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論文

時間:2022-04-06 02:28:00

導語: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論文

“所有資本中最有價值的是對人本身的投資”(貝克爾,1987)。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它決定著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而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廣大農村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但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并不大。低素質農村人力資源的過度“富足”與人力資本的嚴重“貧困”是當前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和農業的快速發展。加大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提高農民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綜述

(一)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研究進展

人力資本問題是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內的一個具有持續魅力的論題。亞當·斯密(1776)將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看作是一種資本;西奧多·W·舒爾茨(1961)、羅默(1986、1990)、盧卡斯(1988)等均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舒爾茨(1961)的研究發現,人力資本的增量導致了知識要素質量的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規模經濟和物質資本的作用,各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技能和知識的重要性的上升;羅默認為知識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一國若人力資本過少或已有的人力資本相當貧乏,該國將很難擺脫經濟低速增長的軌跡(付英華等,2002)。盧卡斯(1988)提出人力資本的“內在效應”及“干中學”效應,認為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就沒有經濟的增長。在我國,李建民(2001)從人力資本的要素和效率的生產功能來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機理,他指出,人力資本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具有要素和效率兩方面的生產功能。侯風云、李煥龍(2000)對山東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行的研究顯示,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遠高于勞動力和固定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代謙、別朝霞(2006)從FDI(國際直接投資)的視角研究教育、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表明,FDI能否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依賴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積累,只有輔之以較快速度的人力資本積累,FDI才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余長林(2006)把教育和健康看作是兩種資本,分析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具體構成形式。高明、姜學民、任龍(2007)利用盧卡斯建立的人力資本外部模型對1980-2004年山東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山東省在1980-2004.年的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研究相關研究進展

劉文(2004)分析了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基本特征,提出由于農村人口眾多、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人力資本存量不足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靳衛東(2006)認為,公共財政的支出結構會影響人力資本投資供給曲線的變動,我國現行的公共財政政策不僅不能縮小人力資本投資差距和收入差距,反而使它們變得更大,成為我國基尼系數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調整我國財政支出的經濟結構和利益歸屬結構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有效途徑。程偉(2006)利用2004-2005年我國農民工流動就業的調研數據,分析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現狀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認為制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在于農村教育的滯后導致勞動力的素質低下。王彥軍、李麗靜(2007)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介入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依據在于人力資本投資中存在“市場失靈”,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融資、調節稅收政策、健全勞動力市場等公共政策建立促進人力資本投資的支持體系。潘泰萍(2007)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對我國人力資本投資狀況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認為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勞動者個人收入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王榮斌、朱云(2007)利用統計數據描述分析了河南省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的差異。楊國勇(2007)認為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與農民收人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可以歸納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人力資本存量水平過低。廖小官、陳東紅(2007)對農民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特征及實現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加強對農民人力資本投資是農民增收的主要對策之一。

(三)關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相關研究

Jamison和Gaag(1987)利用在我國西北地區貧困縣進行的住戶調查數據,評估教育對農民收入和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戶中成人受教育水平對家庭農業總收入有顯著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通過副業收入得到體現,而不是通過糧食等作物的生產。Parish、Zhe和Li(1995)對我國農村出現的勞動力市場化程度進行了測度并主要關注了農村地區的非農產業就業的情況。研究表明,教育的投資回報率并不高,年齡和工齡的回報率高于職業培訓和掌握新技能的回報率。這些情況導致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低的教育回報率促使更多的農村家長讓孩子輟學。錢雪亞、張小蒂(2000)研究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收益特征,認為農村從業人員文化素質絕對水平低,相對水平更低。吳健輝、黃志堅和曾園根(2007)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相關文獻綜述認為,從國內學者2000年以來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效益的實證分析所選擇的模型和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可以了解到目前農村人力資本偏低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原因。魏下海(2007)利用統計數據分析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嚴重制約因素,而制約轉移的根本在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滯后導致的勞動力素質低下。郭志儀、常嘩(2007)通過時間系列數據實證分析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增長相互關系和影響,發現我國目前的教育回報率仍然不高。總體來看,每增加1年教育,個人收入會增加4.34%;同時,教育回報率還表現出隨收人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趨勢。趙麗秋(2006)關注教育質量不平等、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發現教育質量差異對收入差異影響顯著。任國強(2004)以天津市為例,探討了人力資本對農民非農就業和非農收入的影響。

綜上所述,人力資本理論突破了傳統理論中的資本只是物質資本的束縛,將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其主要觀點:(1)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2)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質資源增長速度快。(3)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

不應把人力資本的再生產僅僅視為一種消費,而應視同為一種投資,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資本理論從全新的視角來研究經濟理論和實踐,揭示了經濟增長的內在推動力,對經濟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具有雙重意義。這對于我們理解農村人力資本的意義,發揮農村人力資本的作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極具現實指導意義。但我國對人力資本特別是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認識和研究較晚,而且由于受政策、技術或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還有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1)誰來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2)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應該包括哪些種類,是否應是單一的正規教育?針對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本文擬從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村經濟建設的價值與作用出發,通過對目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所存在問題的分析來尋求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多元化透資途徑。

二、人力資本投資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的價值與作用

(一)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人力資本投資決定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從而影響農民收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新的生產要素的使用狀況。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決定了農民使用新的生產要素的態度和能力。正如舒爾茨所說的那樣,引進新生產要素,不僅要引進雜交種子、機械這些物質要素,還要引進具有現代科學知識、能運用新生產要素的人。但由于受多種因素限制,尤其是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其對現代技術缺乏了解,在先進技術的轉化、推廣與應用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各種歷史資料表明,農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與其耕作的生產率之間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EnJiangCheng(1998)的研究顯示,戶主的受教育程度對糧食產出有顯著的影響,這是因為戶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農業知識從而能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產,而且人力資本投資還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引進和種植結構的調整。韓青、譚向勇(2004)的研究證明,受過高中教育的農戶比受過小學教育的農戶更傾向于選擇管道輸水技術或噴灌、微灌技術等現代節水技術。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都離不開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農業勞動者,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必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才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二)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可以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信息資源的獲取有利于降低農民生存的機會成本,使農民做好產前預測,把握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般性的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價格下滑和農業經營收入下降的趨勢。其原因除了農業自身的特點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農民人力資本短缺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低,使其對市場的分析預測能力差,缺乏生產優質農產品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首先,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可以提高農民對信息的獲取能力,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農業勞動者能夠比較注重產品的質量和差異性,把握市場規律,從而增加收入。第三,較高的文化素質可以使農民適應市場需要,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三)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首先,人力資本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重要制約因素。從近幾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情況看,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的勞動者在勞動力流動中的比重逐漸提高。根據浙江大學勞動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對在杭州的工商企業、建筑工地、集市等地的外來農村勞動力的問卷調查,發現受教育程度與職業問存在的某種聯系,即人力資本的差異是影響勞動力職業差異的重要因素。其次,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決定了勞動者能否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淺、快慢和熟練程度,以及進入非農行業的難易程度。根據周其仁對北京、深圳、蘇州、武漢四市118家企業的調查,90%的城市企業招收民工時提出明確的文化程度要求:76.3%要求必須在初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3.6%要求高中和高中程度以上。樣本企業中,45.8%規定民工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后才能上崗;39.8%要求實施短期培訓。毫無疑問,城市第二三產業的工作都存在“教育門檻”,而且這個門檻越來越高。

(四)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是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

《2006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資料表明,低收入戶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比例比高收入戶明顯偏高,而高中及以上的比例明顯較低;中等收入戶和中高收入戶的勞動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的比例非常大,但高中及更高的文化程度明顯高于低收入戶;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區,勞動力文化水平構成中文盲和半文盲所占比重越低,高中(中專)、大專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越高,這表明收入水平的高低與文化水平具有密切關系;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傅國華、許能銳(2005)對海南農村居民收人與農村人力資本情況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提升農村住戶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可使農民人均年收入呈乘數增加趨勢。

三、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建議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格局導致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品投入太少,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專業技能和職業培訓、身體素質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少,享受的公共衛生醫療水平低。因而巨大的勞動力數量蘊含的卻是較低的人力資本存量。

(一)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

從我國的教育投資情況看,教育投資滯后于經濟增長,而這種現象在農村表現更為嚴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20世紀80年代末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43%,中學文化程度可提高108%,大學文化程度可提高300%。因此,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基本前提。

1.要加強政府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保持政府教育投資的主體地位。各級政府必須把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建立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多渠道籌措教育資金,切實抓好農村教育設施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強度,真正由政府承擔起義務教育的責任。

2.國家應加大對教育投資的傾斜,建立科學有效的中央和省對下基礎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我國農村中小學生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成本高,很多家庭難以負擔學費。政府應該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并對這部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進行專項管理。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如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從而降低農民對教育投入的成本,降低農村學生的輟學率。

3.國家應該實施優惠政策吸引經過正規教育院校培養的大學生到農村中小學工作,如在師范類大學生入校時可自愿簽訂協議,畢業后到農村支教一定年限,國家對這樣的學生給予生活、工作乃至升遷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對原有的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4.調整農村教育結構。無論是政府還是家庭都相對注重對子女即未來勞動力投資,而忽視對現實勞動力投資。所以建議農村中小學把以基礎教育為主的辦學方向逐步調整為基礎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加強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訓,讓初高中畢業生掌握一些實用的生產技術。使不能進人高中和大學的人能成為有一定技能的人,提高人力資本質量。

(二)加大對農民的職業培訓力度

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是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術能力、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的推動器。而且職業技能培訓是目前已經離開學校的農村勞動力成本最小、見效最快、農村勞動力樂于接受的一種人力資本投入積累方式。

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實質是人力資本投資。既然是投資就涉及到成本與收益問題。農村勞動力可能因成本和不可預知的收益問題而失去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由于技能培訓是一項正外部性很強的投資活動,其社會收益高于私人收益,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政府應該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買單”,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同時引導非政府力量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投資力度,最終形成以企業和農村勞動力為主體、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各方適當參與的多方投資格局。

(三)增加對農村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投資

健康資本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健康資本存量對于農村勞動力獲得非農就業機會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這與中國醫療衛生資源的總體不足和配置不合理是分不開的。目前,國家和集體對農村衛生事業投入不足,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受到嚴重沖擊,農民就醫不方便,失去了基本的醫療保障,沒有醫療保障的農民“小病拖、大病扛”成為普遍現象。在農村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因此加大對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保健投入、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就更為重要。(1)實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衛生事業,改善農民健康狀況,提高農民身體素質。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農民基本的衛生保健條件。通過建立專項基金,國家、集體和個人都出一點,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建立醫療救助制度,把衛生扶貧和經濟扶貧結合起來,使窮人和低收入者獲得實實在在的醫療救助。國家應采取措施鼓勵保險公司進人農村人壽保險市場,提高農民對疾病的風險防范能力。(3)鄉村赤腳醫生的數量和質量也是關系到農村醫療保健的一個重要方面,應增加農村醫療保健機構的數量,同時提高農村醫療保健從業人員素質和待遇。(4)制定農村公共衛生計劃,傳播醫療衛生信息,普及公共衛生健康知識,倡導良好的衛生習慣,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設施和安全用水設施,提供計劃生育服務和母嬰保健服務,提高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