀體育資源開發,為景觀體育本質應有之義。根據臨港新城的自然地理環境,其景觀體育資源的開發,應圍繞滴水湖水系,形成以打造城市濱水景觀體育空間為主,道路、廣場、綠地、公園景觀體育為輔的總體開發策略。新城景觀體育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重視景觀資源的多元利用,注意打造不同尺度的景觀體育,形成長效機制,防止景觀體育資源私有化,將政府與市場、社會供給相結合。
本文作者:張歡董寶林姚秀華蔡玉軍工作單位:上海杉達學院
- 上一篇:環境侵權行政訴訟的問題研究
- 下一篇:健康管理模式的發展概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