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演進的理性觀察

時間:2022-05-15 09:45:13

導語:高校體育演進的理性觀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育演進的理性觀察

1對高校新媒體文化的認識

1.1新媒體及新媒體文化

新媒體(newmedia)這一詞條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指依托于移動通信、數字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向廣大受眾者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例如博客、手機報、手機短信、手機微博、手機飛信、手機廣播電視、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1]。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即時性、個性化、海量性、多媒體、超文本與社群化等特征,其技術兼容性具有顛覆性的歷史意義。新媒體對人們的認知方式、日常生活體驗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2]。據《人民日報》報道,日前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國手機上網用戶達到4.2億,占到網民總數的74.5%之多。當下微博時代,信息高速、大范圍的流動,使得公眾能夠平等、廣泛地使用,特定個體社群也迅速發展[3]。著名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認為“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這句話貼切的形容了新媒體的社會化效應[4]。新媒體傳播彰顯公民的個體性,受眾具有接收信息、傳播信息、生產信息的多重角色。用戶以各種媒介形態傳播技術為中介,構成融合信息與社會服務的“網絡化用戶”集合[5]。新媒體正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接收習慣、思維模式以及人際交流形態,加速社會文化及價值觀念的個性化與多元化[6]。

1.2當代大學生與新媒體的融合

作為新媒體,手機改變了傳統的直線傳播模式,實現跨越時空限制的移動傳播,并滿足了文本、語音、視覺等多感官需求[7]。當代大學生是與網絡共同成長的一代人,大學生手機普及率幾乎是100%[8],手機媒體成為大學生最方便、最實惠的媒體。有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一周4次以上占75.5%,平均每次上網在1h以內的占85.5%[9]。無論是在上課、課余、自習,還是在宿舍、教室、飯堂,大學生多會選擇通過手機來實現在線聊天、瀏覽新聞以及搜索資料,“機不離手”現象漸成趨勢,而手機媒體的便捷傳播、豐富內容以及傳播功能使得手機———這一新媒體,越發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

2新媒體文化下大學生意識形態的變化

2.1新媒體文化對高校主流意識構建的影響

近年來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體向全球迅猛擴張,新媒體的社會化正促進傳播的轉型?,F代社會里的意識形態分析,要把大眾傳播具有的性質以及影響放在首要位置上,即大眾傳播并非意識形態運作的唯一場所[10]。新媒體的傳播轉型意味著傳播范式的轉換,帶來機器意識形態的文化危機,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構建方式、構建主體、構建效果產生顛覆性影響[11]。社會各個利益集團均日益重視通過大眾媒體構建利于自身的意識形態。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相對重要性使得教育和媒體日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意識形態機器[12]。隨著大眾媒體的轉型,公民意識的提高,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新媒體將作為公眾實現參政議政需求、溝通交流的最佳平臺之一[13]。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勢位建設攸關國家生死存亡與個人全面發展。高等教育具有上層建筑的內在規定性,因此,意識形態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

2.2新媒體文化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

對于意識形態的影響,新媒體的傳播屬性與特性主要表現在網絡化、社會化、全球化與個體化層面[14]。1)新媒體營造出公平、開放、個性、平等的交往平臺與氛圍,并加速傳統價值觀的解構,也激發了大學生主體性精神與理性批判意識的覺醒。2)新媒體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建立廣泛社會關系的物質技術保障,通過解構傳統權威來鼓勵大學生做回個性自我[15]。大學生不再對政治盲崇,不再附和主流意識形態,表現更理性的批判與質疑。3)新媒體個體化傳播使得大學生的個人在意識形態構建中地位空前提升,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等教育的各個相關領域中,他們的求證途徑空前增加,質疑能力也大大提高。新媒體為大學生參與高等教育提供了民意表達、權力監督以及利用自媒體傳播表達的廣闊空間。

3新媒體文化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影響

3.1高校體育教改現狀及新媒體文化影響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從目標、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及資源開發等多個方面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提出指導性建議。歷時10余年,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教師人性化教學思想日益豐富,教學模式與方法呈現多樣化,各學校逐漸形成自己的體育教學特色。靈活的“三自主”選課方式及時尚自選運動項目引入等措施為高校體育課堂增添了許多活力。但是,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也存在不少缺失,例如,研究成果與課堂實際教學存在差距,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標準等方面,多數學校依舊延續著傳統的模式,體育教師職稱化影響著個性化教學。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環境資源是教育資源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中能夠有效地輔助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掌握體育知識,提高運動技能,豐富文化生活,發揮一定教育功能等各種教育資源統稱高校體育教育資源[16]。網絡具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教育資源與教育優勢功能[17]。新媒體技術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應用有利于提升體育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促進體育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共享,同時又能節省體育教育資源的消耗。

3.2新媒體文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

高校體育課程和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改革備受關注。“現代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體育學習方法的開發”是教學方法改革中兩個重要的研究“著力點”[18]。體育教學方法應包括教師的教法及學生的學法。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理論的進展、學生的發展變化以及教學條件的改變都能促進體育方法的改革與發展[19]。

3.2.1高校體育教改面臨新教學環境

大學自身就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場所,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媒介環境變化將最先體現在高校與大學生身上[20]。高校體育教改所面臨的新媒體環境是大學校園媒介系統的變化以及大學生自身群體所形成的新的媒介系統。新媒體應用影響教育傳播主客體關系,靈活的雙向傳播屬性能即時實現一對一、一對多的信息反饋,極大地拓寬信息流通渠道[21],從而使得教育傳播效果產生裂變式、多中心式[22]巨大變化。新媒體技術對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提出嚴重挑戰,并極大地彌補傳統體育課堂教學信息來源單一的不足性。有教學實驗研究[23]表明:學生對新媒體學習具有的參與熱情,遠超過傳統的課堂討論。新媒體對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首先,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影響體育教師的權威地位。新媒體技術下,學生能快捷地獲得信息,許多課堂體育知識不再是教師單獨享受,知識與信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處于對稱狀態,使得在傳統體育教育中的教師權威受到了挑戰。其次,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來適應新媒體環境。長期處在這種緊張情緒下,最終會對高校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24]。當然,新媒體所帶來的互聯網分析數據、模擬實驗等新技術,能夠拓寬高校體育教師的虛擬工作空間,改變教師的學習方式,利用新媒體來提高工作效率。

3.2.2新媒體文化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影響

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選擇首先要順應社會發展與時代需求。體育課程內容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它是一個“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形態[25]的開放體系。新媒體技術的先進性改變著高校體育教學的環境,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新媒體信息傳遞呈碎片狀,知識缺乏系統性、新媒體信息規范性不足,缺乏實證性及新媒體教學的情感互動性不強等[26]。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應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先進性,避開其局限性,并結合傳統課堂教學情感互動的優勢。首先,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要注重體育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課程內容應避免凌亂、割裂的知識碎片,應有利于學生體育能力與體育認知結構的形成。其次,高校體育教學要組織課堂知識、實踐應用知識的傳授與實證分析。例如,運用體育知識開展鍛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選擇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所學健康知識、安全運動的知識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培養責任意識與集體主義觀念等。最后,高校體育教學要注重課堂延伸部分的組織與管理。大學生體育社團屬于有組織、有計劃的課外體育鍛煉機構,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文化下,學生體育社團活動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滿足學生體育需求將起到更大作用。

3.2.3新媒體文化對高校體育教師教法理念的影響

對教師教學方法概念的描述主要有活動論、程序論、方式論等形式?;顒诱撜J為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通過一整套有目的的動作組織學生進行認識活動,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27]。程序論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師發出與學生接受學習刺激的一種程序[28]。方式論則認為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互動方式總稱[29]。正確認識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范疇,有利于重新認識、運用與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新媒體文化下,高校體育教法應力求以現代系統理論為指導,整合多種教法元素功能,從而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效用。轉變教育觀念是當下高校體育教師教法改革的先導,決定著教法改革的成敗。①高校體育教學應由體育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新媒體時代,體育信息爆炸式傳播,要通過科學的教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法,這與我們所講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異曲同工。②高校體育教學應由繼承性向創新性學習轉變,鼓勵學生不斷探索體育未知領域。③高校體育教學應由教學手段依賴向學習方法引導轉變。④強調體育教師的身心投入。新媒體時代,高校體育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極大挑戰,教法的改革要體育教師突破課程與專業局限、拓展知識面和信息量,積極投入及身體力行。

3.2.4新媒體文化對高校學生學法的影響

方法是為了實現目標而采取的手段與途徑,而解決同一問題可能會很多途徑,無論哪種手段,它的價值指向一定是目標[30]。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具有差異性、穩定性、多樣性及個性化等特征[31],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體育學習方法產生了積極影響。①新媒體拓展大學生獲得體育信息和知識的空間與渠道。②新媒體使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手段更加新穎、形式多樣化。③新媒體技術應用增強高校體育教育的親和力與平等性。④新媒體提供大學生更多表達個人意見、發表評論的機會,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本文來自于《湖北體育科技》雜志?!逗斌w育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3.3新媒體文化下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權力

3.3.1高校學生權力現狀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學生與大學服務是一種購買關系,大學生具有對高校選擇與問責權力。從教育學角度分析,作為學習者角色,大學生有選擇課程、專業等權力;作為學校教育活動參與者角色,大學生有參與學校決策,對學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見、進行評價等管理權力;作為高校教學服務產品消費者角色,大學生有消費權力,大學生這種角色多樣性決定了權力的多樣性[32]。歷史與現實的多種影響因素導致我國大學學生權力長期被遮蔽,學生權力式微。在我國這個傳統文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度,“師為上,生為下;師為尊,生為卑”的等級思想,以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觀仍約束著大學師生的行為。同時,在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雙重擠壓下,大學生在高校內部管理中幾乎沒有發言權,成為高校三大權力生態中的弱勢群體。大學權力主體伴隨大學所處內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發生變換[33]。當下多元主體參與的大學權力分配,需要考慮教師、大學生、大學自身、政府以及社會等各類主體的利益訴求。而學生權力作為大學權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權力賦予等待回歸。

3.3.2高校學生權力意識的提升

大學校園新媒體文化下,學生大學管理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大大增強。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大學原有的權力生態關系必然得到調整,特別是對學生權力的彰顯提出新的訴求。就社會學層面分析,我國已由注重經濟增長、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階段過渡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建設階段,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大學生是大學教育活動的主體和主要對象,也是大學教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因此,只有重視維護與彰顯學生權力,學生參與大學各類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方能充分發揮,大學教育的目標、任務,才能更完美的實現。

3.3.3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權力的賦予

受學生維權意識與運動的影響,我國大學管理層已經認識到,高等教育要與時俱進,反映社會形勢的變遷,必須尊重學生的批判與理想。高校應通過法令、規章與制度建設,來奠定維護學生權力的法理基礎,明確學生的權力領域、權力保障措施等。維護學生權力的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將會得到提升,這樣即可有效監督、約束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方向與范圍,又能引導其為實現學生利益服務[34]。高校體育教學活動中,要確立學生有接受體育教育的公民權力,在大學里自由學習、探討與發展的權力,選擇體育項目、體育教師、體育課程、上課時間的權力,體育學習自治的權力和有限參與學校體育課程管理的權力等。新媒體社會化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學生權力賦予主要表現在:①參與體育課程決策權力。課程決策是對體育課程教學預期產生結果的規劃,是對體育課程目標、內容、組織方式及評價等方面的決策框架。學生是高校體育課程決策的受眾主體,參與課程決策有利于體育課程目標、評價的客觀化與可操作性。②參與體育課程設計的權力。課程設計是擬定高校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與結構。作為高校體育課堂的直接參與角色,學生應有對學校體育課程設置、課時比例等的話語權。③參與體育課程實施的權力。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教與學二元主體之一,有權利了解并參與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式、教學進度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中。④參與體育課程評價的權力。課程評價是檢驗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評價的科學性、人性化以及全面性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被評價角色,評價方式以教師的終結性評價為主。學生參與體育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形成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⑤參與體育課程開發的權力。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研究與開發,屬于比較高級的體育行為,學生既是課程的實驗對象,又是課程的實施對象有利于加深對體育學科的認識。另外,參與體育課程開發,也利于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與研究,因為,當代的大學體育課早已突破課堂教學的狹隘領域。新媒體文化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師應學會合理的授予學生課程權力。從生理與心理角度分析,大學生已具備自學的能力,所缺乏的主要是自我管理的經驗與正確的引導。在保證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任務實現的前提下,對學生課程授權的程度越大,所需宏觀調控的程度與難度也越大,這對體育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體育教師適度的課程授權會大大激發學生參加學習體育運動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自我組織、管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高校體育的教學目標。

4小結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說明:首先,社會生產力狀況決定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35]。新媒體技術在大學校園的應用,以及對體育教學產生的影響,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調整,就好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這個“生產關系”只有在適應了新媒體技術這個“生產力”環境時,體育教學目標、任務才能順利實現。高校體育的發展歷程是一個與時代相呼應的演變歷史,教學改革實踐顯示了學生體育思想、體育責任與體育內容與時俱進的主流方向。體育課程改革既要考慮到大學新媒體教學環境、改革形勢需要,又要考慮學生特點及生物、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實踐。

作者:謝冬興工作單位:廣東培正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