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投資變化論文

時間:2022-08-07 05:51:00

導語:經濟全球化與投資變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全球化與投資變化論文

90年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是與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密不可分的。

(一)貿易全球化的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新的動力

首先,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跨國公司能更好地將其所有權優勢與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相結合,為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動力。隨著各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中間投入品進口也越來越自由。這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能通過內部貿易,為一些子公司解決因東道國難以提供足夠符合其要求的中間投入品而帶來的質量控制問題;另一方面,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可以使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通過直接投資實行區域性專業化生產,從而獲取規模經濟利益。此外,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為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定價獲取額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市場競爭,促進了東道國整體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勞動力市場彈性的增強,為子公司降低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最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特別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首先,金融市場全球化從兩個方面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第一,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套匯、套利活動加劇,全球利率水平進一步趨同,并趨于下降,這降低了跨國公司間接融資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金融市場全球化大大改變了資本供應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使企業的潛在投資者大大增加,而潛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大大降低了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使爭奪企業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強化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監督,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給企業管理人員帶來了強大壓力:如果他們經營管理不善,企業就很可能成為被兼并的目標。相反,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就會使企業現有投資者受益,潛在的投資者也會隨之增加,這有利于企業降低進一步融資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證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證券經紀人、投資銀行的內部競爭及彼此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它們為爭奪客戶而不得不降低服務價格,從而降低了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成本。同時,企業也可通過選擇效率高的證券交易所,降低證券交易的成本,進而降低籌資成本。另外,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對信息的披露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定,因而通過得到有價值的內部消息進行內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樣,從事該企業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和證券經紀人將會增加,該企業證券的流動性也會增強,從而籌資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業能有效利用各種不同的籌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以降低風險和籌資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籌資成本降低正是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以擴大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動力和基礎。

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金融市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金融市場連續24小時運營,這大大便利了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其公司體系的籌資和資金分配,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

最后,金融市場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三)投資全球化的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本質上講,投資全球化是資本及其相關要素(技術、管理技能等)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合理地流動,它主要表現為投資自由化、規范化以及資本大規模跨國流動。投資自由化和規范化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其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大大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變化

長期以來,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占領國際市場一直是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目標,因此,東道國市場的規模和開放程度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兩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向發達國家傾斜,此后,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比重都保持在25%左右的較低水平。雖然美國對發達國家投資占主導地位的對外直接投資區位格局在90年代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90年代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力度明顯加大。1990~1999年,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約2625.7億美元,相當于80年代的5.7倍,約占90年代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3.1%,比80年代高近7個百分點。90年代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較大幅度增長,與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大規模、全方位推進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貿易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帶來了壓力

貿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一方面使國際貿易渠道越來越通暢,但另一方面也使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由于國際貿易環境越來越自由,突破市場壁壘,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作為傳統的影響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因素,其重要性大大減弱。而降低生產和研發成本,提高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的競爭力,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國際競爭顯得更重要。獲取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知識、技術、技術人才等“創造資產”(CreatedAssets),正是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從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及勞動力成本變化的情況看,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也確實降低了其總體勞動力成本。1983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總數為638.3萬人,1989年增至662.2萬人,雇員年均增長率僅為0.6%。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數增長快得多,由1990年的683.4萬人上升至1999年的890.7萬人,(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www.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年均增長率高達3.4%。而且,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將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大量轉移至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所致,其海外子公司僅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印尼、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0個發展中國家的雇員人數就從1983年的124.9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211.2萬人,在這10個發展中國家的雇員數占其跨國公司體系雇員總數(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雇員之和)的比重也相應地由1983年的5.0%上升至1999年的7.3%。在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迅速增加的同時,美國跨國公司總體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卻大大下降。1990~1999年,海外子公司雇員數占跨國公司體系雇員總數的比重由1983~1989年的年均25.7%上升至29.4%,

海外子公司雇員工資年均增長率由1983~1989年的7.9%降至1990~1999年的2.7%,相應地,美國跨國公司總體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長率則由1983~1989年的4.5%降至1990~1999年3.0%。(注: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www.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整理。)由此可見,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大量增加確實降低了其總體勞動力成本。另外,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發投入,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科學技術人才進行研究開發,對降低其研發成本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投資全球化的發展使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成為可能

80年代以來,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從限制外商直接投資向歡迎和鼓勵外商直接投資轉變。蘇東劇變后,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其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也向國際資本敞開了大門,這樣,80年代末以來,投資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投資自由化可以分為單邊、雙邊和多邊三個層次。從單邊層次上看,投資自由化主要表現為東道國外資政策自由化和投資硬環境的改善。從各國外資政策和法規變化來看,僅1991~1999年,東道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對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政策和法規的調整多達1035項,其中94%(注: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p.6.)對外商直接投資有利。在實行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政策自由化的同時,發展中國家自80年代中期以來在交通、電力、通訊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大大改善了投資硬環境。從雙邊和多邊層次上看,投資自由化主要表現在雙邊和多邊投資保護協定的不斷增加。1999年,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達1856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達1982個,(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www.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分別是1980年的10.3倍和2.8倍。另外,世貿組織多邊協定中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也大大促進了國際直接投資管理的自由化。

在不斷趨向自由化的同時,國際直接投資管理也在向規范化方向發展。這種規范化主要體現在區域和多邊兩個層次上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區域層次的協調主要是區域一體化協議中包含的關于投資問題的條款。這些包含在一體化協議中的條款多是具有強制性的,例如歐盟成員國間資本自由流動的協議、1987年《東盟投資協定》、南方共同市場投資議定書、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區域層次上國際直接投資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往往在于放松對國際直接投資進入和開業的限制,進而取消歧視性經營條件以及進行投資保護等。這一層次投資協調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勵國際直接投資,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范和引導投資,促進國際直接投資的有序化。在區域層次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不斷發展的同時,80年代中期以來,多邊層次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也在不斷加強。作為烏拉圭回合談判成果的“一攬子”協議中包含了三個與國際直接投資有關的法律文件:《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盡管這三個文件涉及的只是外國直接投資待遇的個別方面,但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對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其他兩個協定對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問題提出了總原則。特別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其核心內容就是取消所有與關貿總協定“國民待遇條款”和“取消數量限制條款”不一致的投資措施。這三個法律文件一方面將會推動國際直接投資的進一步自由化,但另一方面,它們也將推動國際直接投資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另外,旨在規范國際直接投資的雙邊、多邊及區域內談判越來越多。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組織和主持下,一些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管理的多邊談判或討論正在進行。在1998年6月舉行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談判各方同意由投資談判小組制定一個包含廣泛權利和義務的投資管理體制框架。南部非洲發展委員會、非洲國家組織也在就區內投資管理進行討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內進行的關于多邊投資協定(MAI)的談判在1998年已告一段落,MAI的草案已經公布。MAI規定了透明度、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原則,并對沒收外資資產、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業績要求及爭端解決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盡管由于美、歐之間利益的嚴重沖突而導致MAI未能達成最終協議,但MAI談判表達了發達國家試圖推動國際直接投資進一步自由化和規范化的愿望,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新加坡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示愿意加入MAI,這表明國際直接投資的規范化有向更廣泛、更深入方向發展的趨勢。

全球范圍內投資管理的自由化和規范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外資政策的自由化和投資硬環境的改善,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吸引力,這正是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增強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的能力。

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也為美國跨國公司轉移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風險提供了良好的條件。80年代中期以來,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市場也迅速發展。從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情況看,199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3%、3.5%、45%、12.5%、93.6%、7.1%、13.4%、113.6%和28%,1998年分別上升至15.2%、20.7%、65.9%、23.3%、112%、23.5%、54.2%、136%和31.4%。(注: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表5.2,。)發展中國家股市的發展一方面為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就地進行直接融資提供了條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過貸款和發行債券給公司帶來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旦有風吹草動,跨國公司也可通過資本市場迅速抽逃資金。另外,隨著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其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與國際接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在進行對外經濟交易中能更好地利用國際金融市場有效降低匯率、利率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流向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將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由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的同時,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部門結構也日益高級化。其主要表現是礦業、石油業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制造業所占比重基本穩定,服務業的比重迅速提高。1970~1989年的20年中,礦業、石油業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下降了20.2個百分點,服務業所占比重上升了26.4個百分點,制造業所占比重幾乎沒有改變,但制造業始終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行業。與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配置發生了更深刻的變化:1990~1999年,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高達4255.6億美元,(注: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www.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整理。)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3.7%,大大超過制造業所占比重31.2%,首次取代制造業,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行業。

與制造業相比,美國服務業所擁有的更明顯的相對優勢及世界各國經濟服務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是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的實體基礎,而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迅速發展則是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的直接原因。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它分為單邊、區域性和多邊三個層次。單邊層次的自由化主要表現在各國對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放寬限制;區域性服務貿易自由化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關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有關條款及區域經濟集團與周邊國家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這些區域集團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澳新自由貿易區及南方共同市場等;而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則是多邊層次上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集中體現。首先,《服務貿易總協定》作為世貿組織多邊協議之一,所有成員方都必須接受,這使服務貿易自由化真正具有全球意義。其次,《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定了以無條件多邊最惠國待遇為核心,包括保持透明度、對提供服務所需資格相互承認、實行自由化等一系列成員方所必須履行的一般性義務,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環境;再次,就市場準入條款而言,盡管《服務貿易總協定》沒有給市場準入下定義,但其明確規定了禁止使用的6個方面的限制措施(除非成員在其承諾表中明確列出),這六大被禁止使用的限制措施十分清楚,操作性強,能有效減少糾紛并且便于監督。最后,《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世貿組織成員將服務貿易開放的承諾列入承諾表,承諾涵蓋12個部門和155個分部門,而且對于每一個分部門,承諾又根據服務貿易的4種方式進行了細分,因此,《服務貿易總協定》所要求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其廣度和深度是史無前例的。

從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在服務貿易方面的承諾來看,服務貿易自由化已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以保險業和銀行業自由化為例,發達國家已對直接保險服務的70%(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以及銀行存貸業務的75%承諾實行自由化。發展中成員及經濟轉型成員承諾開放直接保險服務的50%,銀行存貸業務的53%。(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而且,商業存在作為對這兩個行業影響最大的貿易形式,19個發展中成員及經濟轉型成員承諾在直接保險服務貿易中,除了對建立當地企業實體保留一定限制外,不再對商業存在這種形式采取其他限制措施,26個成員承諾對銀行存貸業務實行完全自由化。

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1990~1999年,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量是1982~1989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是1990~1994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2倍,超過了1983~1994年12年間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和。由此可見,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猛增長與服務貿易自由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變化

長期以來,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80年代后半期開始,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出現加速上升的趨勢。進入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的跨國兼并活動風起云涌,一浪高過一浪。90年代,美國半數年份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以跨國并購方式進行,特別是90年代后4年,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都在60%以上,1998年甚至超過90%。整個90年代,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約為57%。盡管由于跨國并購案的成交金額存在跨期支付問題(一起跨國并購案的成交金額可能分幾年支付),跨國并購當年的實際支付金額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高,但從90年代的總體情況看,跨國并購無疑已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90年代跨國并購取代綠地投資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與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所帶來的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有直接關系。

第一,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各國市場與全球大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一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迫使企業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企業對經營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和反應速度快慢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問題,而跨國并購正是企業對經營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及提高企業反應速度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跨國并購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爭奪國際市場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跨國并購能省掉綠地投資方式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時間,使企業在東道國更迅速地建立商業存在;另一方面,跨國并購能使并購企業通過被并購企業迅速了解當地市場情況,獲取企業經營決策所需的市場信息和客戶信息,而且并購企業還可以通過被并購企業的銷售渠道迅速搶占當地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這比通過綠地投資或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占領市場的速度更快。

其次,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企業規模的大小比過去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既可以降低被兼并的風險,又可以通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通過跨國并購擴大企業規模,企業可以更好地應付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降低經營風險。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通過并購一些有長期業務往來的企業,使以往的企業外部交易內部化,從而降低企業的交易風險;其二,通過并購擴大經營規模,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控制能力增強,至少可以降低對市場環境的依賴程度,這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其三,通過跨行業并購,并購企業可以快速開展多樣化經營,有效分散經營風險。

最后,跨國并購有利于企業鞏固和迅速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及技術創新能力可以說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80年代末以來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應用,是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又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導致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創新能力有限的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為了生存和發展,企業不得不設法改進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一個企業而言,提高技術水平主要有三種途徑:加大本身的研究開發投入、謀求戰略技術聯盟及并購其他企業以獲取被并購企業的技術和技術開發力量。不斷地大量增加研究開發投入進行研究開發不僅風險大、周期長,而且研究開發所需的巨額資金即使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也難以承擔。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增加研究開發投入的同時,更多地通過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技術聯盟和并購(包括跨國并購)相關企業來提高技術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但戰略技術聯盟這種獲取外部技術資源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在聯合研究開發的過程中,由于聯盟各方技術的可保密性不同,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聯盟成員不愿意看到技術泄密的問題;其二,在戰略技術聯盟中,聯盟一方很難獲得聯盟其他成員的現有技術,戰略協作的規模和范圍都會受到限制。但是,通過并購方式獲取外部技術資源,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戰略技術聯盟中可能出現的泄密問題,另一方面,并購企業還可以獲得利用被并購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力量進行研究開發的動態效益,以及獲得被并購企業現有技術的靜態效益。通過跨國并購,獲取國外企業技術及技術開發力量,正是90年代美國企業大規模開展跨國并購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90年資管理政策的自由化為美國跨國公司進行跨國并購創造了條件。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90年代以來各國對其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而且絕大多數政策調整是建立在單邊基礎之上的。在90年代各國進行的外資政策調整中,絕大多數是對外商直接投資有利的,其中,取消合資要求、取消對外商擁有多數股權的限制等措施大大便利了以跨國并購方式進行的直接投資。據對100多個國家外資管理法規的調查研究,大多數國家的外資法規對綠地投資和跨國并購沒有嚴格的區分,(注: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p.146.)因此,當這些國家取消對某些待業外資進入及外資擁有多數股權的限制時,國外企業就能合法地并購當地企業。

第三,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開展跨國并購提供了方便。跨國并購涉及巨額資金籌集和跨境流動,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各國金融市場的更緊密聯系和市場規模的擴大,這一方面為跨國公司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巨額資金提供了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也為跨國公司迅速、大規模調動資金提供了方便。另外,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還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互換股票進行并購。